鐸

鐸是一種中國古樂器,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鐸。鈴鐸。鐸舞。中國古代銅製打擊樂器。多用於軍旅。其形制略近於甬鐘,但比鐘小。柄短而呈方形。體腔內有舌或無舌。有舌者可搖擊發聲。舌分銅製與木製兩種。銅舌者為金鐸,木舌者為木鐸。《左傳·襄公十四年》:“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註:“遒人,行令之官也。木鐸,木舌金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鐸
  • 拼音:duó
  • 部首:釒
  • 筆畫:部外筆畫:5,總筆畫:10
  • 五筆86:QCFH
  • 五筆98:QCGH
  • 倉頡:CEQ
漢字演變,基本字義,詳細釋義,詞性變化,方言,鐸字成語,鐸字詞語,康熙字典,說文解字,古代樂器,

漢字演變

鐸

基本字義

大鈴,形如鐃、鉦而有舌,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用的,亦為古代樂器。盛行於中國春秋至漢代:木~。鈴~。~舞。
鐸

詳細釋義

名詞
鐸
(1) (形聲。字從金從罒/幸,“罒/幸”亦聲。“罒/幸”意為“一網打盡”。“金”與“罒/幸”聯合起來表示“金屬質地的人徒召集器具”。本義:大鈴。說明:聽到鐸聲後,人不分男女老幼,必須全部到指定地點集合,不能有遺漏)
(2) 同本義
鐸,大鈴也。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鐸。——《說文
徇以木鐸。——《周禮·小宰》
寡人以事者,擊鐸是也。——《淮南子·泛論》
(3) 又如:鐸語(祭祀神靈時,用鐸聲節歌舞以祭);鐸頭瘟(呆瘟神)
(4) 掛在牛馬頸下或屋檐下的小鈴。寶鐸含風,響出天外。——《洛陽伽藍記

詞性變化

動詞
刺;啄。 你還把熱舌頭鐸我!——《西遊記

方言

粵語:dok6

鐸字成語

懸鞀建鐸 懸鞀設鐸毀鐘為鐸

鐸字詞語

康熙字典

【戌集上】【金字部】鐸
唐韻】待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達各切,$音度。【說文】大鈴也。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鐸。【玉篇】所以宣敎令也。【釋名】鐸,度也。號令之限度也。【書·胤征】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傳】木鐸,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敎。【周禮·天官·小宰】徇以木鐸。【注】古者將有新令,必奮木鐸以警眾。木鐸,木舌也。文事奮木鐸,武事奮金鐸。又【地官·鼓人】以金鐸通鼓。【注】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 又牛鐸。【世說】晉荀勗逢趙賈人牛鐸鳴,識其聲,及掌樂,音未調,曰得趙賈牛鐸則諧矣。下郡國,悉送牛鐸,得之果諧。 又【開元遺事】宮中檐閒縣碎玉片,風搖如環佩聲,名占風鐸。 又地名。【左傳·僖十六年】狄侵晉,取狐㕑受鐸。【注】受鐸,晉地,在汾北。 又國名。【左傳·宣十六年】晉士會帥師,滅赤狄甲氏,及留吁鐸辰。【注】鐸辰,留吁之屬。 又宮名。【左傳·哀三年】司鐸火。【注】司鐸,宮名。 又姓。【左傳·成十八年】鐸遏ᨥ為上軍尉。【前漢·藝文志】鐸氏微三篇。【注】楚太傅鐸椒也。 又人名。【左傳·僖二十八年】曹叔振鐸。又【昭十三年】司鐸射。【注】魯大夫。
考證:〔【周禮·地官·封人】以金鐸通鼓。〕 謹照原文封人改鼓人。〔【左傳·宣十六年】晉士會帥師,滅赤甲狄氏,及留吁鐸辰。〕 謹照原文赤甲狄氏改赤狄甲氏。

說文解字

【卷十四】【金部】鐸
大鈴也。軍法: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兩司馬執鐸。從金睪聲。徒洛切

古代樂器

戰國時期主要有外卒鐸和郢率鐸。外卒鐸,腔內有小環為舌,口部甚曲似鐘於。郢率鐸,不附舌,口部曲勢較淺。
鐸
鐸為戰時的樂器。如《國語·吳語》:“行頭皆官師,擁鐸拱稽……”至於其具體的作用,照《周禮·地官·鼓人》的說法,乃是:“以金鐸通鼓。”據鄭玄注得知:“鐸,大鈴也,振之以通鼓。”至於負責振鐸的人,照《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說法,是“司馬振鐸”。賈公彥進一步疏解說:“此是金鈴金舌,故曰金鐸。在軍所振,對金鈴木舌者為木鐸,施號令時所振。”至於“通鼓”之說,賈疏認為“兩司馬振鐸,軍將以下即擊鼓,故云通鼓”。而按《說文》的註解,“通,達也”。孫詒讓認為:“以鼓者非一人,故振鐸令一人先鼓,眾人遍鼓之。”無論如何,從《周禮·夏官·大司馬》的記載來看,擊鼓與振鐸的確應當是緊密相連的。如“三鼓振鐸”;“鼓人皆三鼓,兩司馬振鐸”云云,均可顯見此點。
不過,這種振鐸以通鼓的規則,在春秋末期似乎不再流行,如《國語·吳語》有云:“王乃秉枹,親就鳴鐘,鼓丁寧、錞於,振鐸,勇怯皆應,三軍皆嘩,扣以振旅,其聲動天地。”從這段文字來看,似乎是各種戰鼓樂器和喧譁之聲一起發動,並無先後之別。或者,這乃是“禮崩樂壞”的表現也未可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