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11月至1933年1月,閩浙贛蘇區紅軍粉碎國民黨軍四次“圍剿”,紅軍不斷壯大。1933年9月,國民黨軍在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五次“圍剿”的同時,以五個師“圍剿”閩浙贛蘇區。在反“圍剿”作戰中,紅十軍團殲敵兩個多團,...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閩浙贛蘇區紅軍在福建、浙江、江西3省邊界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閩浙贛蘇區是由贛東北蘇區逐步發展形成的。1930年11月,國民黨軍在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的同時,以約4個師的兵力,對贛東北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企圖殲滅紅軍第10軍於蘇區中心葛源地區。中...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是指1930年11月至1931年在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紅10軍反擊國民黨軍對贛東北革命根據地“圍剿”的作戰。事件經過 1930年11月,敵軍調4個師對贛東北蘇區進行“圍剿”。28日,紅十軍在萬年縣珠山橋擊潰敵1個團,接著東進,於12月18日攻克上饒,全殲集中在該城的玉山、廣豐、弋陽等5縣靖衛...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是指1930年11月至1931年2月在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紅10軍反擊國民黨軍對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圍剿”的作戰。事件經過 1930年11月,國民黨調集4個師的兵力,企圖消滅紅10軍於根據地中心的葛源地區。中共贛東北省委、軍委以地方部隊襲擾敵人,集中紅軍主力尋機殲敵。12月18日,...
湘贛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1933年11月,國民黨軍以2個師又1個旅的兵力向湘贛根據地發起進攻。紅軍第6軍團(由紅8軍改編的紅17師和湘鄂贛蘇區調來的紅18師組成)在梅花山地區擊退國民黨軍5個團的進攻。1934年1月,國民黨軍再次進攻,並占梅花山,向永新推進。紅17師奉命北渡袁水,在敵重兵堵截下,於3月25...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贛蘇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湖南、湖北、江西 3省邊界地區,反對國民黨軍“清剿”、“圍剿”的作戰。背景 1930年11月,國民黨軍在對中央蘇區進行第一次“圍剿”的同時,準備以5~6個師的兵力,對湘鄂贛蘇區進行“清剿”...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在方誌敏等人的領導下,進行革命鬥爭和實踐創造,取得根據地建設的巨大成就。正因如此,毛澤東曾多次予以高度肯定。在1930年初總結紅軍和根據地的初創經驗時,毛澤東稱之為“方誌敏式”革命根據地。1934年1月27日,毛澤東在中央蘇區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又盛讚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同志們“...
1933年3月中旬,國民黨軍3個師由酃縣(今炎陵)、茶陵、遂川、萬安等地出發,對湘贛蘇區再次進行“圍剿”。在袁水流域配合中央蘇區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的紅8軍,在軍長蕭克和湘贛軍區總指揮兼紅8軍政治委員蔡會文率領下,急速返回永新,接著轉到遂川地區尋機作戰。4月7日,紅8軍在雩田殲國民黨軍第28師1個...
從1930年11月至1932年5月,湘鄂西蘇區紅軍在周逸群、段德昌等領導下,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三次“圍剿”。1932年6月,蔣介石指揮國民黨軍10萬餘人對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湘鄂西蘇區領導人夏曦推行“左”傾教條主義方針,肅反鬥爭嚴重擴大化,殺害了包括段德昌在內的大批紅軍領導幹部。加之軍事上採取“左...
1930年12月至1933年11月,湘贛根據地的紅軍,先後在滕代遠、張雲逸、王首道等領導下,多次粉碎國民黨軍隊的“圍剿”。1933年6月,紅八軍改編為紅十七師,後與南下進入湘贛蘇區的紅十八師合編為紅六軍團。1934年1月,紅十七師奉命北上破擊南潯路,紅十八師在蘇區堅持鬥爭。3月,紅十七師返回時,蘇區已大部被...
洪湖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是指1930年11月~1931年1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湖南、湖北兩省邊界的洪期蘇區軍民反擊國民黨軍第一次“圍剿”的作戰。洪湖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前夕,正值紅二軍團主力遠離根據地進行南征。中共湘鄂西特委及時將地方游擊隊集中組建成江左軍和江右軍,並充分動員根據地民眾武裝,...
8月,信江蘇區改稱贛東北蘇區,閩北蘇區劃歸贛東北蘇區。1930年11月至1931年5月,取得第一、第二次反“圍剿”的勝利。1931年3月,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成立,方誌敏任主席。9月,中共贛東北省委成立,萬永誠任書記。由於“肅反”的嚴重擴大化和第三次反“圍剿”的失利,蘇區受到嚴重破壞。1932年7月至1933年1月,...
反“圍剿”背景 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初期失利後,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更大規模的“圍剿”,同時調集兵力,進攻湘贛、湘鄂贛、贛東北等蘇區,企圖先掃清外圍,再全力“圍剿”中央蘇區。反“圍剿”經過 1931年11月初,敵集中10個正規師連同地主武裝約8萬人,開始對湘贛革命根據地“圍剿”。敵人企圖...
1930年7月,信江特委與原設在景德鎮的贛東北特委合併,信江蘇維埃政府隨之改為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同月,中央決定閩北蘇區併入贛東北蘇區,贛東北特區蘇維埃升格為贛東北省蘇維埃。此後,蘇區範圍逐步發展擴大到閩浙皖贛四省邊區50餘縣。1932年11月,改贛東北省為閩浙贛省。閩浙贛省的建立標誌著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紅軍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1930年11月至1931年4月,國民黨軍以6個師又7個旅,先後向以洪湖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發動了第一、第二次“圍剿”。此時,紅二軍團(後縮編為紅三軍)正遠離革命根據地處於外線作戰中。中共湘鄂西特委領導紅軍獨立團和地方武裝開展游擊戰爭,殲...
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是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在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反對國民黨軍“圍剿”的戰役。國民黨軍採取堡壘主義的新戰略發起“圍剿”,紅軍倉促應戰。1933年初,日軍大舉入侵華北,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嚴重,然而國民黨政府主席蔣介石卻置民族危亡於不顧,仍然堅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反動方針,決心...
湘贛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1930年12月,國民黨第19路軍兩個師奉命參加“圍剿”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湘贛根據地紅軍湘東獨立師及地方武裝配合紅軍各一部,進行第一次反“圍剿”。12月初,於蓮花境內擊潰敵第61師一部。13日,於永新殲第60師一部,並一度攻占安福、泰和兩城。1931年1月,湘東獨立師進擊湘東南...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是指1931年7月至1932年3月在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紅軍反擊國民黨軍對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圍剿”的作戰。事件經過 1931年7月,國民黨軍先後調集6個師的兵力,對贛東北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由於王明“左”傾錯誤的影響,中共贛東北省委命令紅軍向敵兵力集中的地區進攻,...
1930年10月,蔣介石在結束中原大戰之後,調集10萬兵力,以國民黨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總司令,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向中央革命根據地發起第一次“圍剿”。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朱德指揮下,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和“中間突破”的戰術,向蘇區中部逐次轉移。12月6日,敵軍開始向蘇區中心區...
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三次反“圍剿”是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革命根據地軍民粉碎國民黨軍對紅一方面軍所在的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的戰役。1931年7月,蔣介石親任總司令,調集30萬兵力,並聘請德、日、英軍事顧問,採取“厚集兵力,分路圍攻,長驅直入”的戰術,分3路向中央根據地進行“圍剿”。
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自任總司令,決定首先以50萬兵力,分幾路“圍剿”中央根據地的紅軍。此時,中央根據地的紅軍主力有8萬多人,地方紅軍和赤衛隊等民眾武裝也較前有發展。毛澤東此時已離開紅軍的領導崗位,臨時中央直接領導這次反“圍剿”鬥爭,領導權為“左”傾領導者掌握。臨時中央的...
湘贛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是1933年湘贛革命根據地紅軍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戰鬥。湘贛革命根據地第四次反圍剿,1933年3月中旬,蔣介石以湘軍第15、63師和贛軍第28師為主,對湘贛根據地發動第四次“圍剿”。在袁水配合紅一方面軍作戰的紅8軍奉命急返永新縣境,後轉至長川地區尋機殲敵。4月7日,紅8...
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反“圍剿”,是指1931年3月至1931年6月在贛東北革命根據地軍民反擊國民黨軍對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第二次“圍剿”的作戰。事件經過 1931年3月中旬,國民黨軍對贛東北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其第4師第10旅一部進占葛源,在赤衛軍和地方武裝打擊下,被迫向上饒撤退,被紅10軍截擊,殲其一...
1933年11月20日,駐福建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將領陳銘樞、蔡廷鍇、蔣光鼐等人發動“福建事變”,實行聯共反蔣抗日政策,同紅軍簽訂了停戰協定。蔣介石調集了11個師組成入閩軍,進攻第十九路軍。此時,地處閩贛地區交界處的黎川成為十九路軍與紅軍的最重要的聯繫通道,位置越發重要。為防止紅軍主力入閩,蔣介石繼續向第三...
同年11月至1929年1月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南方辦事處(代職委)審查委員。1931年赴蘇聯參加赤色職工國際工作。同年秋在蘇聯海參崴海員碼頭運輸國際工人俱樂部工作。1932年10月回到上海,1933年到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負責工會工作。1934年國民黨反動派第五次“圍剿”中央蘇區時,隻身被圍困在山中數月,幾經艱險。回到上海後,...
1932年春,彭乾臣奉中央指示到閩浙贛蘇區,先後任紅十軍參謀處長、新十軍參謀長,參與指揮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作戰,協助方誌敏率部取得了一連串的勝利,鞏固和擴大了蘇區。1933年任彭(湃)楊(殷)陸軍學校教育長、校長。1934年11月,參加方誌敏領導的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轉戰於浙贛、皖贛邊,開展抗日民主...
朱鏡我 無產階級革命文學的提倡者 彭乾臣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指揮者 張漫萍 在豫皖蘇播撒革命火種 朱良才 文武縱橫建功勳的共和國將軍 汪壽華 中共早期工人運動的傑出組織者 高成山 敢打敢拼硬骨頭 高恬波 廣東省第一位女共產黨員 李天佑 馳騁疆場勇無敵 宋綺雲 徐林俠革命伴侶譜壯歌 杜鳳瑞 英雄飛行員...
彭乾臣: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作戰指揮者……… 184 謝子長: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之一……… 187 鄧萍:遵義城下灑熱血……… 190 何叔衡:“我要為蘇維埃流盡最後一滴血”……… 193 鐘緯劍:血染的紅軍利劍……… 196 古柏:英俊奮發的紅軍高級指揮員……… 199 賀昌:經文緯武報家邦……… 202 ...
黃山市是南方八省區游擊戰的主要戰場之一,當年那如火如荼、轟轟烈烈的革命鬥爭給世人留下了眾多的紅色足跡。柯村革命暴動是皖南革命鬥爭的一面旗幟,暴動的成功和皖南蘇維埃政府的建立,緊密地配合了閩浙贛得名根據地反“圍剿”鬥爭,有力地支援了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的皖南行動,在閩浙皖贛土地革命鬥爭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