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應元(明末抗清名將)

閻應元(明末抗清名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閻應元 ,字麗亨,漢族,直隸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將,民族英雄,江陰抗清三公之一。1645年,即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任江陰典史期間,率十萬義民,面對二十四萬清軍鐵騎,兩百餘門重炮,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清軍連折三王十八將,死七萬五千人,史稱江陰八十一日。城破之日,義民無一降者,倖存者僅老幼五十三口。閻應元被俘後堅決不向清廷貝勒下跪,被刺穿脛骨,“血涌沸而仆”,終英勇就義。

基本介紹

  • 本名:閻應元
  • 字號:字麗亨
  • 所處時代:明末清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直隸通州(今北京通州)
  • 出生時間:?
  • 去世時間:1645年
  • 主要成就:領導江陰抗清運動,城破堅貞不屈
  • 官職:江陰典史
人物生平,初露鋒芒,江陰抗清,不屈而死,抗清後記,影響,性格特徵,重要評價,抗清三公,全國公祭,

人物生平

初露鋒芒

崇禎十四年(1641年),閻應元赴任江陰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顧三麻子率數百艘戰船進犯黃田港,應元領兵據守,連發三箭,皆有人應弦而倒。海寇心驚膽戰,不敢再犯。他任內平定鹽盜,平服民亂,政紀突出,江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學中為他畫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調他轉任廣東韶州英德縣主簿。因母親病重,且道路堵塞,沒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陰城外砂山腳下散居。

江陰抗清

弘光元年(1645年),江陰降清,明朝知縣林之驥解印去職,清知縣方亨繼任,循例頒布剃髮令。陰曆六月二十八日鄉耆何茂、邢觳、周順、邢季、楊芳薛永、楊起、季茂、辛榮等人議請留髮。方亨破口大罵。眾人大怒,也罵道:“你身為大明進士,頭戴紗帽,身穿圓領,來做韃靼知縣,不知道羞恥嗎?”方亨羞愧不已,暫停所議。
閏六月初一日清晨,方亨以上香為名,召集地方諸生百餘人及鄉紳、百姓會於文廟。眾人問道:“現在江陰已盡歸順,應該沒有什麼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髮了。剛才所差四兵,便為押人剃髮之故。”眾人道:“發可以不剃嗎?”方亨道:“這是大清律法,不可違背。”說罷就回衙了。諸生許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正在這時,常州府發來嚴令剃髮的文書,其中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話。方亨叫書吏把府文寫成布告張貼,書吏寫到這句話時,義憤填膺,把筆扔到地上說:“就死也罷!”訊息很快傳遍全城,立刻鼎沸起來。方亨見士民不從,秘密報告常州府請上司派兵“多殺樹威”。這封密信被義民搜獲,於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斬殺清差,推典史陳明遇為首,以“大明中興”為旗號,自稱江陰義民正式反清。
江陰百姓抗清的訊息傳開以後,清常州知府宗灝派兵丁三百人趕來鎮壓,閏六月初五日被江陰義民殲滅於秦望山下。其後江陰軍民在陳明遇的帶領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軍的進攻。同時嚴查城中奸細,宣布有能檢舉、抓獲奸細的人,賞銀五十兩。處決了私通清朝的原縣令方亨以及眾多出賣情報、有投敵企圖的奸細,有效的遏制了江陰內部的崩潰。
閏六月二十一日,清貝勒、大將博洛命降將劉良佐統重兵包圍江陰城,二十四日,劉良佐作招降書一紙,從東城外射進。江陰軍民公議後,回書拒絕。劉良佐見勸降無效,便四處捕殺城外義兵,企圖斷絕城內軍民外援。七月初一日,開始攻城。城中嚴密防禦,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鍋蓋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百枝(一作三四十萬)。
江陰形勢的日益嚴峻,陳明遇雖忠肝義膽,卻自感缺乏軍事組織才能,於是想起了智勇雙全的前典吏閻應元,想推薦賦閒在家的他代替自己領導守城,因遭到守備顧元泌堅決反對,而不了了之。七月五日的守城戰鬥中,元泌登城射敵,放出的箭每每射不到敵人就墜落在地,眾人有所懷疑。其後,他又命令馬矮子偷竊火藥從城上投給敵人,眾人便把顧元泌捉住,同往他住所搜查,果然找到一道清兵文書。於是處死了顧元泌及同犯四十人,從而斷絕了清兵的內應。陳明遇原想請閻應元主持擔負守城重任,如今顧元泌被誅,他舊事重提,眾人一致贊同。陳明遇專門委派十六人連夜出城,到閻應元住所請他出山,應元道:“你們能從我則可。不然,不為你們主持。”眾人道:“敢不惟命是聽?”九日,閻應元帶領江陰祝塘少年六百人,執械入城,途經七里廟時,在牆壁上題詩,表達了自己誓死抗爭的決心。入城後,閻應元立即把全城的戶口分別丁壯老幼詳加調查,挑選年輕力壯的男子組成民兵,會合鄉兵二十餘萬人分班上城,每個城垛十名,按時換班。由武舉人王公略守東門,汪把總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應元自任守北門。他和陳明遇兼負晝夜巡查四門的責任。對城中過往行人嚴加盤詰,肅清內奸。為了解決軍械糧餉供應,閻應元同紳民商議後,委任擅長理財人士負責把城內公私所藏物資分類徵集,統一分配使用。在閻應元的領導下,很快就做到了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
閻應元閻應元
十一日,清兵攻打閻應元鎮守的北門,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主帥劉良佐大怒,命令上將九員先駕雲梯上城,城上以長槍刺之,上將五死四傷,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頭顱,有的墮下摔成齏紛,有的被火箭燒死。主帥更怒,傳令十營內選猛將幾員,步軍三萬,扎雲梯十張,來日分十處上城,如有退者立斬。次日,清兵仍攻北門,城外放炮吶喊,三萬軍造浮橋十條,一齊渡過外城河,分十處登雲梯上城。閻應元指揮城上用磚石擲下,以長槍拒敵;一時間亂石紛飛,炮火連綿,雙方死亡不計其數。某滿人大將自恃勇猛,穿著三層甲,腰懸兩把刀,背背兩把刀,手執雙把刀,親登雲梯,跨上城垛,執刀亂砍。城上守軍用棺木抵擋,以槍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臉。”於是眾人紛紛刺其面,一湯姓童子,持鐵鉤鐮,用力鉤斷其喉管,竹匠姚邇割下他的頭,滿將身子墮落城下。清兵齊來搶屍,城上梆鼓齊鳴,磚石小箭如雨點,清兵又傷亡千餘人。
劉良佐命令軍士索那滿將的頭,閻應元不允。劉良佐願意用銀贖買,命人將銀當面裝入銀鞘吊入城。又命軍士於城下哀號:“還我將軍的頭!”閻應元讓人以蒲包裹一黃狗頭,擲還之,將滿將的頭懸在城上。劉良佐親自帶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頭扔下。清兵拿了頭回去,與身縫合,掛孝三日。閻應元擊退了北城的攻擊,但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規模的攻擊。於是積極鑄造守城工具,招青陽弩王黃鳴崗等千餘人,入城造小弩千張、小箭數萬枝,分派給守城軍士。又用季從孝所合火藥敷在箭頭上射人,見血立死。弩長尺余,箭長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標。又從獄中放出陳瑞之子,令他製造火磚、木銃。火磚廣三四寸許,著人即燒,木銃類銀鞘,長三尺五寸、廣二三寸,木製,中間藏有火藥,敵人到來時,投下,機關暴發木殼崩裂,鐵菱角飛出,觸人即死。閻應元還親自製造撾弩,用一塊鐵,邊上造幾個鉤子,後面栓著棉繩,拋出勾住敵人,近前斬之。又模仿舊制,製造火球、火箭之類,無不精巧絕妙。所以清兵雖多,每每望城興嘆,戰慄無人色。即使是滿洲兵將也聞之膽落,每次攻城下來都要為倖免不死而大肆慶祝。
清兵攻城不利,又起勸降之念。劉良佐親作勸民歌,希望江陰投降,閻應元不從。於是清兵在城下搭建牛皮帳篷,做好長期作戰的準備。十五日,清兵攻東北城,劉良佐命西南放炮,東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內以火球、火箭抵抗。清兵不敵欲退,良佐嚴令方止。閻應元繼續命城內投下磚石,清兵不及閃避,數百人死於城下。良佐慚愧、惶恐。於是搭設三層牛皮帳,守而不攻。帳內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彈起來,不能進入。閻應元下令用人糞,摻上桐油,煎滾澆下,牛皮燙穿,澆在清兵身上,肉爛而死。沒被燒著的清兵驚惶散去,城內用撾弩射向逃散的清兵,鉤中者,即入城中裊首。清兵手足無措,紛紛逃散。敵營以為守城者殺下,命令發射木銃以御,反傷自己的馬步卒無數。無奈之下,劉良佐命令移營至鄧墓。
在堅守的同時,江陰向四方請求援助,黃蜚、吳之葵領兵至太湖,與清貝勒博洛大軍相遇,二人兵敗被俘後,投降清朝。海寇顧三麻子因敬慕閻應元的為人,率舟師來援,苦戰三日後失敗,揚帆遠去。此外,義陽王來援,敗於砂山;秀才金礦會集精勇四百餘人來援,被劉良佐以鐵騎三千截在周莊左右,全軍俱沒。外兵屢敗,江陰淪為孤城。即便如此,劉良佐心有餘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擊北城,徹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轟擊下塌陷數丈。閻應元命石匠砌牆,匠危懼不前,閻應元言辭懇切,動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動,於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閻應元利用清軍勸降之機,派城中老者,以奉送“降禮”為名,暗攜火藥進入清軍營帳,炸死清軍官兵兩千餘人。十七日夜,閻應元挑選勇士千人出南門劫營,或執板斧,或執短刀,或用扁擔,突入敵營,傷千餘人。及他營來救,應元兵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後,劉良佐再次後撤,紮營在十方庵。
十八日,劉良佐令十方庵的僧侶向城跪泣,陳說利害,勸江陰軍民早降。城中皆願以死報國,要他速去。當晚,僧人又來勸降,再次被眾人遣走。十九日,劉良佐策馬來到城下,勸應元道:“弘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轉禍為福,爵位豈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閻應元從容道:“江陰士民,三百年來食毛踐土,深戴國恩,不忍望風降附。應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義所在,絕不服事二君。將軍位為侯伯,掌握重兵,進不能恢復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見我江東忠義士民乎?”良佐慚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諭相示,勸江陰士民接受招安。應元怒道:“有降將軍,無降典史。”一聲梆響,火箭齊發,良佐連跨三四馬逸去,嘆息道:“江陰人沒救了!”
清朝親王多鐸聞知江陰久攻不下,極為震怒,他先派恭順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協攻”,接著又派貝勒博洛和貝勒尼堪帶領滿洲兵攜紅衣大炮前往攻城。貝勒博洛平定松江後,統率所部二十萬大軍來到江陰城下,他認為劉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卻連一個江陰縣城也攻不下來,無能至極,於是打了他一頓板子。他登山而望,巡視江陰城防後,對手下講:“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則破矣。”他命人綁縛降將黃蜚、吳之葵到城下,命令他們做書勸降,黃蜚道:“我在城中沒有相識,寫了勸降書又有何用?”吳之葵涕淚交橫,仰頭勸閻應元投降,情詞悲楚,應元叱道:“大臣被縛,當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之葵再拜泣下,蜚默默無語。
博洛見閻應元義不可動,發起總攻,分兵先抄斷各鎮救兵,以竹籠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紅掛彩,限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輪番攻城不息,閻應元指揮防禦,浴血奮戰,終保江陰城池不失。
八月初,江陰民兵晝夜守御,甚感疲憊。開始有人出城投降。清兵在城外四處殺掠,民不聊生,為江陰百姓不齒,那些剃髮投降的人,被城上看見,必然痛罵,即使是至親也像仇敵一般。閻應元見城防吃緊,遍取民間亂髮,投城下誘敵。清兵驚喜,報告劉良佐。良佐道:“還不能相信,去觀察一下守城的人剃髮了嗎?”清兵察探後,方知是詐降。
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於是重新勸降,稱只要拔去大明中興的旗號,四門懸掛大清旗號四面,只殺斬首事者數人,其餘一概不論,即使不剃髮,也會撤兵。閻應元看出博洛的緩兵之計,遂道:“只斬我一人?我沒有罪,憑什麼殺我!”議不決而止。博洛又稱只要在四城豎起大清旗四面,也會立刻退兵。閻應元情知有詐,仍不應。前吳軍門督軍海防至江上,宰牛殺羊與諸將起誓,稱江陰歸順後絕對不許殺掠。他自恃在江陰素有恩信,請纓來勸降,但臨城招撫,卻無人應和。此後攝政王多爾袞曉諭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閻應元命人在書後補上:“願受炮打,寧死不降!”射還給清兵。清廷多次勸降,三城已經開始有人猶豫,但因閻應元鎮守的北門誓死固守,眾意遂絕。
被困既久,江陰城內傷亡慘重,戰鬥力日減,城中石灰斷缺,不能乘夜修城。飯米越來越少,只能靠徵集民間的米以備缺乏,閻應元下令兩日領一次米,不得預先領取。中秋前後,百姓攜壺提觴登上城樓,舉杯痛飲,諸生許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轉曲》,讓善歌的人登高傳唱,以笙笛簫鼓相和。當時天無纖翳,皓月當空,清露薄野,劍戟無聲,黃弩、師鼓、胡琴於西城之敵樓,歌聲悲壯,響徹雲霄。清兵爭著靠前傾聽。或怒罵,或悲嘆,甚有泣下者。歌中唱道:“宜興人,一把槍。無錫人,團團一股香。靖江人,連忙跪在沙灘上。常州人,獻了女兒又獻娘。江陰人,打仗八十餘日,寧死不投降。”還有許多歌曲,但意思大致如此。劉良佐針鋒相對,命人作勸降詞,讓士卒相倚而歌,自己與幕僚在帳中飲酒,不一會兒,城上炮、箭齊發,遂散去。
二十一日,博洛令數百人,把二百餘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壩,專打東北城。鐵子入城,穿透洞門十三重,樹亦穿過數重,落地深數尺。當日雨勢甚急,外用牛皮帳護炮裝藥,城頭危如累卵。城上因敵炮猛烈,見燃火,即躲到圍牆後面。炮聲過後,再登上城樓。清兵看到這種情況,故意放空炮,並讓炮中只放狼煙,煙漫障天,咫尺莫辨。守城者只聽炮聲霹靂,認為清兵不能很快進入,而不知清兵已潛渡城河,從煙霧中蜂擁突上,眾人來不及防禦而崩潰。江陰終於被攻陷了。當清兵上城時,一隊民兵對城列陣。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進攻。到黃昏時,城中鼎沸,民兵陣腳散亂,清兵才敢下城。

不屈而死

城破之時,閻應元端坐於東城敵樓之上,要了一支筆,在城門上提到:“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題訖,帶著千人上馬格鬥,殺死清兵無數,欲從西門突圍而不得。他環顧從者道:“為我謝百姓,吾報國事畢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義民陸正先想把他從水中扯起,正趕上劉良佐遣兵來擒,良佐自稱與閻應元有舊,要生擒他,於是清兵把他撈起綁住,沒有殺他。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見應元來了,躍起,兩手拍應元背而哭。應元道:“有什麼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殺我!”博洛坐在縣署,急索應元至堂上。閻應元挺立不屈,背向貝勒,罵不絕口。一卒以槍刺他的小腿,閻應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關到棲霞庵。當夜,寺中僧人不停聽到“速殺我”的聲音,天明時,終遇害。一月後,其子開啟草斂的棺木,換貴重棺槨遷葬通州,見其屍體面如生。

抗清後記

閻應元死後,家丁猶存十餘人,皆因不降而被殺,陸正先也一同殉難。江陰縣衙,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舉火自焚,典吏陳明遇自己持刀與清兵血戰,身負重創,握刀僵立,死時,身子倚在牆邊,屹立不倒。訓導馮厚敦自縊於明倫堂,妻與姊投井死。中書戚勛、諸生許用舉家自焚而死。諸生許王家,被清軍拘押時,“或勸曰:‘君故明一諸生,未食天碌,何以身殉?’王家曰:‘君臣之義,豈論仕與不仕?公等復言。’”書生笪某,被清軍抓獲之後,“刑前嘆曰:‘我一介小人,今日得之士大夫之烈,為忠義而死,死之猶生也。’臨刑神色不變。”
八月二十二日,清寇開始屠城,百姓或力戰到底,或坦然就義,都以先死為幸,婦女多貞烈,投河而死。七歲孩童毅然就義,無一人順從。清軍屠城兩日後“出榜安民”,城內百姓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有明之季,士林無羞惡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為得意;而封疆大帥,無不反戈內向。獨閻、陳二典史乃於一城見義。向使守京口如是,則江南不至拱手獻人矣。”此言甚當,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江南各地望風披靡之時,閻應元以微末下吏憑藉江陰百姓的支持,面對強敵,臨危不懼,堅持了近三個月,擊殺清寇數萬人,重挫了清寇銳氣,鉗制了清寇主力南下,推動了各地的抗清鬥爭。在城破以後,仍拚死巷戰,“竟無一人降者”。以閻應元為代表的江陰士民抗擊滿清的英雄事跡,凜凜氣節在中華反侵略史上留下了光彩奪目的一頁。若我國人還有明人之氣節。何叫300年後日寇侵華,偽軍大盛?
忠義之邦忠義之邦
閻典史犧牲之後,清軍在江陰城進行了大屠殺。從此以後,整個江陰地區的人們都採取了對清廷不合作的態度:不當清朝的官,不應清朝的舉。直到乾隆年間,乾隆給閻典史在江陰修祠,主動向江陰示好,局面才有了改觀。
八十日帶發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
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里江山。
————閻應元絕命詩
腐胬白骨滿疆場,萬死孤城未肯降。
寄語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江陰女子題

影響

性格特徵

據《江陰城守後紀》所述:閻應元軀幹豐碩,雙眉卓豎,目細而長曲,面赤有須。每次巡城,身邊有一人執大刀跟隨左右,頗有雲長再生之感。清兵望見,以為天神。閻應元號令嚴肅,對苟且偷安、不守法紀的人,必然重加責罰,以警示眾人,即使時鄉紳、豪強也不例外。而當戰士困苦時,他又會親自熬藥斟酒,溫言慰勞;當有人遇難,他親自購置棺木,哭奠而殮葬;接見敢死隊的戰士時,不稱姓名而稱兄弟。遇到重要的任務,必然詢問眾人:“我兄弟誰能完成此事?”有人當路大喊道:“我欲殺敵,苦無短刀。”閻應元馬上解下身上所佩價值二三十金的短刀,為其帶上。閻應元凡事以身作則,誠懇待人,所以士、民都懷德畏威,瀕死不悔,英勇犧牲。

重要評價

寫下“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著名詩人和史學家趙翼是一個何等苛刻、狂妄的人,但他在面對閻應元的畫像時卻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他把閻應元放在那個時代的大背景中,和明末的諸多忠臣義士、叛官降將進行對比,發出了“何哉節烈奇男子,乃出區區一典吏”的感慨。一場本來是一邊倒的戰爭,卻悲壯慘烈地進行了81日,孤城困守,10萬普通農民百姓面對24萬精兵良將,歷經日以繼夜的圍攻、炮轟和強弩,連折對方三王十八將,讓漢奸付出了75000餘人的代價,這在中外戰爭史上可以算得上一個奇蹟。三十六計中能用上的計謀,差不多都用上了:詐降、偷營、火攻、釘炮眼、草人借箭、裝神弄鬼、小股出擊、登陴楚歌……無所不用其極,無不閃爍著創造性的光芒。最壯烈的莫過於派白髮老人出城假投降,把火藥暗藏在放銀子的木桶底層,等清軍升帳納降時,火發炮裂,當場炸死清軍3000餘人,其中有親王一人、大將二人,清軍為之三軍掛孝。與此同時,江陰城頭也響起了悲愴的炮聲,那是在為慷慨赴死的父老鄉親們致哀……後世將其與陳明遇馮厚敦合稱為抗清三公

抗清三公

陳明遇(?—1645) 明末浙江上虞人。崇禎末年任江陰典史。弘光元年(1645年),江陰降清,知縣林之驥去職,新任江陰知縣方亨布告全縣剃髮,諸生許用等在明倫堂共同立誓道:“頭可斷,發決不可剃!”。閏六月初二,江陰士民擒殺方亨,明遇被推舉為領導,倡義抗清。二十一日,清貝勒博洛命令劉良佐包圍江陰城,七月初一,開始攻城。七月九日,陳明遇迎閻應元入城主兵,守城戰鬥激烈異常,孤軍堅守江陰八十一日。城破後,明遇命全家男女四十三人自焚死。復持刀與清軍作殊死戰,身負重創,身死僵立牆邊。
馮厚敦(?—1645)崇禎末年任江陰訓導,明末江陰義軍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的領導下殺方亨、拒二十四萬清師於城門之外,奮戰八十一日,後在清軍二百多門火炮轟開城門後於明倫堂自盡殉節。

全國公祭

2005年,六位漢服同袍江陰文廟明倫堂第一次公祭江陰八十一日中以抗清三公為首的殉節士民。每年時逢江陰祭祀,來自全國各地的漢族同袍以及社會各界人士在肅穆莊重的氣氛中自發匯聚到江陰文廟緬懷英烈,懷著敬服心情,感懷那段被刻意埋藏的壯闊歷史,追憶在乙酉江陰之變中全城殉節的華夏同胞。隨著各地漢服運動轟轟烈烈的開展,歷年的江陰公祭已經成為漢服運動的一面旗幟,他承載著漢服同袍和華夏兒女最神聖的情感,最熱血的回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