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溶解技術

神經溶解技術是指在神經乾或者肌肉運動點注射苯酚或者乙醇,導致神經鞘或軸索細胞膜變性,或者肌肉蛋白凝固變性,從而降低局部肌肉-神經活躍程度的治療方法,已經廣泛套用於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綜合徵患者痙攣狀態的康復治療。

概述,操作名稱,適應證,禁忌證,準備,方法,藥物的使用,具體操作,注意事項,

概述

神經溶解技術是指在神經乾或者肌肉運動點注射苯酚或者乙醇,導致神經鞘或軸索細胞膜變性,或者肌肉蛋白凝固變性,從而降低局部肌肉-神經活躍程度的治療方法,已經廣泛套用於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綜合徵患者痙攣狀態的康復治療。

操作名稱

神經溶解技術

適應證

神經溶解技術適應證如下:
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綜合徵患者,由於顯著局部肌肉痙攣而導致下列功能障礙:
1.由於肌肉痙攣而嚴重限制拮抗肌活動,從而導致關節活動顯著障礙,並影響肢體功能,包括手功能、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2.由於嚴重痙攣而導致日常生活護理極度困難。

禁忌證

正在接受抗凝治療者、乙醇或苯酚過敏者、注射局部有感染或皮膚破損、發熱和急性傳染病患者、嚴重臟器疾病患者。
孕婦、哺乳期婦女和小兒慎用。一般不用於全身痙攣者。

準備

1.物品準備
(1)注射器具。
(2)低頻電刺激器:專用電刺激器、電診斷儀、肌電圖儀等。
(3)注射用針電極:針體絕緣,針尖導電,針柄通過導線連線到電刺激器。
2.要向患者說明治療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以充分取得患者的合作。

方法

藥物的使用

(1)藥物:2%~7%苯酚或者50%~100%乙醇。
(2)治療劑量:成人運動點1~3ml/點,神經乾3~7 ml/點,最大一次注射量<15ml,但是可以在數天內重複注射。(苯酚注入中樞神經的致死劑量為8.5g。)
(3)副反應:最常見的副反應是注射後局部腫脹和疼痛(一般3d內緩解)。注射劑量過大可導致肌肉過度鬆弛。多次注射可能導致肌肉纖維化,而產生攣縮。藥物注射入血管有可能導致血栓。

具體操作

(1)確定靶肌肉或靶神經:可以採用診斷性阻滯(局部注射利多卡因等短效麻醉劑)、步態和運動分析、動態肌電圖等方法,結合臨床檢查和判斷,確定靶肌肉或靶神經以及治療目標。這是獲得良好效果的前提。
(2)準備電刺激器:選定脈衝電流(方波)、波寬(0.05~0.1ms)、頻率(0.5~3Hz),將電流降低到0。
(3)注射點確定:
①運動點:用表面電極在靶肌肉的體表運動點區域施加低頻電刺激,尋找用最低電流誘發靶肌肉收縮的部位,作為注射點。在注射點四周用標記筆做定位標記。深部肌肉(例如脛後肌)需要採用注射用針電極在穿刺時選擇定位。
②神經乾:根據神經走向確定大致的體表位置,也可採用表面電極的電刺激選擇敏感部位。
(4)準備藥物:注射藥物的容器在穿刺部位常規消毒,採用5~10 ml注射器,吸入注射藥物。
(5)皮膚常規消毒。
(6)麻醉:皮膚痛覺敏感者可以在注射點用局麻注射皮丘後注射,以避免皮神經反射。
(7)穿刺:
①運動點:在皮膚標記處穿刺進入靶肌肉。採用注射用針電極者,在達到預定部位和深度時,施加低頻電刺激,觀察靶肌肉收縮情況,以最低電流誘發肌肉收縮的位置作為注射點。採用普通針頭者,可通過主動收縮或被動牽動靶肌肉的方式,觀察針柄是否隨肌肉收縮而活動,並以此判斷針頭的位置。
②神經乾:在標記部位將注射用針電極穿刺入預定的部位和深度,施加刺激電流(條件同上)。先找到可以誘發靶肌肉收縮反應的部位,然後逐漸降低刺激電流強度,尋找到刺激電流強度<0.4mA的部位作為神經乾注射點。誘發靶肌肉收縮的刺激電流越低,針尖距離神經乾的部位就越近。
(8)注射:注射前務必回抽針管,觀察無回血時,可以緩慢注入藥物,避免誤入血管、皮下組織、脂肪、筋膜等。藥物濃度越高,劑量越大,越靠近神經乾,其作用持續時間越長。注射完成後迅速拔出注射針,局部稍壓迫避免出血。採用注射用針電極定位者,應該在拔出注射針後再關閉刺激器的電源。
(9)注射後康復訓練:藥物注射後要鼓勵患者進行肌肉收縮運動,也可以採用電刺激,以避免肌肉纖維化,增強肌肉痙攣治療效果。治療措施包括肌力訓練、牽張訓練、其它神經肌肉功能訓練、步態訓練等。牽張性夾板或矯形器可以增強肌肉痙攣的治療作用。
(10)常用注射部位:
①閉孔神經:閉孔神經是最大的運動神經,其阻滯閉孔神經對大腿內收肌痙攣非常有效且不會出現任何感覺障礙,對於緩解因股內收肌群痙攣造成的穿褲、洗浴困難,膝關節內側壓瘡,髖關節脫臼和剪刀步態等有明顯療效。進針點在長收肌腱起點外側。
②脛神經:脛神經是混合神經,其阻滯可以緩解腓腸肌和比目魚肌痙攣,減輕足下垂畸形。進針點位於膕窩頂部膕繩肌內外側腱正中或稍偏向內側處。
③坐骨神經:坐骨神經是混合神經,其阻滯對緩解膕繩肌痙攣有效,有利於坐姿和體位的維持。但是小腿三頭肌也同時發生麻痹,可導致步行能力喪失。因此只能用於放棄步行,而以提高坐位能力和生活護理質量的患者。
④股神經:股神經是混合神經,其阻滯可以減輕膝關節伸展畸形,但是可能導致膝關節穩定性降低,從而喪失步行能力。
⑤坐骨神經:位於閉孔神經後部,可從坐骨結節外側臀大肌肌腹頂的下緣部位進針。股神經可在腹股溝處股動脈外側進針。
⑥椎旁神經:選擇性阻滯椎旁神經的目的主要是緩解髂腰肌痙攣,幫助患者維持站姿和體位平衡。可選擇椎旁進針,於神經出口處阻滯。
⑦肌皮神經:肌皮神經是混合神經,其阻滯可以減輕肘屈曲痙攣,有利於穿衣、洗浴和減輕疼痛。可取半仰臥位,上臂充分外旋外展,於胸大肌肱骨附著處下方肱二頭肌肌腹內側垂直進針阻滯。
⑧正中神經和尺神經:正中神經和尺神經都有明確的感覺支,一般不進行神經乾的注射,除非是感覺麻痹的患者。為了緩解腕和手指的屈曲痙攣以便於衛生護理,運動點注射比較適用,較少可以獲得功能性活動。阻滯可分別在肱骨外上髁後和肱骨內上髁後進行。

注意事項

1.神經乾阻滯一般不注射混合神經,以免出現感覺麻痹,除非是感覺喪失的患者(例如脊髓損傷),或者是有長期劇烈疼痛而需要通過神經乾阻滯緩解疼痛的患者。
2.一次注射作用維持3~4個月。藥物劑量不足時可以追加注射。
3.運動點注射需要選擇皮膚完整,沒有感染,同時靶肌肉有明確收縮反應的部位。
4.苯酚直接注入血管可導致血管栓塞。股神經和上肢神經乾往往與大血管伴行,需要在注射時特別注意。
5.注射後部分患者可發生局部疼痛和腫脹,一般在數天內自行緩解。可以在注射後每2h採用局部冷敷10~15min,以減輕局部刺激或腫脹。肌肉收縮活動有利於通過“肌泵”的作用促進靜脈回流,減輕水腫。抬高患肢也有一定效果。
6.由於注射需要探察最佳部位和反覆在肌肉內移動針頭,因此慎用於抗凝治療患者,可以採用肉毒毒素注射替代。
7.靶肌肉的選擇是療效的關鍵。要以功能改善為目標,選擇與功能相關的最重要的肌肉。必要時可以進行診斷性阻滯,觀察功能改善情況,以預測治療治療效果。注意並非所有痙攣的肌肉都影響肢體功能。
8.神經乾注射時不應該有顯著阻力,以免注射入神經乾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