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帝陵(唐朝皇帝陵墓)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中的昌盛時期,國力強大,經濟繁榮,文化燦爛。唐朝從公元618年至907年,歷時290年,共21個皇帝。

除最後的昭宗李曄葬在河南洛陽偃師、哀帝李柷葬在山東菏澤外,其餘19個皇帝的18座陵墓(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合葬一陵)都分布在陝西關中渭河以北的乾縣、禮泉、涇陽、三原、富平和蒲城6個縣境內,東西相距150公里。自西向東依次為:高宗李治與女皇武則天乾陵、僖宗李儇靖陵、肅宗李亨建陵、太宗李世民昭陵、宣宗李忱貞陵、德宗李适崇陵、敬宗李湛莊陵、武宗李炎端陵、高祖李淵獻陵、懿宗李漼簡陵、代宋李豫元陵、文宗李昂章陵、中宗李顯定陵、順宗李誦豐陵、睿宗李旦橋陵、憲宗李純景陵、穆宗李恆光陵和玄宗李隆基泰陵,號稱“關中唐十八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帝陵 
  • 地理位置:陝西鹹陽、陝西渭南、河南洛陽、山東菏澤   
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唐陵繼承秦漢以來之制,也設有專門供奉墓主每日飲食起居的寢宮。太宗昭陵的寢宮原來建在陵山上,未經多年即被野火燒毀,僅餘一片廢墟,“其宮尋移在瑤台寺側”,以後諸陵寢宮皆設于山下。各陵宮城內並非無隙地,設寢宮于山下,可能有禮制方面的考慮,也有為了方便供水等原因。唐諸陵寢宮設于山下,相對陵墓而稱為“下宮”,至於陵園宮城特別是其中的獻殿,則因而被稱為“上宮”。唐陵下宮都在陵山之西南方,這可能與尊從古代“西南尊長之地”舊說有關,也可能與唐代某些特殊的習俗有關。下宮距陵山的位置一般在五華里左右,也有三、四、七、八、十里者,昭陵最遠,達十八里。上宮與下宮的分立,縮小了陵園侍奉墓主靈魂日常起居的功能,從陵園布局來看,下宮即寢宮的地位明顯下降,而上宮即獻殿的地位卻顯著地突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