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
- 所屬:中國工農紅軍
- 代表人物:賀龍
- 創建時期:土地革命
- 溯源:湘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
- 所屬黨派:共產黨
概況,成立始末,土地革命,反圍剿,策應轉移,運動戰,戰略轉移,賀龍,各個時期,評價,將士名錄,
概況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簡稱紅二方面軍,中國工農紅軍主力之一,是紅軍長征中唯一沒有損失的部隊。紅二方面軍轄第二軍團、第六軍團、第32軍,由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第二軍團由原在洪湖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第4軍和第6軍組成。1930年7月,紅二方面軍部分領導人在湘鄂西地區的公安會師。中旬,兩軍領導在江陵縣的普濟觀舉行聯席會議,根據黨中央指示,組成紅軍第2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並組成中共第2軍團敵前委員會,周逸群任書記。原第4軍改為第2軍,賀龍兼任軍長。第6軍由鄺繼勛任軍長,段德昌任政治委員。全軍團共一萬餘人。9月,黨中央派鄧中夏任紅2軍團政治委員、前委書記和中共湘鄂西特委書記。
第六軍團由原在湘贛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組成。1933年,湘贛根據地紅軍和湘鄂贛根據地紅軍一部,根據中革軍委指示,於6月中旬在湘贛邊根據地組成紅軍第6軍團,轄紅17師(由湘贛邊紅8軍改編)和紅18師(當時只有湘鄂贛邊紅18軍改編的一個團)。當時,軍團未成立領導機關,由紅17師首長統一指揮。
1934年8月,任弼時、蕭克同志奉命率領紅六軍團離開湘贛蘇區突圍西征,同年10月到達黔東印江縣的木黃與第二軍團會合,成立了以賀龍、任弼時為首的總指揮部。同年11月到1935年8月,發動了湘西攻勢,恢復和建設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部隊發展到1.7萬多人。1935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後第二、六軍團突破敵軍的包圍開始長征,於1936年6月到達西康甘孜同第四方面軍會合。兩軍會師後,在黨中央領導下,於7月初,第二、第六軍團、第32軍(原屬紅一方面軍的第九軍團)組成第二方面軍,與張國燾的反黨分裂主義進行鬥爭。接著與第四方面軍一起北上抗日,10月,在甘肅的會寧地區與第一方面軍會師。抗日戰爭開始後,紅二方面軍改編為八路軍120師。
成立始末
土地革命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紅軍第2軍團、第6軍團及第32軍組成。紅軍第 2軍團是湘鄂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於1930年7月合編而成。第4軍,1928年7月成立於湘西。軍長兼前委書記賀龍,黨代表惲代英(未到職,後由鄂西特委書記周逸群兼)。第6軍,1930年2月成立於鄂西,軍長孫德清(後為曠繼勛),政治委員周逸群兼,副軍長段德昌。1930年7月,紅軍第4軍和紅軍第6軍在鄂西公安會師後,召開兩軍前委會議,根據中共中央指示,第4軍改稱第2軍,第2、第6軍組成工農紅軍第2軍團,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周逸群,參謀長孫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直荀)。全軍共1萬餘人。
反圍剿
1932年7月,蔣介石調集10萬人的軍隊,對洪湖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10月,紅3軍被迫退出洪湖地區,北上大洪山,繼轉至湘鄂邊地區。1933年12月,中央分局和前委決定創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1934年5月,紅3軍進入黔東,接著開闢了黔東革命根據地。
紅軍第 6軍團是湘贛和湘鄂贛兩革命根據地的紅軍於1933年6月奉中革軍委命令合編成的,轄第17、第18兩個師。第17師由湘贛紅軍第8軍改編,第18師由湘鄂贛紅18軍改編。改編後,第18師南渡袁水,到湘贛革命根據地與紅軍第17師會合,由第17師師長蕭克、政治委員蔡會文統一指揮兩師。1934年7月,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命令:紅6軍團退出湘贛革命根據地,轉移到湖南中部去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新的革命根據地,同時與賀龍等領導的紅3軍取得聯繫。8月初,紅6軍團從湘贛革命根據地遂川縣的橫石出發,突圍西征。依照中央訓令,中央代表、湘贛省委書記任弼時隨軍行動,並與蕭克、王震組成第6軍團軍政委員會,任弼時為軍政委員會主席,蕭克為軍團長,王震為政治委員,李達為參謀長,張子意為政治部主任。軍團率第17、第18師共9000餘人,轉戰80多天,跨越贛、湘、黔、桂4省,行程2500多公里,衝破十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到達貴州東部地區。
1934年10月24日,紅6軍團與紅3軍在貴州東部印江縣木黃地區勝利會師。26日在四川南部之酉陽縣南腰界召開慶祝大會。會師後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軍團長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政治委員關向應,參謀長李達,政治部主任張子意。蕭克、王震繼續任紅6軍團軍團長和政治委員,參謀長譚家述,政治部主任甘泗淇。當時第2軍團4000餘人,第6軍團3000餘人,共約8000人,由紅2軍團首長統一指揮兩軍團的行動。
策應轉移
為策應中央紅軍突圍轉移,紅軍第 2、第 6軍團於1934年10月底發起湘西攻勢,創建根據地。11月7日占領湘西永順縣城,16日在永順的龍家寨北十萬坪,打垮湘西軍閥陳渠珍3個旅,俘其旅參謀長以下2000餘人。繼乘勝攻克永順、大庸、桑植、桃源、慈利諸縣城,包圍常德,威震岳陽、長沙。11月26日,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時成立湘鄂川黔革命委員會和軍區,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龍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軍區司令員。紅軍第2、第6軍團在發展湘西攻勢的同時,開展了土地革命、擴大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和游擊隊等革命根據地的建設工作。此時紅軍除占領永順、大庸、桑植等縣城外,逐步控制了龍山、保靖、桃源、慈利、常德各縣一部。
紅軍第2、第6軍團的湘西攻勢,震動了正在指揮圍追中央紅軍的蔣介石,迫其將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前線總指揮何鍵及其所屬第16、第19、第62師由通道之新廠,調向沅陵,進攻紅2、紅6軍團。鑒於紅2、紅6軍團的勝利和根據地的發展,蔣介石從1935年2月起調80餘團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部署六路“圍剿”,以4個縱隊(陳耀漢、郭汝棟、李覺、陶廣)從東南面向省委和紅軍主力所在地的大庸、永順、桑植地區推進,以兩個縱隊(徐源泉、張振漢)由西北方面推進,分進合擊,企圖達到圍殲目的。
運動戰
4月底,紅2、紅6軍團轉入戰略反攻,先東出慈利,調國民黨軍東移,鞏固擴大根據地及補充休整紅軍。5月,蔣介石又調集兵力,再次“圍剿”。紅軍根據敵情,西返大庸、永順根據地,利用有利地形和民眾條件,尋機殲敵。從6~8月初,紅軍連續在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地與敵激戰,殲第41師師部和1個旅,生俘縱隊司令兼第41師師長張振漢;殲第35師,擊斃師長謝彬;擊潰陶廣縱隊約10個團,勝利結束了反“圍剿”的第二階段。紅軍乘勝展開戰略反攻,至8月底連續占領澧州、津市、石門、臨澧諸縣市,直到洞庭湖西部富庶地區。
紅軍第2、第6軍團在湘鄂川黔戰鬥十個月,殲國民黨軍兩個整師、1個師部和1個旅等部,總計2萬餘人。繳槍8000餘支,輕重機槍100多挺,各種火炮20多門,創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軍力量擴大一倍以上,達2萬餘人,新成立了第18師和第11、第17團,此外還成立了獨立團、獨立營、游擊隊等。紅軍的擴大不僅建設和保衛了根據地,而且鉗制一部分追擊中央紅軍的國民黨軍隊,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的戰略轉移。
戰略轉移
蔣介石對紅軍進行大規模“圍剿”。
蔣介石不甘心失敗,又調集130餘團對紅軍第2、第6軍團進行大規模“圍剿”。1935年11月19日,紅軍第2、第 6軍團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分別從桑植劉家坪、瑞塔鋪出發,進行戰略轉移。紅軍聲東擊西,揮師東南,突破澧水、沅江封鎖線,直插湘中新化、漵浦,忽又西折而去,於1936年 1月11日於黔東江口與長征時留在該地區堅持鬥爭的第18師會合(該師12月21日突圍轉移)。紅軍在江口、石阡短暫休整後,橫穿貴陽以北,直奔黔(西)大(定)、畢(節)。在此開展建立根據地工作,在戰鬥間隙得到近一月的休整,擴軍5000餘人。因國民黨軍以重兵追擊,旋西進烏蒙山,輾轉於彝良、奎香地區,後從昭通、威寧之間穿過滇軍防線,南出宣威,進入南北盤江地區,並試圖於此建立根據地。3月下旬,根據紅軍總司令部的提議,遂從盤縣地區出昆明西,甩掉尾追的國民黨軍隊,於4月25日夜從石鼓、巨甸諸處渡過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龍雪山,4月底進入中甸。
1936年7月2日,紅2、紅6軍團到達西康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勝利會師。7月5日,中革軍委指示,紅軍第2、第6軍團與紅軍第32軍(原第一方面軍之第9軍團改稱),組成紅軍第二方面軍。總指揮賀龍,政治委員任弼時,副總指揮蕭克,副政治委員關向應。第2、第6軍團及第32軍的番號和領導人不變。紅2、紅6軍團在長征途中,除與國民黨軍隊不斷作戰外,還廣泛宣傳抗日反蔣、建立愛國統一戰線政策,使沿途各省人民進一步認識中國共產黨和紅軍的政治主張。
1936年7月上旬,紅二方面軍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紅二方面軍從甘孜出發,克服重重困難,於1936年10月在甘肅靜寧以北的將台堡與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至此,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全部結束了具有歷史意義的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會師以後,紅二方面軍和其他紅軍一起,於11月參加了山城堡戰役,打破了蔣介石對陝甘革命根據地的圍攻。抗日戰爭爆發後,紅二方面軍與陝北紅軍第27、第28軍等部,改編為 八路軍第120師。接著投入了抗日戰爭。
1948年,在中共雲南地下黨組織領導下,納西族人民在農村建立了“農民抗敵協會”等組織。
1949年4月,由中共雲南地下黨領導的武裝力量,解放了麗江鄰縣劍川,建立了滇西北第一個革命根據地。同年7月1日,麗江宣告和平解放。人民自衛隊經過整訓,奉命改編為“滇西北人民自衛軍第三支隊”,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指戰員都是納西族。這支人民自衛軍支隊在黨的領導下,英勇作戰,為配合人民解放軍主力部隊解放雲南作出了積極貢獻。
1950年春,人民解放軍進駐麗江縣。
賀龍
賀龍:(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者之一。原名賀文常,字雲卿,中國湖南桑植縣人,有白族血統。1955年授予元帥軍銜。是第一、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副主席,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委員。
各個時期
紅二、六軍團時期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軍團是1930年7月由湘西地區的紅軍第4軍(後改稱紅2軍)與鄂西地區的紅軍第6軍在湖北省公安縣城(今南平)會師後組成的。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前委書記、政治委員(後鄧中夏)。1931年3月,紅2軍團在湖北省長陽縣枝柘坪縮編為紅軍第3軍。賀龍任軍長,鄧中夏任政治委員。1934年5月,紅3軍進入貴州省東部地區,開闢了黔東蘇區。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團是由湘贛蘇區的紅軍第17師和湘鄂贛蘇區的紅軍第18師於1933年6月合編而成的,由第17師師長蕭克、政治委員蔡會文統一指揮。1934年8月初,紅6軍團從湘贛蘇區遂川縣出發,向湖南省中部轉移。11日,進至桂東縣寨前圩,正式成立軍團領導機構,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10月,紅6軍團到達貴州東部地區。24日,與紅3軍在印江縣木黃地區會師。紅3軍恢復紅2軍團番號,賀龍任軍團長,任弼時任政治委員,所屬第7、第9師改稱第4、第6師。紅6軍團仍由蕭克任軍團長、王震任政治委員。所屬第17、第18師縮編為3個團。這時,紅2軍團4400餘人,紅6軍團3300餘人。兩軍團的行動,由賀龍、任弼時、關向應統一指揮。
為策應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紅2、紅6軍團於10月底發起湘西攻勢,相繼攻克大庸(今張家界)、桑植、桃源等縣城,創建以永順、大庸、桑植為中心的湘鄂川黔蘇區。11月,中共湘鄂川黔省委成立,同時成立湘鄂川黔省革命委員會和軍區,任弼時任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賀龍任革命委員會主席兼司令員。部隊進行擴編,紅2軍團所屬2個師由4個團擴編為6個團,共6500餘人;紅6軍團恢復第17、第18師建制,由3個團擴編為5個團,共5200餘人。地方武裝發展到3000餘人。
湘西攻勢後,蔣介石急調國民黨軍80餘個團的兵力分6路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圍剿”。1935年2月1日,根據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電示,組成中革軍委湘鄂川黔分會,統一指揮紅2、紅6軍團。以賀龍、任弼時、關向應、夏曦、蕭克、王震為委員,賀龍為主席。2~8月,紅2、紅6軍團取得陳家河、桃子溪、忠堡、板栗園、芭蕉坨等戰鬥的勝利,共殲滅國民黨軍2個師、1個師部和1個旅。
9月,國民黨軍又調集130個團的兵力對湘鄂川黔蘇區發動新的“圍剿”。根據中共湘鄂川黔省委和軍委分會決定,紅6軍團第18師留在蘇區堅持鬥爭(後於黔東江口地區與主力會合),紅2、紅6軍團主力於11月19日由桑植地區出發,實行戰略轉移。轉移前,由地方武裝組成第5師和第16師,分別編入紅2、紅6軍團建制。這時,兩軍團共1.7萬餘人。紅2、紅6軍團先南下湘中,攻占新化,後又轉師湘南,西入貴州省,到達石阡地區。1936年2月,準備在黔(西)大(方)畢(節)地區創建蘇區,並擴軍5000餘人。旋因國民黨軍以重兵追擊,乃西進烏蒙山,輾轉於彝良、奎香地區,後從昭通、威寧之間穿過滇軍防線,南出宣威,進入南北盤江地區。3月下旬,從盤縣地區出發,甩掉尾追的國民黨軍,於4月25~27日由石鼓、巨甸等處渡過金沙江北上,翻越玉龍雪山進入中甸。6月3日,紅6軍團在理化(今理塘)以南的甲窪與前來迎接的紅四方面軍第32軍(原紅一方面軍第9軍團)會師。6月30日,紅2軍團在西康省甘孜縣(今屬四川省)絨壩岔與紅四方面軍第30軍會師。7月2日,紅2、紅6軍團齊集甘孜地區與紅四方面軍主力會師。
紅二方面軍時期
1936年7月5日,奉中革軍委命令,紅2、紅6軍團與紅32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面軍。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治委員,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治委員,李達任參謀長,甘泗淇任政治部主任。下轄第2軍(即紅2軍團)、第6軍(即紅6軍團)、第32軍,共1.3萬餘人。隨即與紅四方面軍共同北上。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在甘肅靜寧以北的將台堡(今屬寧夏)與紅一方面軍會師。會師後,關向應任方面軍政治委員,周士第任參謀長,朱瑞任政治部主任。11月,參加山城堡戰役。12月,西安事變後,南下參加準備迎擊何應欽“討伐軍”的行動。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8月,根據中共中央決定,紅二方面軍與紅27、紅28軍等部,在陝西省富平縣莊裡鎮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第120師。
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紅二方面軍部隊先後轉戰湘西、鄂西、黔東、湘贛以及湘鄂贛、湘鄂川黔等地區和蘇區。在浴血奮戰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取得了豐富的建軍和作戰經驗,並造就了大批領導骨幹,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評價
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紅二方面軍部隊先後轉戰湘西、鄂西、黔東、湘贛以及湘鄂贛、湘鄂川黔等地區和蘇區。在浴血奮戰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取得了豐富的建軍和作戰經驗,並造就了大批領導骨幹,為中國革命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紅二方面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土地革命戰爭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將士名錄
B
卜 力 別祖後
C
曹禮奎 常德善 陳 浩 陳 鴻 陳 吉 陳 靖 陳華堂 陳嘉德 陳士南 陳外歐 陳萬舉 陳文彪 陳文河 陳文友 陳學光 陳志彬 成 鈞
D
戴文彬 鄧東哲 鄧家泰 鄧可運 丁榮昌 董家龍 董新山 段蘇權 頓星雲
F
樊哲祥 范忠詳 范子瑜
G
甘泗淇 甘祖昌 龔德輝 龔興業 郭 鵬 郭子清
H
何 輝 何濟林 何家產 何善遠 何維忠 何以詳 賀 彪 賀炳炎 賀慶積 賀盛桂 賀振新 賀正文 胡登高 胡孝伯 ??仁 黃 厚 黃勝明 黃新廷黃新義 黃新遠 黃忠學
J
賈若瑜 蹇先佛 蹇先任 江 冰 江 文 江勇為 姜 勝 金如柏 金忠藩
K
曠伏兆
L
李振聲 李元明 李文清 李書茂 李人林 李開友 李建良 李儉珠 李國良 李光玉 李光漢 李 達 李 真 李 貞 李 信 李 銓 賴春風 黎東漢 黎化南 梁 誠 梁定商 梁仁芥 廖 明 廖海光 廖漢生 廖詩權 廖述雲 廖德桂 凌開甫 劉昌玉 劉 昂 劉 林 劉 鵬 劉道生 劉德彬 劉發秀 劉華春 劉華香 劉俊秀 劉可燦 劉克明 劉時程 劉先勝 劉月生 劉轉連 劉子云 劉宗舜 龍炳初 龍振彪 羅 斌 羅洪標 羅坤山
M
馬憶湘 毛少先
O
P
潘本善 潘世征 彭 飛 彭方復 彭富九 彭海貴 彭 林 彭龍飛 彭清雲 彭紹智 彭祖貴
Q
戚元德
R
S
盛 科 石邦智 史可全 蘇 鰲 蘇 魯 蘇宏道
T
田鳳武 田仁明 覃道源 覃國翰 譚家述 譚善和 譚文邦 譚友林 譚余保 湯 池 唐健伯 唐金龍 陶漢章
W
王赤軍 王恩茂 王全國 王尚榮 王萬金 王義勛 王永浚 王振玉 魏國運 魏天祿 吳保山 吳德峰 吳桂山 吳先舉 吳子傑 伍衡陽 伍本先
X
夏伯勛 夏精才 夏耀堂 冼恆漢 肖道生 肖佛先 肖靖甫 肖榮昌 肖瑞林 肖新春 肖友明 謝松柏 熊 飛 熊 晃 胥治中 徐國賢 徐文禮 徐文烈 許光達 許義華 薛少卿
Y
顏德明 顏吉連 顏金生 顏青雲 顏太龍 晏福生 楊虎臣 楊嘉瑞 楊力文 楊尚高 楊秀山游好揚 余立金 余秋里 余致泉 袁福生 袁光宇 袁任遠 袁意奮
Z
曾 滌 曾 威 曾 雲 曾敬凡 曾茂林 曾祥煌 曾招捌 張 和 張 潘 張鳴鳳 張平化 張汝光 張紹武 張樹芝 張賢良 張秀龍 張翼翔 張?秀 張宗遜 章德炎 趙國泰 趙 ? 鄭 國 鍾文法 周 奎 周 涌 周長庚 周家美 周儉廉 周九銀 周清昌 周仁傑 周士第 周水朵 周則盛 周忠甲 朱輝照 朱家勝 朱民親 朱 明 朱明芝 朱紹清 朱紹田 朱聲達 朱玉庭 左 愛 左 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