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長江天鵝洲白鱀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般指本詞條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湖北省石首市境內,包含長江89公里石首江段以及21公里天鵝洲故道。總面積15250公頃。主要保護對象為白鰭豚及其生態環境。長江天鵝洲故道是1972年長江自然裁彎而成,總面積約3000公頃,河道全長20.9km,平均寬1.2km,平均水深4.5m,蓄水量1.2-1.5億立方米。天鵝洲故道水域寬廣,水質優良,餌料生物十分豐富,且無污染源,目前已記錄到魚類77種、鳥類102種、植物238種、兩棲類5種、爬行類12種,生物資源豐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長江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 地理位置:湖北省石首市境內
  • 面積:15250公頃
  • 成立時間:1990年
  • 批准機關: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
  • 保護對象:主要為白鰭豚及其生態環境
  • 級別:國家級
  • 最高點:為38.44米
  • 最低點:32.91米
  • 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
  • 類型:濕地生態系統
地理環境,位置,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植物資源,動物資源,交通信息,歷史沿革,開發利用,旅遊資源,科學研究,綜合利用,生態價值,保護狀況,

地理環境

位置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位置坐標為東經112°13'-112°48',北緯29°30'-29°37'。天鵝洲為長江的一處故道,地處石首市下游約20公里的長江北岸,故道全長20.9公里,水面面積18~20平方公里,汛期與長江相通。

地貌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江漢平原南緣,由於地勢低平,水流的擺動和沖刷,長江在荊江河道形成“九曲迴腸”的獨特景觀,後經自然或人工裁彎取直留下了眾多的故道(牛軛湖)。天鵝洲故道是1972年自然截彎取直而成。故道呈新月形,環繞天鵝島,天鵝島呈橢圓形,東南側在枯水期與小河鎮相連,呈半島型;汛期則完全被故道包圍。
天鵝洲濕地以故道水面為最低,山故道淺灘逐漸向江岸增高。平均海拔一般35米左右,最高點為38.44米,最低點32.91米,相對高差不大。一年一度的江水泛濫,加上洞庭湖的頂托,流速降低,泥沙淤積,形成大片的蘆葦沼澤濕地。長江河道的多次擺動在這裡形成了“九曲迴腸”的故道,留下了珍貴的以大片蘆葦沼澤為基礎的濕地生態系統。該保護區面積為二點三萬畝,據專家調查,區內有一百多種植物可作為麋鹿的食物,這些植物每年的生物量達六千多噸,足夠一千頭麋鹿採食。而保護區周邊還有約四十多萬畝的沼澤濕地。

氣候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保護區內的年太陽輻射總量達106千卡/平方厘米,能充分滿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要。全年日照總時數1844小時左石,夏季初秋日照多,月平均日照時數達215小時的有7個月(4-10月),全年平均每天日照5小時以上。最多“月日照”出現在7月,為318.8小時,最少“月日照”出現在12月,為25.7小時,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42%。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年平均氣溫16.5℃左右,最熱月7月份平均氣溫28.5℃左右,極端最高氣溫38.6℃左右;最冷月l月份平均氣溫3.5℃左右,極端最低氣溫-14.9℃,0℃以上活動積溫達6000℃。每年的無霜期長達261天,超過石首市258天的平均數。冬季受強大的蒙古冷高壓控制和影響,多偏北風,天氣寒冷、乾燥;夏季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印度洋熱低壓影響和控制,多偏南風,天氣炎熱;春季、初夏、晚秋,南北冷熱空氣經常在長江中下游一帶匯合交鋒,造成較多降水,常出現春雨、梅雨和秋雨。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年降水量達1200毫米以上,其中6月最多,達191毫米左右,1月最少,只有30毫米左右。年平均絕對濕度大17.4毫巴,年平均相對濕度為80%左右。歷年3-8月均雨量都大於100毫米,4-10月的總雨量高達859.7毫米,占全年總雨量的74.5%。
該保護區所在的石首市的災害天氣有:陣陰雨、寒潮、低溫、大風、降雪、積雪、雹、雷、霧、霜、霜凍等13種,其中值得引起保護區足夠重視的主要有旱、澇、風、凍等4種。

水文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石首市下游約20公里的長江北岸,故道全長20.9公里,水面面積18 – 20平方公里,汛期與長江相通。

土壤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典型的近代河流相衝積、洪積物堆積而成的洲灘平原,土壤形成的歷史不長,成土母質以砂質粘土為主,發育的土壤為草甸土土類。根據80年代中國第二次土壤普查的分類方案,該地區只有一個土類(草甸土),一個來類(淺色草甸土),一個土屬(河灘草甸土)。再根據沉積物砂泥含量比例的不同,續分為蘆葦河砂泥土、荒地河砂土、荒地河砂泥土等土種,其中又以生長草甸植被為主的荒地河砂泥土為主要土種。從土壤普查家化樣分析結果來看,土壤的理化性狀較好,如荒地河砂泥土和荒地河砂土,質地適中(中壤土),層次明顯,土體構型為A—B—C型,全剖面具有強石灰反應,PH值8.0左右,上下層差異不大,原因在於成土母質為富含碳酸鈣的沉積物。這種沉積物在地勢低平,土壤淋溶作用弱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土壤都具有石灰反應強烈的物性。根據家化樣分析,表土層(A層,厚度16cm左右)有機質含量1.62%—3.35%,全氮0.12%—0.19%,鹼解氮56—132PPM,速效磷5.36—6.27PPM,速效鉀127—147PPM,土壤容量1.4g/cm3,代換量20—30me/100g土。

自然資源

長江天鵝洲白鰭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植物238種,隸屬於64科168屬。共有高等陸生脊椎動物231種。其中,鳥類14目33科201種,其中包括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二級保護鳥類17種;獸類6目8科13種,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暨豚和麋鹿,二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兩棲類1目3科5種,爬行類2目6科12種;魚類調查的最高記錄曾達到77種,分屬18科,其中鯉形目種占67.5%,是“四大家魚”的天然種質資源庫。故道水體共有浮游植物155種,浮遊動物111種,底棲動物29種。

植物資源

浮游植物
1997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根據天鵝洲的馬蹄形,以洲為軸,設立了五個採樣點,經5月、8月、11月三次對保護區水域內的浮游植物進行監測,從採集中的水樣共檢出浮游植物7門106種,檢出種類以8月份最多,達84種。各月份的優勢門類:5月份為綠藻門、硅藻門;8月份為綠藻門、藍藻門;11月份為硅藻門。從鏡檢結果看,綠藻門、藍藻門種類的比例最高,甲藻門種類的比例最低,若把各門的藻類從少到多排列,其順序為甲藻門<金藻門<黃藻門<裸藻門<硅藻門<藍藻門<綠藻門。其中甲藻門檢出3種,占2.8%;金藻門檢出5種,占4.7%;黃藻門檢出7種,占6.6%;裸藻門檢出11種,占10.4%;硅藻門檢出17種,占16.1%;藍藻門檢出31種,占29.2%;綠藻門檢出32種,占30.2%。
濕地維管束植物
1997~1998年對長江故道天鵝洲白暨豚自然保護區水生和濕生植物資源和植被概況進行調查,調查範圍主要為水域及岸邊季節性淹水濕地。採集植物標本經分類鑑定,並參考有關文獻材料,整理出自然保護區植物名錄。計有高等植物30科,59屬69種,其中苔蘚植物1科,1屬種,蕨類植物1科,1屬1種。被子植物28科,57屬67種。
根據各科所含的種數統計:種子植物含1種的科有13個,占所有種子植物科的46%,含2-4種的科有11種,占所有種子植物科的29.3%,含5種以上的科有4個,占總數的14.3%。最大的科為菊科,含有8種,其次有禾本科,含有7種,其占全部種數的21.7%。從屬的統計看:含有1種的屬有53個,占全部屬的91.2%,毛莨屬含有種數最多:4種,其次為眼子菜屬含有3種,它們分別為濕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優勢種屬,其種數占總數11.95%。
(1)水杉林人工栽培林,有於固堤,主要分布於天鵝村段堤邊,面積水大,呈條分布,喜濕潤生境,與池杉林相互交錯。
(2)意楊林人工栽培林,在保護區內為主要的護堤林,在上口至中中段的右岸(保護區管理)。
(3)旱柳林人工栽培林,栽種於近水緣處,帶狀連續分布於目上河口村段堤壩,長度曾達4km,極耐水淹。(4)池杉林人工栽培林,條狀間斷分布於兩岸近水緣處,與水杉林鑲嵌分布,面積較小,亦耐水淹。
沉水植物
(1)竹葉眼子菜群落為本區水生植被絕對優勢種,帶狀連續分布於河訂離岸線約5-10m處,頻寬5-10m不等。並在上口岸河口村淺灘處大面積分布,枯水期覆蓋整個水面。群落組成較單一,有穗花狐藻、黑藻間雜其間。竹葉眼子菜難成本區的絕對優勢種與天鵝洲長江故道水質清澈,營養貧乏,基底較硬有關。(2)穗花狐尾藻群落帶關分布於竹葉眼子菜帶之處,頻寬可達15-20m,植物紮根較深,約3-4m,但主要占領上半層水體,層水體由苦草和金魚藻占領。(3)黑藻+菹草群落帶狀分布於竹葉眼子菜內側,水深較淺,約1-2m經常有許多水綿呈煙霧狀分布於群落中,影響植物光合作用,是水體中一大害,應採取適當措施予以控制。(4)針藺群落廣泛分布於上口河口村段淺灘片,水深約1m,枯水期挺出水面,伴生種有小燈心草和水田碎米薺。

動物資源

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得天獨厚的地理氣候條件為各種陸生、水生及水陸兩棲動物提供了很好的棲息地。據統計,該區共有231種陸生脊椎動物。其中觀察到的鳥類有14目33科201種,獸類6目8科13種,兩棲類1目3科5種,爬行類3目6科12種;魚類7目11科50種;底棲動物26種;浮遊動物54種。
天鵝洲故道內餌料豐富,水文條件優越、水質接近長江水質而基本上未受污染。由於故道曾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白鰭豚的分布區,故保護區可成為在半自然狀態下保護和恢復白鰭豚種群的重要基地。保護區正在開展白鰭豚的遷地保護工作,並已成功地從長江中捕獲一隻白鰭豚放養在天鵝洲故道之中。但是在之後一次洪水中觸網死亡。
嬉戲在水中的江豚嬉戲在水中的江豚
1997年,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共檢出浮遊動物54種,其中原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最多,達到22種,輪蟲18種,橈足類5種,枝角類9種,所占比例分別為40%、33.3%、9.3%、16.7%。原生動物以沙殼蟲屬為主,輪蟲以多肢輪蟲、臂尾輪蟲較多,枝角類以秀體蚤較多,橈足類劍水蚤、猛水蚤、膘水蚤均有。
底棲動物經三次採集,共採集到底棲生物26種,其中寡毛類8種,水生昆蟲4種,軟體動物12種,其他動物1種。
魚類1997年經調查統計,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9月的漁獲量為87.4kg,分屬7目11科50種,其中鯉科魚類占30種,其中鰍科3種,攀鱸科4種,銀魚科、鮠科、鱧科各占2種,鯡科、鯰科、科、合鰓科各占1種。
兩棲類天鵝洲故道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兩棲類共有1目、3科5種。在保護區內發現的5種兩棲動物可以劃分:二個生態類群,其中金線蛙和黑斑蛙以及澤陸蛙屬於靜水棲息型,其中後兩種的數量很多,在保護區內長滿蒿草的淺水地帶(非故道)中,不斷地可以聽到它們的鳴聲和岸上跳下水的聲音;第二種生態類群是屬於陸棲型的中華大瞻蜍、澤陸蛙和飾紋姬蛙。在該保護區內地勢稍高而長滿蘆葦的地帶中,可以發現很多的澤陸蛙,在長滿蒿草的淺水地帶的陸上及居民點周圍,幾乎走幾步就會發現一隻瞻蜍,其密度很高。
爬行類天鵝濕故道濕地保護區的爬行動物有3目、6科、12種。3目分別為:龜鱉目、蜥蜴目、蛇目;6科別為:龜鱉目的淡水龜科(烏龜)和鱉科(鱉)、蜥蜴目的石龍子科(蝘蜓)和壁虎科(多疣壁虎)、蛇目的游蛇科(赤練蛇、王錦蛇、紅點錦蛇、黑眉錦蛇、虎斑游蛇、滑鼠蛇、烏梢蛇)和蝰科(蝮蛇)。
獸類天鵝洲濕地麋鹿自然保護區有獸類6目8科13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鱀豚和麋鹿,二級保護動物長江江豚。
鳥類天鵝洲濕地麋鹿自然保護區有鳥類14目33科201種,其中包括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二級保護鳥類17種。

交通信息

到達方式:可從武漢(在漢口金家墩客運站、武昌付家坡客運站乘坐,在峰口鎮下,然後轉乘前往瞿家灣的中巴即可,約需3小時,35元)、荊州(在荊州長途客運站乘車,在峰口鎮下,然後轉乘前往瞿家灣的中巴即可,約需4小時,45元)或洪湖市區(洪湖客運站有直達車,約需1小時,15元)乘坐長途客車前往洪湖藍田生態旅遊區。
內部交通:遊客在景區內可乘坐水上遊艇、遊船、快艇等“下湖”,票價約為乘豪華空調遊船為30元/人、快艇為35元/人、普通遊船為25元/人。

歷史沿革

1990年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
1992年晉升為湖北長江天鵝洲白暨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開發利用

旅遊資源

冬天和春天最好不去了,夏天去最好,看到的白暨豚最多了,在水面上翻來翻去的,美極了,秋天也行。
還有麋鹿可以看,也不往此行。
工作人員在給江豚餵食工作人員在給江豚餵食
1990年工作人員就在保護區投放了5隻江豚,這裡的江豚總數在35頭左右。談及新添的兩隻小江豚,每年10月至次年6月是江豚繁殖期。前些天在江邊發現成群江豚活動的身影,其中兩群江豚都是三隻一起出現,排在群尾的江豚較小,斷定這是兩隻出生不到一周的小江豚。
保護區內有一個用鐵圍欄圈起來的水域。趙紅久介紹,這片水域面積為220平方米,裡面生活著一雄一雌兩隻江豚。雄的五歲,叫“天天”;雌的四歲,叫“鵝鵝”。

科學研究

天鵝洲故道原是長江通道,其地理、水文條件極適合白暨豚和江豚棲息繁衍。經考察論證,天鵝洲故道是白鱀豚和長江江豚遷地保護的唯一理想場所,也是世界上第一個對鯨類動物進行遷地保護的保護區。保護區從1990年開始進行江豚試養,現有保存生活著20多頭江豚,而且每年都有2-4頭小江豚在故道出生。一個維持自我生存和繁衍的群體已初步形成。據國內外專家認證:這是世界上鯨豚類動物遷地保護唯一成功的範例。江豚遷地保護的初步成功為白鱀豚野外放養提供了寶貴經驗和一定的科學依據。

綜合利用

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天鵝洲位於荊楚大地,人文歷史悠久,燦爛的楚文化和三國的古戰場在荊楚大地留下許多名勝古蹟,如荊州的紀南城遺址、蒲圻的赤壁古戰場等等。這裡已經建有兩個中國國家級瀕危動物自然保護區,即天鵝洲白鰭豚自然保護區和麋鹿自然保護區。

生態價值

天鵝洲故道東南距離著名的東洞庭湖濕地候鳥自然保護區僅幾十公里,由此向西逆江而上是全世界注目的生態熱點三峽庫區,不遠可到達保康臘梅自然保護區和動植物寶庫神農架自然保護區。
天鵝洲長江故道濕地集自然地理、珍稀動物以及自然濕地生態保護於一身,具有重要的科研、文化、生態及旅遊價值。

保護狀況

保護區的建設發展和運行面臨各種掣肘。保護區的面積規劃的接近7萬畝,但實際上萎縮到3萬多畝。除了農業生產,一些地方工業項目也‘闖’入保護區。
一方面,長江排污仍然嚴峻,保護區內污染不止。沿岸城市和工廠向長江直排污水。雖然現在得到一定治理,但效果仍然不樂觀。沿岸工礦企業的排污口報備的是一兩處,但實際上有好幾百處。
來自長江水利委員會的最新監測數據顯示,廢污水量的排放量逐年增加,從2005年的296.4億噸增加到2014年的338.8億噸,增幅14.3%。保護區的水質差的地方甚至有四類、五類水。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禁止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中核心區禁止人類活動。但且不說緩衝區和實驗區,連核心區的生產經營活動也是司空見慣。
外部環境掣肘保護區發展的同時,保護區內部發展運行的小環境也是困境重重。首先是專業人員數量不足和基礎設施落後。
據了解,天鵝洲保護區的面積不小,但真正的專業技術人員只有2名,巡護、監測、管理等人手常常捉襟見肘。天鵝洲雖是國家級保護區,但是監控設施至今沒有建設到位,監控防護基本靠“腳跑眼看”,管理成了“水到哪,管到哪”的局面。
與此同時,保護區的水量,保護區也沒有發言權。天鵝洲保護區在1998年前是與長江連通的,1998年大洪水後,故道的上游修建起了堤防,阻斷了長江水,使得保護區成了死水,只能依靠下游的天鵝洲閘排水或者從長江引水。
但是對於保護區水量至關重要的泵站管轄權在地方水利部門手裡,保護區的需求並不是水利部門首要考量的因素。如果放水,就會淹掉一些農民違法占用的灘涂,如果抽水可能造成農民取水困難,所以每次協調保護區的水量都大費周章。
保護區面臨的困境主要在於地方發展與生態保護不相協調,執法主體不明、執法力度不夠等問題。
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對於江豚保護,要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明確執法主體。同時匹配生態補償政策,有條件的情況下,適度引入生態旅遊,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協調環境和經濟利益。
解決保護區內部發展問題,還需國家加大生態保護資金和政策的投入。一方面希望配備現代化遠程監控設施,加快建設上游泵站、設立隔離裝置,增加相關法律宣傳標識等;另一方面,增加編制,吸引專業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