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

閃米特人(阿拉伯文:ساميون,拉丁轉寫:samium;德文:Semiten)一詞由德國人August Ludwig von Schlözer(1735—1809)於1781年提出,用來指代民族語屬於亞非語系閃米特語族的人群,靈感來自《聖經》諾亞的長子Shem(閃)。

閃米特人不是單一民族,而是包含了母語屬性有關聯的一群民族,並且這些民族上古的親疏關係尚不明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閃米特人,閃族人
  • 外文名:Semiten(德文詞源),ساميون(阿拉伯文)
  • 含義:民族語屬亞非語系閃語族的人群
  • 概念出現時間:18世紀下半葉
古經記載,民族言語,民族分支,東支閃米特,西支閃米特人,民族歷史,阿卡德王國,古巴比倫王國,亞述帝國,新巴比倫王國,希伯來人的輝煌,阿拉伯帝國,十字軍東征,近代史,民族,阿拉伯人,猶太人,宗教,著名人物,

古經記載

根據閃米特諸教經書《聖經》,亞伯拉罕(阿拉伯語發音為易卜拉欣)有兩個兒子:以實瑪利以撒。以實瑪利(阿拉伯語發音為易斯瑪尼)是亞伯拉罕和結髮妻子撒拉的侍妾夏甲生的兒子。
古蘭經》認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亞伯拉罕與結髮妻子撒拉生了以撒,以撒又有兩子──雅各(後改名以色列;阿拉伯語發音為葉爾孤白)和以掃(後改名以東)。
據《聖經·舊約》記載,雅各是猶太人的先祖,猶太教認為舊約是上帝和“以色列之子孫”的聖約;以掃和以實瑪利的女兒結婚,是阿拉伯人的祖先。這一點和《古蘭經》中不一樣。

民族言語

閃米特語族根據約瑟·格林堡廣為人接受的分類,也包括了阿卡德語,巴比倫的古語,衣索比亞的官方語言,衣索比亞與阿拉伯人的官方語言,最廣泛的當代閃米特語,阿拉米語,耶穌的母語,迦南語,吉茲語衣索比亞古卷的古語,希伯來語,腓尼基語迦太基語,阿拉伯語,還有今時今日包括馬里語,只有阿拉伯半島南部少數人還在使用的古薩巴語。
亞非語擴張圖亞非語擴張圖
值得注意的是,巴巴里語,埃及方言,古埃及語,豪薩語索馬里語,與很多北非與中東地區的相關語言並非閃米特語,而是在一個更大的閃含語系之內,閃米特語是當中的一個子群。其他古代或現代的中東語言如亞美尼亞語波斯語庫爾德語土耳其語蘇美爾語和努比亞語——都不是閃含語系的一員,甚至全無關係(或者,更確切一點說,是關係更加遙遠),(註:前三種語言是印歐語系的語言)。
古希伯來人在聖經中對各民族來由的記載,凡文化與語言上跟他們接近的種族即被認為是閃的子孫。反之,希伯來人的敵人經常被他們認為是含的後代。在創世記10:21-31中,閃的兒子是以攔(埃蘭Elam)、亞述(Asshur)、亞法撒(Arphaxad)(亞伯拉罕的祖先)、路德(Lud)與亞蘭(亞拉姆Aram):被認為是亞述人、巴比倫人、迦勒底人、塞巴人、希伯來人與阿拉姆人的祖先,其語言有著緊密的關係,因此他們的語言都被納入閃米特語族中。值得注意的是,迦南人亞摩利人的語言同樣為閃米特族語,但在聖經中被認為是含的後代。反之,閃在聖經中同樣被認為是埃蘭人的祖先,而埃蘭語並非閃語族的一支。
Sem語分布Sem語分布

民族分支

閃米特人的歷史十分久遠,至公元前3000年初,按語言明顯地分為東、西兩大支。

東支閃米特

東閃米特,按現代分類法,此支稱“閃米特北支”。東閃米特人生活在兩河流域的北部,操阿卡德語,在與蘇美爾人接觸中吸收、融化了對方的語言。自公元前三千二百年至公元初,其代表為阿卡德人、巴比倫人、亞述人

西支閃米特人

西支閃米特人又分三個分支:西北支(現稱閃米特北中支)、中支(現稱閃米特南中支)、南支(現稱閃米特南支)。
西北支閃米特人:
西北支(現稱閃米特北中支),系指分布在巴勒斯坦、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的各民族,最早的代表為阿摩里特人、迦南人、烏加里特人,約在公元前二千年後,有腓尼基人、猶太人、阿拉米人、莫阿比特人、亞奧迪人等。
中支閃米特人:
中支(現稱閃米特南中支)約在公元前二千年至前一千年,其代表為利希亞尼特人、薩姆德人等,隨後統一共稱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閃米特人最年輕的一支,起源於阿拉伯半島。七世紀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開始了閃米特人的一次大遷移。現分布在埃及、蘇丹、摩洛哥、阿爾及利亞、伊拉克、沙特、敘利亞、葉門、突尼西亞、黎巴嫩、約旦、利比亞、科威特等國,按方言、歷史、文化傳統和地域可分為47個民族。
南支閃米特人:
南支(現稱閃米特南支)分布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古代代表有馬閃人、薩巴人、卡塔班人、哈德拉人等,南支部分曾於七世紀越過紅海到達非洲之角,今衣索比亞閃米特各族的祖先。馬赫里人等就屬這支。從這些記述看,“阿拉伯半島,可能是閃米特人的搖籃,閃米特人在這個地方成長之後,遷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區(即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約旦),後來就成為歷史上的巴比倫人、亞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來人。
說阿拉伯半島是純粹的閃米特文化的發源地,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現在還有兩種生存著的民族,可以代表閃米特人,一種是阿拉伯人,另一種是猶太人;在特殊的相貌和心理特徵方面,阿拉伯人所保存的閃米特特徵,比猶太人要豐富得多”。據此可知創建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希伯來人(即猶太人的祖先),首傳伊斯蘭教的古來氏人(即阿拉伯民族的人),都是閃米特人的後裔。
在中世紀的歐洲,所有亞洲人都被認為是閃米特人的後裔。直至十九世紀,閃米特這個名詞仍然局限於歷史上使用閃米特語言的民族。這些人被認為是一個與別不同的種族。可是,那時有些反閃米特的種族理論家提出,閃米特人是在之前分裂的種族愈來愈模糊的區別中產生的一群。這種假定的過程被種族理論家哥比諾稱為“閃米特化”。
後來,納粹思想家羅辛堡亦支持這種認為閃米特產生自種族“混亂”的觀念,相反,現代科學以基因研究鑑定民族的共有生理遺傳,而對閃米特人的分析,顯示出他們明顯有著同一先祖。雖然還沒有找到任何明顯的共同線粒體,但巴勒斯坦人、敘利亞人與猶太人有著非常緊密的染色體Y連繫,縱使其他民族對它們有著種種的影響(見 Y-chomosomal Aaron)。雖然族群遺傳學仍然是一門新興的科學,它似乎指出了這些人中,有一部份人的祖先來自閃米特中的近東人口(雖然《聖經》中的系譜與此相異)。
閃米特人

民族歷史

阿卡德王國

約公元前3000初,閃米特人的的一支:阿卡德人遷徙到兩河流域北部,他們在薩爾貢一世的帶領下征服了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建立阿卡德王國
公元前2191年,閃米特人的另一支:庫提人進攻阿卡德王國。隨著這美索不達米亞的混戰,蘇美爾人重新征服了兩河流域,這期間(烏爾第三王朝)蘇美爾人留下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典—《烏爾納木法典》。

古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1793年,閃米特一支阿摩利人漢穆拉比大帝在巴比倫即位,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新的統一戰爭開始了。
公元前1763年,最後一位蘇美爾民族的君主瑞穆辛的首都拉爾薩城被巴比倫軍隊攻陷,從此蘇美爾人退出歷史舞台。蘇美爾人消失後,閃米特人的一支—阿摩利人開始建立古巴比倫王國,他們在漢謨拉比的領導下經過征戰,統一了兩河流域,留下了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

亞述帝國

公元前935年,閃米特民族分支的亞述人建立了亞述帝國
公元前729年,阿摩利人建立的古巴比倫王國被亞述帝國吞併。
公元前626年,閃米特民族分支的迦勒底人,在領袖那波帕拉沙爾發動反對亞述統治的起義,建立新巴比倫王國,並與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稱米堤亞)王國聯合,共同對抗亞述帝國。

新巴比倫王國

公元前612年,亞述帝國滅亡,遺產被新巴比倫王國及米底王國瓜分,其中新巴比倫王國分取了亞述帝國的西半壁河山,即兩河流域南部、敘利亞、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倫王國(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國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又稱波斯“第一帝國”)建立,於公元前539年征服了新巴比倫王國

希伯來人的輝煌

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伯來人在摩西的帶領下逃離埃及,在西奈半島上停留了大概一代人的時間,隨後進入巴勒斯坦,征服了當地閃米特人的一支—迦南人。
公元前1000年,大衛建立統一的以色列猶太王國,
公元前935年左右,分裂為以色列王國和猶太王國。
公元前721年以色列王國被亞述帝國滅亡。
公元前586年猶太王國又被迦勒底王國所滅。
公元前63年起,兩者均併入羅馬。
公元1-2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期間,絕大部分被趕出住地,流散到世界各地。

阿拉伯帝國

公元610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創建了伊斯蘭教,隨後閃米特人在阿拉伯人的光環下進入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阿拉伯半島統一戰爭後,阿拉伯人巨大的戰鬥潛力徹底激發出來,幾十年時間,一個西起摩洛哥,東到中亞,北至土耳其西班牙,南到蘇丹,葉門的阿拉伯帝國建立。
巴勒斯坦隨後迎來了阿拉伯人長達千餘年的統治,這時的巴勒斯坦經濟,文化開始快速發展,阿拉伯人開始重建耶路撒冷
閃米特人的統一:閃米特(塞姆)是西方對從敘利亞到阿拉伯半島遊牧民族的稱呼,近現代指說閃含語系中的閃米特語族在北非、西亞各民族的統稱,閃米特人的稱呼是起源於西亞一神論興起時代,大約是公元前三世紀,與羅馬、希臘等多神教區別,也吸收了兩河蘇美爾文明中創世紀挪亞方舟的內容,把先知諾亞的長子塞姆作為祖先。但是就民族血緣性質看,從敘利亞到阿拉伯半島、北非地區,這裡的各民族都有從語言到習俗,以及血緣上的親近關係,所說的閃含語系和傳統,從遠古時代起就有共同點。閃米特族地區最早建立過亞述、巴比倫、猶太、迦太基等國家。其中亞述人曾建立橫跨亞非的帝國,但是整個閃米特地區沒有真正統一,阿拉伯半島和北非沒有納入亞述。在以後的歷史中,閃米特族地區始終是多民族的分裂狀態,先後被波斯人、馬其頓人、羅馬人等非閃米特族的龐大帝國統治,但受閃米特族一神論思想的影響先後建立的猶太教、基督教的影響卻日益巨大,也為未來閃米特族的統一打下基礎。薩珊帝國攻入阿拉伯半島後,促進了這裡眾多遊牧部落對外聯繫,半島上的商業城市麥加麥地那為核心的地區經濟、軍事力量增強。穆罕默德建立伊斯蘭教統一了半島,他的繼承者們建立了阿拉伯帝國,這個帝國首次把閃米特族各地區和各民族統一起來,也真正首次實現閃米特人的統一,閃米特人的統一是民族、政治、宗教、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共同促成的。

十字軍東征

阿拉伯帝國由於過於龐大,很快瓦解了,可是一些分散的阿拉伯國家仍然存在,這時伊斯蘭化的突厥人也來到了巴勒斯坦一帶。公元1095年11月,歐洲的基督徒發動了十字軍東征,總共竟有8次之多(另說9次)。阿拉伯人和突厥人為了保護家園浴血奮戰,打退了所有的十字軍東侵。公元1291年,卡拉溫的繼承者卡利爾攻占聖·讓·阿克,敘利亞的十字軍王朝滅亡。這標誌著十字軍東侵的徹底失敗。
阿拉伯人為了保衛巴勒斯坦,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使得阿拉伯人統一的夢想破滅,巴勒斯坦迎來了突厥人的統治,可是巴勒斯坦的居民仍然是阿拉伯人,也就是說阿拉伯人從來沒有離開過巴勒斯坦。

近代史

近代的閃米特是悲慘的,閃米特的子孫之一—猶太人在歐洲飽受基督徒的欺凌,雖然在阿拉伯帝國居住的猶太人可以得到保護,可是畢竟人數太少了。猶太人大多從事著發放高利貸這類的“賤業”,地位低下。阿拉伯人則不是在阿拉伯半島遊牧,就是外出經商。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壟斷東西方的商道,歐洲開始了新航路的開闢,從而帶動了文藝復興,歐洲開始發展,阿拉伯人的商業競爭力開始下降,從而造就了曾經強悍的阿拉伯民族的沒落。
二戰時期,德國開始實行法西斯專政,開始對猶太人迫害。這次戰爭喚醒了猶太人的民族意識,他們開始考慮建立國家。他們開始並非打算在巴勒斯坦建國,烏干達,南美洲和中國東北都是選擇地點,可是他們考慮利弊後,決定建國於巴勒斯坦。美國等西方列強,出於自身的利益考慮,支持以色列建國於巴勒斯坦,並無償提供軍事援助。從此,中東再無寧日,閃米特內部開始自相殘殺。猶太人的建國和驅逐可以看作為幾千年來怨恨的釋放。

民族

阿拉伯人猶太人敘利亞人都是閃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亞北非的大部份居民,不過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閃米特人的後裔。

阿拉伯人

阿拉伯人的貢獻在於:創建伊斯蘭教,增強了被同化地區的聯繫,加強東西方的交流,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印度的數字以及西方的哲學都經過阿拉伯人的口進行傳播。在世界文明史上,阿拉伯人功不可沒。

猶太人

猶太人的貢獻在於:近代史上湧現了一大批的在科學,藝術方面的有用之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中猶太人的比例也不小。

宗教

西方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編按:Christianity,系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最重要的有四種: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東正教(Easten Orthodoxy)、舊東方基督教與亞述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都源出閃米特族。
伊斯蘭教的古蘭經與基督教的舊約聖經都是以閃米特族語系的語言寫成的。舊約中代表“神”的一個字和伊斯蘭文中的Allah(“安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樣都源自閃米特語。 談到基督教時,情況就變得比較複雜了。基督教雖然也是源自閃米特族文化,但新約則是以希臘文撰寫,同時,基督教的教義神學成形時,曾受到希臘與拉丁文化的影響,因此當然也就受到希臘哲學的影響。
印歐民族乃是多神論者,但閃米特族一開始就相信宇宙間只有一個上帝,這就是所謂的“一神論”。猶太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都是一神論的宗教。閃米特族文化另外一個共同的特色是相信歷史乃是呈直線式發展,他們認為歷史是一條不斷延伸的線。神在鴻蒙大初時創造了世界,歷史從此展開,但終於有一天它會結束,而這一天就是所謂的“最後審判日”,屆時神將會對所有生者與死者進行審判。歷史扮演的角色乃是這西方三大宗教中一個很重要的特色。他們相信,上帝會幹預歷史發展的方向,他們甚至認為歷史存在的目的,是為了讓上帝可以完成他在這世界的旨意。就像他曾經帶領亞伯拉罕到“應許之地”一般,他將帶領人類通過歷史,邁向“最後審判日”。當這一天來臨時,世界上所有的邪惡都將被摧毀。由於強調上帝在歷史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閃米特族人數千年來一直非常注重歷史的紀錄。這些歷史文獻後來成為聖經的核心。
閃米特後裔閃米特後裔
對印歐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視覺。閃米特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則是聽覺,因此猶太人的聖經一開始就是“聽哪,以色列!”。在舊約聖經中我們也能讀到人們如何“聽到”上帝的話語,而猶太先知通常也以“耶和華(上帝)說”這幾個字開始他們的布道。同樣的,基督教也強調信徒應“聽從”上帝的話語。無論基督教、猶太教或伊斯蘭教,同樣都有大聲朗誦經文的習慣。
以上內容均引自《蘇菲的世界》,作者:喬斯坦·賈德

著名人物

中文名:薩爾貢一世
英文名:Sargon I
全名:不詳
頭銜:蘇美爾-阿卡德之王
統治時期:B.C.2371-B.C.2316
主要戰爭:征服蘇美爾帝國
主要戰役:遠征小亞細亞
歷史地位:薩爾貢和他的閃米特聯軍對蘇美爾人的征服是有記載的歷史上第一次遊牧民族對定居的農業文明的大規模入侵,在以後的4000多年裡,類似的入侵在世界各地還發生了許多次,古代史的很大一部分就是由這些入侵構成的。
阿卡德王薩爾貢一世青銅頭像
薩爾貢一世青銅頭像,約創作於公元前2300年,現收藏於伊拉克巴格達博物館。
薩爾貢一世青銅頭像薩爾貢一世青銅頭像
公元前2400年,在西亞的兩河領域出現了一個由閃米特人建立的強大王國:阿卡德,其傑出的領袖薩爾貢一世以強大的軍事行動在北方建立了統一的王朝,經濟上迅速達到了繁榮。於是,薩爾貢一世就成為人們藝術表現的焦點,留下了許多讚頌他的藝術作品,這尊青銅頭像就是這一類美術品的典型之作。
這尊頭像出土於尼尼微,大約創作於公元前2300年左右,據認為是薩爾貢一世的頭像。他的臉部呈深黃色,造型威嚴、莊重,顯示了這位國王的剛毅、堅強和自信,但沒有早期國王雕像可怖的神態。國王的頭髮為黑色,編得如同皇冠一般。雕像的眼睛中本來嵌有珍貴的寶石,但現已遺失,成了兩個空洞。雕像的面部雕刻簡練而逼真,並留有蘇美爾藝術的影響,鬚髮的裝飾手法獨特而有力,是同類作品中的傑作。整個頭像表情端莊,是經過精心設計的,鑄造得十分精細,充分顯示了古代高超的鑄銅技術。這尊雕像富於個性,充滿生氣,是埃及法老的雕像中是從未出現過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