鐸矟,唐代南詔武器名。據史載:其狀如刀戟殘刃,或曰如朽鐵。積年埋在高土中,有孔穴旁達。出麗水,裝以金穹鐵,所擊無不洞,南詔尤所寶重,月以血祭之。以名字呼者有6:祿婆摩求、虧雲孚、鐸、鐸摩那、同鐸、朱笴。越析詔首領于贈所雙持者最名貴。後部落被南詔擊敗,鐸矟為皮邏閣獲得,南詔稱傳世之寶。王揮師出征或舉行慶典時,手中雙執,發號施令,亦可用之戰鬥自衛。貞元十年(794),南詔第六世王異牟尋遣蒙湊羅棟及清平官尹輔酋(一作尹仇寬)入唐,獻其一。作“鐸鞘”者, “鞘”系“矟”之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