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門源青稞
- 產地名稱:青海省門源回族自治縣
- 品質特點:顆粒飽滿、均勻、營養豐富
- 地理標誌:國家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公告第2277號
- 批准時間:2015年7月22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特徵,內在品質特點,產地環境,地貌土壤,水文情況,氣候條件,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特徵
種子特性::門源青稞祼粒呈橢圓形、顆粒飽滿、均勻,千粒重高。門源青稞是釀製“青稞酒”的主要原料,還可加工成“糌粑”等各種特色食品。
植株性狀:門源青稞幼苗直立,葉色綠,葉耳白色葉姿平展。莖5節,主莖基部第一節間長2.77±0.29厘米,第二節間長9.0±1.3厘米,穗下節間長31.4±1.8厘米。單株分櫱0.25個,分櫱成穗率40%,全田植株整齊。
穗部性狀:門源青稞穗全抽出,閉穎授粉,穗脖彎垂。穗部半彎。穗形長方形,小穗著生密度疏,穎殼黃色,外穎脈黃色,護穎窄。長芒、有齒、黃色。
抗逆性:門源青稞耐寒、耐旱、耐濕、耐鹽鹼性中,較抗倒伏。
內在品質特點
產地環境
地貌土壤
門源回族自治縣位於青海省東北部、祁連山脈東段,東北與河西走廊中部。門源地貌複雜多樣、多山。大通河由西北向東南流貫全境,構成了祁連山、大通河、達坂山為主體,山川相連、溝谷相間的盆地。境內山地面積占83.1%,盆地面積占16.9%。海拔高度在2388至5254米之間,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南北高、中間低。總體上土壤潛在養分高,物理屬性較好,但速效養分不足,呈缺磷、少氮、鉀豐富的狀況。
水文情況
門源回族自治縣有大通河貫穿境內,西營河、東大河、西大河等河流法院於此;地處高原高山地區,多冰川融水,水質優良,適宜作為門源青稞的灌溉用水。
氣候條件
門源回族自治縣屬高原寒溫濕潤性氣候,多年平均日照時長2264.8~2739.8小時,多年平均太陽輻射達130.68~154千卡/平方厘米,利於門源青稞澱粉的合成;冬長寒冷,多年平均氣溫僅為0.5℃,病蟲害較少;氣候具有雨熱同期的特點,多年平均降水量達520毫米,植物生長期為100~150天適宜種植門源青稞。
歷史淵源
青海種植青稞歷史悠久,分布地區遼闊。在海北兩大古文明遺址—門源永安城遺址和浩門古城遺址出土的遺物中皆發現青稞籽粒,距今約4160~2980年,可見先民早已開始種植和食用青稞。
門源回族自治縣主要推廣門農一號、北青三號、北青六號、北青八號等新品種,青稞品種推廣經歷了以下四個階段:
1949~1957年,主要推廣適合於當地種植的門源小亮蘭、白浪散等品種。門源小亮蘭系優良農家品種,屬極早熟品種。
1958~1979年,主要推廣系門源農科所一九六四年從農家品種循化蘭青稞中系統選育而成的門農一號新品種,為春性較強的中早熟品種。
1979~1995年,主要推廣門農一號,北青一號、北青二號,北青三號、莫多吉等新品種。
1995~2007年,實施種子工程,主要推廣門農一號,、北青三號、北青六號、北青八號等新品種。
生產情況
2014年,門源回族自治縣的門源青稞種植面積為10~15萬畝,平均畝產200千克,在青海省的青稞種植區域中屬上游水平。該縣門源青稞的歷史最高單產曾為465千克/畝。
產品榮譽
2015年7月22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門源青稞”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門源青稞的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為:門源回族自治縣所轄浩門鎮、青石嘴鎮、泉口鎮、東川鎮,蘇吉灘鄉、皇城鄉、北山鄉、麻蓮鄉、陰田鄉、西灘鄉、仙米鄉、珠固鄉共12個鄉鎮。地理坐標為東經100°55′28″~102°41′26″,北緯37°03′11″~37°59′28″。
質量技術要求
門源青稞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編號:AGI2015-02-1729。
- 質量安全規定
門源青稞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標準體系組織生產。
- 特定生產方式
1、產地選擇:門源青稞產地選擇在無污染和生態條件良好的地區,同時,應為土壤疏鬆,要求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在2%以上,保水力強的肥沃土壤。
1.1、精細整地:整地質量的好壞,對青稞出苗,根系發育和培育壯苗有很大的關係,也是獲得高產的基礎。前茬作物收穫後,及早耕翻滅茬,耕深20~25厘米,結合耕翻秋季施有機肥1.5~2立方米,冬季碾地保墒一遍,播前輕耙8~10厘米。每次翻地後,應及時撿去石塊,板茬地待土壤解凍大於10厘米及時春淺翻一遍,耕深12厘米,結合淺翻施有機肥,耕翻精翻,翻虛翻透,並及時重耱地保墒一遍,打碎土坷垃,做到地表土壤細碎,平整無犁溝、塄坎。
1.2、土壤處理:為防除野燕麥、水燕麥等禾本科雜草,每畝用40%燕麥畏乳油200~250毫升,兌水15千克或拌入50千克細砂或細潮土,均勻噴霧或撒到地表,及時用耙或旋耕器混土8~10厘米,接著耱地鎮壓一遍。或選用其它安全、高效除草劑處理。
1.3、施足底肥:青稞生育期短、發育快、分櫱率強,早期對養分反映敏感,分櫱至拔節期是養分吸收最多的一個時期,占全生育期的60~70%。要求基肥要足,追肥要早,後期根外噴施,主要目的是增粒重,促早熟。一般畝施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方,青稞專用配方肥10千克,尿素5千克。有機肥和配方肥全作基肥或種肥施用,尿素留作根外追肥或葉面噴施,條件允許最好利用分層施肥條播機播種時施入。
2、品種準備:
2.1、品種選擇:北青系列、崑崙系列青稞,選育含有豐富β-葡聚糖的新品種。
2.2、精選種子:用種子精選機、風車或人工簸、篩等方式進行精選,用種量少時採用人工粒選種子。種子純度達到95%以上、淨度達到99%,發芽率達到90%、發芽勢達到95%。
2.3、播前曬種:
播前曬種是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蟲卵,改善種子通透性,打破種子休眠期,提高種子活力。播前選擇晴天將種子攤成5~10厘米厚度,在日光下曬2~3天,曬時勤攪動,夜間蓋上篷布。
2.4、藥劑拌種:播前用80%“402抗菌劑”2毫升,兌水2.8千克,拌種20千克,悶種6小時或1%石灰水50千克浸種30千克1~2天,預防青稞條紋病、雲紋病和黑穗病。
3、生產管理:
3.1、播種時期: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3℃,10厘米地溫上升到1.5~6℃時進行播種。門源青稞適宜播種期地表剛解凍,頂凌播種種子深淺一致,土壤返潮水分較多,利於種子生根發芽,苗期時間越長,低溫蹲苗春化過程完成的越好,有效分櫱增加,幼穗分化愈充分,數量就愈多,有利形成高產。
3.2、播種方法:採用撒播或條播,行距18~20厘米,種子覆土3~5厘米。
①播種前要耕地翻肥,深度不超過15厘米,有機肥揚撒,配方肥留施,耕後耱平。
②施藥滅草:針對該地區燕麥草危害嚴重的情況,播前7天整地時用燕麥畏0.2千克/畝兌水30~40千克拌勻、撒勻後淺犁、細犁入土後耱平。
3.3、播種量:要求合理密植,機械條播17~19千克/畝,撒播20~22千克/畝。
4、苗期管理:
4.1、查苗補苗和間苗:從出苗到撥節幼苗要葉色嫩綠,出苗整齊、生長健壯、葉寬肥厚、無泛黃現象,當幼苗長至3~4葉片時結合鬆土早除草,破除板結,提高地溫,促苗早發。每畝苗數在28~30萬株為佳。
4.2、根外追肥:幼苗發黃瘦可用尿素4~5千克/畝根外追肥,也可噴磷酸二氫鉀0.1千克/畝加尿素0.5~1千克進行葉面噴施。
5、孕穗期管理:
5.1、長勢判斷:株高40~50厘米,群體生長整齊一致,淺綠色,個體莖粗不傾斜。
5.2、管理措施:撥高草,噴施穗前肥,主要是磷酸二氫鉀每0.1千克/畝,兌水50千克噴霧。
6、灌漿期管理:
6.1、長勢判斷:穗面整齊,具有2~3片綠葉,株高80厘米~90厘米,穗長5厘米左右。
6.2、管理措施:用0.1千克/畝磷酸二氫鉀加水50千克噴霧,促進灌漿,防青乾。
7、成熟收穫:
①選留種:用種量大時,選擇長勢好,純度高的地塊作為種子田,種子田選定好後,在收穫前1~3天進行一次去雜去劣,單收、單打、單藏。用種量少,可以選擇長勢好,品種特性明顯的單穗進行穗選,選擇的穗頭要及時風乾,單打單藏,作為來年種子。
②田間管護:收穫期青稞臨近停止生長,莖桿變乾變脆、穗頭及易掉落,期間要防止牲畜踐踏啃食。
③收穫:在蠟熟期籽粒含水量30%左右時採用人工或機械收割。人工收割,打捆風乾,風乾後及時單獨脫粒。採用機械收割應適當延遲7~10天。
專用標誌使用
門源青稞專用標誌符合農產品地理標誌實行公共標識與地域產品名稱相結合的標註制度。門源青稞專用標誌的使用具體依據《農產品地理標誌管理辦法》和《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規範》執行:
1、符合下列條件的單位和個人,可以向登記持有人“門源回族自治縣種籽經營管理站”申請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①生產經營的農產品產自登記確定的地域範圍;
②已取得登記農產品相關的生產經營資質;
③能夠嚴格按照規定的質量技術規範組織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④具有地理標誌農產品市場開發經營能力。
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應當按照生產經營年度與登記證書持有人簽訂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協定,在協定中明確使用的數量、範圍及相關的責任義務。
2、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享有以下權利:
①可以在產品及其包裝上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門源青稞名稱和公共標識圖案組合標註型等);
②可以使用登記的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宣傳和參加展覽、展示及展銷。
3、農產品地理標誌使用人應當履行以下義務:
①自覺接受登記證書持有人的監督檢查;
②保證地理標誌農產品的品質和信譽;
③正確規範地使用農產品地理標誌。
4、地理標誌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應當建立質量控制追溯體系。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持有人和標誌使用人,對地理標誌農產品的質量和信譽負責。
5、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偽造、冒用農產品地理標誌和登記證書。
6、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對農產品地理標誌進行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