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概況
關埠鎮位於
廣東省
汕頭市
潮陽區西北28公里處,東北臨榕江與
揭陽市分界,南鄰
西臚鎮,西交
金灶鎮。全鎮總面積54.56平方千米(2017年),人口112202人(2017年)。2018年上半年,全鎮完成農業總產值2.59億元,工業總產值0.68億元,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4.1億元,完成鎮級工商個稅450萬元。
關埠鎮是廣東省著名的糧食高產鎮,全省268箇中心鎮之一,汕頭市“三高”農業科技示範鎮。初步形成科技含量較高的糧食生產、優質果蔬種植、淡水養殖和禽畜飼養四大基地。關埠鎮又是著名的“建築之鄉”,150多支建築施工隊遍布全國各主要大中城市。
關埠鎮水陸交通方便。關埠鎮被列為國家二類口岸,鎮內有3000噸級貨運碼頭和連通榕江兩岸的汽車輪渡碼頭;新建並已經運營的揭陽潮汕國際機場僅一江之隔。
關埠鎮是原潮陽市三個次中心城市之一,工副業主要有抽紗、建築、織席、工藝美術、木器等,有 150多支施工隊常駐省內外承包建築工程。農產以稻穀、甘薯為主,還有生柑、
香蕉等果類。建國後,興修水利,修築堤圍、涵閘、水庫,實現農田自流灌溉。關埠圩是榕江中下游區鄉農副產品集散地,關埠豬苗聞名
潮陽、
普寧、
惠來3縣。
行政規劃
關埠鎮轄4個居民委員會和27個村民委員會。
居民委員會:關埠、橋東、福倉、港底。
村民委員會:玉一、玉二、玉山、集德、新洪、洋貝、田東、大東湖、東湖、橋頭、上底、溪西歐、埔上、堂後、下底、三聯、下巷、洋心、上巷、西平、河腰、巷內、巷口、莊厝、宅美、上倉、路外、路內、井美、樹下。
方言
關埠鎮本地方言潮汕話,有極少數客家話
歷史沿革
公元1381年(明
洪武十四年)在村前建門辟關。公元1532年(
嘉靖十一年)以關前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稱關前埠。1912年後至1951年稱潮陽縣第八區,1952年改稱第十六區,1958年建紅星公社,1968年改稱關埠公社,1983年改區,1986年建鎮。
教育配套
7所國中:關埠國中、玉一國中、玉二國中、上底國中、洋貝國中、廈林國中、上倉國中
1所高中:潮陽第四中學
經濟狀況
常用耕地面積2.74萬畝,種植
水稻、
小麥、甘薯、豆類、生柑、水草等,是水稻高產區之一。山林面積1.23萬畝,營造薪炭林,種植楊桃、柿子、香蕉、芒果、和竹等。工副業有傳統的抽紗、織席、鑄造、塑膠、貝灰、磚瓦、建築等。1988年工農業總產值4195萬元,其中農業2500萬元,工業1695萬元;1995年工農業總產值3.37億元,其中農業1.17億元,工業2.2億元,分別比1988年增長7.03倍、3.68倍和11.98倍;2004年工農業總產值1.57億元,其中農業1.15億元,工業4209萬元,分別比1995年增長-53.4%、-1.7%和-80.87%。推廣良種良法,鞏固農業基礎地位。雖然受到“尤特”、“百合”颱風的襲擊,水稻生產仍獲較好收成,年畝產達600公斤。首次創辦水稻免耕法獲得成功。加大力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導和鼓勵農民發展種養業,優質果、蔬菜、優質稻、水產養殖等生產基地初具規模。抓好農田水利和堤圍建設,投資1600多萬元完成浮頭灣至井美堤段的達標建設,動工建設高標準的
石井堤段,工程於2002年4月底完工。
加快高標準防滲渠建設,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改善,抗災能力得到提高。注重因勢引導,推動優勢產業的發展。著力發展建築業,通過抓好潮陽市第五建築公司的內部管理,有效提高公司管理服務水平和競爭能力,率先通過ISO國際質量認證,成為市建築行業的佼佼者,建安量9992萬元,比增0.83%。
三大產業格局
關埠鎮位於汕頭市潮陽區西北部,地處榕江中游南岸平原,地平、土厚、水豐。南以小北山為屏障,北臨榕江。汕頭、揭陽、潮州三市在這裡交接。有了這地理上的因素,關埠很自然地在有史以來就成為榕江平原
政治、
經濟、
文化、
軍事活動中心之一。20世紀90年代,這個歷史重鎮被列為原潮陽市三個次中心城市之一。2018年,關埠鎮規劃列入汕頭市江灣新區範圍。
關埠農業自然條件優越,是中國聞名的水稻高產鎮,是市水稻高產區,還有大豆、花生、甘蔗、蔬菜等。水果以柑、香蕉、荔枝、龍眼為大宗。至2000年已連續8年實現水稻年畝產超一噸的紀錄,有“高產狀元鎮”和“潮陽糧倉”之稱。關埠又是汕頭、潮陽的“三高”農業示範鎮,優質果、
蔬菜、水產養殖、蟹草等生產基地初具規模,全鎮有種植業1.1萬多畝、養殖業2649畝。農業整體效益比過去大大提高,2006年實現農業總產值約1.49億元。關埠鎮以抽紗、
服裝、建材、
塑膠、
家具、
皮具、皮鞋和藤、竹、草加工等家庭
手工業為主的工業企業在關埠漸成星火燎原之勢。關埠鎮共有工業企業163家、家庭作坊1800多家,2007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506萬元。在這些家庭手工業中,又尤以抽紗和藤竹草工藝最為普遍,隨著技術的不斷改進,花色品種的不斷創新,產品在東南亞、歐美一帶暢銷不衰,年出口額大幅增加,僅抽紗工藝品年出口額占全市一半以上。
潮陽素稱“建築之鄉”,關埠建築行業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全鎮300多支建築施工隊伍在全國20多個省市開闢了施工領域,年建安量在2億元以上。鎮建築行業的“大哥大”——市第五建築總公司通過了ISO9000國際認證,2007年在關埠本地創稅109萬元。
基礎建設
關埠距離汕頭、揭陽、潮州三市市區在20至40公里之間,且水陸交通便利。但優勢若不利用,優勢就不會變成財富。在稍有一點資金積累後,關埠人開始了基礎設施建設。把進出鎮區的四條主幹道鋪築成混凝土路面,並建設了關埠汽車輪渡碼頭、關埠客運站。而今,300多輛客貨運輸車輛穿梭於關埠與廣州、深圳等地之間,110多艘船隻在關埠與汕頭、揭陽之間來來回回。
運輸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又帶動了本地商貿業的發展。
在鎮區,作為榕江片通訊樞紐的郵政郵電大樓拔地而起,首期開通程控電話1萬門。35千伏和110千伏輸變電站為家家戶戶送去“光明”。在興建了4家
自來水廠後,2008年又動工投入榕江片區供水工程關埠供水管網的配套建設,以解決民眾的“飲水難”問題。教育方面,現有的關埠中學,即市第四中學,是榕江片唯一的完全中學,面向五鎮和其他地區招生。
1994年請來專家編制總體規劃,完成了“九圖一書”編制工作,確定城市建設用地將從4.1平方公里擴大到11.94平方公里。關埠在海陸空交通所占的優勢。關埠與潮汕
國際機場僅一江之隔;已完工的
廣梅汕鐵路支線從關埠過境,並設客貨站台;橫跨榕江兩岸的第二跨海大橋將在關埠選址建設。
歷史要塞
榕江中游南岸的關埠鎮,古代與達埠(即今汕頭濠江區)、庵埠合稱潮州“三埠”。關埠鎮是榕江水上運輸樞紐,是古代潮汕重要商埠之一,又是兵家必爭之地的古戰場。
關埠始置寨於南宋鹹淳年間(1265至1274),據《潮陽縣誌》記載:“明洪武十四年(1381)於直浦都門辟村前建門辟關,嘉靖十一年(1532),以關前為圩埠,附近村民在此集市,稱關前埠,後簡稱關埠。”關埠濱臨潮汕三大江之一的榕江中游,江面水深港闊,早在明代,這裡的商船就可直通潮陽、達濠、潮州等港口,榕江南岸和練江北面的谷饒、銅盂、西臚、金玉、河溪等數十鄉的
農產品、
山貨和
土特產通過關埠港銷往潮汕各地。至清
光緒十六年(1890),潮陽人肖鳴琴在關埠港建立電船運輸公司,北至揭陽縣城,南至潮陽、海門,東至汕頭等地,人貨皆由電船運輸,關埠港口年吞吐量近萬噸,客運量逾10萬人次,關埠港一派繁榮景象。民國初,實業家
陳堅夫又修築加固關埠港碼頭,增購電輪24艘,貨物可運至汕頭轉運香港、廣州、上海、廈門、寧波等地,各地銷往練江平原各鄉鎮的工業品及建築材料,也多數在關埠港上水,在埠內集市交易,關埠成了萬商雲集的鄉鎮商埠。關埠鎮濱臨榕江,隔江和揭陽的地都、炮台鎮相望,是潮陽和揭陽兩地的交界處,因背靠小北山,面向榕江平原,是榕江、練江平原交通要道,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清
道光二十四年(1844)潮州雙刀會首領黃悟空占領關埠,是年十一月初,潮州知府吳均領兵勇前來圍剿,在關埠與
黃悟空的雙刀會展開激戰,林大眉等60餘名會員在戰鬥中被俘,11月24日,黃悟空從關埠出發,率雙刀會會員數千人圍攻揭陽城,兵備道李璋領知府吳均、潮陽知縣壽棋等馳兵鎮壓,黃悟空及其部將徐善、黃大頭、黃佛保被捕殺。為了鎮守關埠這個練、榕兩江平原的門戶,清廷在關埠設營房3間,火炮4尊,駐紮軍隊,又在關埠石井鄉設
營房20間,炮6尊,柴船一艘,在榕江巡邏。
民國初年,廣東軍閥洪兆麟的謝文炳師在關埠設留守處,1925年10月,為策應
國民革命軍第二次東征,方惟精率農民自衛軍攻打關埠,與謝文炳師留守處部隊展開激戰,打死敵人4人,傷6人,繳獲槍枝40餘支,子彈一批,農民自衛軍還在關埠組織民眾,打倒土劣,嚴懲貪官污吏。1927年10月,賀龍、葉挺領導的南昌起義軍南進潮汕,在關埠作短暫停留,發動民眾開展對敵鬥爭,在關埠留下了革命的種子,後來關埠一批青年先後參加
紅軍,為抗日和解放鬥爭作出了貢獻。
文化遺產
關埠鎮郊三里處,有一小山,形似大象,稱為“象山”,象山下有一塊大石,形似象鼻,石高二丈余,重達數萬斤,可是遊人用手輕輕一搖,大石便微微抖動,向來被視為奇觀。象山北側的石井山,有三峰寺,寺院建於明代,建築古樸大方,周圍叢林簇擁,怪石嶙峋,幽雅清靜,是旅遊度假勝地。建於清末的“提督府”,是清末名臣、雲南提督黃武賢(關埠下底村人)的府第。
黃武賢曾隨
左宗棠領兵平息新疆叛亂,立下戰功,且為官清廉,深受民望,致仕回鄉之後,又主持開通京北等17村溝渠,為民造福。“提督府”也成了遊人景仰先賢的地方,是市
文物保護單位。
地圖信息
地址: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關埠鎮委(沿堤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