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台乞龜民俗

閩台乞龜民俗

閩台乞龜民俗,福建省漳州市平和縣民俗,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閩台乞龜民俗,即山格(慈惠宮)戚家軍祭祀儀式,自明朝中葉創立起,年年廟會、香火不斷,代代相傳,歷經400餘年。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開始,平和山格慈惠宮都要舉行閩台乞龜民俗。民俗活動包括五大類別:扛豬公、靈龜歸廟、擲孤米、龍藝表演、神明戲。它們是對戚家軍殲倭告捷勞軍形式的承續與發展。閩台乞龜民俗信仰旨在祈求平安、健康或財利。海峽兩岸乞龜活動在共同信仰的基礎上綿延不斷。

2009年5月31日,“閩台乞龜民俗”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Ⅹ-8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台乞龜民俗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民俗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別名:山格(慈惠宮)戚家軍祭祀儀式
  • 保護單位:漳州市平和縣山格慈惠宮管委會
  • 項目編號:Ⅹ-82
歷史淵源,民俗內容,主要活動,供品特色,傳承保護,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山格(慈惠宮)戚家軍祭祀儀式(閩台乞龜民俗)自明朝中葉創始起,年年廟會,香火不斷,相傳400餘年。
閩台乞龜民俗
閩台乞龜民俗
山格“大眾爺公廟”即“慈惠宮”,始建於南宋,位於平和縣山格鎮山格圩米市街東端。廟改初名觀音亭,祀觀世音、彌勒佛及十八羅漢等。神廟屢修屢擴,至明朝,成為二進三開間的大廟。山格大眾爺是明朝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將軍的化身,百姓歷來把大眾爺看成是自己的保護神,每年農曆七月十五開始,香火船匯聚在山格的馬溪,許多船戶駕船靠岸,來廟裡進香者多達兩三千人。須戒齋五天,七月二十開齋,此俗沿襲至今。
明清時期,漳州移民前往台灣創業,戚繼光及其部下的神靈也被移民,從平和山格大眾爺廟分香到台北新莊大眾爺廟供奉。每年農曆五月初一日,新莊“大眾爺”(據考應為“大總兵爺”)誕辰日(實際是分香進火日),都要抬“大眾爺”繞境出巡,廟中法師向沿途信眾分發印有“大眾爺”符印的鹹光餅以賜福。

民俗內容

主要活動

閩台乞龜民俗形式古樸典雅,信仰文化氛圍濃厚,參與人數眾多。每年農曆七月十九日舉行廟會,為紀念歷史上對社會有貢獻的名人,乞龜民俗包括扛豬公、擲孤米、龍藝表演、神明戲演出等活動,印證了閩台兩地共同的大眾爺信仰。
山格、小溪一帶百姓於農曆七月十八、十九兩天分兩隊用米糕或香片捏塑龜黿形象置於方桌上,以清唱、吹打樂隊,抬迎至廟內朝拜。傳說這是當年抗倭告捷時,百姓慰勞戚家軍民俗的傳承。廟會期間,廟裡照例為香客免費供奉齋飯五天。

供品特色

“香片龜”是“閩台乞龜民俗”特有的供品之一,由糯米製作而成,外加各種裝飾點綴,顯得精緻美觀。信徒每年通過置笅乞得“香片龜”的數量,來年祭祀須加倍奉還。供品桌上,眾多的“香片龜”與“四果五牲”依次擺開,和著眾信眾的祈福與廟宇外大鼓涼傘舞和腰鼓隊的鼓樂聲,頗具氣勢。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閩台乞龜民俗記載著戚繼光抗倭的故事,弘揚了中華民族抵抗外侵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英雄氣概,對人們繼承愛國主義、增強民族凝聚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每年廟會上系列活動的開展,豐富了當地民眾的文化、娛樂活動。儀式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表現形式,深刻的民俗底蘊成為民間文化載體,並葆有一定的生命力。
保護措施
山格慈惠宮俗稱大眾爺廟,被列為福建省首批涉台文物保護單位。為進一步弘揚大眾爺文化,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提升對外知名度和影響力,山格鎮慈惠宮管委會於2013年2月對宮廟進行擴改建,歷時五年多,總投資1200多萬。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5年9月1日(農曆七月十九),在福建漳州平和縣山格鎮慈惠宮,一年一度的“閩台乞龜民俗”活動如期舉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