遒人

遒人

遒人,漢語辭彙,古代帝王派出去了解民情的使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遒人
  • 拼音:qiú rén 
  • 出自:《書·胤征》
  • 參考資料:《論語 · 八佾第三》
詞語釋義,詞語解釋,

詞語釋義

qiú rén ㄑㄧㄡˊ ㄖㄣˊ
遒人

詞語解釋

商周時期,政府組織簡單,沒有那么多的行政人員。政府需要傳達政令時,便由一種叫做遒人的政府官員到民間走街串巷傳達,同時官員也順便采采民風,因此這種官員可謂是兼具上令下達和下情上達兩個功能,是政府與社會的直接聯接者。木鐸是遒人巡行各地隨身所帶的器具。
《書·胤征》:“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於路。”《左傳·襄公十四年》:“故《夏書》曰:‘遒人以木鐸徇於路。’” 杜預 註:“遒人,行人之官也……徇於路,求歌謠之言。”《三國志·蜀志·郤正傳》:“故蒙冒瞽說,時有攸獻,譬遒人之有采於市閭,游童之吟詠乎疆畔,庶以增廣福祥,輸力規諫。” 唐 元稹 《進詩狀》:“故自古風詩至古今樂府,稍存寄興,頗近謳謠,雖無作者之風,粗中遒人之采。” 清 鈕琇 《觚賸·序賦創格》:“又有賦而全不用韻,別創一格,如 南邨先生 《病賦》……‘而其舌也與遒人通,不然胡鐸?而其發也與狐通,不然胡氊?而其髯也與秋通,不然胡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