總體要求
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江蘇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和拓展基本醫療衛生體系,著力推進全民健身和健康養老,大力發展健康產業,讓人民民眾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和更可靠的醫療保障,進一步提升城鄉居民健康水平,為“邁上新台階、建設新江蘇”提供有力保障。
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以人為本、健康至上。以保障人民民眾健康為根本目的,從城鄉居民面臨的主要健康問題出發,制定切實可行的健康策略,努力讓民眾少得病、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看病更方便。二是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強化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廣泛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參與,注重發揮市場機製作用,豐富健康產品和服務。三是堅持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緊緊圍繞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落實醫療、醫保、醫藥“三醫”聯動,深入推進省級綜合醫改試點,加快建立體現公益性、調動積極性、保障可持續的醫療衛生體制機制,同時創新健康促進和健康產業發展,為人民民眾提供更高水平的健康服務。四是堅持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既著眼長遠、統籌謀劃,明確總體目標和政策措施,持續加以推進;又立足當前、積極作為,著力解決影響民眾健康的重點問題,不斷滿足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為經濟社會轉型發展注入新的動力,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創造必要條件。
主要目標
到2020年,健康環境不斷最佳化,健康生活方式深入人心,民眾性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全民醫保制度進一步健全,醫療衛生體系更為完善、體制機制活力明顯增強、服務能力有效提升,健康服務業不斷壯大,健康產品更加豐富,人人享有更高水平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城鄉居民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
——主要健康指標進一步改善。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0歲左右,孕產婦死亡率、嬰兒死亡率分別控制在6/10萬和4‰以內,接近已開發國家水平。
——健康素養進一步提升。城鄉居民健康知識知曉率達80%以上,健康行為形成率達65%以上;有組織參加體育鍛鍊人口比例達50%以上,體質合格率達92%以上。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每千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達6張以上、執業(助理)醫師數達2.3人以上、註冊護士數達3.1人以上,簽約服務覆蓋率達50%以上。
——疾病預防控制水平進一步提高。全省甲乙類傳染病發病率穩定在150/10萬以下,傳染病疫情態勢總體平穩;孕產婦和0-6歲兒童健康管理率達95%以上;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率達85%以上;高血壓和糖尿病患者規範管理率達55%以上,建成國家級、省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的縣(市、區)達85%以上。
——全民醫保制度進一步完善。城鄉基本醫保覆蓋率達98%以上,籌資和保障水平穩步提高。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商業保險等相結合的重特大疾病風險分擔機制建立健全,不同人群基本醫療保障水平差距明顯縮小。
——健康養老體系進一步健全。醫療衛生、康復護理和精神慰藉等醫養服務覆蓋所有老年人;醫養融合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覆蓋所有城鄉社區;所有養老機構都能為老年人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護理型床位占養老床位總數比例達50%以上。
——健康服務業進一步壯大。建成一批健康服務產業集聚區,產業規模達到1萬億元左右;商業健康保險進一步發展,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床位數和服務量占比均達25%以上,人民民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康服務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主要任務
(一)大力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1.穩步擴大公共衛生計生服務。逐步提高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人均經費標準,在12大類45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基礎上,將一些服務對象廣、干預效果好、成本效益高的項目納入服務範圍。組織實施農村婦女“兩癌”篩查等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規範項目管理,強化實施效果,提高防治水平。建立流動人口衛生和計畫生育基本服務制度,實施“流動人口衛生和計畫生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工程”,縮小城鄉、區域和不同人群之間的服務差距,進一步提高服務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到2020年,流動人口基本公共衛生計生服務率達到90%以上。加強應急救護培訓,建立衛生應急志願者隊伍,普及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提升城鄉居民衛生應急素養和自救互救能力,努力構建網路服務、熱線服務和現場服務“三位一體”的公共場所高效急救服務體系,為公眾增添更多安全健康保障。
2.強化傳染病和慢性病預防控制。針對嚴重威脅城鄉居民健康的傳染病和慢性病,採取有效干預措施,控制傳染病危害,降低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在國家免疫規劃基礎上,新增1-2種疫苗納入地方免疫規劃,提高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重點加強流動兒童的免疫接種工作。推進數位化預防接種門診建設,提高預防接種服務的質量和水平,確保每個兒童公平享有預防接種服務。到2020年,適齡兒童免疫規劃疫苗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穩定在95%以上。強化傳染病監測,落實學生因病缺課監測報告制度,提高各類傳染病的早期發現、診斷和處置能力。切實抓好愛滋病、血吸蟲病、結核病等重點傳染病防治,加強人畜共患病防治工作,落實碘缺乏病、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砷中毒等地方病防治措施。健全慢性病防控工作協調機制和綜合防治體系,完善慢性病防治服務網路,提高慢性病綜合防治能力。開展慢性病及其危險因素監測,加強全人群死因登記報告和腫瘤登記報告,實施心血管高危人群早期篩查,提高早診早治率。強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慢性病管理,加強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和服務,完善對癌症等患者的隨訪和康復指導。
3.推進心理健康促進與精神障礙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精神衛生預防、治療、康復服務體系,完善精神衛生綜合管理機制,整合精神衛生服務資源,拓寬精神衛生服務渠道。加強心理行為問題干預,以市為單位建設好心理衛生援助熱線。建立學生和教師的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和心理干預機制,加強羈押場所被監管人群的心理諮詢和心理矯治工作。醫院、學校、社區、企事業單位、監管場所普遍開展精神衛生宣傳及心理衛生保健。突出學校指導、家長配合、社會支持的綜合效能,逐步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方合作的學生心理健康促進模式。依託大中城市精神病專科醫院,建立相應規模的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救治中心,對肇事肇禍等嚴重精神障礙患者全部實施免費救治。建立病情穩定期貧困精神殘疾人日常基本用藥保障機制,為納入基本醫保範圍的城鄉貧困精神殘疾人免費提供基本的精神類藥物治療。探索建立精神衛生專業機構、社區康復機構及社會組織、家庭相互支持的精神障礙社區康復體系。到2020年,70%以上的縣(市、區)設有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機構或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委託社會組織開展康復工作。
4.加強婦女兒童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治。健全婦幼保健體系,推進婦幼保健重點學科和重點人才隊伍建設,推動婦幼健康優質服務資源下沉。到2020年,省、市、縣三級婦幼健康服務機構健全率達到95%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婦兒門診和計畫生育科標準化建成率達到80%以上。完善婦幼健康服務規範和技術標準,建立分級服務和質量檢查制度。實施免費計畫生育技術服務和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建立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急救綠色通道,增強母嬰急救能力。強化托幼機構衛生保健管理。以婚前醫學檢查、孕前檢查、產前診斷(篩查)和新生兒疾病篩查為重點,落實三級預防措施,強化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效果。到2020年,孕產婦住院分娩率穩定在99%以上,出生缺陷發生率控制在4‰以內。
5.提高殘疾人康復服務水平。將殘疾人康復納入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施重點康復項目,為城鄉貧困殘疾人、重度殘疾人提供基本康復服務。積極推進無障礙環境建設,建立殘疾人輔助器具和家庭無障礙改造補貼制度。大力開展社區康復,推進康復進社區、服務到家庭。實施殘疾兒童搶救性治療和康復工程,提高殘疾兒童康復率。依託專業康復機構指導社區和家庭為殘疾人實施健康檔案、康復訓練、心理疏導等專業化康復服務。逐步擴大殘疾人康復項目納入醫保報銷的範圍。普及殘疾人民眾性體育健身活動。加強各級康復機構規範化建設和人才培養。實施殘疾預防行動計畫,有效預防和控制殘疾的發生和發展。
(二)不斷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
1.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強化“15分鐘健康服務圈”,增強城鄉醫療衛生綜合服務能力。最佳化公立醫院布局結構,省轄市政府主要辦好1-2所三級綜合醫院、1所三級中醫院(中西醫結合醫院),以及精神、兒童、傳染病等專科醫療機構;縣級政府主要辦好1所縣級綜合醫院和1所中醫院,重點扶持精神、兒童、傳染、康復等專科醫療服務能力建設。加強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設,健全農村醫療衛生服務網路,有效發揮居民健康“守門人”的作用。落實《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完善各級各類學校衛生機構建設標準。加強疾病預防控制、衛生計生監督、應急救治、精神衛生、采供血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能力建設,按國家規定標準充實公共衛生人員配備和儀器設備,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整合公共衛生服務資源,完善醫療服務體系的公共衛生服務功能,加強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醫院之間的協作。
2.強化醫療衛生科技人才建設。大力推進醫學科技創新,實施重點學科、重點專科培育計畫和省重點研發計畫,加強重點病種規範化診療方案研究,集中力量在重點領域、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針對嚴重危害城鄉居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加強新型臨床診療技術攻關;面向農村和城市社區,積極推廣適宜衛生技術。深入實施江蘇衛生高層次人才“六個一”工程和“科教興衛”工程,努力打造江蘇衛生人才高地。到2020年,建設國內一流的臨床醫學中心(創新平台)12個、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0個、重點學科(實驗室)36個,培養造就一批醫學領軍人才、重點人才和創新團隊。貫徹強基層原則,創新基層衛生人才培養使用機制,通過實施以全科醫生為重點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層衛生人才“百千萬”提升計畫、農村訂單定向免費培養等多種渠道,加快提升基層醫療衛生隊伍素質和業務水平。
3.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堅持中西醫並重,完善中醫藥事業發展政策和機制,最佳化中醫藥資源配置,加快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進一步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擴大服務供給,拓展服務領域,創新服務模式,使中醫藥在防治疾病、保障健康中發揮更大作用。加強中醫藥院校教育、畢業後教育、師承教育,完善中醫藥人才培養體系,推進中醫藥繼承與創新。強化中醫重點專科、重點學科和診療中心建設,提高中醫臨床技術水平。到2020年,建設省級中醫臨床研究中心10個。大力加強綜合性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中醫科室建設,積極發展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的中醫藥服務,不斷提升基層中醫藥服務可及性,進一步擴大中醫藥服務覆蓋率。到2020年,力爭使全省所有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95%以上的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醫療、保健、康復中的特色優勢,組建中醫藥健康服務團隊,進入養老機構、社區和居民家庭,開展融合中醫藥健康管理理念的健康服務。
(三)著力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機制改革。
1.健全完善全民醫保制度。按照“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的要求,建立健全以基本醫療保障為主體,其他多種形式醫療保險和商業健康保險為補充,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不斷提升醫保制度運行質量和效率。建立全民參保登記制度,全面落實城鄉居民基本醫保籌資穩定增長機制,穩步提高醫保籌資和保障水平。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推進總額控制下的按病種付費、按服務單元付費等相結合的混合付費方式綜合改革,建立醫保經辦機構與醫療機構、藥品器械生產流通企業之間的談判機制,強化對醫療服務供需雙方的引導和醫療費用的制約作用。健全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著力提高綜合保障水平,並加強與基本醫保、醫療救助等的銜接,更好地發揮托底保障功能,防止和減少民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
2.加大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力度。以破除“以藥補醫”為關鍵,全面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補償機制、價格機制、人事分配、監管機制等綜合改革,並同步提升服務能力。通過價格調整、醫保支付、政府投入等,取消藥品加成,實施藥品零差率銷售,建立穩定長效的公立醫院補償新機制。加快構建符合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創新編制和人事管理,促進人員由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轉變,形成靈活的用人機制;適當放寬對人才密集的醫療衛生機構績效工資總額控制,加大獎勵性績效工資分配力度,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幹和貢獻突出人員傾斜,充分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深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實現形式,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加強對公立醫院的監管和績效評估,建立以服務質量、服務效率、服務數量和民眾滿意度為核心的績效考核機制,促進醫療服務水平不斷提升,民眾看病就醫感受持續改善。
3.鞏固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鞏固擴大基層醫改成效。完善財政補助方式,實行核定任務與定額補助掛鈎、適時動態調整等辦法,鼓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提供更多更優服務。完善績效考核分配辦法,依託信息化手段加強量化考核,鼓勵引入第三方考核,考核結果與績效工資總量、財政補助、醫保支付等掛鈎。進一步加強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能力建設,推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建設發展,實施社區衛生服務提升工程,開展示範鄉鎮衛生院和示範村衛生室建設。到2020年,50%以上的政府辦鄉鎮衛生院和10%以上的村衛生室達到省級示範標準。
4.加快構建分級診療制度。採取醫療、醫保、價格等綜合性措施,推動形成“基層首診、分級診療、雙向轉診”的就醫秩序。轉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服務模式,擴大家庭醫生制度覆蓋面,推進鄉村醫生簽約服務,建立基層醫生與城鄉居民的契約服務關係,提高民眾對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依從度,提高基層首診率。推進醫療資源縱向整合,在城市,以大醫院為龍頭,建立醫療聯合體、醫療集團;在農村,以縣醫院為龍頭,推進縣鄉村醫療服務一體化,促進雙向轉診。按照醫院不同等級,合理確定醫療服務價格梯度;切實發揮醫保槓桿作用,實行差別化醫保支付政策,引導民眾在基層就近就醫。到2020年,縣域內就診率達90%以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的60%以上。
5.進一步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鞏固基本藥物制度,完善基本藥物配備使用政策,更好地滿足基層用藥需求。建立廉價、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採取定點生產、集中採購、政府定價、常規儲備、統一調配等辦法,確保滿足民眾基本用藥需求。改革公立醫院藥品集中採購機制,堅持以省為單位的網上藥品集中採購方向,實行一個平台、上下聯動、公開透明、分類採購,採取招生產企業、招采合一、量價掛鈎、雙信封制、全程監控等措施,加強藥品採購全過程綜合監管,進一步提高醫療機構在藥品採購中的參與度,保障藥品質量可靠、價格合理、供應及時。
(四)進一步強化健康教育與促進。
1.大力普及健康知識。創新健康教育的方式和載體,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傳播健康知識,提高健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建立健康知識和信息發布平台,開展形式多樣的健康素養巡講和健康諮詢活動,引導城鄉居民全面掌握健康素養基本技能。加大新聞媒體無償開展衛生防病知識公益宣傳力度,設立健康教育專欄,發布公益健康廣告。加強對重點人群的健康教育與促進,開展有針對性的健康培訓,強化健康指導和行為干預。推進人口和健康文化陣地建設,弘揚健康文化,傳播健康理念。全面開展健康素養干預及監測,每年發布健康素養水平監測分析報告。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落實《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開設中國小健康教育課程,結合各類健康主題日,組織開展經常性宣傳教育活動。加強健康教育的內容建設,組織發布科學防病知識,及時監測糾正虛假錯誤信息,堅決取締虛假醫療、藥品等廣告,嚴厲打擊不實和誤導宣傳行為。
2.積極營造健康生活環境。大力推進美好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環境綜合整治、村莊環境整治,改善城鄉大氣、水環境質量。深入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快完善重污染天氣應急體系。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完善覆蓋城鄉的飲用水衛生監測網路,推進城鄉統籌區域供水。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進一步完善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立健全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到2020年,全省城市污水處理率達95%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8%以上,鎮、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運率達90%以上,農村無害化衛生戶廁普及率達95%以上。加強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推進食品可追溯體系和快速檢測體系建設,完善藥品不良反應監測、評價、預警機制。深入落實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措施,推進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
有機食品等基地建設。強化職業病防治,落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加大職業病危害源頭控制力度。在全社會強化安全教育,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管理,及時向社會預警傷害高危因素。
3.引導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堅持健康生活方式培育與公民道德建設相結合,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創建健康促進學校為抓手,發揮示範引領作用,整體推進學校健康促進工作,全面提升學生健康素養。到2020年,全省80%的中國小達到健康促進學校標準。加強健康生活方式指導員培訓,深入社區對居民進行指導。促進居民科學合理膳食,定期開展居民營養狀況監測評價。加強兒童、青少年營養膳食管理,推進營養配餐工作。組織開展全民減鹽行動,指導適宜人群科學使用低鈉鹽。開展酒精對健康和公共運輸危害的宣傳。全面推行公共場所禁菸,普及菸草危害知識,創建無煙醫療衛生機構、無煙學校、無煙單位,開展吸菸行為干預,降低吸菸率,促進形成不吸菸、不敬煙、不勸煙的社會風氣。進一步發掘中醫藥文化資源,廣泛傳播中醫藥養生保健知識,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五)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1.構建健身服務網路。建立健全公共體育服務體系,建成一批城市體育服務綜合體、體育公園和戶外健身營地,推進健身步道和社區綜合健身俱樂部建設。到2020年,全省打造100個省級體育公園,每個鄉鎮建有2000平方米左右的多功能運動場、每個行政村建有1個標準籃球場或不小於籃球場面積的其他運動項目場地,各市、縣(市、區)全面完成省級公共體育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任務。加快構建慢行交通網路,推進鄉村腳踏車道和“慢行健身綠道”建設。推動體育社會組織向基層延伸,大力發展形式多樣的體育俱樂部,支持體育社會組織參與公共健身服務。促進城鄉、區域健身服務均衡發展,推動公共健身服務資源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等群體免費或優惠開放,支持各級各類公共體育場館在特定時段向社會免費或低收費開放。培育一批民眾喜愛的健身消費產品和項目活動品牌,推動競技體育資源和科技成果服務大眾健身。
2.組織開展民眾性健身活動。加快發展農民體育、社區體育、職工體育、老年人體育、殘疾人體育和民間傳統體育,擴大有組織參加體育鍛鍊的人口。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學校等實行工間、課間健身等制度,倡導和落實每天健身1小時,鼓勵單位為職工健身創造條件,定期舉辦全民健身運動會、學生運動會和職工運動會等。打造“一縣(市、區)一品”特色健身活動,組織創編、推廣新優健身項目。推動城鄉社區依託傳統節日、體育賽事、重大慶典活動和民間體育資源,開展民眾喜聞樂見、豐富多彩、特色鮮明的健身活動。取消商業性和民眾性體育賽事審批,鼓勵體育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舉辦民眾健身活動。開展以社會體育指導員為主體,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科技工作者、學生參加的義務健身輔導活動,形成全民健身志願服務長效機制。
3.促進康體緊密融合。加大體育與醫療、養老等融合力度,積極發揮體育在防病、治病、康復等方面的作用。健全省、市、縣三級國民體質監測網路,定期發布國民體質監測報告,免費為城鄉居民提供體質測定、健身指導和運動能力評定。依託現有資源加快推進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建設,到2020年實現每個縣(市、區)都有1個指導站。積極推動體質測定與運動健身指導站和體檢機構的融合建設,打造集體質和疾病檢測、運動能力評估、科學健身指導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台。引導社會資本開發新型運動康復裝備、運動健身指導技術裝備、可穿戴式運動設備等新型裝備,促進科學健身。整合媒體資源,建立覆蓋全省的全民健身健康宣傳平台,提高城鄉居民的科學健身素養。
(六)加快推進城鄉健康養老服務。
1.提升健康養老服務能力。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積極為老年人提供多樣化、分層次、高質量的健康養老服務,到2020年養老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年人40張。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服務網路,推進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著力提升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醫療保健服務能力。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要通過社區養老服務平台,為老年人提供上門醫療保健和康復護理服務。開展老年人健康護理手冊進家庭活動。充分發揮公辦養老機構托底作用,重點為城鄉特困老人、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無償或低收費的供養、護理服務。鼓勵民間資本通過委託管理等方式運營公有產權的養老服務設施。加大對社會辦養老機構扶持力度,引導各類所有制投資主體進入健康養老服務領域。鼓勵支持境外投資者在我省獨資或合資、合作舉辦營利性養老機構,在國家政策允許範圍內,給予土地政策、稅收優惠、財政支持等方面與省內營利性養老機構同等待遇。加快發展農村健康養老服務業,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推進農村“老年關愛之家”建設。鼓勵各地按照機構投保、保險公司運作、政府支持的原則,建立養老機構綜合責任保險和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制度。鼓勵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人身保險。適應人口老齡化需求,積極開發長期護理保險。
2.最佳化老年醫療衛生服務。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積極為老年人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拓展為老服務功能,全面落實老年醫療服務優待政策,對老年人看病就醫實行優先照顧,在掛號、就診、收費、取藥、住院等視窗設定“老年人優先”標誌。全省二級以上綜合醫院開設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數量,有條件的醫院開設老年病門診。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建立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務制度,為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加強老年人健康指標監測和信息管理;定期為65歲以上老年人免費體檢,開展健康管理服務;與有意願的老年人家庭建立醫療契約服務關係,提供上門服務,開設家庭病床,方便老年人就醫。深入開展老年病防治研究,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健康養老中的作用。建立老年人精神關愛服務組織,開展心理講座和培訓,提供專業心理諮詢、輔導和康復服務。
3.大力推進醫養結合。積極推動養老機構增加醫療功能,加強養老機構醫療服務能力建設,促進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的無縫對接。床位數100張以內的養老機構,就近與醫療服務機構簽訂合作協定,隨時提供診療服務,有條件的可設立醫務室;床位數100-200張的養老服務機構,在院內設立衛生室、醫務室等衛生設施,並聘請具有執業資格的醫師、護士提供基本醫療護理服務;床位數200張以上的養老服務機構,設定相應的醫療機構或與臨近的醫療衛生機構簽訂協定,為老年人提供優質便捷的醫療服務。鼓勵外資養老機構按國家有關規定以多種形式內設醫療機構,開展醫養融合服務。大力扶持發展護理院和護理型養老機構建設,支持部分閒置床位較多的一、二級醫院和專科醫院轉型為養老護理院。到2020年,每個縣(市)至少建有1所老年護理院。全面加強康復服務,各類養老機構都要配備康復設備,到2020年60%以上的城市社區和有條件的農村社區設立適合老年人的康復場所。對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診所、衛生室、醫務室)以及舉辦的護理院、康復醫院等,符合條件的納入城鄉醫保定點範圍。
(七)創新發展健康服務業。
1.大力推進社會辦醫。鼓勵各類資本投資醫療健康領域,各有關部門要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則,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審批條件,整合社會辦醫療機構設定、執業許可等審批環節,進一步明確並縮短審批時限,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為申辦醫療機構相關手續提供一站式服務。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吸引各類外資在江蘇舉辦獨資醫療機構,鼓勵外資優先投向醫療資源稀缺的區域以及特需醫療服務短缺的領域。進一步落實非公立醫療機構和公立醫療機構在市場準入、醫保定點、等級評審、技術準入等方面同等對待的政策。完善監管機制,促進非公立醫療機構規範服務、健康發展。放寬對營利性醫院的數量、規模、布局以及大型醫用設備配置的限制。符合條件、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非公立醫療機構,其專科建設、設備購置、人才隊伍建設納入財政專項資金支持範圍。對非營利性民辦健康服務機構給予投資獎勵。加快推進醫師多點執業,鼓勵和規範醫師在不同類型、不同層級的醫療機構之間流動,醫務人員在職稱晉升、職業技能鑑定、專業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不因多點執業受影響。引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向高水平、規模化方向發展,加快形成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導、非公立醫療機構共同發展的多元辦醫格局。
2.積極發展多樣化健康服務。充分發揮市場機製作用,擴大健康服務供給,創新服務模式,努力滿足人民民眾健康服務需求。鼓勵各地引進國內、國際知名健康服務機構,提供體檢、心理諮詢、健康諮詢等健康服務。引導體檢機構、健身機構提高服務水平,開展連鎖經營。規範發展母嬰護理、養生美容等服務市場,健全行業標準體系。加快發展心理健康服務,培育專業化、規範化的心理諮詢、輔導機構。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面向國際國內市場,整合當地優勢醫療資源、中醫藥等特色養生保健資源、綠色生態旅遊資源,發展養生、體育和醫療健康旅遊,推出一批以醫療保健養生、中醫藥文化傳播為主題的醫療旅遊示範產品。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鼓勵保險公司開發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商業健康保險產品,並提供與商業健康保險相結合的疾病防控、健康維護、慢性病管理等健康管理服務。推行醫療責任保險、醫療意外保險等醫療執業保險。鼓勵各地在公共服務領域充分運用市場化機制,通過委託保險公司經辦或購買保險產品和服務等方式,提升公共養老、健康、“救急難”等服務運行效率。
3.培育壯大健康服務支撐產業。通過加大科技支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產業政策引導等綜合措施,加快推進醫療、藥品、醫療器械等重點產業發展。積極支持自主智慧財產權藥品、醫療器械和其他相關健康產品的研發製造和套用,支持到期專利藥品仿製,支持老年人、殘疾人專用保健用品、康復輔助器具研發生產。支持數位化醫療產品和適用於個人家庭的健康檢測、監測與健康物聯網等產品的研發與套用。引導發展專業的醫學檢驗中心和影像中心,積極發展第三方醫療服務評價、健康管理服務評價以及健康市場調查和諮詢服務。完善科技中介體系,鼓勵發展專業化、市場化的醫藥
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促進體育健康產業發展,引進國內外優質健身健康服務資源,打造一批體育健身健康服務、運動康復特色醫療高端平台,建設一批體育健康社區、運動康復醫院和健康管理中心。
4.加快構建健康產業發展載體。推進健康產業集群發展、融合提升,通過創新驅動、政策引導、改革試點等綜合措施,積極培育健康產業發展新載體新業態,在社會辦醫、健康養老、運動康復、醫藥研發、醫療器械等方面,建設一批健康服務產業集聚區。加強健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社會資本舉辦職業院校,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開設健康服務相關學科專業。對參加相關職業培訓和職業技能鑑定的人員,符合條件的按規定給予補貼。加強健康產業統計制度建設,建立完善相關統計方法和指標體系。探索建立健康服務業資源產權交易平台。
(八)深入實施智慧健康工程。
1.健全智慧健康信息網路。統籌健康信息資源,建立跨部門的業務協同、資源共享機制,逐步實現各領域健康信息互聯互通、制度對接。建立完善省、市、縣三級健康綜合信息平台,構建全省智慧健康信息傳輸主幹網和全員人口、服務資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決策支持等5大資料庫。到2020年,居民電子健康檔案規範化建檔管理率達到80%以上,二、三級醫院全面套用電子病歷。推動商業健康保險信息系統與醫療衛生機構、基本醫療保險信息系統進行必要的信息共享。落實信息安全等級保護制度,推廣數字證書運用,強化信息安全保障。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網際網路、雲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建設覆蓋城鄉的健身信息服務體系,為民眾提供便利的健身信息諮詢服務。
2.提升智慧健康信息套用水平。完善各級各類健康相關機構信息系統服務功能,有效開展智慧健康信息化務實套用,最佳化醫療服務組織形式和健康管理模式,強化醫療衛生領域各服務機構之間的合作。加快推進
遠程醫療服務在縣(市)、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廣泛覆蓋,推動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橫向聯動,讓民眾就近享受高水平的醫療服務。到2020年,所有縣(市、區)均建立區域影像、檢驗檢查、病理中心,縣級以上公立醫院開展面向基層的遠程醫療服務比例達到70%以上。
3.推進智慧健康惠民便民服務。完善省級預約診療服務平台,整合省、市級醫療機構資源,對接基層分級診療系統,強化跨區域雙向轉診服務套用,促進有序就醫。到2020年,三級醫院50%以上專家門診掛號號源,由家庭醫生或服務對象通過預約診療平台預約。普及套用居民健康卡,實現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動態更新、人口健康信息有效利用。開展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移動醫療等新興技術套用,為城鄉居民提供個性化的健康指導、康復治療、健康諮詢與評估、跟蹤隨訪等健康管理服務。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充分認識深入推進“健康江蘇”建設的重大意義,把這項事關民生幸福、事關江蘇未來的重要工作擺上突出位置,切實提高組織程度,形成上下聯動、部門協作、務實高效的工作推進機制。將“健康江蘇”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計畫,加強分類指導和工作督導,確保有序有力推進。要緊緊依靠廣大人民民眾推進“健康江蘇”建設,不斷擴大民眾參與的載體、渠道和方法,廣泛聽取各方意見建議,使“健康江蘇”建設符合民眾意願、得到社會支持,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
加大資金投入
建立健全多元化健康投入機制,強化政府對保障人民健康的相關基本公共服務投入,鼓勵社會和個人加大健康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興辦慈善健康服務機構,或向醫療救助、醫療機構捐款。由政府負責保障的健康服務類公共產品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提供,逐步增加政府採購的類別和數量。完善政府投資補助政策,通過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方式,支持社會資本舉辦和運營非營利性健康服務機構。鼓勵各類創業投資機構、融資擔保機構支持健康服務領域創新型新業態和小微企業。引導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原則加大對健康服務業的支持力度,創新適合健康服務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開展銀企合作,多渠道滿足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資金需求。
鼓勵探索創新
堅持把“健康江蘇”建設與全面深化改革緊密結合起來,與省級綜合醫改試點等專項改革同步推進,通過創新制度安排,最大限度地釋放改革紅利。緊密結合深化醫改,最佳化健康服務,促進衛生服務模式從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轉變。積極開展健康城市創建,結合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圍繞營造健康環境、構建健康社會、培育健康人群等重點,將健康政策相關內容融入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等各項公共政策並保障落實。廣泛開展健康社區、健康單位、健康場所創建,積極實踐、創造經驗,推動健康理念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營院。
強化宣傳引導
大力宣傳深入推進“健康江蘇”建設的目的、意義和相關舉措,宣傳政府、社會和個人對健康承擔的責任,宣傳典型事跡和典型經驗,提高公眾的認知度和參與意識,合理引導社會預期。探索推廣居民健康自我管理小組、健身小組等有效形式,發揮民眾組織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等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廣大民眾開展自我健康管理搭建平台、提供便利。制定實施“健康江蘇”建設的評價體系、考核機制和激勵辦法,對先進地區、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推動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取得實效,不斷增進廣大人民民眾健康福祉。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15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