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村漢城遺址(閩越王城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

閩越王城遺址一般指本詞條

城村漢城遺址位於武夷山興田鎮城村西南1公里,發現於1958年。已知有高胡南坪和胡北坪的宮殿建築,是福建省已發現的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我國江南地區比較完整的一座,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武夷山世界遺產地的古漢城遺址保護區。1996年12月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村古城是閩越王立國後建設的。公元前202年,劉邦登上皇位,復立無諸為閩越國王。無諸成為西漢中央王朝首封的少數民族異姓諸侯。無諸死後,無諸的後代東越王余善最後刻"武帝"璽自立為帝,發兵反漢。漢武帝調遣四路大軍圍攻閩越國,漢武帝為了徹底消除後患,詔令大軍焚毀閩越國的城池宮殿。城村古城及其宮殿於漢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被漢武帝派遣的大軍所毀。福建省政府專門成立了閩越王城博物館負責保護管理閩越王城遺址。武夷山市政府為了保護這處文化旅遊資源,將城村地區劃歸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統一管理,並設立了"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城村景區管理處"、"武夷山閩越王城文化旅遊有限公司"等機構,與福建省博物館、閩越王城博物館合作負責該區的保護、利用和展示。目前該景區內有新建的閩越王城博物館和歷史文化積澱豐厚、人文歷史價值較高的閩越王城遺址,以及風貌古樸幽靜、個性鮮明,素有"潭北名區"之譽的古老村落--城村。它已成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城村漢城遺址
  • 地理位置:福建省武夷山市
  • 占地面積:48萬平方米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80
  • 著名景點:高胡南坪,胡北坪的宮殿建築
  • 發掘時間:1959年
  • 遺址年代:公元202到公元110之間
  • 所處時代:漢
  • 保護批次: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編號:38
  • 批准文號:國發〔1996〕47號
  • 分類號:38
地理位置,歷史起源,建築群遺址,旅遊簡介,文物保護,主要特徵,挖掘遺物,西漢時期,出土遺物,

地理位置

城村漢城遺址,位於武夷山市興田鎮城村西南的一處山間盆地。

歷史起源

1959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對城村漢城遺址進行首次發掘,發掘面積864平方米,發現大型建築基址1座,灰坑10個,陶器、鐵器、銅器391件,還有大量陶片、瓦片。
城村漢城遺址
1980年,福建省博物館為全面了解城址年代、建築布局和文化內涵,對城址進行全面鑽探和發掘。發掘工作自1981年起,迄今仍在持續進行。鑽探發掘表明,城址的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城牆大部分建在起伏的山丘上,依山脊修建,就地取土,夯築而成。
城村漢城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高胡坪組成。城牆南北約860米,東西寬550米,周長2896米,面積約48萬平方米,方向北偏西25度。城牆寬約6至8米。牆外少數地段地形陡削,大部分有護城壕。城門4個,分別位於東城牆南段(即東門),南牆中段(南門),西牆南段(西門),東牆北段(北門)。東城門外左、右兩側,有兩個人工築成的小土崗,當地俗稱“南崗”和“北崗”。北崗經發掘證明,是廟、壇基址。
地面保存著較好的夯土城牆,牆外除天然深谷和窪地外,一般都有牆壕遺蹟。城門兩座,位於城址南部,東西遙望,直道相通。城內大型建築群基址4處、冶鐵作坊遺址5處、居住區15處,以及烽火台、排水系統、古道路等多處。

建築群遺址

城內有大型建築群基址,已知有高胡南坪和胡北坪的宮殿建築,以及下寺崗和馬道崗,以高胡南坪建築規模最大,面積達2萬平方米,由前庭、中宮、後院三部分組成。
前庭,平面呈長方形,東面長75米,南北寬30.5米,中間地面平整,四周環繞花紋磚鋪砌的人行走道,庭外東西南三面為廂房,南面開兩個大門,北面與中宮相連線。
中宮,有主殿和兩側殿,呈東西向排列,主殿位於兩側殿之中,進深24.7米,寬37.4米,面積約930平方米,牆壁面用草拌泥抹平再抹白灰,部分殘留彩繪。地面採用石礎和橫木架鋪木地板,木地板高出地面0.4米。西側殿面積450平方米,地面結構與中間主殿相同,都是架高於地面木地板,均屬乾欄式建築。東側殿大部分已被後期破壞,僅存水池1處,同西側殿的天井相對稱。後院,位於主殿和側殿後部,地勢較低,平面呈狹長形,主要建築有廊廡和連結主側殿的台階、道路以及水井等設施。

旅遊簡介

城內高胡坪是漢城的中心建築區,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據考古隊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城村古漢城遺址位於市區的正南,距城關35公里,為武夷山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被列為武夷山世界遺產地的古漢城遺址保護區,1996年12月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物保護

城村漢城遺址發現於1958年,是199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省已發現的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我國江南地區比較完整的一座,它已成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點。武夷山人總是自豪的說,這裡是雙世界遺產,文化遺產人們都知道朱熹和紫陽書院,此外就大力推薦下梅村。我卻在喝茶時知道左近有漢代閩粵王朝遺蹟,一時神往。老蔣回去了,小平便租了車,又找來另一個朋友林警官,以充嚮導。司機小左聽得一大早冒著寒氣去古漢城,便搖頭說那裡不好玩,沒什麼可看的。
城村漢城遺址(閩越王城遺址)
早去的價值是可以不付他們認為非常不值得的部分門票。晴天清晨,大霧。建溪如溫泉般蒸騰,遠近樹葉結著霜。霧中一路前行,途經林警官工作的地方,孤獨的一片房子和農場。見古漢城路標轉進小路,霧更濃,但不一時目的地到達。

主要特徵

暗紅色大門,後面荒草和矮牆的影子。除了晨霧,我們該是最早來客了。四周寂靜,一條鵝卵石路延伸至遙遠的年代。今晨比昨日稍暖,霜只結在葉片邊緣,所有草木都鑲了一道白色。這城是曾助劉邦而戰的閩粵族人,因為野心而修建的小小王城,中間山丘建造宮殿,兩邊高處有瞭望台,四面環水,明顯取了守勢。然而終於城破荒敗,只剩下少許殘跡。濃霧環繞中登上宮殿台基,不見兩邊瞭望台,只看到玻璃板下幾塊古老城磚。殿堂有採暖的地熱管道,還有用這管道加熱的浴池。雖然只是小小族群,王室在戰雲之下亦未曾忘記這些舒適的享受。
宮殿之下是古井,仍然有水,可飲用,旁邊貼著檢測報告,亦屬礦物質含量可觀的“礦井水”。打上來半桶水,確有許多漂浮物,據說是甘甜的。井亭邊一塊大牌子,寫著華夏第一井。遺蹟、荒草和濃霧,氣氛肅殺。陽光透過來已然極淡,公路就在不遠處,聲音也像隔絕了一般。仍然沿著鵝卵石路走出去,據說夏天這裡出沒許多蛇。按古老建築樣式,牆壁卻不是磚砌,是石子、砂土、糯米等等做成的“混凝土”牆。現代生活雖早已占領這古老小村,卻還留得一些從前樣式的泥牆。一個角落有小戲台,空蕩蕩的,只有一個老者在曬太陽。見我拍照,他眼都不抬便走開去。村裡的生活顯然剛剛開始,清冽空氣蕩漾著人的氣息。
城村道路狹窄鵝卵石鋪就,中間一條石板,供獨輪車通行,路邊是流經每家每戶的水渠。見到一家院子放著獨輪車,冒失的進去試推,居然能平衡。放回去才看見主人在屋頂上,忙忙的作些泥瓦活兒。林警官是輕車熟路,三繞兩繞出村而去。牌坊下幾個人曬著太陽,幾條狗懶洋洋的躺著。

挖掘遺物

1959年冬,福建省文管會對這個遺址進行局部發掘,出土一批具有漢代特徵的文物,從而被確定為西漢時期的古城遺址。城村漢城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高胡坪組成。
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48萬平方米。地面保存著較好的夯土城牆,實測周長2896米,牆外除天然深谷和窪地外,一般都有牆壕遺蹟。城門兩座,位於城址南部,東西遙望,直道相通。城內探明大型建築群基4處、冶鐵作坊遺址5處、居住區15處,以及烽火台、排水系統、古道路等多處。城內高胡坪是漢城的中心建築區,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據考古隊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城村漢城遺址(閩越王城遺址)
城村漢城遺址發現於1958年,是1997年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第四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省已發現的古城址中保存較好的一座漢代古城址,也是我國江南地區比較完整的一座,它已成為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點。

西漢時期

1959年冬,福建省文管會對這個遺址進行局部發掘,出土一批具有漢代特徵的文物,從而被確定為西漢時期的古城遺址。 城村漢城由三組東西走向的山崗和高胡坪組成。
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面積約48萬平方米。地面保存著較好的夯土城牆,實測周長2896米,牆外除天然深谷和窪地外,一般都有牆壕遺蹟。城門兩座,位於城址南部,東西遙望,直道相通。城內探明大型建築群基4處、冶鐵作坊遺址5處、居住區15處,以及烽火台、排水系統、古道路等多處。
城內高胡坪是漢城的中心建築區,揭露的一組大型宮殿建築遺址有正殿、側廂、庭院、天井、排水溝等,保存相當完整,出土大量的陶器、鐵器、銅器等。其器形有罐、盆、缽、瓿、壺、盅、鐵矛、鐵劍、銅鏃、弩機等。據考古隊論斷,城村漢城的始建年代,可能是早到西漢前期,即閩越國統治時期,其下限可能延長到西漢末或東漢初年,它的興廢與閩越族的盛衰密切相關。

出土遺物

出土遺物除1959年發掘出土遺物外,1980~1990年共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陶、鐵、銅器4000多件以及數十萬計磚、瓦與陶片。
陶器主要有瓮、罐、瓿、盆、碗、釜、匏壺、提?等,還有鼎、盒、壺、鍅。器物的形制和裝飾上具有明顯地方特色。大量板片筒瓦瓦當都具西漢初、中期特點。
雲樹紋瓦當與廣州南越國宮殿遺址出土同類瓦當一致。菱形花紋鋪地磚是中原戰國至西漢流行樣式,與秦始皇陵漢高祖長陵出土花紋磚相同。
青銅器有鏡、鐸、蓋弓帽、鼎、鏃、弩機,均為西漢前期習見之物。鐵器主要是生產工具和兵器,有鍤、鋤、钁、鐮、犁鏵、五齒耙、斧、鑿、錘、削、鋸,以及劍、刀、矛、鏃、鉞、匕首、甲片等,大部分也是中原戰國至秦漢流行的器物。
城村漢城遺址(閩越王城遺址)
根據城址的結構和出土器物分析,多數學者認為是西漢時期閩越國王城。《史記·東越列傳》和《漢書·閩粵傳》記載,閩越王無諸反秦佐漢有功,於漢高祖五年(前202年)封王立國,至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漢發兵圍攻閩越,閩越國除,前後92年。
因此其絕對年代上限不早於公元年202年,下限止於公元110年。也有學者認為,是西漢中期至西漢末王莽時期,有的認為延續至東漢。1961年,福建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