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秦望山
- 位於:金山區朱涇鎮東南15千米
- 相關人物:秦始皇
- 別名:秦山或秦駐山
地圖信息
地址:上海市金山區X253(金張支線)
地址:上海市金山區X253(金張支線)
秦望山,泉州東郊草埔尾人,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生。民國4年(1915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同王泉笙、桂華山等革命黨人開展反袁鬥爭。民國7年,...
(浙江省紹興市秦望山)編輯 鎖定 即刻石山,在浙江省紹興地區之諸暨市楓橋鎮樂山村東北部,與紹興縣交界處(即紹興縣平水鎮平江村西南),是會稽山脈的名山,土名“...
杭州秦望山確切位置看法,大致有兩類。一類如《杭州名勝大觀》(浙江人民出版社編,1985年出版)說南宋時指將台山;另一類則將它移至六和塔西,如鐘毓龍先生《說杭州...
秦望山為千燈悠久歷史的見證。吳壽夢時(公元前585年-前561年)海寇經常來騷擾,就在千燈浦西的秦柱山上建烽火樓。“秦柱山高不過二尋(注:古長度一尋等於八尺)...
秦望山位於江陰市南閘街道境內,海拔189.3米,是江陰境內最高的幾座山之一。東起月城鎮內的時家山,西止武進焦溪的岳家山,首尾12里許。山北有兩條支脈,一條叫...
位於金山區朱涇鎮東南15千米,張堰鎮西部。相傳秦始皇南巡,曾登此山望海,故名之。因坑產白堊,“堊”與“惡”同音,取其反意,又名白善山。別名秦山或秦駐山。...
秦望山是千燈地名由來的地方,據漢書《吳月越春秋》和宋《玉峰志》記載,三江之首的吳凇江畔有土墩及千,離我們崑山市十五公里的地方,有一個高高的土墩,就是第...
《登秦望山》 是唐 代詩人 薛據所作詩詞之一。...... 《登秦望山》 是唐 代詩人 薛據所作詩詞之一。作品名稱 登秦望山 創作年代 唐 文學體裁 五言律詩 ...
秦望山古道在浙江省紹興地區之諸暨市楓橋鎮樂山村東北部,與紹興縣交界處(即紹興縣平水鎮平江村西南),是會稽山脈的名山,土名“燕子岩頭”,“自諸暨入會稽,此山...
《秦望山》是南宋遺民詩人林景熙的七言絕句。...... 《秦望山》是南宋遺民詩人林景熙的七言絕句。作品名稱 秦望山 創作年代 宋末元初 作品出處 《霽山集》 ...
秦望山,是浙江省秦山的俗名。...... 秦望山,是浙江省秦山的俗名。[1] 浙江的秦山,兩千多年以來,一直是處名勝風景。秦山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如唐朝詩人薛據、...
《登杭州秦望山》是由唐代詩人馬湘創作的一首詩詞。...... 《登杭州秦望山》是由唐代詩人馬湘創作的一首詩詞。作品名稱 登杭州秦望山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
《秦望山法華寺碑》是唐代李邕創作的一篇散文。...... 《秦望山法華寺碑》是唐代李邕創作的一篇散文。作品名稱 秦望山法華寺碑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散文...
山名。 秦望山 。在今 浙江省 杭州市 西南。...... 秦望詞語解析 編輯 相傳 秦始皇 東巡時曾登上此山以望 南海 ,故名。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興福...
浙江紹興會稽秦望山佛教文化旅遊區,坐落在紹興平水鎮平江村,這裡也是浙東唐詩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具體包括以下幾大景點書法聖地-雲門古寺、中國三論宗祖庭-嘉祥寺...
《醉書秦望山石壁》是宋代詩人陸游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 《醉書秦望山石壁》是宋代詩人陸游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詩。作品名稱 醉書秦望山石壁 創作年代...
秦碑,指秦始皇所建的石碑。 秦始皇曾南下登會稽山,祭祀大禹,遙望南海。在那裡刻石立碑,頌揚秦朝的功德。亦稱“秦望碑”等。...
《秦望山賦》是當代古文作家楊威的代表作之一。...... 《秦望山賦》是當代古文作家楊威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名稱 秦望山賦 創作年代 2014年 作品出處 《楊威...
明 徐渭 《登秦望山》詩:“素情忻晏游,碩人事永矢。”明 李贄 《答李見羅先生》:“師友深恩,永矢不忘。” [1] 參考資料 1. 永矢 .漢典[引用日期2012-...
天衣法華寺位於在紹興市正南面約二十公里的秦望山的西北麓,寺名也歷經幾變。寺院於東晉義熙十二年(416年),由高僧曇翼始建,號“法華寺”。曇翼,餘杭人,...
“南鎮”是會稽山的古稱,主脈在浙江省中東部紹興地區的紹興縣、諸暨市、嵊州...著名山巒(峰)有香爐峰、秦望山(刻石山)、芝塢山、龍頭崗、駱家尖、走馬崗、...
《法華寺碑》又名《秦望山法華寺碑》,是碑久佚,為李邕於唐開元廿三年(735)十二月五十七歲時所書,石舊在浙江山陰秦望山,今佚。世傳只一剪裱孤本。何子貞...
北靠秦望山(因秦始皇曾經登此山而有名),雲門寺三面青山環抱,座落在一個狹長二里左右的峽谷里,這裡地處紹興南部山區它有著寧靜優雅、氣候宜人、依山傍水、林泉秀...
許卓然旋即奉命率秦望山部赴廣東潮汕救援東路討賊軍,兵至平和縣,被粵軍包圍,許卓然脫險回廈門。不久,許卓然被孫中山委任為中央直轄區第五軍軍長,積極聯合民軍牽制...
1.牙齒上下對不上,比喻意見不合。 明徐渭 《秦望山花蕊峰》詩:“宛如齒齟齬,張吻訟所苦。”2.比喻不平正;參差不齊。 明徐弘祖《徐霞客遊記·滇游日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