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

洪湖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是指1930年11月~1931年1月,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湖南、湖北兩省邊界的洪期蘇區軍民反擊國民黨軍第一次“圍剿”的作戰。

洪湖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前夕,正值紅二軍團主力遠離根據地進行南征。中共湘鄂西特委及時將地方游擊隊集中組建成江左軍和江右軍,並充分動員根據地民眾武裝,利用洪湖地區複雜地形,積極開展游擊戰爭;同時將紅二軍團和一部傷病員和戰鬥中被敵隔斷回到洪湖的部隊約1000人,組成新六軍(不久改編為獨立團),由段德昌任軍長,作為洪湖蘇區反"圍剿"的骨幹力量。由於舉措及時、戰術得當,國民黨軍在"圍剿"中僅占領了江北蘇區的部分地區,始終未能達到圍殲江左軍的目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洪湖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
  • 發生時間:1930年11月~1931年1月
  • 發生地點:湘鄂兩省交界的洪湖周圍地區
經過,重點戰役,

經過

1930年10月,洪湖蘇區發展到擁有湖北省監利、沔陽(今仙桃)、潛江、公安、石首和湖南省華容、南縣7座縣城,控制著岳陽、沙市間長江兩岸大片鄉村,縱橫達百餘千米。11月,國民黨軍第10軍軍長、湘鄂川邊區“清鄉”督辦徐源泉指揮6個師又7個旅的兵力,採取分區圍攻、步步為營的戰法,對湘鄂西蘇區進行“圍剿”,並以洪湖蘇區為重點。至當月下旬,占領南縣、華容、監利、潛江等縣城和沔陽縣的張家場及江陵縣的郝穴、新廠、普濟觀等地。這時,紅軍第2軍團正遠離蘇區南征,在長江以南的津市、澧縣、石門地區作戰。為打破國民黨軍的“圍剿”,中共湘鄂西特委代理書記兼湘鄂西蘇維埃聯縣政府主席周逸群決定將各縣槍枝分別集中,組成赤色警衛大隊(即游擊隊),設立江左和江右兩個指揮部,分別指揮由江北各縣赤衛大隊合編的江左軍和江南各縣赤衛大隊合編的江右軍;將蘇區民眾分別編成赤色教導軍和赤色守備隊、少先隊、兒童團等配合作戰;並以紅2軍團返回洪湖蘇區的少量部隊和部分傷病員共1000餘人組成新6軍(不久改編為獨立團),作為反“圍剿”作戰的骨幹力量。1931年1月1日,國民黨軍5個旅又1個團兵分4路,對洪湖蘇區的江北地區發起進攻,企圖殲滅江左軍於柳家集、瞿家灣地區。江左軍在赤色教導軍配合下,利用洪湖地區複雜地形,採取夜襲、伏擊、圍困等戰術,廣泛開展游擊戰,積極打擊進犯之敵。沔陽赤衛大隊和赤色教導軍等部3000餘人,對由仙桃出動的國民黨軍新編第3旅及第144旅一部進行阻擊,繼以4000餘人反擊進占沔陽城之敵,給以重大殺傷;大同湖地區民眾武裝5000餘人,向占領大豐口的國民黨軍第10軍特務團進行反擊,一度奪回大豐口;監利赤衛大隊及赤色教導軍先後在雞鳴鋪、習家河、毛家口等地抗擊自監利進攻的新編第2旅,並於1月3日集中2000餘人襲擊了太平橋、上車灣等地的敵人據點。在防守朱河的戰鬥中,亦予敵以重創,並將向柳家集進攻之敵阻止於福田寺地區達10日之久。潛江民眾武裝在東荊河兩岸打擊國民黨軍第143旅及第144旅另一部。江左軍在給國民黨軍重大殺傷後,留少數兵力堅持鬥爭,主力轉移到蘇區外的沙湖、_汊湖、白露湖一帶。與此同時,紅軍獨立團在江南華容縣殲敵1個營又2個連,於16日收復華容縣城。繼而北渡長江,在江陵地區殲滅進占胡家場的國民黨軍第142旅一部,在拖茅鋪殲敵第48師補充第2團數百人。經洪湖蘇區軍民英勇作戰,國民黨軍“圍剿”蘇區半個多月,至1月17日僅占領監利、沔陽、潛江地區,未能達到圍殲江左軍的目的。

重點戰役

1930年12月30日,龍崗戰役,殲滅18師主力(缺54旅)
1931年1月3日,東韶戰役,殲滅50師1個多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