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發布
2021年5月13日,《長株潭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發展2021年行動計畫》正式發布,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將攜手開展碳達峰示範引領、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區域水污染防治、交叉聯合執法、跨區域監測聯動、綠心生態保護、應急演練等7大重點工作,將三市建成山川秀美、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中部地區生態屏障建設先導區。
主要內容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精神,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字,堅持高位統籌、同向發力、創新協同、政策一體、齊抓落實,圍繞打造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全國城市群一閥連禁企體化發展示範區、全國生態文明建設先行區,加快推動長株潭規劃同圖、設施同網、三市同城、市場同治、產業同興、生態同建、創新同為、開放同步、平台同體、服務同享,在打造“三個高地”上率先突破,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走在前列,在增強輻射帶動功能上聚焦發力,在推動城鄉協調發展上創造經驗,在促進共同富裕上引領示範,成為 “三高四新”戰略實施的主陣地、現代化新湖南建設的主力軍、全國重要增長極。
(二)行動目標
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5萬億元以上,年均增長7%以上;城鎮人口達到1300萬人,先進制造業增加值占製造業比重達7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9500億元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付主再達10000家,單位GDP能耗較2019年下降10%以上,開放型經濟顯著提升,建設成為經榜探您濟實力強大、空間布局合理、基礎設施聯網、產業高效聯動、社會事業繁榮、城鄉環境優美、人民生活幸福、充滿活力和開放包容的現代化城市群。
經濟人口承載力更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8萬元,城鎮化率達到80%。
科創產業融合度更嫌民深。研究與試己霸疊拳驗發展(R&D)經費占地區生產總值3%左右,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達35%,形成3個世界級產業集群。
基礎設施網路更加完善。中心區路網密度達到7公里/平方公里,軌道上的長株潭基本形成,長沙“四小時航空經濟圈”成功構建。
生態環境質量更加優良。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低於35ug/m3,森林覆蓋率達56.8%,城市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5%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100%。
基本公共服務更加便利。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萬元以上,城鎮新增就業人數29萬人,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年,經常參加體育鍛鍊人數比例達到37%以上。
(三)實施範圍
中心區:長株潭三市中心城區(含長沙縣),加快一體化融合發展,形成經濟科技最發達、資源要素最集中的核心增長極。
都市圈:中心區以外的瀏陽市、寧鄉市、醴陵市、韶山市、湘潭縣等區域,提升長株潭整體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打造最具潛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城市群:以長株潭三市為中心,統籌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5市聯動發展,建設長江中游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二、重點任務
(一)圍繞“三化”提質,實施規劃同圖行動。推進長株潭規劃一體化、城市智慧化、品質國際化,提升城市發展的速度、亮度、溫度,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洲城和湖湘文化共融、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現代化城市群。
1.推進規劃一體化。統籌編制長株潭中心區、都市圈規劃,實現規劃空間、規劃時限、規劃目標和規劃內容全方位對接。明確城市功能定位,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時序和技洪套主術標準,實現城鎮發展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有序銜接。統一管控城市建築風犁照愉貌,促進地域特徵、建築文化、自然山水相結合,凸顯“一江兩岸”湖湘城市特色。統籌國土空間布局和土地利用,建立基於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的規劃信息管理平台、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監管信息平台,推進各類規劃成果統籌銜接、管理信息互通共享,實現長株潭一張藍圖管全域。
2.加快城市智慧化。建設長株潭智慧城市群。規劃建設長株潭智慧城市大數據中心,打造長株潭智慧大腦和區域信息樞紐港。加快在交通運輸、能源、醫療、教育、就業服務、安全、環境等領域推廣智慧化套用場景,加快城市治理可視化、精細化和智慧型化,共享“掌上城市群”智慧生活。支持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在長株潭超前布局,實現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路全覆蓋,推進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IPv6)等新技術規模化部署。共建長株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加強防洪防澇預警預報系統建設,提升城市快速排水能力,探索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試點。
3.促進品質國際化。統一長株潭三市國際化標識建設與改造,規範公共場所中英文標識,不斷提高公民文明和文化素質,提升城市國際化形象。統籌湘江風光帶和濱江地區規劃建設,打造長株潭“百里濱水走廊”。科學規劃長株潭地標性建築。規劃布局高端國際社區,試點建設國際化視窗學校和醫院,提升公共服務領域國際化水平,打造國際人才集聚區。進一步聚集優質消費資源,建設新型消費商圈,營造國際化消費環境,推動消費升級,支持長沙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二)打造“兩樞紐一中心”,實施設施同網行動。以整體最佳化、協同融合為導向,打造互聯互通、集約高效、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推進交通同網、物流同網、能源同網,建設長株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物流樞紐和國家智慧能源(儲能)中心。
1.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
——構建對外大通道。鐵路方面,加快建設常益長、長贛高鐵,推動呼南高鐵連線長沙,規劃建設長九高鐵和長岳、長衡(含長沙西至湘潭北至株洲西聯絡線)城際鐵路,打造長沙“米”字型高鐵樞紐。規劃建設京廣鐵路貨車西環外繞線。打造中歐班列(長沙)全國集結中心,爭取開通東協班列、電商班列、郵政班列等定製化班列,研究在株洲設立長沙至深圳鐵海聯運運輸節點,開通至北部灣、粵港澳水運口岸鐵海聯運“五定班列”。高速公路方面,加快建設寧韶、江乾、醴婁擴容等高速公路,規劃建設滬昆高速金魚石至醴陵擴容、京港澳高速擴容、江乾東延線、茶亭互通至長沙繞城、長沙北外環高速、長沙南外環高速、寧韶南延線等高速公路,構建長株潭高速公路網。航空方面,加密長沙與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間的往返航班,拓展完善“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內的客貨航線;增加定期國際全貨機航線,逐步拓展洲際航線網路,新增或加密歐、美、澳、非、東南亞等洲際客貨運航線,構建長沙國際航空貨運網路,推動長株潭通用航空率先發展。水運方面,推進長株潭碼頭泊位建設和功能整合,加強與城陵磯港的聯動,打造長株潭岳組合港。開展湘江長沙至城陵磯一級航道工程、湘江長沙綜合樞紐三線船閘工程前期研究並適時啟動建設。加快推進漣水復航工程。
——暢通域內主幹線。建設軌道上的長株潭。統一規劃建設長株潭中心區軌道交通,逐步構建連通三市的捷運環線網。加快建設長株潭軌道交通西環線工程,規劃建設長沙學士路-先鋒-雲塘-株洲雲龍,湘潭北-湘潭站-株洲西-株洲雲龍-6號線人民路-3號線廣生站,長沙-寧鄉,黃花機場-瀏陽等軌道。拓展完善城際快速幹道。全面建成“三乾四連線”項目,推進建設紅旗路南延工程、長沙機場聯絡線-華強路、黃興大道-田心大道、黃橋大道-伏林大道、望雷大道-響水大道、含浦大道-銀蓋路、湘江大道-湘潭濱江路、株洲新東路-湘潭鳳凰路、瀏陽X016-蘆淞區X084拓寬改造工程、昭山-九華和暮雲-白泉過江通道等項目。統籌完善長株潭連通主幹道統一命名工作。提質升級國省幹線公路。加快推進主要路段提質升級、長株潭城際路段擴容、重要城鎮過境路段改線、“斷頭路”連通、繁忙路段擴建或立交改造等工程。完善三市內部快速路系統,實現與不同層級道路的有效銜接,實現快進快出。
——強化交通微循環。增強株洲西站、株洲站、湘潭北站、湘潭站客運樞紐站功能,加快引入城際鐵路、市域軌道,加強與長沙黃花國際機場門戶樞紐、長沙南站、長沙西站、長沙站主要客運樞紐的協調聯動,合理布局新建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和城市公交站站點,實現不同層次站場的有效銜接,實現無縫換乘。
2.建設國家綜合物流樞紐。依託長沙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整合長沙貨運北站、株洲鐵路北站、湘潭鐵路貨站、長沙金霞物流園、旺東物流、灣田國際物流園以及長沙紅星全球農批中心等資源,共同建設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和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整合湖南一力物流園、湘潭九華一力公路港、株洲中車物流、株洲電力物流等資源,共同建設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整合長沙空港物流園、快遞物流園、湘潭綜保區、株洲綜合保稅物流中心等資源,加大對貨運第五航權航線支持,拓展和培育長沙機場國際全貨機航線,共同建設空港型國際物流樞紐。整合中非非資源性產品集散交易中心、長沙跨境電商綜試區、荷塘現代綜合物流園、京東(湘潭)產業基地、株洲蘆淞服飾物流中心等資源,共同建設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打造國際商品集散地。
3.建設國家智慧能源(儲能)中心。創新能源管理模式,建成湖南能源大數據智慧平台,統籌煤、電、油、氣各品種,協調源、網、荷、儲各環節,促進能源靈活高效利用。保障長株潭負荷中心用能需求。電力方面,確保平江、華容電廠建成投產,加快平江抽水蓄能電站建設,儘早開工株洲電廠退城進郊火電項目;重點推動雅中直流、南昌-長沙、荊門-長沙等特高壓項目落地,推進“寧電入湘”,新建寧鄉、長沙縣、株洲西等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和長沙特高壓配套送出工程,率先在長沙建成一流城市配電網,同步加快三市電網改造升級、配電自動化和智慧型化套用。天然氣方面,以新粵浙幹線、忠武線潛湘支線、西二線樟湘支線、新粵浙廣西支線“一乾三支”為依託,構建長株潭“日”字形環網。成品油方面,建設長嶺-黃花機場航空煤油管道,形成以黃花機場為中心的航空煤油集散基地。煤炭方面,依託浩吉鐵路加快打造區域性煤炭儲備基地。建設長株潭綜合能源示範中心,推進湘潭九華等一批分散式能源項目,開展長沙高新區等一批增量配電試點,推廣天然氣冷熱電三聯供、地熱能供暖製冷、能源綜合梯級利用改造,加快電化學儲能和油氣應急調峰設施布局,有序促進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綜合開發利用。實現三市充電設施互聯互通,建成充電樁20萬根左右,在全省率先形成城市內充電服務半徑小於2.5公里、城市間小於50公里的充電網路。
(三)最佳化“三大服務”,實施三市同城行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加快推進長株潭生活服務、公共服務、政務服務同城,大力推動三市中心區同城化發展,使三市人民民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加快生活服務同城。便利出行,推動長沙捷運向株洲、湘潭延伸,規劃建設長株潭捷運網;提高長株潭城際鐵路運營效能,實現三市公交線路跨界串連、形成閉環,加強對公交跨市運營的補貼支持,縮短公交發車間隔;研究開通長株潭水上公交和湘江旅遊航線。便利康養,在長株潭率先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引進社會力量培育一批規模化、連鎖化養老機構,加快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等建設,改擴建一批社區醫養結合服務設施。便利落戶,穩步推進戶籍互認,試行長株潭三市戶籍一體化、管理同城化改革。便民服務,完善社區綜治服務、家政服務、文體衛生服務、老年兒童服務、志願服務等綜合功能,加強社區設施與電商、物流、金融、電信、市政等對接,打造一刻鐘便民生活圈。
2.加快公共服務同城。推進三市高頻使用電子證照共享互認,在長株潭全面實現跨域通辦。推動建立職工及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統一登記制度,在長株潭全面實現“五險一金”統一登記,三市城鎮職工異地就醫住院結算信息系統一網通,門診、購藥結算“一卡通”,城鎮職工醫保實際繳費年限和視同繳費年限互認;推進社會保險異地辦理、養老保險信息互通,實現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鑑定工作辦理流程標準統一、結果互認;推進政策性租賃住房保障範圍常住人口全覆蓋,建立住房公積金異地信息交換和核查機制,推行住房公積金轉移接續和異地貸款;探索以社會保障卡為載體建立居民服務“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遊觀光、文化體驗等方面實現“同城待遇”。建立長株潭勞動保障監察跨區域案件協作機制,制定長株潭拖欠農民工工資失信聯合懲戒實施辦法。
3.加快政務服務同城。推進三市通辦。分批推出跨市通辦事項清單。對居民戶口遷移審批、證照申領、機動車年檢及違章辦理,以及企業登記註冊、經營許可、涉稅辦理等高頻事項實行一網通辦、跨市通辦,推廣“異地受理、內部流轉、屬地辦理、限時反饋”的辦理模式和“零收費、零接觸、零跑路”的服務模式,打造極簡審批、極優服務的長株潭樣板。推行資質互認。統一土地、房地產抵押登記等辦理流程和標準,實行企業經營許可、資質跨區域互認。推動三市貨運車輛通行證統一辦理、三市互認。加快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三市政務數據開放、共享、交換的協調機制,推進政府數據、公共數據開放共享,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探索開展湖南地理信息大數據交易,支持長株潭申報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聯合激勵懲戒。建立健全長株潭三市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信用體系建設合作機制,加強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評價結果互認。
(四)推進“三大改革”,實施市場同治行動。爭取中央綜合授權改革,用改革思維、改革方式推動長株潭城市群發展,切實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和協同高效,動態開展首創性、差異性改革探索,為全國改革提供新經驗。
1.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創新市場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建立統一規範的制度體系,形成標準規則統一、要素自由流動、高效有序運轉的開放市場。土地要素方面,建立長株潭城鄉建設用地指標統籌管理機制,完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零障礙交易機制,制定長株潭存量土地一體化盤活方案。適時推廣瀏陽“三塊地”改革試點經驗,建立健全統一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和公共利益征地相關制度規定。人才要素方面,健全長株潭一體化引才引智機制,探索優秀人才跨區域跨所有制流動渠道,推進高層次人才在長株潭三市自由落戶。建立完善專業技術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互準制度。支持三市企業間開展勞務外包、加盟合作、員工共享等用工模式。支持建設“中國長沙人力資源服務產業園”。技術要素方面,建立長株潭技術交易市場聯盟,共同促進技術轉移轉化和創新資源共享。支持三市聯合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交易平台,積極申報設立中國(湖南)智慧財產權保護中心。資本要素方面,充分發揮湖南省科技金融服務中心、湖南股交所科技創新專板作用,打造科創湘企上市的孵化平台,加快完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快湘江基金小鎮建設,推動湘江新區建設成為長株潭金融中心。探索放寬金融服務業市場準入,最佳化私募基金、創投基金髮展環境,加強事中事後監管體系建設。深化國有企業和國有金融機構改革,確保各類所有制市場主體平等獲取要素。
2.推進市場治理改革。加快推動長株潭市場信息互通、標準體系互認、市場發展互融,實現統一市場規則、統一市場監管。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在企業登記、土地管理、招商引資、投融資、人才招引、環境保護等領域探索制定統一協同的市場準入規則。探索建立投資貿易、生態環境、客貨運輸、食品藥品、質量安全、文化執法、勞動監察等領域跨區域協同監管機制,規範統一監管標準。
3.推進合作模式改革。圍繞產業園區、融城社區、生態景區等重點區域,按照“成本共擔、成果共享”,建立三市戰略協作機制,形成發展共同體,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建立協同投入機制,研究設立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基金,按比例注入資本金,統籌用於跨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理順利益分配關係,建立合理的財稅分享機制和征管協調機制。
(五)打造“3+N”先進產業集群,實施產業同興行動。以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為引領,堅持產業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最佳化、整體功能最大化,加快培育發展一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推動服務業和製造業深度融合。
1.打造三大世界級產業集群。圍繞工程機械、軌道交通、航空動力三大產業,協同推動技術和產品疊代創新,提高全球競爭力。加快工程機械製造高端化智慧型化發展,強化關鍵零部件的技術攻關和配套能力,提升大型、超大型工程機械產品競爭力,積極發展特種工程機械,建設工程機械世界級產業集群。加快新一代軌道交通整車及控制系統、關鍵部件研發、產業化和規模化發展,建設軌道交通裝備世界級產業集群。擴大發動機和地面燃氣輪機生產能力,壯大民用飛機起降系統、通用飛機製造、無人機產業,建設通用航空發動機及航空關鍵零部件世界級產業集群。
2.培育壯大若干一流優勢產業。加快發展電機電磁驅動、先進材料、信息創新、新能源及智慧型網聯汽車、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產業,培育形成國際國內競爭新優勢。依託湘電集團等企業,構建艦船綜合電力系統、電力驅動等全球創新領先優勢,培育世界一流的電機電磁驅動產業集群。提升長沙先進儲能材料和碳基材料、株洲硬質材料和高性能複合材料、湘潭精品鋼材結構性材料和先進儲能功能型材料發展水平,建設世界領先的高科技新材料產業集群。依託藍思科技等企業,打造全球智慧型終端重要生產基地。聚焦5G套用、人工智慧、新型生物感測器等前沿產業,以及積體電路、機器人、大數據、雲計算等優勢產業,打造全國一流的數字產業集群,積極申報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以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為引領,推動傳統燃油產能電動化、智慧型化升級,加快高性能動力電池、車載作業系統、智慧型網聯車、核心零部件規模化、本地化生產,打造國內重要的新能源及智慧型網聯汽車產業基地。依託長沙高新區、湘潭經開區、瀏陽經開區,打造國內重要的創新藥品和特色醫療器械生產基地。積極發展新型影視、數字出版、文化科技、動漫遊戲、新興演藝、設計會展等產業,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
3.著力構建差異化產業布局。編制長株潭產業發展指導目錄,統籌區域重大產業項目布局,構建錯位發展、特色明顯、相互配套的產業發展格局。湘江東岸,依託金霞經開區、長沙經開區、湘潭高新區、岳塘經開區、株洲經開區、淥口經開區等區域,打造先進制造業產業帶。湘江西岸,依託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望城經開區、長沙高新區、湘潭經開區、株洲高新區、雨湖高新區、天易經開區等區域,打造科技創新產業帶。長沙,重點發展工程機械、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文化創意產業。株洲,重點發展軌道交通、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產業。湘潭,重點發展能源裝備、海洋裝備、金屬新材料產業。依託主導產業和產業集群,建設一批專業化、高端化特色園區,探索以“飛地”“託管”模式共建配套產業園。
4.推動服務業與製造業深度融合。大力發展研發設計、基礎檢測、現代物流、現代金融、法律服務、會展等生產性服務業,推動長株潭先進制造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創建長株潭一體化企業徵信體系,加強公共信用產品套用共享和信用協同監管。辦好世界計算大會、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中國國際軌道交通和裝備製造產業博覽會、中南農機機電產品展示交易會,提升製造業品牌影響力。
(六)聚焦“一江一心兩岸”重點區域,實施生態同建行動。完善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機制,協同解決水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等環境問題,共同維護天藍、地綠、水清、土淨、境美的長株潭,爭創長株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
1.深化“一江”同治。協同推進湘江流域水環境保護和治理,開展“長沙一江一湖六河”“株洲一江八港”“湘潭一江兩水一庫一渠”綜合治理,強化沿江化工企業整治,推動城鎮人口密集區域化工企業搬改關。開展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實施工業園區污水處理設施分類管理和升級改造。2023年底,全面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重要生態功能區基本實現農村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加強重要水源地保護,嚴格飲用水水源周邊岸線資源開發,推進水府廟水庫、株樹橋水庫等第二水源及應急水源建設。開展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劃分和修復示範。
2.嚴格“一心”保護。最佳化綠心地區項目準入與審批流程,加快解決綠心地區工業項目退出、綠心範圍劃定與調整等產生的遺留問題。實施綠心農村環境整治工程,引導部分禁開區居民外遷和限開區居民適度集中居住。實施綠心生態修復工程,重點修復治理歷史遺留礦坑、自然地質災害、禁開區退出工業項目用地。實施林業生態工程,打造坪塘-昭山-石燕湖-雲峰湖東西向生態林帶和易俗河-法華山-石燕湖-跳馬南北向生態林帶。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市場化實現機制,到2025年,基本完成綠心地區生態修復和林地改造任務。規劃建設長株潭生態綠心中央公園,創建國家級園藝博覽園和花卉博覽園,打造世界級品質的城市綠心和國際化城市會客廳。
3.強化“兩岸”修復。深度推進湘江流域重金屬治理,加快株洲清水塘老工業區改造升級和開發利用,高標準建設清水塘科技生態新城,打造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全國樣板。推進湘潭竹埠港地區關停搬遷企業遺留污染治理,高水平建設濱江生態新城,加快發展智慧流通產業。建立受污染地塊和高風險地塊清單,建立涉重金屬企業環境風險隱患排查和治理制度,開展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分類推進土壤污染治理。建設湘潭市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健全城鄉垃圾收轉運和處置體系,加快餐廚垃圾應急處置、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推進株洲市區二期、湘潭市、瀏陽市、醴陵市、茶陵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提升長沙固廢處理場及灰渣填埋場、炎陵縣垃圾填埋場建設水平。落實危險廢物產生申報、安全儲存、轉移處置的一體化標準和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危險廢物跨區域轉移處置生態補償機制。
4.建設長株潭低碳城市群。制定長株潭城市群碳排放率先達峰目標和行動方案,實施三市大氣環境質量限期達標計畫,加快探索創新碳排放市場交易機制。控制煤炭消費總量,優先發展非化石能源,推動省際可再生能源電力直供。減量置換高能耗產能,實施工業領域降碳改造,培育低碳高端製造業。推廣套用低碳建築材料,全面提升既有建築和城市供水系統能效。引導重點企業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鼓勵企業、大型活動和個人開展碳中和行動。在三市開展新建項目碳排放影響評價,建立國有企業、上市公司等重點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開展馬欄山、韶山淨零碳示範區等試點示範建設。推廣氣候投融資“湘潭模式”,爭取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吸引國內外資本投入長株潭低碳城市建設。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5.強化生態環境協同執法。共同建立生態環境標準、環境監測監控體系、環境監管執法“三統一”制度,建立完善清潔生產標準、綠色產品標準,建立園區大氣、水、固體廢物和土壤環境監測信息管理平台,提升預警預報、監測執法、應急管理工作信息化水平。針對重點跨區域生態環境工作制定聯保專項方案和實施指導意見,完善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及應急回響聯動機制,實現生態環境和污染源監測智慧型化套用管理。建立以“三線一單”為核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
(七)依託“兩區兩山三谷”,實施創新同為行動。以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為引領,以“兩區兩山三谷”為載體,建設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
1.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重要支撐。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科技布局,加大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承接力度,合力爭取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大科學裝置在長株潭落地。在重大科學問題領域,超前布局腦科學、空天科技、深地深海、自主可控新型計算架構、自主可控區塊鏈技術等研究,培育形成若干高水平原始創新成果。在前沿關鍵問題領域,重點布局量子科學、合成生物、人工智慧、區塊鏈、大數據以及光子學、人機物融合、生物種業等核心技術研發。加快建設嶽麓山工業創新中心、嶽麓山種業創新中心,支持長株潭創建人工智慧計算中心,長沙創建國家高端裝備製造、文創產業創新中心,株洲創建功率半導體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湘潭創建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
2.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平台作用。高水平建設“兩區”,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和科技創新策源地,將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建設成為創新驅動引領區、體制機制創新先行區、區域協同創新試驗區,把湘江新區建設成為高端製造研發轉化基地和創新創意產業集聚區。高標準建設“兩山”,將嶽麓山國家大學科技城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大學城、科技城、創業城,將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打造成為“中國V谷”。高質量建設“三谷”,推動長沙創新谷、株洲動力谷、湘潭智造谷協調聯動,發揮智慧型製造總部經濟、科創研發、場景展示、消費體驗等核心功能。
3.建立科技創新聯盟。建立長株潭主特產業科技創新聯盟,支持長沙牽頭組建工程機械和汽車製造產業聯盟,株洲牽頭組建軌道交通和航空產業聯盟,湘潭牽頭組建新能源、鋼鐵及深加工和電機電磁驅動智慧型製造裝備產業聯盟,加快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聯合攻關。自主可控和高性能計算機領域,集中突破國產“兩個晶片、一個生態”,打造國內領先的自主可控整機套用產業鏈。電子信息領域,加快突破IGBT、積體電路國產化設備、碳基半導體材料等技術,建成國內最大的第三代半導體全產業鏈生產基地。高端裝備製造領域,重點突破盾構機大型軸承、航空發動機等技術。新材料領域,加快先進儲能材料、先進複合材料、碳基材料、顯示功能材料、化工新材料等高強高導複合材料等技術研發攻關,在細分領域培育10個左右世界級“單項冠軍”。
4.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依託國防科大、中南大學、湖南大學、省農科院、湘潭大學、湖南工業大學等高校院所,在信息技術、材料、機械製造、冶金礦業工程、農業、套用數學等優勢學科領域,實施重大科技基礎研究專項。支持長株潭行業領軍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項,聯合科研院所、上下游企業、行業協會等組建高水平研發中心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探索實施長株潭地區“全球頂尖科學探索計畫”。支持長株潭三市共同創建國家智慧財產權運營服務體系重點城市,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
5.加快建設人才集聚中心。打造長株潭創新創業升級版,最佳化人才發展生態。以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園為載體,吸引全球高層次人才向長株潭集聚。在“三乾兩軌”沿線地區,布局建設長株潭院士產業園、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園等高層次人才集聚區,配套建設白泉—黃家灣、昭山、雲龍等融城示範社區,配置優質的教育、醫療等資源,研究出台自由落戶、住房補貼、創業基金、同城待遇等配套政策。促進人才待遇同享。推進三市人才引進互通、人才培養共育、人才評價互認、人才待遇同享。
(八)推進“三個一體”,實施開放同步行動。大力推進長株潭開放平台一體、招商引資一體、營商環境一體,有效破除地域分割、市場壁壘和行業壟斷,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擴大長株潭國際影響力,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1.推進開放平台一體。高水平辦好中非經貿博覽會,加快中非經貿先行區建設,搭建中非易貨貿易平台。高標準建設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支持與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長株潭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及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動發展。建設長株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鼓勵跨境電商企業建立國際配送平台,打造中西部跨境電商產業集聚中心。
2.推進招商引資一體。建立三市招商引資協同機制,引導三市圍繞各自主導產業和資源稟賦,圍繞“三類500強”企業和產業鏈開展差別化招商。支持長株潭共同參與港洽周、滬洽周、中部農博會、進博會等重大招商活動,開展聯合推介、專題招商。協同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加快推進粵港澳科創園建設。聚焦“一帶一路”沿線、東協、非洲等重點國家和地區,建立“走出去”協作機制,共同支持上下游企業“抱團出海”、配套企業“借船出海”。
3推進營商環境一體。推廣長沙市最佳化營商環境做法經驗,共同實施效能提速、實體經濟降成本、企業家權益保護、政策落地等專項行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力打造中部標桿、全國領先、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更大激髮長株潭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九)提升“四區”效能,實施平台同體行動。推動長沙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株潭中心區能級,增強國家級湘江新區、自貿試驗區、產業園區的承載、輻射、帶動效能,共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共築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格局。
1.強化長株潭中心區帶動能力。著力提升長沙省會城市首位度,支持長沙縣撤縣設立星沙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長株潭三市主城區為中心,一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擴大對瀏陽、寧鄉、醴陵、韶山等區域的經濟吸引力和產業集聚力,打造長江經濟帶最具增長潛力的都市圈。增強長沙中心城市和長株潭都市圈輻射帶動能力,北聯岳陽、南接衡陽,打造長岳衡經濟走廊,帶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東接益陽、常德,打造長益常經濟走廊;西拓婁底,打造長株潭婁經濟走廊,加快“3+5”城市群聯動發展。
2.拓展國家級湘江新區功能。圍繞打造“三個高地”核心功能區、長株潭一體化先行示範區、長沙城市核心增長極和彰顯國際風範的一流品質新區,力爭經濟實力邁入全國新區第一方陣、科技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改革開放實現有效突破、城鄉建設彰顯一流品質。分區分級統籌推進核心區、規劃區、拓展區建設,加快實現邊界融合,發揮帶動拓展效應。向北以對接長江經濟帶為重點,加快建設月亮島、銅官及湘陰新片區;向南以長株潭一體化為重點,加快建設大王山南片、湘潭九華新片區;向西以對接長吉高速發展帶為重點,建設金洲新城、白箬鋪組團;向東以打造湘江中軸生態景觀帶為重點,引領長株潭跨越發展。
3.擴大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輻射能級。聚焦制度創新,對標國際先進規則,加快形成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在外商投資準入、國際貿易便利化、中非經貿合作、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改革創新成果,在株洲、湘潭複製推廣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形成“自貿試驗區+長株潭開放平台”“自貿試驗區總部經濟+長株潭生產基地”發展模式。以“一產業、一園區、一走廊”三大戰略任務為重點,聯動岳陽、郴州自貿試驗片區建設,形成“自貿試驗區核心區+聯動區”一體化融合發展模式,形成差異化試驗、制度性開放格局。
4.推動園區提質升級。支持長株潭國家級產業園區做大做強,鼓勵以合併、託管等方式,整合周邊產業園區、工業集聚區、兩型示範區、城市新區,放大規模效應。推進園區特色化發展,支持以園中園模式,在長株潭都市圈和“3+5”城市群設立發展一批特色明顯、優勢突出、為主導產業進行配套的特色園區,有效提升就近配套能力、產業輻射功能和區域競爭素質。鼓勵園區最佳化組合,支持瀏陽經開區與高新區、望城經開區與高新區及工業集中區、岳塘經開區與昭山示範區、金霞經開區與開福高新區等區域相鄰、產業相似的園區合併,共同構建經濟體量大、創新能力強、集聚效益好的城市經濟新板塊。
(十)建設“兩高地兩中心”,實施服務同享行動。加快公共服務資源最佳化配置和共建共享,促進一體化發展成果惠及三市及更多人民,打造宜居樂業的幸福長株潭。
1.打造國際知名的先進文化高地。加快“一路三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韶山至井岡山紅色旅遊(鐵路)專線,串聯湘贛邊紅色文旅資源,共同打造“革命搖籃、偉人故里”紅色旅遊品牌。建設湖南革命軍事館,全面展示黨領導的湖南革命史、強軍史。建設韶山創新成果專題展示館,打造航空航天科普教育基地。加快醴陵陶瓷博物館升級改造,聯動溈山醴陵窯群、群力瓷廠遺址等,擦亮湘瓷品牌。發揮長沙世界媒體藝術之都優勢,建設馬欄山視頻文創產業園,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文化”新地標。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數位化建設,開展文創著作權保護領域區塊鏈技術套用。推動文化、體育場館共建共享,規劃建設環湘江馬拉松、腳踏車賽道、省圖書館新館等文體場館設施,共同申辦國家重大賽事,打造“湘江馬拉松賽”區域體育品牌,創建國家體育消費試點城市。全力推進文旅結合,打造旅遊品牌,統籌三市旅遊產品開發、線路設計和設施建設,統一跨區域旅遊形象識別符號和宣傳口號,組織景區聯合宣傳推介,共建旅遊服務監管服務平台,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
2.共建中部地區教育高地。大力提質高等教育,發揮長株潭高校集中的優勢,推進高等教育特色辦學、內涵式發展,支持高校“雙一流”建設,支持符合條件的高校獨立學院就地轉設。推進同層次高等學校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和教學資源、實驗設備設施開放共用,布局建設開放共享的高水平專業實驗(實訓)室、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一批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打造中部地區科研沃土、智力高地。均衡提升基礎教育,加快三市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支持三市開展教育行政、教育科研、教師培訓、對等學校之間交流合作,共建名師線上課堂、優質教育資源、研學實踐基地等線上線下教育,創建長株潭智慧教育示範區;長沙市雅禮中學、長沙市長郡中學、長沙市第一中學和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等在株洲、湘潭布局一批學校。創新發展職業教育,支持校企共建省級職教集團,協同開展訂單培養、員工培訓、教師進修。支持長株潭共同創建國家級產教融合示範區。
3.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依託湘雅醫院等優勢醫學醫療資源,規劃布局一批重大醫學科學研究和檢驗檢測實驗室,加強突發新發傳染病、疑難病症等領域攻關合作,建設國家醫學中心。構建長株潭醫療聯合體,推進血液供給、醫療急救服務等資源互享互惠,建立重大突發事件緊急醫學救援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預防控制、檢驗檢測、集中救治、應急救援、物資調用協同機制,提升應急處置能力。推進優質醫療資源共享,推動株洲、湘潭與湘雅醫院共同布局綜合性醫院。共建湖南省健康產業園、湖南省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鼓勵支持高水平醫學專家在三市大型綜合醫院合理流動。大力發展“網際網路+醫療健康”,推進電子健康卡(碼)在三市醫療衛生機構看病就醫一卡通。共同創建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三、組織實施
(一)建立高位推進機制。加強省委、省政府對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工作的領導,充分發揮省長株潭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作用,強化一體化工作的統籌、協調和指導。省發展改革委做好領導小組辦公室工作,省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服務中心承擔具體工作。
(二)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實施“紅色文化+韶山聯井岡”行動,促進“黨建+文創”“黨建+產業”“黨建+創新”“黨建+人才”“黨建+社會治理”深度融合,加快促進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加強基層組織與服務平台建設,在全國率先實施黨建引領共同富裕示範工程。
(三)落實主體責任。長沙、株洲、湘潭三市黨委和政府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做好三市“十四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的統籌協調,充分發揮三市聯席會議機製作用,同向發力,分工協作,齊抓落實,共同推進《規劃綱要》和本行動計畫各項目標任務落地落實。省直各有關單位按照職能分工抓好本領域重點工作協調推進,在政策實施、項目建設、體制創新、對外開放等方面給予積極支持。
(四)實施“三張清單”。制定長株潭一體化發展政策清單,強化一體化政策配套和體制機制創新。明確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年度重點任務清單,推進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重大工程、重大項目逐項落實。實施長株潭一體化發展重點建設項目清單,支撐行動計畫落地見效。
(五)強化督查考核。建立長株潭一體化發展督查督辦機制,對重要指標、重大事項和重點項目跟蹤督辦、定期調度、定期通報,研究制定督查激勵措施。長株潭一體化發展工作納入長株潭三市、省直有關單位績效評估和領導班子考核。及時梳理總結一體化發展好的經驗做法,在更大範圍複製推廣。
內容解讀
根據計畫安排,長株潭三市將開展新建項目碳排放影響評價、建立國有企業和上市公司等重點企業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爭取納入國家氣候投融資試點。實施碳強度和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調整最佳化環境治理模式,加快推動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治理轉變,支持重點行業、重點企業率先達峰,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深入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開展碳達峰示範創建,打造一批示範園區、項目、企業等。
在強化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方面,三市將共同建立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登記、檢測、超標排放等相關信息共享機制,對機動車、非道路移動機械超標排放進行協同監管。推進湘江流域排口排查整治;落實“十年禁漁”,推動三市河湖休養生息;持續推進三市流域生態補償,實現上下聯動、流域共治等。
在交叉聯合執法方面,將加強三市跨區域、跨流域、跨行業聯合執法與執法協同。加強綠心地區源頭管控,嚴格環境準入,探索開展綜合生態狀況監測行動等。
根據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要求,三市各市組織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時,邀請其他市觀摩學習。同時,根據污染物轉移特徵、湘江流域上下游關係等情況,在省里統一協調下,開展跨界突發環境事件應急演練。
中心區:長株潭三市中心城區(含長沙縣),加快一體化融合發展,形成經濟科技最發達、資源要素最集中的核心增長極。
都市圈:中心區以外的瀏陽市、寧鄉市、醴陵市、韶山市、湘潭縣等區域,提升長株潭整體產業集聚和人口集聚能力,打造最具潛力的現代化都市圈。
城市群:以長株潭三市為中心,統籌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5市聯動發展,建設長江中游最具活力的城市群。
二、重點任務
(一)圍繞“三化”提質,實施規劃同圖行動。推進長株潭規劃一體化、城市智慧化、品質國際化,提升城市發展的速度、亮度、溫度,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山水洲城和湖湘文化共融、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共享的現代化城市群。
1.推進規劃一體化。統籌編制長株潭中心區、都市圈規劃,實現規劃空間、規劃時限、規劃目標和規劃內容全方位對接。明確城市功能定位,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時序和技術標準,實現城鎮發展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空間布局、公共服務設施空間布局有序銜接。統一管控城市建築風貌,促進地域特徵、建築文化、自然山水相結合,凸顯“一江兩岸”湖湘城市特色。統籌國土空間布局和土地利用,建立基於地理信息系統資料庫的規劃信息管理平台、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監管信息平台,推進各類規劃成果統籌銜接、管理信息互通共享,實現長株潭一張藍圖管全域。
2.加快城市智慧化。建設長株潭智慧城市群。規劃建設長株潭智慧城市大數據中心,打造長株潭智慧大腦和區域信息樞紐港。加快在交通運輸、能源、醫療、教育、就業服務、安全、環境等領域推廣智慧化套用場景,加快城市治理可視化、精細化和智慧型化,共享“掌上城市群”智慧生活。支持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在長株潭超前布局,實現第五代移動通信(5G)網路全覆蓋,推進網際網路協定第6版(IPv6)等新技術規模化部署。共建長株潭海綿城市、韌性城市,加強防洪防澇預警預報系統建設,提升城市快速排水能力,探索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試點。
3.促進品質國際化。統一長株潭三市國際化標識建設與改造,規範公共場所中英文標識,不斷提高公民文明和文化素質,提升城市國際化形象。統籌湘江風光帶和濱江地區規劃建設,打造長株潭“百里濱水走廊”。科學規劃長株潭地標性建築。規劃布局高端國際社區,試點建設國際化視窗學校和醫院,提升公共服務領域國際化水平,打造國際人才集聚區。進一步聚集優質消費資源,建設新型消費商圈,營造國際化消費環境,推動消費升級,支持長沙創建國際消費中心城市。
(二)打造“兩樞紐一中心”,實施設施同網行動。以整體最佳化、協同融合為導向,打造互聯互通、集約高效、智慧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重點推進交通同網、物流同網、能源同網,建設長株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國家綜合物流樞紐和國家智慧能源(儲能)中心。
1.建設國家綜合交通樞紐
——構建對外大通道。鐵路方面,加快建設常益長、長贛高鐵,推動呼南高鐵連線長沙,規劃建設長九高鐵和長岳、長衡(含長沙西至湘潭北至株洲西聯絡線)城際鐵路,打造長沙“米”字型高鐵樞紐。規劃建設京廣鐵路貨車西環外繞線。打造中歐班列(長沙)全國集結中心,爭取開通東協班列、電商班列、郵政班列等定製化班列,研究在株洲設立長沙至深圳鐵海聯運運輸節點,開通至北部灣、粵港澳水運口岸鐵海聯運“五定班列”。高速公路方面,加快建設寧韶、江乾、醴婁擴容等高速公路,規劃建設滬昆高速金魚石至醴陵擴容、京港澳高速擴容、江乾東延線、茶亭互通至長沙繞城、長沙北外環高速、長沙南外環高速、寧韶南延線等高速公路,構建長株潭高速公路網。航空方面,加密長沙與北京、上海等重點城市間的往返航班,拓展完善“四小時航空經濟圈”內的客貨航線;增加定期國際全貨機航線,逐步拓展洲際航線網路,新增或加密歐、美、澳、非、東南亞等洲際客貨運航線,構建長沙國際航空貨運網路,推動長株潭通用航空率先發展。水運方面,推進長株潭碼頭泊位建設和功能整合,加強與城陵磯港的聯動,打造長株潭岳組合港。開展湘江長沙至城陵磯一級航道工程、湘江長沙綜合樞紐三線船閘工程前期研究並適時啟動建設。加快推進漣水復航工程。
5.加快建設人才集聚中心。打造長株潭創新創業升級版,最佳化人才發展生態。以高等學校、科技創新園為載體,吸引全球高層次人才向長株潭集聚。在“三乾兩軌”沿線地區,布局建設長株潭院士產業園、高端人才創新創業園等高層次人才集聚區,配套建設白泉—黃家灣、昭山、雲龍等融城示範社區,配置優質的教育、醫療等資源,研究出台自由落戶、住房補貼、創業基金、同城待遇等配套政策。促進人才待遇同享。推進三市人才引進互通、人才培養共育、人才評價互認、人才待遇同享。
(八)推進“三個一體”,實施開放同步行動。大力推進長株潭開放平台一體、招商引資一體、營商環境一體,有效破除地域分割、市場壁壘和行業壟斷,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不斷擴大長株潭國際影響力,增強國際競爭合作新優勢。
1.推進開放平台一體。高水平辦好中非經貿博覽會,加快中非經貿先行區建設,搭建中非易貨貿易平台。高標準建設中國(湖南)自貿試驗區長沙片區,支持與長沙臨空經濟示範區、長株潭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及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聯動發展。建設長株潭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鼓勵跨境電商企業建立國際配送平台,打造中西部跨境電商產業集聚中心。
2.推進招商引資一體。建立三市招商引資協同機制,引導三市圍繞各自主導產業和資源稟賦,圍繞“三類500強”企業和產業鏈開展差別化招商。支持長株潭共同參與港洽周、滬洽周、中部農博會、進博會等重大招商活動,開展聯合推介、專題招商。協同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在創業孵化、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轉化等方面合作,加快推進粵港澳科創園建設。聚焦“一帶一路”沿線、東協、非洲等重點國家和地區,建立“走出去”協作機制,共同支持上下游企業“抱團出海”、配套企業“借船出海”。
3推進營商環境一體。推廣長沙市最佳化營商環境做法經驗,共同實施效能提速、實體經濟降成本、企業家權益保護、政策落地等專項行動,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提升政務服務能力和水平,切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合力打造中部標桿、全國領先、國際一流的營商環境,更大激髮長株潭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九)提升“四區”效能,實施平台同體行動。推動長沙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株潭中心區能級,增強國家級湘江新區、自貿試驗區、產業園區的承載、輻射、帶動效能,共建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核心區,共築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格局。
1.強化長株潭中心區帶動能力。著力提升長沙省會城市首位度,支持長沙縣撤縣設立星沙區,拓展城市發展空間,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以長株潭三市主城區為中心,一小時通勤距離為半徑,擴大對瀏陽、寧鄉、醴陵、韶山等區域的經濟吸引力和產業集聚力,打造長江經濟帶最具增長潛力的都市圈。增強長沙中心城市和長株潭都市圈輻射帶動能力,北聯岳陽、南接衡陽,打造長岳衡經濟走廊,帶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東接益陽、常德,打造長益常經濟走廊;西拓婁底,打造長株潭婁經濟走廊,加快“3+5”城市群聯動發展。
2.拓展國家級湘江新區功能。圍繞打造“三個高地”核心功能區、長株潭一體化先行示範區、長沙城市核心增長極和彰顯國際風範的一流品質新區,力爭經濟實力邁入全國新區第一方陣、科技創新走在全國前列、改革開放實現有效突破、城鄉建設彰顯一流品質。分區分級統籌推進核心區、規劃區、拓展區建設,加快實現邊界融合,發揮帶動拓展效應。向北以對接長江經濟帶為重點,加快建設月亮島、銅官及湘陰新片區;向南以長株潭一體化為重點,加快建設大王山南片、湘潭九華新片區;向西以對接長吉高速發展帶為重點,建設金洲新城、白箬鋪組團;向東以打造湘江中軸生態景觀帶為重點,引領長株潭跨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