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野兔

開普野兔

開普野兔(學名:Lepus capensis):是哺乳綱、兔科的動物。體重4-5千克,體長52- 60厘米。橢圓形的頭部非常長,達12-14厘米。耳朵為黑色,紅褐色的大眼睛。體背面毛色有變異,一般呈土黃色或黃褐色,通常帶有黑色波紋;也有的背毛呈肉桂色、淺駝色或灰駝色;體側面近腹處為棕黃色;臀部通常較背部為淡;耳尖外側黑色;尾上面中間黑色,其兩側及下面為純白色;頸部淺土黃色;喉部呈暗土黃色或淡肉桂色;體腹面除喉部外均為純白色;足背面土黃色。尾巴濃密。該物種的後腿也非常長而有力。

棲息於農田或農田附近溝渠兩岸的低洼地、草甸、田野、樹林、草叢、灌叢及林緣地帶。主要夜間活動。聽覺、視覺都很發達。草食性,食物包括草本植物、穀物、漿果、蔬菜、真菌、玉米、豆類、種子、蔬菜、雜草、樹皮、嫩枝及樹苗等,對農作物及苗木有危害。終生生活於地面,不掘洞,善於奔跑。幼兔出生即具毛被,能睜眼,不久就能跑。

原產於非洲的非森林地區,包括南部的和薩赫勒地區及撒哈拉沙漠,在中東和中亞部分地區也很普遍。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開普野兔
  • 拉丁學名:Lepus capensis
  • 別稱:海角兔、阿拉伯兔、棕兔沙漠兔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哺乳綱
  • 亞綱:真獸亞綱
  • :兔形目
  • 兔科
  • 亞科兔亞科
  • 兔屬
  • :開普野兔
  • 亞種:13亞種 
  • 命名者與年代:Linnaeus, 1758
  • 英文名稱:Cape Hare、Arabian Hare、Brown Hare、Desert Hare
  • 保護級別:無危(LC) IUCN標準 
動物學史,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主要威脅,保護措施,

動物學史

開普野兔在其分布範圍內的整體分類尚不清楚。迫切需要對該物種進行分類學審查;否則,有些物種可能在正式確定之前就滅絕了。
霍夫曼和史密斯(Hoffmann and Smith)在2005年劃定了開普野兔在非洲南部的分布,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在南部和北部山脈之間存在基因流動。根據四個地理位置(南非、東非、阿拉伯和近東以及非洲西北部)提供了同義詞列表,這些地理位置是開普野兔的非正式細分。作者認為這四個類群可能代表不同的物種。
在近東和阿拉伯地區是指名亞種;
在南非:指名亞種、莫三比克亞種、海角亞種和納米比亞亞種;
在東非:埃及亞種、喀麥隆亞種、蘇丹亞種、西奈半島亞種;
在北非:阿爾及利亞亞種、摩洛哥亞種、利比亞亞種。
根據哈里森和貝茨(Harrison and Bates,1991)的觀點,分布於阿拉伯地區的開普野兔有8個亞種。敘利亞亞種(L. c. syriacus),分布於敘利亞、黎巴嫩和以色列北部;西奈半島亞種,分布於以色列南部和西奈半島; 指名亞種,分布於伊拉克幼發拉底河以東;阿拉伯亞種,分布於伊拉克西部、科威特、沙烏地阿拉伯和葉門;阿曼亞種(L. c. cheesmani),分布於沙烏地阿拉伯、卡達、阿聯、葉門和阿曼;阿聯亞種(L. c. omanensis)分布於阿聯和阿曼;巴林島亞種(L. c. atallahi),分布於巴林和卡達;馬西拉島亞種(L. c. jefferyi),分布於阿曼瑪斯拉島。瑪斯拉島亞種的分類學地位需要澄清,因為它可能代表一個完善的物種。分布於卡達境內的野兔也需要分類研究。
撒丁島野兔的分類位置尚未解決。 霍夫曼和史密斯將撒丁島野兔作為地中海野兔(L. mediterraneus)或格拉納達野兔(L. granatensis)的未確定同義詞。對mtCR-1序列的分析表明,撒丁島野兔與北非野兔形成了單一的進化枝(Scandura等,2007)。
遺傳和形態計量學分析支持了撒丁島野兔是從北非引入的假說(Canu等人,2012年)。對來自突尼西亞和埃及野兔的mtCR-1序列進行系統發育分析,認為它們是單系的,並與開普野兔分開(Ben Slimen等,2006)。
然而,一項對開普野兔、歐洲野兔和北非野兔的核基因庫的研究表明,北非野兔和歐洲野兔都屬於開普野兔種(Ben Slimen等,2005),支持佩特(1959,1961)的假設,認為卡普野兔中包含歐洲野兔。
Ben Slimen等人(2008a)表明,在進化“迅速且在某種程度上呈網狀”的兔屬等情況下,僅基於mtDNA的物種命名在不檢查核基因庫的情況下具有誤導性。Ben Slimen等人(2008a)研究表明,開普野兔和歐洲野兔之間的遺傳分化可歸因於地理距離而不是遺傳差異。他們推測基因流可能發生在近東地區,那裡的分布相交,導致了種群過渡的可能性。然而,本·斯利門等(Ben Slimen et al.)提出,“基於各種核和線粒體標記並包括其他生物特徵(如表型和形態計量學數據)的系統發育,系統地理學和種群遺傳學的組合方法……”需要作為單一物種複合體的確鑿證據。
有一項研究發現突尼西亞的野兔的核基因與兔屬系統之間的關係,結果表明“北非和中國野兔共有祖先多態性”(Awadi等人,2016年)。該研究還得出結論,突尼西亞野兔“與來自中歐的的開普野兔和歐洲野兔都不一樣,要區分開來”(Awadi等人,2016)。鑒於關於撒丁島和北非野兔的生物分類狀況的持續不確定性,這兩種野兔仍將保留在卡普野兔種中,而歐洲野兔仍保持其生物分類地位。
許多處理結果表明,開普野兔的分布範圍已擴展到中國、蒙古和俄羅斯;然而,將藏兔托氏兔確認為不同的物種,就不必考慮在該地區發生的開普野兔了(Hoffmann和Smith,2005年)。

形態特徵

開普野兔體重4-5千克,體長52- 60厘米。體中等大小,略側扁。耳長,有窄的黑尖,向前折明顯超過鼻端。前肢短,後肢長,適於跳躍。橢圓形的頭部非常長達12-14厘米,顱骨眶上突前後凹刻均明顯,其兩側邊緣稍上斜,後部隆起。眶後突較發達,呈三角形。頂骨微隆起。頂間骨(成體)無明顯界線。齶骨較短。聽泡明顯隆起。顴弓位於眼眶下方,其後端斜向上。鼻骨較長,後端稍超過前頜骨後端,前端超出上門齒後緣垂直線。顴弧後端與前端約等寬或稍寬於前端。內鼻孔明顯地寬於齶橋前後方向最窄處。聽泡長約為顱長的13.8-14.2%。下頜骨後部上緣傾斜。髁突前後寬6.5-7.3毫米。乳頭3對。該物種的後腿非常長而有力。
上頜門齒2對,前方一對較大,其前面內側有一縱溝,齒根甚長;後方一對較小,呈圓柱形;第一上前臼齒小且短,前方具淺溝;第二至第五上臼齒咀嚼面由2條齒脊組成,最後一個臼齒為細圓柱狀。下頜門齒1對;第一下前臼齒前方有淺溝,其咀嚼面由3條齒脊組成;第二至第五齒的結構同上臼齒,但最後一個下臼齒小得多。
背毛基部為淺棕灰色,其上為黑色,再上為沙黃色,尖端為黑色,總觀(冬毛)背部為沙黃色,並帶黑色波紋。鼻部與額部毛黑尖較長,故顏色較暗。鼻部兩側、眼周、耳基部毛色淺。耳內側毛稀疏,邊緣較長密,外側前部毛色與額部相同,後部毛色與頸部背方相同。耳尖端有明顯黑棕色斑。頸背部毛呈淺棕色。身體兩側毛色漸淡,直至腹部為白色。夏毛顏色略深,白色針毛較冬毛少得多。耳朵為黑色,大眼睛紅褐色。

棲息環境

該物種分布在開闊的土地上,如草地、牧場、耕地、沙質沼澤和沼澤,靠近樹籬、灌木叢和森林的地帶。 居住在溫帶潮濕、炎熱和乾燥的生物氣候區域,在貧瘠和極端乾旱的沙漠中都可以找到。

生活習性

開普野兔在夏季更喜歡灌木而不是草來掩護。但是,這是否為限制因素尚不清楚。它們之間的交流方式尚未詳細報導。但是,很可能與所有晝夜哺乳動物一樣,存在某種形式的視覺交流,例如在交配季節雄性之間的儀式性相互作用中。配偶之間以及母親與其後代之間的觸覺交流可能很重要。化學提示可能有助於識別生殖狀況,並可能在交配中發揮某些作用。開普野兔具有敏銳的聽力,但是在種內交流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開普野兔的食物會隨生境而變化。對分布在肯亞的開普野兔標本進行的糞便分析顯示,飲食中含有34%的草(表皮),20%的雙子葉植物,2%的莎草和35%的莖纖維。鼠尾粟屬三芒草屬虎尾草屬狗牙根九頂草屬畫眉草屬都是其主要的食草,不同地點之間存在差異,但濕季和旱季之間的差異可以忽略不計(Happold 2013)。
主要是草食性的。食物包括草本植物、穀物、漿果、蔬菜和一些真菌,例如蘑菇。這種野兔還吃掉了夜間排泄的糞便,並第二次消化它們,以便第二次通過消化道時從物質中獲得必需的營養素(蛋白質和維生素)。
開普野兔從它們存在的第一天起就受到許多掠食者的威脅,其中包括猛禽和狐狸以及其他的食肉哺乳動物。開普野兔的後肢大大加長,使其步態趨近,並占據了有限的遮擋區域。因此,與其在危險臨近時掩蓋自己,不如說它們採取逃避的運行能力。每年約有20%-40%的野兔後代被掠食者或自然原因淘汰。與疾病相比,在開普野兔中由於疾病和寄生蟲造成的損失要大得多。死亡還與天氣,營養缺乏,農業活動和道路交通有關。

分布範圍

分布於阿爾及利亞、巴林、波札那、布吉納法索、查德、賽普勒斯、埃及、厄利垂亞、史瓦濟蘭、衣索比亞、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科威特、黎巴嫩、賴索托、利比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尼日、阿曼、巴勒斯坦國、卡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南非、蘇丹、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突尼西亞、烏干達、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西撒哈拉、葉門和辛巴威。
開普野兔分布圖開普野兔分布圖

繁殖方式

在非洲,開普野兔的繁殖速度和產仔量通常與開放的棲息地有關,繁殖期和數量因生活的區域和地理位置而異。赤道地區全年是繁殖季節,每年最多繁殖8窩,每窩幼仔為1.3-2.0隻。在肯亞,開普野兔每年產仔6-8隻,平均產仔數為1.5隻。生活在阿拉伯半島上的開普野兔常年繁殖,每窩有1-2個後代。與低海拔地區相比,高海拔地區的野兔產仔更少。該物種的居所範圍會有所不同,具體取決於發現該物種的棲息地的類型。
交配發生在1-6月,而幼仔則生於3-10月。 妊娠期為42天,母兔每年產養2-4窩,平均每窩1-6隻。 在交配季節,清晨或午後的交配活動非常活躍。新生的開普野兔幼仔平均重128克,在巢中發育迅速。幼仔哺乳期為3周,屆時就開始吃植物性食物了。一個月後完全斷奶即可獨立生活。此時,它們的體重達到約900克。7-9個月成年。
開普野兔很少在野外生存超過一年。只有少數幾隻能達到5歲,有記錄的最高年齡12.5歲是一個例外。

亞種分化

開普野兔(13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
開普野兔埃及亞種
Lepus capensis aegyptius
Desmarest, 1822
2
開普野兔莫三比克亞種
Lepus capensis aquilo
Thomas & Wroughton, 1907
3
開普野兔阿拉伯亞種
Lepus capensis arabicus
Ehrenberg, 1833
4
開普野兔阿爾及利亞亞種
Lepus capensis atlanticus
de Winton, 1898
5
開普野兔指名亞種
Lepus capensis capensis
Linnaeus, 1758
6
開普野兔海角亞種
Lepus capensis carpi
Lundholm, 1955
7
開普野兔納米比亞亞種
Lepus capensis granti
Thomas & Schwann, 1904
8
開普野兔喀麥隆亞種
Lepus capensis hawkeri
Thomas, 1901
9
開普野兔蘇丹亞種
Lepus capensis isabellinus
Cretzschmar, 1826
10
開普野兔地中海亞種
Lepus capensis mediterraneus
Wagner, 1841
11
開普野兔摩洛哥亞種
Lepus capensis schlumbergeri
Remy-St. Loup, 1894
12
開普野兔西奈半島亞種
Lepus capensis sinaiticus
Ehrenberg, 1833
13
開普野兔利比亞亞種
Lepus capensis whitakeri
Thomas, 1902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沒有具體的開普野兔的數字。即使在阿聯,該物種的數量也是高度可變的,並且完全取決於棲息地的可用性——覓食和避暑。阿拉伯分布的開普野兔趨勢以小於20%的速度下降為特徵(Drew等,2004)。人們對波斯灣的各島嶼,特別是馬西拉島和巴林島的開普野兔的數量現狀感到關切。
開普野兔可能是非洲最豐富的兔屬種類,僅在南非,密度就在4.7-24.8公頃/平方公里之間(2013年)。在其非洲範圍的南部地區,當前和預期的“種群下降速度緩慢”,該物種的總種群數量超過10,000隻個體。到2104年,預測的下降率是10%。開普野兔在南非合適的棲息地很常見。例如,在北開普省金伯利的本方丹農場,密度估計為每平方公里16.5隻(2016年)。儘管在某些地區可能由於過度食用森林獵物而導致當地的開普野兔數量減少,但沒有證據表明該物種大量減少。沒有有關該物種在北非地區的種群信息。儘管撒丁島的開普野兔在當地很普遍,但是數量卻一直在下降。

主要威脅

由於石油資源豐富,並且海灣國家希望增加人口數量(以減少對外國勞工的依賴),因此該物種在其整個範圍內面臨許多威脅:城市發展、基礎設施發展、道路殺手、畜牧業競爭、娛樂活動、狩獵、農藥中毒、氣候變化、疾病威脅、棲息地的喪失、物種分布碎片化、掠奪。這些威脅很可能導致開普野兔的數量下降。據估計,自1980年代以來,開普野兔數量下降了不到20%。該數字來自另一項估計,即自1950年代以來,可用棲息地已減少了約20%。預測到2024年,可用的棲息地將繼續減少。
在非洲,由於農業耕種、城市蔓延、商業種植園、旅遊業發展和狩獵(運動和生計)而導致的棲息地喪失和破碎化,對開普海兔構成了威脅。

保護措施

確實存在國家立法:開普野兔受約旦、阿聯、阿曼和巴林的法律保護。在巴林和沙烏地阿拉伯允許狩獵。所有的陸地保護區都有野兔。
在阿拉伯,需要進行專門的野兔調查以確認種群是否仍然存在。據訪問阿曼馬西拉島進行沿海調查的同事說,那裡不再有野兔。如果是真的,這將是令人擔憂的,因為可能存在的馬西拉島亞種(L. c.jefferyi)實際上是一個單獨的物種。
開普野兔占用區域包括非洲一些已建立的保護區(Boitani等,1999)。建議對該物種進行可持續利用(Kryger等,2004)。還建議發展保護區,以保護當地亞種和形式的適當生境。兔屬需要在物種和亞種水平上進行分類學解析,以確保保留局部或孤立的種群和亞種(Robinson等人,201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