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固鄉

珠固鄉

珠固鄉,位於門源回族自治縣縣境東南部,東接甘肅省,鎮政府駐玉龍灘 ,距縣府駐地59千米。人口5215人(2017)。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珠固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所屬地區:門源回族自治縣
  • 電話區號:0970
  • 郵政區碼:810300
  • 面積:1017.75平方千米 
  • 人口:5215人(2017) 
歷史沿革,相關信息,

歷史沿革

位於門源回族自治縣縣境東南部,面積1017.75平方千米。轄玉龍灘、雪龍灘、德宗、初麻院、元樹、珠固寺、東旭7個村委會。1952年設珠固鄉,1958年改設珠固公社,1961年設珠固鄉(曾更名曙光鄉),1981年改為珠固公社,1984年改為珠固鄉。

相關信息

珠固喇嘛藏戲是一個流傳了近四百年的古劇種。公元16世紀,藏傳佛教格魯派東漸。1644年,珠固寺建成。1652年受四世班禪洛桑確堅派遣,西藏哲蚌寺密宗上師,江孜·洛桑嘉措來到珠固寺傳授教法,設立特堡伏魔法、天女行會等密宗儀規。從此珠固寺聲名遠播,僧侶總數達到400多人。隨著僧侶的增多,江孜·洛桑嘉措根據他在西藏哲蚌寺創作的黑帽舞,廣泛吸收華熱地區藏族民間藝術營養基礎上,重新排練出了用華熱方言演唱的珠固喇嘛藏戲,並在華熱地區的各寺院中得到了廣泛流傳。 珠固藏戲的主要戲目有《智美更登》、《貢保多吉聽法》等。《智美更登》是八大藏戲之一,也是該寺主要傳統劇目。《貢保多吉聽法》是一出神話傳說劇,由僧人董若巴從甘南拉卜楞寺移植。除這兩部大戲外,還有統稱為"脫呼恰目"的短小精悍、說唱兼有、亦莊亦諧的穿插節目。 珠固藏戲源於西藏,移植到華熱地區後,經數百年歷史的演變發展,最終成為門源獨特地方風格的藝術奇葩。 珠固藏戲系廣場劇,演出時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是開場白;第二部分稱為"雄"是正戲;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在表演上有唱、舞、白、技、表等六功。 珠固藏戲的聲腔中廣泛吸收了當地藏族民間說唱,道歌及民間音樂的大量元素。其唱腔古樸渾厚,莊重蒼勁中蘊含著靈動,活潑自然的音素。低沉時如山哽水咽,高亢時似馬嘶鷹鳴,忽而婉轉百結,忽而行雲流水,隨著劇情的發展,鋪陳著美妙的唱段唱腔,以此抒發著人物內心的情感。伴奏樂器只選用了鼓鑼等重打擊樂。無絲竹之類細膩樂器,演員的演唱全憑一付金嗓子,一套硬功夫。 作為一種原始的宗教面具舞,珠固藏戲有著古老神秘、粗拙瑰奇的宗教色彩,並以非常地道的傳統舞蹈技藝,受到了廣大民眾和僧人的偏愛。這種面具舞就是寺院儺,各色演員出場,都戴著真人做模型用紙張糊制、上面著色的面具、比之西藏的羊皮面具,其造型更貼近角色的需要。 神秘感也是地域文化,民間藝術最基本的特徵。千百年來,人們推敲出的不過是一些淺表的符號、文字,那些精髓的最瑰麗的部分永遠沉澱在一條特定的民族文化的精神河流中了,那是不可破譯的,因為創造者的思維、想像空間完全不受限制,大自然在他們心目中沒有固定的場景,變幻莫測,後人永遠也無法和他們淌過同一溪流,穿越同一條山谷…… 歷史上珠固藏戲的演出,有點畢業匯報演出的意味。每隔六七年完成十三級"爭札"學業的僧人,在舉行"伍瑪多茂"考試時,在老僧人的指導下,排練藏戲,作為一門藝術學業進行匯報演出。這種形式,不僅豐富了僧人的學習生活,作為一門必修的藝術課增長了僧人的藝術修養,保證了這門古典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解放後僧人減少,學經考試制度廢馳。延續了近四百年的一門古老藝術的鼓點,也已沉寂多時。這一現象已經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積極找老藝僧對這一古老的劇種進行搶救,使這一藝術奇葩煥發出新的光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