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孔神經

閉孔神經

閉孔神經,系脊神經之一。發自腰叢,自腰大肌內緣走出後,即入小骨盆。沿小骨盆側壁至閉孔管穿出骨盆,隨分為前、後2支:前支,在長、短收肌間;後支,行於短收肌和大收肌間。閉孔神經支配大腿的內收肌群和閉孔外肌,並分布於大腿內側面的皮膚。此神經受損害時,其所支配區的運動和感覺發生障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閉孔神經
  • 外文名: obturator nerve
  • 起自:起自腰叢
  • 穿閉孔:伴閉孔動脈走行
  • 支配:支配股內側肌
解剖結構,閉孔神經的分支及其變異,與閉孔神經相關的疾病,

解剖結構

閉孔神經:由第2~4腰神經前支的前股組成,在腰大肌內側緣走出後,進入小骨盆。沿小骨盆側壁前行,穿閉膜管出小骨盆至股部,分前、後兩支,分別經短收肌前、後面進入大腿內收肌群。肌支支配閉孔外肌、大腿內收肌群。皮支分布於大腿內側面的皮膚。此外,還發出分支,至髖關節和膝關節。
閉孔神經損傷,出現大腿內收力弱,兩下肢交叉困難,大腿旋外無力等症狀;感覺症狀不顯著。閉孔神經由L2~L4前支組成,在起始部呈橢圓形,在骨盆腔內呈扁平狀,穿經閉膜管處分為前、後兩支。前支在恥骨支和長收肌之後,閉孔外肌和短收肌之前向下走行並發支支配之。後支在大收肌與短收肌之間,並發支支配之。另外,閉孔神經發出關節支支配髖關節、膝關節,所以臨床上髖關節病變有時表現為膝關節疼痛,或同時存在膝關節疼痛,這是神經擴散痛的一種類型,這在兒童更為常見,臨床上應予以注意。腦癱病人常有髖內收畸形,主要是內收肌痙攣所致。股骨頭壞死病人常有內收肌痙攣,在恥骨支下方有深壓痛,這可能是股骨頭壞死時髖關節內炎症刺激閉孔神經髖關節支而引起的,有時病人也表現為膝關節疼痛。如果行閉孔神經封閉或局部阻滯該神經可使症狀緩解,按摩內收肌起點處也可使症狀減輕。單純內收肌痙攣或損傷少見,一般表現為內收肌壓痛,外展髖關節時疼痛加重,局部按摩或局部麻醉阻滯可使症狀緩解。

閉孔神經的分支及其變異

閉孔神經(腰2~4)是腰叢的支,自腰大肌內側緣穿出,下降入盆,至髂總動脈後方,繼行於閉孔內肌淺面,與閉孔血管伴行,穿過閉膜管進入股部,分為前後二支。①前支:發出關節支至髖關節;另發肌支至閉孔外肌、長收肌和股薄肌,並常有分支至恥骨肌和短收肌。前支的終支是皮神經,行於長收肌與股薄肌之間,淺出後分布於大腿內側下1/3的皮膚。②後支:穿過並支配閉孔外肌,繼分支分布於大收肌的一部分和短收肌。神經繼續下行至膝關節,此支常與隱神經有交通。
變異:有些閉孔神經的纖維,未進入盆部,而是伴隨髂外血管,經過腹股溝韌帶深面至恥骨肌,這些纖維組成副閉孔神經。在中國人的出現率約為2.9%。

與閉孔神經相關的疾病

1、閉孔神經阻滯:閉孔神經阻滯(obturatornerveblock)適用於髖及大腿內側痛、膝部內側痛、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治療,以及髖部痛的鑑別診斷。
操作方法:
體位:患者取仰臥位,大腿稍外展。
穿刺方法;在恥骨結節外下方1.3~2.0cm處做標記,常規皮膚消毒,用7號8cm長針垂直皮膚進針,直達恥骨下支,進針深度為3.5~6.3cm,因患者體型而定。退針到皮下,調整進針方向,使針尖向上(頭端)、向外,使針體與皮膚呈80°角,繼續進針。重複這種做法,調整進針角度,直至感到針頭滑入閉孔內,再進針1~1.5cm,注入消炎鎮痛液或1%利多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8~10ml(可含1:1000腎上腺素),邊退針邊注藥。
注意事項:不宜進針過深,以免損傷膀胱等器官,注藥前回抽,以免誤入血管。
2、閉孔神經損傷:
閉孔神經起自腰2~4神經前支的前股,從腰肌內緣經真骨盆的外側壁下行,經過髂內動脈和輸尿管的外側,穿閉膜管而至大腿內側。此神經在閉膜管內分成前後兩支。前支在閉孔外肌之上進入大腿,其前面是恥骨肌和長收肌,後面是短收肌。分支支配髖關節、股薄肌、長收肌和短收肌,以及大腿內下2/3的皮膚。後支穿過閉孔外肌上部,位於短收肌和大收肌之間,分支至閉孔外肌、大收肌,有時還至短收肌,並有一關節支至膝關節。
單獨損傷較為少見,可因骨盆骨折、髖關節前脫位、閉孔疝、妊娠子宮壓迫或難產而引起。閉孔神經損傷時,內收肌功能大部喪失,大腿內收或外旋障礙,患腿不能主動架在健腿之上,感覺障礙不明顯。因對功能影響不大,一般不需特殊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