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文化

閩台文化是指分布於今中國福建台灣地域性文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台文化
  • 分布區域:中國福建、台灣
歷史沿革,推薦書目,

歷史沿革

史載福建早期先民為閩越人。
漢初,無諸被封為閩越王,建閩越國,都福州(一說都崇安城)。後為漢所滅,內地居民開始移居此地。
西晉末,大批中原士族及百姓逃遷福建。唐代漢人入遷福建形成第二個高潮。
唐末五代時,漢族進入福建形成第三次高潮。
宋末、明末都是北人南遷福建的高潮,形成大批客家人。王審知在福建建立閩國和宋室南渡後,福建漢族文化高度發展,漢族與閩越族的文化融合基本完成。
元代,福建建省,管轄的範圍包括台灣。台灣土著統稱高山族,成分繁多,有泰雅、賽夏、布農、曹、排灣、魯凱、卑南、雅美等山地族群和阿美、噶瑪蘭、道卡斯、巴布拉巴則海、西拉雅等平地族群,其族源多元,主要來自古越族。漢代以後福建沿海的漢人零星遷徙台灣。明代晚期,漢人大量遷徙台灣。
1662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漢人移居台灣形成第二次高潮。
18~19世紀的第三次移民高潮後,台灣人口驟增,台灣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發生巨變。在一系列移民中,福建漳泉的閩南人占了絕大多數,使台灣文化打上深厚的閩南文化烙印。閩台文化具有濃厚的海洋色彩。閩、台地處東南沿海,除了農耕外,人們特別注重“開發海洋”。宋元時期海外貿易曾達到一個高潮。福建泉州灣出土的南宋海船(圖1),殘長24.2米,殘寬9.15米,殘深1.98米。船艙由12道隔艙板分隔為13個艙區。船上裝有大量貨物,僅出土香料藥材就有2 300多千克。
元時泉州港為東方第一大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明代中葉後的安海港、漳州月港和台灣,以及近代的福州港和廈門港都是不同時代的海外貿易的重要據點。由於鄰近海洋,到海外打工求生者也多。因此,閩台成了中西文明衝突、交融的前沿,著名的僑鄉,也造就了閩人“愛拼才會贏”的自強與冒險精神。外出貿易、捕撈和打工者多為男子,造就了閩台婦女(圖2)從事農業等體力勞動的習俗。
由於“海者閩人之田”有比農耕經濟更大的風險,為了在海洋馳騁時多一層保險,閩台人民要比其他區域的人民更加篤信神靈,故閩台文化中“媽祖”等民間信仰比較盛行。閩台偏隅於中國東南沿海邊緣地帶,由於北部、西北山巒綿延起伏,陸路與中原相對隔絕。當人們逐鹿中原,頻繁地更替王朝時,閩台成了相對獨立的世外桃源。逃離中原戰亂紛擾的人們,在閩台休養生息,人口持續發展,使得宗族這種親屬組織一個一個地建立起來,形成閩台文化重視血緣親情和多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現象;同時,在客家人中保留不少古漢族的習俗。

推薦書目

何綿山.八閩文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胡友鳴,馬欣來.台灣文化.2版.瀋陽:遼寧出版社,1998.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