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代帝陵(2019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關中唐十八陵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代帝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鹹陽市境內,是唐王朝修建的帝王陵墓,共有十八座帝陵。

唐代帝陵始建於唐貞觀十年(636年),歷時二百九十年,先後修建了十八座規模龐大,氣勢宏偉的帝陵。以年代為序分別為唐高祖獻陵、唐太宗昭陵、唐高宗和武周女皇合葬的乾陵、唐中宗定陵、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唐肅宗建陵、唐代宗元陵、唐德宗崇陵、唐順宗豐陵、唐憲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唐敬宗莊陵、唐文宗章陵、唐武宗端陵、唐宣宗貞陵、唐懿宗簡陵、唐僖宗靖陵。這些唐陵分布在關中平原渭河以北北山山脈各山峰的南麓,東西向綿延150餘公里,號稱“關中十八唐帝陵”。

2001年6月25日,唐代帝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9年4月24日,唐代帝陵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帝陵
  • 地理位置:陝西省渭南市、鹹陽市
  • 所處時代:唐朝
  • 保護級別: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5-0184-2-040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帝陵分布,陵園城垣,建築遺址,文物遺存,石刻,壁畫,研究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位置,門票,交通,

歷史沿革

貞觀九年(635年)五月庚子日,唐高祖因疾而終。唐高祖臨終前曾留下遺詔,就安葬之事,表達了兩個意願,其一是“歸志櫟陽”,其二,“陵園制度,務從儉約,斟酌漢魏,以為規矩”。唐太宗虞世南房玄齡等人商議後,決定仿照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為高祖建設陵寢。在高士廉閻立德等人的主持下,經過數月的興造,建成陵墓。當年十月庚寅日,高祖正式下葬獻陵,早年去世的太穆皇后竇氏從壽安陵中遷出,與李淵一併合葬。
唐貞觀十年(636年),長孫皇后病危,臨終之時遺言薄葬。唐太宗遵照長孫皇后的遺言,在皇后崩後,把她臨時安厝在九嵕山新鑿之石窟,陵名昭陵。並決定把昭陵也作為自己的歸宿之地,等他駕崩後與皇后合葬,隨即開始了大規模的營建工程。
貞元十四年(798年),昭陵下宮被野火焚毀,唐德宗將昭陵下宮遷移到山下的瑤台寺旁重修。並命人修獻、昭、乾、定、橋、泰、建、元八陵。其中獻、昭、乾、定、泰五陵,各造屋三百七十八間,橋陵一百四十間,元陵三十間,惟建陵不復創造,但修葺。
金天會十二年(1134年),金朝宗室完顏撒離喝狩獵來到乾陵,見陵園破敗不堪,便進行了修復,並刻文記於乾陵無字碑上。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六月,陝西巡撫畢沅看到昭陵墓道失修,樵牧上下,保護不善,令禮泉縣知縣張心鏡,修築圍牆三十餘丈,建立碑亭十餘所,並親自立石、書名,公告全縣,勿損昭陵。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十月,陝西巡撫畢沅命禮泉縣知縣蔣其昌,對昭陵“復加修築,並立碑記事,又東西立石,書陪葬諸臣名位,以垂久遠。”畢沅還親自撰文,建立“大清保護昭陵之碑”。他在碑文中,用很大篇幅宣揚了唐太宗李世民之儉、仁、大、智、靈的崇高形象,意在強調保護昭陵。

建築格局

帝陵分布

唐代帝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和鹹陽市境內,其中唐高祖獻陵、唐敬宗莊陵、唐武宗端陵三座帝陵位於鹹陽市三原縣。唐太宗昭陵、唐肅宗建陵兩座帝陵位於鹹陽市禮泉縣。唐高宗乾陵、唐僖宗靖陵兩座帝陵位於鹹陽市乾縣。唐中宗定陵、唐代宗元陵、唐順宗豐陵、唐文宗章陵、唐懿宗簡陵五座帝陵位於渭南市富平縣。唐睿宗橋陵、唐玄宗泰陵、唐憲宗景陵、唐穆宗光陵四座帝陵位於渭南市蒲城縣。唐德宗崇陵、唐宣宗貞陵兩座帝陵位於鹹陽市涇陽縣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十八陵
帝陵名稱
帝陵簡介
帝陵圖片
唐高祖獻陵
獻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是唐高祖李淵和太穆皇后竇氏的合葬陵墓。
獻陵修建之初沒有陵邑,分為內外二城,規模宏大壯觀。獻陵坐北朝南,封土呈覆斗形,高21米,底徑東西150米,南北120米,陵園的周圍分布有67座皇親重臣陪葬墓,宛如眾星棒月,將獻陵襯托得十分壯觀。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高祖獻陵
唐太宗昭陵
昭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是唐太宗李世民與文德皇后長孫氏的合葬陵墓。
昭陵建設持續了107年之久,周長60公里,占地面積200平方公里,陪葬墓200多座。是世界最大的皇家陵園,是中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陵墓,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被譽為“天下名陵”。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太宗昭陵
唐高宗、武周女皇乾陵
乾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乾縣,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周女皇武則天的合葬陵墓。
乾陵修建於盛唐時期,陵園規模宏大,建築富麗雄偉。其中陵園地面建築仿照唐代都城長安城營建,分為皇城、宮城和外郭城,其中內城占地230萬平方米。外城周長40公里。陵園內原有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等房屋建築378間。乾陵陪葬墓總計17座。計有太子墓二,王墓三,公主墓四,大臣墓十。是陝西唐十八陵中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藝術價值最高的一座。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高宗、武周女皇乾陵
唐中宗定陵
定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是唐中宗李顯與和思皇后趙氏的合葬陵墓。
定陵依山為陵,玄宮鑿建於山南麓。陵園為夯築城垣,平面近似方形,東西長約1250米,南北寬約1180米;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四隅建角樓。神道長623米,原神道眾多石刻及無字碑均損毀嚴重,僅存石獅、石人七件。陪葬墓原有封土15座,現存10座。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中宗定陵
唐睿宗橋陵
橋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墓。
橋陵略呈長方形,東西長2871米,南北長2836米,總面積852萬平方米。陪葬墓總計17座。橋陵建成於大唐立國近百年開元盛世,橋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藝術是唐代繁盛時期的代表,與乾陵並稱為唐代陵墓石刻藝術之最。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睿宗橋陵
唐玄宗泰陵
泰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是唐玄宗李隆基和元獻皇后楊氏的合葬陵墓。
泰陵位於唐十八陵的最東端,是盛唐時期最後一個皇帝之陵墓,其陵園規模較大,布局較嚴格。陵園石刻造型精美,保存較好。陪葬墓中的壁畫內容豐富,藝術價值高。泰陵對研究唐代陵寢制度、石刻藝術及中唐歷史具有重要價值。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玄宗泰陵
唐肅宗建陵
建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是唐肅宗李亨和章敬皇后吳氏的合葬陵墓。
建陵以山為陵。陵區由陵園、下宮及陪葬墓區等組成。陵園四隅尚存角樓基址,東、西、南、北四牆直線分別長1524米、1373米、1050米和879米。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神道長763米,自南而北依次為華表、翼馬、鴕鳥、仗馬、翁仲等石刻造像。陵園西南2.2公里有下宮遺址。陵園南偏西為陪葬墓區,原有封土6座,今僅存郭子儀墓一座。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肅宗建陵
唐代宗元陵
元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是唐代宗李豫的陵墓。
元陵依山為陵,封闕開闊。陵區周圍20公里,陵園尚有殘毀石刻13件。代宗長子李适曾想竭財厚葬元陵,由於安史之亂後財政拮据,大臣令孤峘力諫不可,德宗接受他的建議,從儉埋葬,因此,元陵的修建不如前幾帝。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代宗元陵
唐德宗崇陵
崇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是唐德宗李适的陵墓。
崇陵依山為陵,周圍約20公里,墓冢高突,用青石塊壘砌,澆灌生鐵汁,卡有鐵栓板,極為堅固。崇陵有陪葬墓43座。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德宗崇陵
唐順宗豐陵
豐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是唐順宗李誦和莊憲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墓。
豐陵依山為陵,山勢雄姿,極似臥虎。陵園周圍20公里。玄宮規模小於一般唐陵。陵園遺蹟所存無幾,現僅存石獅、華表各一件,均殘。陵山前有清陝西巡撫畢沅書“唐順宗豐陵”石碑一通。陵園東南陪葬有莊憲皇后陵,封土已平。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順宗豐陵
唐憲宗景陵
景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是唐憲宗李純和懿安皇后郭氏、孝明皇后鄭氏的合葬陵墓。
景陵依山為陵,占地20頃30畝,現在長3280米,寬105米。陵內陪葬有懿安皇后、孝明皇后和王賢妃。陵內有石人、石馬、石獅、鴕鳥、獨角獸、華表等石刻38件,體積高大,氣勢雄壯,代表了中國古代造型藝術隆盛時期的風格,但多已殘損。朱雀門內有清陝西巡撫畢沅書“唐憲宗景陵”石碑一通。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憲宗景陵
唐穆宗光陵
光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是唐穆宗李恆和恭僖皇后王氏、貞獻皇后蕭氏的合葬陵墓。
光陵依山為陵,占地面積16頃92畝,陵地長3600米,寬123米。陵前尚有石人、石馬、石獅、華表等石刻31件,但多已殘損。遺址內有清陝西巡撫畢沅書“唐穆宗光陵”石碑一通。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穆宗光陵
唐敬宗莊陵
莊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是唐敬宗李湛的陵墓。
莊陵平地起冢,陵園平面呈方形,東西長490米,南北寬480米。四面各闢一門,四隅建角樓。神道長460米,自南而北依次排列華表、翼馬、鴕鳥、翁仲等石刻造像。夯築封土居陵園中央,呈覆斗形,底邊長57米,高17米。前立清陝西巡撫畢沅書“唐敬宗莊陵”石碑一通。陵區尚存殘破石刻18件。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敬宗莊陵
唐文宗章陵
章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唐文宗李昂的陵墓。
章陵依山為陵,陵園四面各闢一門,四隅建角樓。神道長500米,原有石刻50件。今陵園尚存部分遺址,余均毀平。石刻僅存華表、翁仲、控馬人及仗馬各一件,均殘。下宮遺址位於陵南。陵東南陪葬有楊賢妃墓,封土早年夷平。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文宗章陵
唐武宗端陵
端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是唐武宗李炎的陵墓。
端陵平地起冢,陵周圍20公里,形制如漢陵,呈覆斗形。封土高15米,底邊東西長58米,南北長60米。現存石刻有石獅兩對、石馬兩對、石人五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華表一通,雕刻精細,栩栩如生,皆殘破仆地。祔葬有賢妃王氏。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武宗端陵
唐宣宗貞陵
貞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是唐宣宗李忱的陵墓。
貞陵依山為陵,周圍60公里,面積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園依山勢構築夯土城垣,四門前均有對稱的土闕和石獅一對,四隅建角樓。寢宮位於朱雀門內仲山正峰。神道長505米,寬68米。原有石刻與豐陵相同,現存石刻有華表、翼馬、鴕鳥、石馬、石獅、石人等共36件。部分有殘缺。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宣宗貞陵
唐懿宗簡陵
簡陵,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是唐懿宗李漼和惠康皇后王氏的合葬陵墓。
簡陵依山為陵,陵區周圍20公里。玄宮建於山南麓。陵園平面略呈方形,四面各闢一門,門外各置石獅一對,築闕台一對。四隅築角樓,今東南樓遺址尚存,殘高2.58米。神道長312米,原有石刻,除玄武門北有小石獅2對外,其餘與豐陵相同。現殘存石馬一對,小石獅三座,石獅五座,石人三尊。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懿宗簡陵
唐僖宗靖陵
靖陵,位於陝西省鹹陽市乾縣,是唐僖宗李儇的陵墓。
靖陵陵園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長485—510米,東西寬480米。封土居陵園中央偏後,呈覆斗形,底邊長41米,頂邊長8米,高8.6米。前立清代陝西巡撫畢沅書“唐僖宗靖陵”石碑一通。神道長325米,原有石刻與豐陵同,現殘存華表、翼馬、石獅6件。殘存侍臣、門吏等部分壁畫,出土部分遺物。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唐僖宗靖陵

陵園城垣

唐代帝陵大體上是按照唐代帝王生前的生活環境設計的,所以大部分陵墓在封域之內都有兩重城垣。第一重城垣是地宮和寢殿的所在地,相當於皇帝居住的宮城。第二重城垣是朝儀的所在,相當於國家機關所在的皇城。堆土為陵者城垣大體上呈方形。因山為陵者因各陵多是坐北朝南,故南牆所處位置多在山下,都比較平直,而東、西、北三面陵牆則多順山脈而築。牆垣原來都比較高大,牆基寬約3米,往上層層收分,至頂部寬度約為2米左右,牆高則在5米以上,8米以下。
唐陵城垣四面中部各開一門。門的名稱均以“四象”而定,即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人們在習慣上又把青龍門和白虎門分別稱作“東華門”和“西華門”。堆土為陵者東門與西門,南門與北門兩兩相對;而因山為陵者則很少能夠做到各門完全對稱。唐陵四門外往往有土闕一對,土闕上建有土木結構的樓閣。此外,唐陵城牆四角均築有角闕,上建樓閣,有如城牆四角的角樓。鵲台和乳台上也有闕。無論是門闕、角闕還是台闕,都是十分醒目的建築,造型獨特,雄壯美觀。可以說闕的大量存在,是關中唐陵建築的一大特點,不僅烘託了陵墓的氣氛,而且增加了陵墓的氣勢。
唐代帝陵(關中唐十八陵)
獻陵復原圖

建築遺址

乾陵修建時長57年,造屋378間,其中包括獻殿,偏房、迴廊、闕樓、碑亭、狄仁傑等六十朝臣像祠堂、下宮等建築。陵園建築格局基本是仿唐長安城而營造,分為內城外城和陪葬墓區三個部分。其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周八十里”,總面積約230萬平方米。其內外中軸線上是一條由537級台階和平緩道路構成的司馬道。如今所有的地面建築蕩然無存。乾陵陵園大體為方形,如今的城垣遺址已不復存在,但陵園城牆角闕樓遺址尚存,其中東南城角的闕樓殘留夯土遺址高約7.5米,西南的城角闕樓遺址殘高約10米,東北城角闕樓遺址殘高約5.1米,西北城角闕樓遺址殘高約5.5米。唐乾陵以後,各皇陵開始在陵園內按照帝王生前宮殿的形式在城垣四角設定“角闕”。 乾陵內城四城牆上各闢一門,分別以四神命名,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門外各有闕樓遺址一對,左右分列。
元陵,封域周20公里。內城平面呈不規則矩形,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東、西二門相距2500米,南、北二門相距2700米。陵園四隅建角樓。南門外設神道,長約600米,其南筑乳台、鵲台。今陵園地面建築已無遺可尋,只留四門外幾處闕台及部分角闕基址。
光陵占地16頃92畝8分。“封內四十里,下宮去陵五里”,陵園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呈南北長、東西窄的長方形,城垣四面各闢—門,以四神命名,四角置角闕。東西二門相距2350米,南北二門相距2900米。南門外設神道,長592米,其南筑乳台一對。現存四門闕樓遺址。其中西南角闕遺址,底徑12米,殘高1.5米。城內有獻殿、享殿、陵署及亭台樓閣建築多處,規模十分壯觀。
端陵積土為冢,封域20公里,下宮去陵2公里。陵園形制與獻陵略同,內城平面略呈方形,東西540米,南北593米,占地約32萬平方米。陵園四面各闢一門,四隅建角闕。南門外設神道,長約248米,其南筑乳台一對。園內闕樓與此前諸帝陵相同,修築於陵園內城四門之外,今闕樓遺址大部分尚存。
簡陵封域20公里,下宮去陵3.5公里。內城平面略呈方形,內城四面正對山陵處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並夯築雙闕。內城四隅築角樓,現存東南角樓基址殘高2.58米。
靖陵陵園占地約49萬平方米,其中內城遺址東西450米,南北471.80米,占地21.23萬平方米。內城城垣夯築,四面各闢一門,以四神命名。城垣四隅築有角樓;四門外各築闕台一對,司馬道南端築乳台一對。未發現其它建築遺址。

文物遺存

石刻

獻陵朱雀門外現存石虎一對,青龍門外現存石虎一對,白虎門外現存石虎一對,南側者與基座分離,腿、嘴殘破,身軀完好。石犀一隻,華表一隻。
昭陵現存六件青石浮雕(昭陵六駿),十四尊酋長石像(均已殘損)。
乾陵內城青龍、玄武、朱雀、白虎四門前各存石獅一對、玄武門另外儲存石立馬一對。神道內現存華表一對、石翼馬一對、石鴕鳥一對、石馬和馬夫五對、石人十對、無字碑、述聖記碑各一通,蕃臣石像六十一座,其頭部均已失去。
定陵內城四門之外,原有石獅四對。現存東門、南門、北門外各存石獅1尊,其餘石獅均已殘毀。在南神道兩側,還有石人、石馬等大型雕刻。20世紀60年代,尚有華表、翼馬、仗馬、翁仲(石人)及巨型無字碑等石刻25件,定陵的番酋殿中保存的石刻。這些石刻在“文革”中多已被毀。
橋陵現存石刻有華表一對,獬豸一對,祥鳥一對,石馬五對,石人十對。現存華表通高8.64米,由座、身、頂三部分組成。座為方形,上雕覆蓮12瓣。獬豸身高約3米,體形碩壯,怒目露齒,身有雙翼,保存完好。祥鳥(鴕鳥)身高1.9米,長約2米,回首貼附於翅外下部,兩腿行進于山間,身上毛羽較細密。其構圖雖較乾陵祥鳥美觀,但似無脫凡超俗的氣勢。橋陵五對仗馬大小基本相近,馬體肥美,唯馬飾有所不同。石馬身高1.7米至2米,身長2.3米至2.6米,均立於石台之上,形態不一,栩栩如生。石人身高3.67米至4.28米不等,其體型之高大,為諸唐陵之冠。橋陵四門外均有石獅。石獅呈蹲踞狀,雌雄分明,張目露齒,挺胸昂首,堪稱石刻藝術的珍品。
泰陵現存石刻有華表、瑞獸(天馬)、祥鳥(鴕鳥)各一對,仗馬五對,石人十對。北門外仗馬與乾陵、橋陵相同。只是造型又有一定的變化。
華表東殘西毀,僅存上部。從殘存部分來看,其形制可能與橋陵華表基本相同。祥鳥雙腿較短,身軀肥碩,頸部彎曲較甚,毛羽不大清晰。瑞獸(天馬)披長鬃,兩肋浮雕出翼翅,翅作三長翎,後腿上部線刻流雲紋,腹下與座連為實體,尾巴下垂,與石座相連,獸體左、右、前三面均有流雲紋淺浮雕。
翁仲(石人)比橋陵石人小,身高約2.5米。東側的頭戴進賢冠,身穿寬袖長袍,袖胡過膝,腰系革帶,足著高頭履,背部腰帶下有雙佩、大綬,雙手執笏,雍容大度。西側的頭戴高冠,冠前飾雁鳥,身穿長袍,肩有背帶,腰系革帶,足著靴,雙手拄七節劍。
泰陵仗馬均已殘毀。從所存部分看,馬背有鞍無鐙,馬身置鞅,其下系杏葉。馬栽短鬃,尾下垂。泰陵北門外仗馬三對,同神道仗馬。
建陵城恆今已不復存在,唯有陵園四隅的角樓潰址依稀尚存。建陵石刻雕塑現存42件,其中朱雀門外有石人十對,石馬五對,鴕鳥一對,翼馬一對,華表一對,玄武門外有石馬三對。四門有石獅各一對,其中東門兩隻石獅在2010年4月被盜,至今查無音訊。建陵石刻雕塑是唐關中十八陵中保存陵飾石刻最多、最完整的帝陵。
元陵石刻原來較多,大部分在20世紀60年代被毀。現在僅有陵園東神門、西神門、北神門外共六件石獅,石獅形制、大小與泰陵同。石獅均作蹲踞狀,左牡右牝,都遭至破壞。其殘高1.1米至1.5米,殘長0.8米至1.2米不等。陵園神道的石刻僅存翁仲一件。北門外有立仗馬3對,殘高0.6米至0.69米不等,殘長1.4米左右。
崇陵陵園石刻保存較多,雖有損壞,但頗為精美。陵園四門各有石獅一對,朱雀門外有石人十對,華表一對,翼馬一對,鴕鳥一對,仗馬五對。玄武門有仗馬三對。在朱雀門外還有立人石像八尊,現只存下一人。部分石刻在20世紀60年代遭人為破壞,但大部分仍存。史載崇陵陪葬墓43座,今名位均無可考。
豐陵內城四門外原各置石獅1對;朱雀門外原置石人10對、石馬5對、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玄武門外原置石馬3對。今已損毀殆盡。
朱雀門外現存殘華表1件,八稜柱狀,仰覆蓮寶珠頂,通高3.71米,棱面寬0.38米不等。棱面陰線刻迦陵頻伽、獬豸、鳳、花卉、吹笛童子等;玄武門外現存石獅1座,高l.75米,且大部分埋入地下;仗馬2件;西門外存石獅1對,均殘。陵園內另有清代巡撫畢沅所立“唐順宗豐陵”石碑1通。“文革”時,豐陵玄宮隧道被掘進10餘米,石刻大部分被損毀。
景陵石刻除玄武門外增加小型石獅1對外,其他均與豐陵相同。現存華表一座,通高7.7米。東、南、西三神門外現存石獅、闕台各一對。北神門外現存有闕台一對(門址附近有門墩石一對)、石獅兩對、仗馬三對、控馬者兩對、走虎一對。
景陵神道兩旁,原列置有三十六件石刻,現存石柱和鴕鳥各一件,仗馬五對,石人完整者僅三件,余皆殘損或僅存基座。另有北宋開寶九年(976年)立“大宋新修唐憲宗廟碑”,六螭形碑首,方趺,通高4米。另外,在景陵陵區原立有歷代碑刻四十餘通,現大部分被毀,少量散存民間。
景陵石刻氣勢雄偉,雕刻精美,生動逼真,代表了中國古代造型藝術隆盛時期的風格,也反映了唐代“元和中興”的盛況。
光陵現殘存石刻二十餘件,損壞嚴重,多以殘缺。四門外現存石獅各兩對,身高1.75米、寬0.85米。頭呈方形,眉脊突起、顴骨突出,軀體肥壯。
南神道原有華表兩件,現存一件完整,一件僅存殘塊;原有翼馬兩件,現存兩件微有殘損;原有鴕鳥兩件,現全缺失;原有仗馬十件,現八件缺失,兩件僅存殘軀;原有石人二十件,現存七件(一件為殘塊)。北神道原有仗馬六件,現存六件但殘損嚴重;原有小石獅兩件,現存一件完好,一件僅留殘塊。
莊陵現存石刻二十餘件,多已殘破。四門石獅各一對。除東門一對殘毀處,其餘保存完好。
神道石刻現存十一件,其中八棱華表一對,通高6.4米,徑1.1米;直立瑞獸一對,通高3.3米,長2.4米,寬約1米;浮雕祥鳥一件,高1.1米,長1.5米;文武翁仲六件,通高3.6米,身寬0.85米。
章陵石刻在“文革”中被破壞殆盡。目前東門外僅存殘獅一隻,高約0.95米;南門外殘存拄劍石人一件,殘高1.75米;華表一件,殘高2.6米;另有蕃酋像兩件,殘高0.64米至0.8米。
端陵現存石刻近二十件。四門石獅各一對。南門石獅已毀,其餘三門尚屬完整。石獅通高1.6米至2.05米,身長1.25米至1.41米,寬0.9米至0.98米。均作蹲踞之狀。
神道兩側有華表一對,柱身八個棱面均線刻蔓草花紋,但以南面保存較好,形制同建陵。左側尚好,右側已倒折,僅存基礎。瑞獸一對,通高3.06米至3.12米,身長2.8米至2.85米,寬1.05米至1.1米。有捲雲紋雙翼。祥鳥一隻,鳥首回顧,身軀肥大,尾部退化,腿短如鴨。立仗馬兩件,均殘。置鞍韉、披障泥、無馬鐙,飾鞅。
貞陵現存石刻三十九件,包括華表一對、翼馬一對、祥鳥(鴕鳥)一隻、石馬五對、石獅四對、石人十三尊。
貞陵四門外各有石獅一對,所有石獅均作蹲踞狀,高度在1.58米至1.9米之間。神道石刻自南起首為華表一對,華表通高8.08米,覆蓮座,八稜柱身,寶珠頂。翼馬一對,身長2.83米、身高2.80米。東列翼馬頭如河馬造型粗俗;西列翼馬頭頂有角,馬背上分布著24個圓窩。二馬的左右翼翅均於頸上部相連通。這些現象皆為前代諸陵所無。祥鳥身高1.11米、長1.40米,腿短如鴨。整個屏面飾滿浮雕山石。石馬身長2.05米、高1.75米,背置鞍韉,披障泥,馬尾下垂。石人的形制略如莊陵。東列應為文官,身高2.47米。西列應為武官,身高2.88米。均頭戴冠,身著寬袖長袍,足登圓頭履。北神門外石馬現存兩對,形制與神道上石馬相似。這些石刻雕工較為粗疏,已不能與唐代前期諸陵相比。
建陵內城四門現存石獅六件,其中東、西門各一對,南門、北門各存1隻。獅高在1.4米至1.95米,長1.15米至1.4米,寬0.87米至1.2米。均為蹲獅,體型肥碩,左牡右牝。北門玄武門外兩側有仗馬現存三匹,形制與神道仗馬相同。另西側有牽馬石人三尊,皆殘。
神道石刻現存八件,其中翼馬一對,高度為2米、2.1米,身長分別為2米、2.06米。其形制略同貞陵,已於1991年移至陝西歷史博物館保存。仗馬兩件,現存僅餘西列,形制同貞陵。翁仲兩件,均在西列,頭部皆殘,身高2.4米,寬袖長袍,腰系革帶,雙手拄劍,為武官形象。另有兩件小型胡人石刻,造型較為特別。
簡陵內原有石刻與豐陵相同,現多已殘毀,僅存石獅、華表、仗馬的殘跡。南神門外石獅已殘,現存華表、翼馬、石馬和石人,東西列間距60米。華表位於乳台闕址北24米,已倒伏。另一華表僅存底座。翼馬在華表北26米。石馬現存3匹,東面2匹、西面1匹。東列南數第一匹在華表北44米,第二匹在第一匹北105米。西列石馬大部分殘毀。

壁畫

房陵大長公主是唐高祖第六女,陪葬於獻陵。歷史上被多次盜掘,1975年經考古發掘,發現墓內壁畫大多脫落,僅存二十七幅人物畫。
淮南大長公主是唐高祖第十二女,下嫁封道言。夫婦兩人合葬陪於唐高祖獻陵之北。2003年1月,經陝西省考古研究所和陝西歷史博物館考古發掘,出土大量陪葬品與壁畫。
虢莊王李鳳是唐高祖第十五子,陪葬於獻陵。1972年被大水沖開,當地民眾將部分磚石取出。1973年9月30日,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富平縣文化館對李鳳墓進行清理,11月結束。其中壁畫大部分已脫落,較為完整的壁畫僅人物、花草圖十七幅。
新城長公主是唐太宗第二十一女,病逝於長安,以皇后之禮陪葬於昭陵。該墓被盜掘情況十分嚴重,1994年10月下旬至1995年6月,由法國巴黎的“陝西曆博之友” 協會籌款出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 陝西歷史博物館和昭陵博物館聯合組成考古隊,對該墓進行了發掘清理,雖遭盜墓賊嚴重破壞,墓內仍保存大量精美壁畫。
乾陵·永泰公主陵
永泰公主李仙蕙,是唐中宗第七女。大足元年(701年)九月四日難產而死。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其為永泰公主,將其靈柩到乾陵陪葬,號墓為陵,規格與帝王相等。她是中國歷史上僅有的墳墓被冠稱為“陵”的公主。1960年8月4日開始考古發掘,發現墓內保存大量較為完整的精美壁畫。
乾陵·懿德太子墓
懿德太子李重潤,是唐中宗的嫡長子。大足元年(701年)懿德太子被武則天杖殺。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其為懿德太子,將其靈柩到乾陵陪葬,號墓為陵,規格與帝王相等。1971年7月2日,陝西省博物館和乾縣文教局對懿德太子墓進行考古發掘,出土文物一千餘件,其中比較完整壁畫四十幅。
乾陵·章懷太子墓
章懷太子李賢,是唐高宗第六子,女皇武則天次子。文明元年(684年),章懷太子為酷吏丘神勣逼令自盡。唐中宗復位後,追贈其司徒,以親王禮陪葬乾陵。景雲二年(711年),追謚為章懷太子,與太子妃房氏合葬。該墓被盜墓賊多次盜掘,損壞嚴重。1971年7月2日,陝西省博物館和乾縣文教局對章懷太子墓進行考古發掘,發現該墓共有五十餘組壁畫,大多保存完整。

研究價值

唐代帝陵以其至高的級別、典範性的規制與豐富的隨葬品是構成唐文明的重要標識性內容,並因唐代強盛的國力和對外開放交流的胸襟,使其成為東西方及東亞地區思想文化、宗教觀念、喪葬禮儀交流的重要體現,展現了唐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其“依山為陵”的葬制、系統嚴謹的規劃布局、宏大的體量格局使其成為世界陵墓景觀和規劃設計的傑出範例,在世界陵墓建設史上擁有重要地位。

保護措施

1961年3月4日,昭陵、乾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1月13日,橋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6月25日,唐代帝陵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27日,唐代帝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二五”專項規劃》“十二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16年10月31日,唐代帝陵(含唐順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三五”專項規劃》“十三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2019年4月24日,國家文物局批覆《關於將漢唐帝陵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請示》,同意將西漢帝陵、唐帝陵分別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21年10月12日,唐代帝陵(含唐順陵)入選國家文物局《大遺址保護利用“十四五”專項規劃》“十四五”時期大遺址”名單。

旅遊信息

位置

陵名
帝名
廟號
地理位置
唐高祖
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大程鎮永合村西
唐太宗
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煙霞鎮九嵕山
唐高宗
陝西省鹹陽市乾縣梁山
唐中宗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宮裡鎮鳳凰山
唐睿宗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橋陵鎮豐山
唐玄宗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美原鎮金粟山
唐肅宗
陝西省鹹陽市禮泉縣建陵鎮武將山
唐代宗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檀山
唐德宗
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安吳鎮嵯峨山
唐順宗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曹村鎮金翁山
唐憲宗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橋陵鎮金幟山
唐穆宗
陝西省渭南市蒲城縣罕井鎮堯山
唐敬宗
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陵前鎮柴窯村東
唐文宗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齊村鄉天乳山
唐武宗
陝西省鹹陽市三原縣大程鎮桃溝村東北
唐宣宗
陝西省鹹陽市涇陽縣興隆鎮崔黃村
唐懿宗
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莊裡鎮紫金山
唐僖宗
陝西省鹹陽市乾縣陽峪鎮南陵村東南

門票

景區
門票
唐昭陵遺址公園
旺季門票全價30元/人次,半價15元/人次;淡季門票全價20元/人次,半價10元/人次;
昭陵博物館
成人票35元,雙人票68元。
乾陵
旺季普通門票100/人,淡季門票80元/人;旺季郵資門票102元/人,淡季門票82元/人。
橋陵
門票35元/人次。

交通

名稱
公交
自駕
獻陵
在富平縣乘坐808路至東渠村下車,步行五公里到達。
京昆高速→鹿祥路→西韓大道→西韓大道→滿防線→獻陵
昭陵
昭陵現沒有直達車輛,遊覽須包車或租車。
從312國道北上召路口向北直走28千米,到達北屯後,向左拐7千米即到。
昭陵博物館
福銀高速→旅遊大道→關中環線→昭陵博物館
乾陵
可在西安火車站東廣場乘坐游3路公車直達乾陵。
福銀高速→滬霍線→乾陵
定陵
沒有直達車輛,遊覽須包車或租車。
西安環城東路→S209→X221→X222→定陵
橋陵
浦城縣政府→G108→X308→橋陵
泰陵
浦城縣政府→迎賓路→S201→X308→泰陵
建陵
禮泉縣政府→北大街→仲橋大街→西安環線→X216→相禮路→建陵
元陵
富平縣政府→蓮湖大街→關聖路→X314→元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