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名稱: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
- 發生時間:1930年12月~1934年8月
- 地點:湘鄂贛三省邊界
- 參戰方:紅軍,國民黨軍隊
- 結果:紅軍獲勝
- 主要指揮官:紅軍:孔荷龐、李楚屏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是指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亦稱湘鄂贛蘇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湖南、湖北、江西 3省邊界地區,反對國民黨軍“清剿”、“圍剿”的作戰。背景1930年11月,國民黨軍在對中...
湘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湘贛蘇區紅軍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反擊國民黨軍“圍剿”的作戰。湘贛蘇區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基礎上發展建立起來的,位於贛江以西,是中央蘇區的戰略翼側。在中央蘇區紅軍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圍剿”期間,湘贛蘇區紅軍以積極的作戰行動打擊過境的國民黨軍,配...
反“圍剿”背景 國民黨軍對中央蘇區的第三次“圍剿”初期失利後,準備對中央蘇區發動更大規模的“圍剿”,同時調集兵力,進攻湘贛、湘鄂贛、贛東北等蘇區,企圖先掃清外圍,再全力“圍剿”中央蘇區。反“圍剿”經過 1931年11月初,敵集中10個正規師連同地主武裝約8萬人,開始對湘贛革命根據地“圍剿”。敵人企圖...
湘贛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1933年11月,國民黨軍以2個師又1個旅的兵力向湘贛根據地發起進攻。紅軍第6軍團(由紅8軍改編的紅17師和湘鄂贛蘇區調來的紅18師組成)在梅花山地區擊退國民黨軍5個團的進攻。1934年1月,國民黨軍再次進攻,並占梅花山,向永新推進。紅17師奉命北渡袁水,在敵重兵堵截下,於3月25...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界地區實行工農武裝割據,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區域。歷史背景 1927年9月起,湘鄂贛邊界地區十餘縣的部分農民自衛軍、農民,分別在中共組織領導下舉行起義,組成數支游擊隊,開展游擊活動。1928年7月,中共湘東特委成立,滕代遠任書記。同月,彭德懷、滕代遠、黃公略等...
湘贛革命根據地,也稱湘贛蘇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繼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之後,中國共產黨在湘贛邊界地區領導創建的第二個重要的革命根據地。地理位置 鼎盛時期,根據地包括贛江以西、株萍鐵路和袁水以南、粵漢鐵路以東、大余以北的湘贛兩省25個縣、2.8萬平方公里土地、100萬基本蘇區人口,與贛東北、湘鄂贛等根據地...
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位於江西省宜春市萬載縣仙源鄉,是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機關和其他省直機關在仙源的革命遺址。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12日,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機關、中華蘇維埃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第五分校和其他省直機關由修水遷到仙源鄉。湘鄂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主要由中共湘鄂贛省委舊址、湘鄂贛省蘇維埃...
湘鄂贛邊游擊區,土地革命戰爭後期紅軍南方八省游擊區之一。1934年夏,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紅十六師,在配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受到嚴重損失,8月,國民黨軍占領了整個根據地。此時,省委在黃金洞何家壟召開緊急會議,決定重建紅十六師。1937年3、4月間,紅十六師與敵作戰失利,游擊區和紅軍均遭受嚴重...
5月,紅十六師發展到5000餘人,鞏固和發展了以黃金洞為中心的游擊根據地。7月敵人調集60餘團兵力向湘鄂贛游擊區進行“圍剿”。正在平江縣北部進行休整的紅十六師遭受嚴重損失,徐彥剛犧牲。保存下的餘部由嚴圖閣率領,化整為零,為散活動。1936年秋,攻克汨羅、文家市、宜春等城鎮,保存了有生力量。1937年春,...
1937年秋,中國共產黨在敵占區建立起第一個敵後抗日民主根據地――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到抗日戰爭後期,黨領導廣大敵後軍民共建立了陝甘寧、晉察冀、晉綏、冀熱遼、晉冀豫、冀魯豫、山東、蘇北、蘇中、蘇南、淮北、淮南、皖中、廣東、瓊崖、湘鄂贛、鄂豫皖、河南、浙東19塊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
土地革命使廣大貧僱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為了保衛勝利果實,他們積極參軍參戰,努力發展生產。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僅半年之內,參加紅軍的翻身農民達3萬多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黃安七里坪的一個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農民入伍。背景 四一二事變後,位於南京的國民政府一方面鎮壓中國共產...
西路軍總司令何鍵所部9個師又3個旅,和浙贛閩邊守軍5個師又4個保全團分別“圍剿”湘贛、湘鄂贛和閩浙贛蘇區紅軍,並阻止紅一方面軍向贛江以西和贛東北機動。第19路軍總指揮蔡廷鍇指揮6個師又2個旅,負責福建防務,並阻止紅軍向東機動。空軍5個隊配置於南昌、臨川、南城等地,支援作戰。中央蘇區取得第四次反“...
1933年冬,國民黨軍向各革命根據地發動第五次反革命軍事“圍剿”。1934年1月,國民黨軍進逼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中心區域——萬載小源。為了保存實力,中共湘鄂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及其所屬機關被迫撤出小源,遷往銅鼓棋坪大梅村。湘鄂贛省紅色醫院隨省委、省蘇機關由萬載小源遷至銅鼓縣棋坪鎮大梅村犁頭嘴,為部隊指戰員...
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規模較大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是僅次於中央蘇區的全國第二大革命根據地,鼎盛時期建立了26個縣的革命政權、人口約350萬,主力紅軍發展到4.5萬多人。它以大別山區為中心,東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漢鐵路,南瀕長江,北鄰淮河,與湘鄂西、湘鄂贛革命根據地互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據地...
湘贛省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和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召開,標誌著湘贛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茶陵縣蘇維埃政府舊址內保存有大量革命文物,如繪有中央、湘贛、贛皖、湘鄂贛等8個蘇區的地圖2幅,“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呵!”等宣傳漫畫標語數幅。東沖兵工廠舊址內外牆壁上仍保留了當時10多幅紅軍革命標語,保存著不少當時...
仙源是著名的革命老區,是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1932年至1934年,中共湘贛省委和省蘇維埃政府在這裡駐紮了近兩年之久,直接領導湘鄂贛蘇區34個縣開展紅色割據,牽制了國民黨64個團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領導工農運動,...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10萬人的軍隊,對洪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10月,紅3軍被迫退出洪湖地區,北上大洪山,繼轉至湘鄂邊地區。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決定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4年5月,紅3軍進入黔東,接著開闢了黔東革命根據地。紅軍第6軍團是湘贛和湘鄂贛兩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於1933年6月...
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簡稱紅六軍團,由湘贛革命根據地(湘贛蘇區)的地方武裝和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湘鄂贛蘇區)的部分地方武裝發展壯大組成,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重要革命武裝。粉碎國民黨的第四次“圍剿”後,為了應對國民黨更大規模的軍事圍剿,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決定將各方面軍、軍團及獨立軍等...
1932年,由於敵人進攻,醫院由修水搬到銅鼓,不久,銅鼓又難以堅持,孔峭凡將傷病員轉移到平江黃金洞鄉。為了配合蘇區紅軍反“圍剿”,他將重傷員隱蔽在黃金洞深山內,將輕傷員組成一個戰鬥隊,由他親自率領,在修水、銅鼓、平江三縣邊界打游擊,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紅軍的反“圍剿”鬥爭。1933年7月,湘鄂贛革命根據...
”同年秋,汪克明任湘鄂贛紅十六師司令部參謀。1936年春,汪克明任湘鄂贛紅十六師第四十六團第三營政治委員、營黨委書記。同年秋,汪克明任紅十六師政治部組織科科長、政治部黨支部書記。他參加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第一至五次反“圍剿”鬥爭,堅持了南方三年游擊戰爭。年底,紅十六師遭敵伏擊,損失很大,汪克明部打...
在中共平江西三區委從事秘密革命工作。1927年參加平西遊擊隊。1929年11月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戰爭年代 1930年任湘鄂贛紅軍獨立師連政委。1931年任平江保衛隊大隊政委。1932年任紅十六軍七師團政委、獨立二師四團政委。1933年任紅十八軍五十四師團政委。參加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1935年任中共詠生(即平江...
為鞏固發展湘鄂贛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做了大量工作。1932年1月下旬被調到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工作,任湘鄂贛政治委員。3月下旬改組省委,任中共湘鄂贛臨時省委書記。4月兼湘贛省政治保衛局委員。9月主持召開湘鄂贛省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被選為中共湘鄂贛省委書記。參與領導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反“圍剿”鬥爭和各項建設...
1933年起,任湘鄂贛軍區動員武裝部一科科長、永新縣軍事部部長兼獨立營營長。1937年初,任湘鄂贛軍區司令部作戰參謀,後又任軍區獨立營營長。他參加了湘鄂贛革命根據地反“圍剿”及湘贛地區三年游擊戰爭。在他任作戰參謀期間,國民黨軍第一O八師曾用兩個團的兵力進攻湘鄂贛軍區,軍區司令員傅秋濤令張闖初率領 1個...
參加了湘鄂贛、湘贛、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和長征。1935年獲三等紅星獎章。1936年任紅二方面軍32軍參謀長,到陝北後參加了山城堡等戰役。抗日戰爭爆發後,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1938年起任八路軍第120師359旅參謀長、副旅長,先後參加收復晉西北七城等戰鬥和百團大戰。1941年任晉西北軍區第五軍分區司令員,同年冬入...
一九二八年七月,在中國革命處於低潮的時刻,彭德懷同志領導了著名的平江起義,編為紅軍第五軍,堅持湘鄂贛的游擊戰爭,開闢了湘鄂贛根據地。到同年十一月間,紅五軍主力奔赴井岡山。從此,他在毛澤東同志領導下,堅持井岡山鬥爭,參加反“圍剿”作戰和震驚中外的二萬五千里長征,指揮過許多重要的戰役和戰鬥。長征...
宋侃夫帶領電台全體同志以飽滿的革命熱情和高度負責的革命精神,夜以繼日地堅守在電台旁邊。他們一面抄收國民黨中央社新聞,一面不停地呼叫上海黨中央和周圍的其他革命根據地。在宋侃夫和電台全體同志共同努力下,紅四方面軍的電台先後同中央革命根據地、湘鄂贛革命根據地、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貫通了聯絡。紅四方面軍電台發出...
圍剿”鬥爭,成為湘北革命根據地和湘鄂贛根據地的創始人和領導者之一。為了加強黨對蘇維埃的領導,進一步發展壯大黨組織,擴大紅軍隊伍,先後在邊區20餘個縣(區)各級蘇維埃區域內普遍建立了黨組織,使黨員人數發展到4萬餘人。同時領導邊區各級黨組織大力發展紅軍游擊武裝,積極動員廣大青壯年參軍,使湘鄂贛革命武裝力量...
在革命生涯中,歷任紅六軍團十八師團政治委員、師政治部主任,新四軍組織部副部長,新四軍二師政治部副主任兼旅政治委員,淮南軍區政治部主任,華東軍區軍政大學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南京軍區空軍政治委員,空軍副政治委員,空軍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鄂東南武裝起義、湘鄂贛蘇區反“圍剿”作戰、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作戰...
1933年3月入中國工農紅軍學校學習。6月至12月任紅三軍團第五師第十五團政治委員。同年12月至1934年10月任紅三軍團供給部政治委員。參加創建湘鄂贛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參加中央紅軍長征。1934年10月至1935年7月任紅三軍團後方部政治委員。1935年7月任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沿埠頭大捷,宣告了武漢行營對鄂東蘇區及其中心陽新發動的第一次反革命圍剿可恥失敗。在陽新軍民慶祝第一次反圍剿鬥爭勝利的歡呼聲中,中共鄂東特委和鄂東工農革命委員會機關搬遷到龍港。征戰幕阜邊 1931年3月,隨著土地革命戰爭的深入進行,中共中央決定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邊界地區建立湘鄂贛革命根據地。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