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長征一號火箭於1965年開始研製,初期由中國
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八研究院(以下簡稱第八研究院)負責
總體設計,1967年11月改由
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以下簡稱第一研究院)研製。長征一號的研製成功,揭開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序幕。從
總體布局看,長征一號火箭分為三級,採取
串聯布局,從箭尾至箭頂依次為一子級 、二子級和
整流罩(內含三子級)。
長征一號火箭一子級為圓柱殼,從上至下分別為級間段、桿系、
氧化劑貯箱、箱間段、
燃料貯箱和尾段。
液體火箭發動機通過機架與燃料貯箱後過渡段相連。尾段下部裝有燃氣舵,外側對稱固定安裝4個穩定
尾翼。
二子級為“錐-柱”殼,錐殼半錐角9度。上部是
錐形儀器艙(上、下艙總高1.75米),艙內安裝有一、二級動力段和
滑行段控制、測量及安全自毀設備。中部是
共底貯箱。上貯箱裝燃料,下貯箱裝氧化劑。下部是高1.9米的尾段。液體火箭發動機通過機架與貯箱錐形後底連線。尾段內裝有電池及外彈道測量跟蹤系統的雷達應答機。4個燃氣舵安裝在尾段的燃氣舵舵圈上 。
整流罩為“錐-柱”殼,半錐角25度。三子級主體為直徑0.7米的
固體火箭發動機。其上部是儀器架。架中央的
彈射器用來固定、支持
有效載荷(
衛星)。三子級通過錐裙與二子級相連。
長征一號各級之間以及有效載荷與三子級之間均用
爆炸螺栓連線。 一、二子級採用熱分離,二、三子級採用冷分離。整流罩與三子級之間解鎖後,由火藥彈射筒平拋離開箭體。衛星則依靠三子級上的彈射器分離。
長征一號飛行分為第一、二級動力飛行、第二級滑行和第三級加速飛行三個階段。除第三級加速的火箭自旋穩定,箭上僅靠時間指令裝置控制外,其餘都由裝在二子級火箭上的全慣性控制系統控制。
長征一號火箭由
結構系統、
推進系統、制導和控制系統、跟蹤遙測系統、自毀系統和電源配電系統等部分組成。
研製歷程
1957年10月,
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
人造衛星。同年,國防部五院一分院(1964年改為
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一研究院)組建成立。當時的中國,
火箭事業幾乎為零。
1960年11月5日,我國
近程飛彈發射成功,標誌著我國從此具備生產、製造飛彈的能力。
1962年3月21日,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飛彈
飛行試驗失敗。
1963年4月2日,國防部五院科技委召開年會,由
錢學森主持,討論通過了國防部五院一分院提出的“
地地飛彈技術發展途徑”,確定了飛彈技術發展的方向。
1964年6月29日,地地中近程飛彈飛行試驗成功,標誌著我國從此具備自行設計飛彈的能力。
1964年,著名科學家
趙九章向
周恩來總理提交了一份關於“儘快全面規劃中國人造衛星問題”的建議書。1965年1月,時任國防部五院副院長
錢學森向國防科委和國防工辦提出“制定我國人造衛星研究計畫”,受到了以
周恩來為主任的中央專門委員會的高度重視。
1965年5月4日,中央專委第12次會議討論了《關於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方案報告》,並作出了研製和發射
人造地球衛星的決定,代號“651”。
1966年3月22日到3月29日,在北京召開了我國第一個
人造衛星地面系統會議(代號為651地面會議),討論和確定651任務地面系統方案、分工以及具體落實。
1966年,我國第一顆
人造地球衛星定名為東方紅一號,
運載火箭定名為長征一號(CZ-1),整個工程代號為“651”工程。
1966年12月26日,我國自行研製的
中程飛彈首次成功發射,標誌著我國從此具備自行研製飛彈的能力。
1967年11月1日,國防科委決定將長征一號的研製任務由第八研究院轉交給第一研究院。
1967年12月,上級決定抽調第一研究院一部副主任
孫家棟等18名技術骨幹支援組建空間技術研究院。
1969年9月上旬,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完成了
試車工作。
1970年2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合練火箭
出廠,到
酒泉發射場進行
靶場合練。
1970年4月8日,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在
酒泉發射場技術陣地完成第一次總檢查。
1970年4月24日21點35分44秒,長征一號升空,21點45分23秒衛星入軌。
東方紅樂曲響徹太空,震動了世界。
總體參數
級數 | 全長(米) | 翼展(米) | 起飛質量(千克) | 起飛推力(千牛) | 起飛推重比 | 運載能力(千克) | 入軌精度 |
---|
3 | 29.86 | 3.810 | 81570 | 1020 | 1.275 | 3 | 近地點440公里時,高度偏差+/-4千米,軌道面傾角偏差+/-1.5度 |
子級參數
長征一號的一、二子級採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慣性制導、三軸姿態穩定;三子級採用固體發動機、自旋穩定,無制導。
| 一子級 | 二子級 | 三子級 |
---|
級長(米) | 17.835 | 7.486 | 4.565 |
---|
直徑(米) | 2.250 | 2.250 | 固體發動機 2.250裙端 1.500
|
---|
子級質量(千克) | 65250 | 13550 | 2200 |
---|
結構質量(千克) | 4070 | 2270 | 400 |
---|
推進劑質量(千克) | 61070 | 11210 | 1800 |
---|
發動機 | YF-2 | YF-3 | FG-02 |
---|
推進劑 | | | |
---|
海平面推力(千牛) | 1020 | 294.2 | 4440 |
---|
海平面比沖(牛·秒/千克) | 2349 | 2746 | 111.0 |
---|
工作時間 | 140 | 102 | 2472 |
---|
整流罩參數
長度(米) | 直徑(米) | 結構質量(千克) | 有效容積 (立方米) |
---|
4.630 | 1.500 | 270 | 2.0 |
發射記錄
次序 | 發射時間 | 國際天文代號 | 火箭型號 | 地點 | 載荷 | 載荷質量 (千克) | 軌道類型 | 軌道近地點高度(千米) | 軌道遠地點高度(千米) | 軌道傾角(度) | 結果 |
---|
1 | 1970-04-24.21:35:44.7 | 1970 34A | 長征一號 | 酒泉5020工位 | 東方紅一號 | 173 | LEO | 439 | 2384 | 68.5 | 成功 |
2 | 1971-03-03.20:03 | 1971 18A | 長征一號 | 酒泉5020工位 | 實踐一號 | 221 | LEO | 266 | 1826 | 69.9 | 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