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指南
古越之地,歷史悠久,一橋一石皆有來歷,山川江河更是一部物化的史書。別的不說,窺其名,便可探一番歷史的煙雲者,量莫大焉。如紹興城南的秦望山,便因當年秦始皇南巡時,登臨此地,遠望南海(今杭州灣)而得名。
遙想2200多年前的那個初冬,龍車鳳輦、萬夫簇擁的一代霸主,於諸暨、大越一路逶迤而至會稽祭禹之後,登臨五百多米的秦望山巔,遠眺浩瀚的大海,俯視腳下新征服的領地,那種君臨天下、捨我其誰的威嚴和雄儀,該是何等的氣勢。也許天下為王者,除了指點江山的得意外,都有激揚文字的嗜好,登臨秦望山的秦始皇同樣忘不了這一茬。於是他命隨行的丞相
李斯,手書小篆,銘文刻石,以頌政德。秦望山因秦始皇的登臨望海而成越中名山,也因李斯的銘文刻石,而成紹興於
蘭亭之外的又一書法重地。
其實,即使秦望山沒有秦始皇的登臨和李斯的銘文刻石,在會稽群山中也是獨傲翹楚的。海拔543.6米的秦望山是會稽山秦望、法華、蘭渚、香爐、雲門、委宛等眾山的最高峰。作為越地的標誌,秦望山一定意義上就是會稽山的代表和特謂。“南登秦望山,目極大海空。朝陽半蕩漾,晃朗天水紅。奚谷壑爭噴薄,江湖遞交通。振緡還早潮,弭棹候長風。”挺拔巍峨的山勢,眾峰之傑的雄竣,使秦望山成為俯瞰越中勝景的最佳所在。“懸瞪孤危,徑路險絕;板籮捫葛,然而能升。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酈道元《水經注·漸江水》中寥寥數筆的記載,則將秦望山陡峭險艱的風光和山腰樹木蔥蘢,山頂惟有裸岩、灌叢的獨特氣象和體貌摹寫得纖毫畢露。“絕頂高峰路不分,嵐煙長鎖綠苔紋。獼猴推落臨岩石,打破下方遮日雲。”在唐朝詩人蕭翼的眼裡,雲蒸霞蔚,氣吞碧湖,勢入東溟的秦望,無疑更是一座“無限風光在險峰”的仙山了。 當然有過一代霸主登臨的秦望山,無論對自身還是對紹興,更是一種值得依仗的機杼和乖巧。古往今來,尤其是唐朝一代,羅隱、李邕、蕭翼、薛據、皎然、白居易、陸亘、方乾等眾多騷人墨客,登臨秦望並留下金聲玉振,想來概與這種機杼和乖巧不無關聯吧。而對“書法之鄉”的紹興,李斯在秦望山巔留下的289字的小篆《秦會稽山刻石銘》(俗稱《李斯碑》),更是極為難得的瑰寶。
來源:《市場報》 (2004年03月26日 第二十六版)
相關作品
作者/楊威
始皇帝以海內為家,巡秦望而越中勒功。中山兔毫,述以平一之霸德;金星石硯,宣以混同之雄烈。置郡牧以四九,六國之宗社丘墟;卻匈奴以七百,四夷之君臣賓服。走車書於萬里,文軌同焉;鑄金人以十二,兵戈銷矣。火消水長,普天非周氏之國;緇衣黔首,率土盡秦市之民。追風躡景,逶迤於錢塘南北;鳳蓋鸞旗,輻輳乎會稽上下。千乘萬騎以來萃,象輅龍車而遙臨。立石頌德,席捲之志遂焉;登山望海,囊括之意得焉。
以為諸侯削平,自可百葉為君。是以壯懷摧,逸志振。尋仙之方士才出,造天之阿房遽構。城長萬里,崇高而限天限地;道廣廿丈,通達於燕國楚國。北地之巡行方罷,東魯之遊興復起。朝覽琅邪之山色,夕觀洞庭之湖光。窮倉廩以充奢欲,殫脂膏而騁驕心,焚詩書以愚民智,坑諸生而遏眾聽。役四海之蒼黎,如犬如馬;困六合之赤子,作奴作囚。獨夫之荼毒橫流,兆民之疾苦罔顧。不知玉闕之外,遍是飢劬之人;金城之下,幾多慟哭之女。
及乎龍去鼎湖,鹿失渭川。蓬山之仙人未睹,沙丘之形骸已崩。陳吳偏袒以首倡,連兵掃其餘威;劉項提劍而後繼,擁眾拔其根本。驪山之巨構未畢,虎視之強秦已無。始皇之王欲萬代,季君之運終二世。嗟乎!謂功過五帝,不識五帝以仁義而成功;謂地廣三王,不知三王以德化而統地。民者國之本也,德者政之基也。不恤民而能長久者,未之聞也;不修德而能安固者,未之有也。霸業荒涼,悵望而祖龍已遐;日月深遠,弔古而秦轍可鑑。
【注釋】
【1】 始皇帝:即中國歷史上首位皇帝秦始皇嬴政。海內:國境之內,全國。古謂我國疆土四面臨海,故稱。《史記·貨殖列傳》:“漢興,海內為一。”秦望:浙江省諸暨市秦望山,是會稽山脈的名山,因秦始皇南巡時,登臨此地,遠望南海而得名。《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上此山祭大禹,望南海,立石刻頌秦德。越中:越國的中心地帶會稽山地區。勒功:把記功文字刻在石上。司馬相如《封禪文》:“勒功中嶽,以章至尊。”
【2】 中山兔毫:即中山毫。用中山兔毛所制的筆。古代常用為名筆的代稱。李白《殷十一贈栗岡硯》:“灑染中山毫,光映吳門練。”王琦注引王羲之《筆經》:“諸郡毫,惟中山兔肥而毫長。”平一:平定,統一。《史記·秦始皇本紀》:“皇帝休烈,平一宇內。”霸德:指霸業。《北齊書·文宣帝紀》:“大崇霸德,實廣相猷。”
【3】 金星石硯:即金星硯。古代名硯。曹昭《格古要論·古硯論·硯名》:“龍尾硯、金星硯,已上俱出歙縣,皆硯之異名。”歐陽修《譜牡丹記·硯譜》:“歙石出於龍尾溪,其石堅勁,大抵多發墨,故前世多用之,以金星為貴。”混同:統一。《漢書·地理志下》:“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後王教成也。”雄烈:偉大的功業。《三國演義》:“赤壁遺雄烈,青年有俊聲。”
【4】 郡牧:猶郡守。郡的長官,主一郡之政事。秦廢封建設郡縣,郡置守、丞、尉各一人。四九:即三十六。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六國:指戰國時位於函谷關以東的齊、楚、燕、韓、趙、魏六國。宗社:宗廟和社稷的合稱。《南史·虞寄傳》:“朕不食言,誓之宗社。”丘墟:荒涼殘破,成為廢墟。《封神演義》:“眼見七廟不守,社稷丘墟,我何忍見!”
【5】 七百:七百里。賈誼《過秦論》:“(秦始皇)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四夷:古代華夏族對四方少數民族的統稱。賓服:歸順,服從。《漢書·食貨志上》:“匈奴稱藩,百蠻賓服。”
【6】 文軌:文字和車軌。古代以同文軌為國家統一的標誌。語本《禮記·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晉書·謝安傳》:“安方欲混一文軌,上疏求自北征。”
【7】 金人:銅鑄的人像。《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鹹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兵戈:指兵器。李白《大獵賦》:“韜兵戈,火網罟。”
【8】 火消水長:火,火德。水,水德。消長,即盛衰。《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推終始五德之傳,以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從所不勝。更名河曰德水,以為水德之始。”普天:天下。《三國志·吳志·胡綜傳》:“上定洪業,使普天一統。”周氏:周朝。司馬相如《難蜀父老》:“反衰世之陵夷,繼周氏之絕業,天子之亟務也。”
【9】 緇衣:黑色衣服。《史記·秦始皇本紀》:“衣服旄旌節旗皆上(尚)黑。”黔首:黔,謂黑也。凡人以黑巾覆頭,故謂之黔首。《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六年,更民名曰黔首。”率土:“率土之濱”之省。猶言四海之內。《北齊書·文宣帝紀》:“網疏澤洽,率土歸心。”秦市:秦朝。聶夷中《住京寄同志》:“役役大塊上,周朝復秦市。”
【10】 追風:良馬名。崔豹《古今注·鳥獸》:“秦始皇有七名馬,追風、白兔、躡景、奔電、飛翮、銅爵、神鳧。”泛指名馬。躡景:良馬名,泛指名馬。逶迤:曲折延續不絕貌。錢塘:錢塘江。
【11】 鳳蓋:皇帝儀仗的一種。飾有鳳凰圖案的傘蓋。歐陽修《和劉原父從幸後苑觀稻呈講筵諸公》:“曉謁龍墀罷,行瞻鳳蓋翩。”鸞旗:天子儀仗中的旗子。上繡鸞鳥,故稱。馮延巳《壽山曲》:“鴛瓦數行曉日,鸞旗百尺春風。”輻輳:聚集。劉勰《文心雕龍·事類》:“眾美輻輳,表里發揮。”會稽:會稽山。
【12】 來萃:來集。劉義慶《世說新語·豪爽》:“巴蜀縉紳,莫不來萃。”象輅:以象牙為飾的車子,為帝王所乘。《隋書·禮儀志四》:“講之旦,皇帝服通天冠、玄紗袍,乘象輅,至學,坐廟堂上。”龍車:指天子的車駕。王安石《題永昭陵》:“龍車不可望,投老涕沾衣。”遙臨:謂從遠處到來。
【13】 立石:樹立碑石。《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頌德:歌頌功德。席捲:如卷席一般。形容全部占有。賈誼《過秦論》:“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14】 囊括:猶言全部占有。
【15】 削平:剷平,消滅。江淹《恨賦》:“至如秦帝按劍,諸侯西馳,削平天下,同文共規。”自可:自然可以。百葉:猶百世。《三國志·魏志·高堂隆傳》:“(秦)自謂本枝百葉,永垂洪暉,豈寤二世而滅,社稷崩圮哉?”
【16】 壯懷:豪壯的心懷。張煌言《海上》:“浩氣填胸星月冷,壯懷裂發鬼神愁。”逸志:縱慾放蕩之志。李群玉《穆天子》:“穆滿恣逸志,而輕天下君。”
【17】 尋仙:《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始皇二十八年)齊人徐巿等上書,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萊、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請得齋戒,與童男女求之。於是遣徐巿發童男女數千人,入海求仙人”,“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盧生求羨門(古仙人)、高誓(古仙人)”,“(秦始皇三十二年)使韓終、侯公、石生求仙人不死之藥”。方士:方術之士。古代自稱能訪仙煉丹以求長生不老的人。《史記·封禪書》:“鄒衍以陰陽主運顯於諸侯,而燕齊海上之方士傳其術不能通。”造天:上達於天。極言高大。阿房:指阿房宮。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開始建造。《史記·秦始皇本紀》載,“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葛洪《抱朴子·君道》:“鑒章華之召災,悟阿房之速禍。”
【18】 城:指長城。
【19】 道:馳道。《漢書·賈山傳》曰:“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廿丈:二十丈。秦一步為六尺,秦一尺約合現在23.1厘米,五十步約69.3米,一丈約3.3米,69.3米為21丈,這裡取其整數,故曰廣廿丈。通達:通行。
【20】 北地:北地郡。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義渠縣(在今甘肅慶陽市西南)。《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二十七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巡行:出行巡察,巡視。酈道元《水經注·河水五》:“明年渠成,帝親巡行。”東魯:原指春秋魯國。後以指魯地(相當今山東省)。秦始皇二十八年至三十七年間,曾多次巡行東魯,立石勒功頌秦德。《史記·秦始皇本紀》載,“二十八年,始皇東行郡縣,上鄒嶧山。立石。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乃遂上泰山,立石,封,祠祀。下,風雨暴至,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禪梁父。於是乃並渤海以東,過黃、腄,窮成山,登之罘,立石頌秦德焉而去。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復十二歲。作琅邪台,立石刻,頌秦德,明得意”,“(二十九年)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黨入”,“(三十七年)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還過吳,從江乘渡。並海上,北至琅邪”。遊興:巡遊的興致。
【21】 琅邪:山名,“邪”通“琊”,又作琅琊。位於山東青島膠南琅琊鎮。《史記·秦始皇本紀》:“南登琅邪,大樂之,留三月。”洞庭:洞庭湖。《史記·秦始皇本紀》:“(二十八年)浮江,至湘山祠(在洞庭湖君山上)。”
【22】 倉廩:貯藏米谷的倉庫。元稹《范季睦授尚書倉部員外郎制》:“乘我有秋,大實倉廩。”奢欲:奢侈的欲望。《後漢書·宦者傳序》:“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脂膏:比喻人民用血汗換來的財富。李敬方《汴河直進船》:“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脂膏是此河。”驕心:驕矜之心。《韓非子·解老》:“人有福則富貴至,富貴至則驕心生,驕心生則行邪僻而動棄理。”焚詩書:《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四年)(李斯)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卜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制曰:‘可’。”民智:人的聰明才智。黃遵憲《紀事》:“民智益發揚,國富乃倍蓰。”坑諸生:諸生,眾儒生。《漢書·叔孫通傳》:“夫儒者難與進取,可與守成。臣願征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五年)於是使御史悉案問諸生,諸生傳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皆坑之鹹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後。”遏:抑止,阻止。眾聽:猶民聽。指民眾的輿論。
【23】 役:驅使,役使。蒼黎:百姓。蔣士銓《臨川夢·遣跛》:“怨天公意歹,蒼黎困水災。”
【24】 六合:天下。賈誼《過秦論》:“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赤子:比喻百姓,人民。劉大櫆《祭尹少宰文》:“泰山喬獄,忽然崩摧。斯文何托,赤子疇依?”
【25】 獨夫:指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統治者。杜牧《過驪山作》:“黔首不愚爾益愚,千里函關囚獨夫。”荼毒:毒害,殘害。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下·德祐表詔》:“詔書到日,其即歸附,庶生靈免罹荼毒,宗社不至泯絕。”橫流:充盈,遍布。司馬遷《封禪文》:“協氣橫流,武節飆逝。”兆民:泛指眾民,百姓。《禮記·月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疾苦:指人民生活中的困苦。荀悅《漢紀·宣帝紀一》:“蕩滌煩文,除民疾苦。”
【26】 玉闕:指皇宮、朝廷。夏完淳《青樓篇與漱廣同賦》:“有時玉闕朝諸侯,有時金門征群流。”飢劬:飢餓勞累。白居易《題座隅》:“左右有兼仆,出入有腳踏車,自奉雖不厚,亦不至飢劬。”
【27】 金城:如金屬鑄成的堅固城牆。這裡指長城。幾多:多少。《警世通言·范鰍兒雙鏡重圓》:“兵火之際,東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幾多骨肉!”慟哭之女:這裡指孟姜女哭長城事。
【28】 龍去鼎湖:典出《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於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鬍髯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後宮從上者七十餘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髯,龍髯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鬍髯號,故後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後因以“龍去鼎湖”謂帝王去世。楊雲鵬《送王希仲北歸》:“龍去鼎湖中國換,鶴歸華表昔人非。”鹿:比喻政權。如:逐鹿。渭川:即渭水。孟浩然《登總持寺浮圖》:“竹繞渭川遍,山連上苑斜。”
【29】 蓬山:即蓬萊山。相傳為仙人所居。李商隱《無題》:“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沙丘:古地名。秦始皇巡視途中病逝於沙丘平台。《史記·秦始皇本紀》:“(三十七年)七月丙寅,始皇崩於沙丘平台。”形骸:身體。王闓運《到廣州與婦書》:“比讀莊生之文,悟其元旨,知物論生於是非,生死累於形骸。”崩:舊稱皇帝死為崩。《禮記·曲禮下》:“天子死曰崩。”
【30】 陳吳:指陳勝、吳廣。偏袒:解衣裸露一臂。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其伍皆袒右,故曰偏袒。《史記·陳涉世家》:“袒右,稱大楚。為壇而盟,祭以尉首。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首倡:首先倡導。岳飛《奏李道歸順狀》:“李道將帶五百餘人,首倡歸順,已到鄧州。”連兵:聯合兵力,集結軍隊。蘇軾《賈誼論》:“灌嬰連兵數十萬,以決劉呂之雄雌。”餘威:余剩未盡的威力。賈誼《過秦論上》:“始皇既沒,餘威震於殊俗。”
【31】 劉項:指劉邦、項羽。提劍:《史記·高祖本紀》:“吾以布衣提三尺劍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後以“提劍”謂起兵。杜牧《感懷詩》:“高文會隋季,提劍徇天意。”擁眾:聚眾,擁有眾多兵員。傅玄《晉鼓吹曲·惟庸蜀》:“擁眾數十萬,窺隙乘我虛。”根本:事物的根源,基礎,最主要的部分。《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論》:“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致歿身。”
【32】 巨構:指高大的建築。袁桷《次韻蔣商卿》:“巨構千礎承,珍裘百狐聚。”虎視:謂如虎之雄視。形容威武之狀。李白《古風》:“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33】 王:稱王,作皇帝。萬代:《史記·秦始皇本紀》:“朕為始皇帝。後世以計數,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季君:王朝末代的君主。這裡指胡亥。二世:兩代。曹冏《六代論》:“昔夏、殷、周 之歷世數十,而秦二世而亡。”
【34】 功過五帝:五帝,上古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五位帝王。《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自以為功過五帝,地廣三王,而羞與之侔。”仁義:仁愛和正義。《呂氏春秋·適威》:“古之君民者,仁義以治之。”成功:成就功業事業。《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
【35】 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武王。德化:猶德教。王逢《題馬洲書院》:“德化三王並,威儀百代尊。”統地:統治區宇。
【36】 恤民:謂憂慮人民的疾苦。《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
【37】 修德:遵循實行德政。安固:安定鞏固。《荀子·強國》:“自四五萬而往者,強勝,非眾之力也,隆在信矣;自數百里而往者,安固,非大之力也,隆在修政矣。”
【38】 霸業:稱霸諸侯的事業。《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荒涼:荒廢,淒涼。祖龍:指秦始皇。胡曾《詠史詩·東海》:“自是祖龍先下世,不關無路到蓬萊。”
【39】 深遠:指時間的久長。枚乘《七發》:“所從來者至深遠,淹滯永久而不廢。”弔古:憑弔往古之事。陳與義《登岳陽樓》:“白頭弔古霜風裡,老木蒼波無限悲。”秦轍:謂秦代的教訓。
作者簡介:楊威,字逸驎,1985年生,安徽碭山人,畢業於中國礦業大學。作品涉及序、賦、論、記、傳、墓志銘等多種古代文體。
地圖信息
地址: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