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是張子秋撰寫一篇報告文學。主人翁是山東省十大自學者標兵、泰安日報高級編輯王克煜。文章以紀實文學的手法詮釋了學者王克煜勤奮好學,奮發向上的人生經歷,栩栩如生地再現了一個自強不息、勇於學術研究的學者的精神風貌。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鐵肩擔道義 辣手著文章
  • 作品別名:記山東省十大自學者標兵、高級編輯王克煜
  • 創作年代:2010年6月17日
  • 作品出處:《北方周末》
  • 文學體裁:報告文學
  • 作者:張子秋
  • 影響:多家報刊、網站轉載
  • 主人翁:王克煜
基本信息,內容簡介,作品原文,自學啟蒙,夢想成真,走向成熟,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鐵肩擔道義 妙手著文章》是一篇報告文學,副題為記山東省十大自學者標兵、泰安日報高級編輯王克煜。全文6000餘字。發表於2010年6月17日《北方周末》新聞觀察。後多家報刊、網站轉載。
主人翁王克煜主人翁王克煜
作者是中國網記者馬新存、北方周末記者張子秋,主人翁是山東省十大自學標兵、泰安日報高級編輯王克煜,現為泰安日報編委、總編助理。標題引用了李大釗的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原聯是明代文化名人楊繼盛所作,楊繼盛因抗禦強暴、反對權奸嚴嵩,而慘遭嚴嵩殺害,楊繼盛就是在臨刑前寫下名聯:“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釗的一位朋友請他題寫對聯。他想起了楊繼盛的這副楹聯,於是奮筆疾書了“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十個大字,與朋友共勉。

內容簡介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以紀實文學的手法詮釋了學者王克煜勤奮好學,奮發向上的人生經歷,栩栩如生的再現了一個自強不息、勇於學術研究的學者的精神風貌。正如山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軍民說的那樣,王克煜從事新聞工作以來,一直自強不息,奮鬥不止。從一個普通記者經過不停地奮鬥,成了全省最年輕的高級編輯;從一個學生努力嚴謹治學,成長為成果卓著蜚聲全省的學者……同樣,王克煜信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格言,也適合所有的考生。

作品原文

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記山東省十大自學者標兵、泰安日報高級編輯王克煜
2004年5月18日,陽光燦爛,氣溫適宜。山東省實施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制度20周年紀念大會在濟南市南郊賓館會堂召開,他被當選山東省十大自學者標兵,並代表全省幾十萬自學考生髮言……這位操著泰安口音的考生在15分鐘的發言中,迎來一次又一次掌聲。山東省委常委、副省長王軍民在講話中說:“王克煜同志自強不息,在自考路上整整拼搏了五年,花費巨大的心血,不但在本職崗位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也真正體會到學習之美和收穫的幸福。全省廣大考生都應向王克煜學習,他長年上夜班,無論多晚下夜班,每天早晨7點左右堅持徒步登山,剩下的時間全是讀書、思考、寫東西。不但增強了體質,還豐富了頭腦……他從事新聞工作以來,一直自強不息,奮鬥不止。從一個普通記者經過不停地奮鬥,成了全省最年輕的高級編輯;從一個學生努力嚴謹治學,成長為成果卓著蜚聲全省的學者……同樣,王克煜信奉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格言,也適合所有的考生……。”
北方周末報導圖片北方周末報導圖片
這人就是泰安日報社高級編輯、文體部主任王克煜先生。從事新聞工作近30年來,他在自學之路上一直自強不息,奮鬥不止。累計編輯出版6370餘萬字,撰寫發表文章1200餘篇(部)900萬字,獲各種獎109件,出版著作16部。1998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評為“泰安市跨世紀優秀青年科技幹部”;1999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授予“泰安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自學啟蒙

他的大學夢做了很久,做得很深沉,也很執著。上國小前,他就開始期盼著有朝一日走進大學校園。雖然那時正處文革時期,他還只是一個孩童,但總覺得這個夢五顏六色,色彩斑斕, 令人嚮往。
1982年9月,也就是國家恢復高考的第6個年頭,他剛滿15歲,就以優異成績考進一家師範學校。入校後,他才知自己是班裡為數不多的應屆畢業生中年齡最小的。良好的家教和多年養成的學習習慣,不容許他懈怠,他更加勤奮,每天上完課就一頭扎進圖書館,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真是如饑似渴。中外古今名著他廣泛閱讀,尤其諾貝爾文學獎作品。並萌發了作家夢,自費訂閱了《文史哲》、《小說選刊》、《散文》等一系列雜誌。在校期間先後發表《滴水穿石》、《樂樂樂的故事》、《河邊垂柳》、《教鞭》、《望子成龍小議》、《苗苗樹苗一樣高》等一批小說散文言論。
就在王克煜念完3年師範畢業的時候,他的國中同學,有的考入清華、北大,有的進入山大、山經等地方名校,他們興高采烈地來告別時,他才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僅僅是箇中專生,離名牌大學還差很遠。但幸運的是,由於克煜在校期間,發表文章比較多,被分配到泰安日報社當記者。報社雖然是家文化單位,當時有學歷的卻是鳳毛麟角,少得可憐。然而這並沒有滿足他那跳動的心,他要圓自己的大學夢。
1985年春,克煜考上曲師中文函授,可報社因人手少,不讓參加。1987年秋,他考上中央黨校政治專業函授,由於時間不容許,又被迫中途停止。
他苦苦地尋覓著,執著地追求著。如能找到一種既不耽誤工作,又能上大 學的方式該多好啊!1987年12月,在朋友的引薦下,克煜走進市自學考試辦公室,在那裡他了解到,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是一所沒有院牆的大學,她沒有教師,也沒有教材,更沒有學制限制,全部靠自己擠時間自學完成學業,不過每門課程都要通過國家級考試。雖然學習難度很大,但是文憑含金量高,時間很自由,幾乎一點也不影響工作。當時,他很興奮,慶幸找到一種好的學習路子。
在一種說不出的興奮下,除了工作時間,他都努力讀書,讀書成了生活的樂趣。第一次考試,就報考了《寫作》、《現代文學史》、《教育學》3門課程,3個月的時間,真是夜以繼日,就像高考一樣緊張,滿以為考高分的《現代文學史》只得了58分,還好,《寫作》得了70分,《教育學》得了74分。初試牛刀,戰果並不輝煌,卻鼓舞了鬥志,他決心矢志不移地在自學之路上走下去。
自學道路異常艱難崎嶇,它不僅僅考察你的學業,而且對你的各種才能進行檢驗。你必須事先 按國家考試計畫,擬定好自己的計畫,哪門啥時考,必須合格,哪門是公共課每年考一次,哪門是選修課,不合格下次再選其他課。那時,自學考試沒有專門教材,一般指定一些名牌大學的經典教材,許多教材根本買不到,多數是托同事朋友四處借的。光找教材一項,就忙煞人。1987年春,他按照計畫報了《訓詁學》,可找遍泰安、濟南的書店也沒有買到,在泰安各大學的圖書館也沒有借到。離考試僅有2個月,還沒有找到書,放棄考試就打亂了計畫。他當時那個懊悔,真是有力無處使,發誓不論報什麼課,先買到書再說。最後,是市自考辦的教師給他在濟南借了一本,因對方也考,他只好整書複印,上下冊1000多頁,光複印費就花了200多元,用去兩個月的工資,但他還是很高興,因為終於得到了指定的教材,不然戰士手中沒槍怎么打仗。於是,他挑燈夜戰,每天幾乎到凌晨,四周的時間,他通讀了一遍,又複習了重點,僥倖考了62分。又衝破了一次障礙,渡過了一次難關,拿到寶貴的2學分。
時間是寶貴的,浪費自己的時間就等於自殺,浪費別人的時間,就是圖財害命。在自學初期,他就深刻領會了它的含義。工作和學習的矛盾是造成時間緊張的主要原因,可是魚和熊掌,他想兼得,而且必須兼得。當時,克煜乾記者,任務繁重,除了參加市裡的一些會議,每月都拿出一半的時間深入農村和企業,以便準確了解掌握基層真實情況。每次下鄉,他總是大包小包帶著書籍,白天採訪,夜晚點燈苦讀。
一年夏天,下午2點考《中國革命史》,由於頭一天有採訪任務,晚上又急著趕稿子,熬了個通宵,上午才翻了一下書。午飯後就合了合眼,沒想到這一睡就是一個多小時,他睜開眼時,已經2點多了,連臉都沒洗,慌忙騎腳踏車趕往考場。到了考場,已近2點半,監考老師說:“再晚3分鐘,就不讓你進了,怎么這樣粗心,連考試時間都忘了!”克煜點著頭,來不及解釋,趕緊坐到位子上開始答卷。從那以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克煜噩夢不斷,總是夢到考試開始了,自己還沒有趕到考場,夢中驚醒,冷汗淋淋。克煜睡眠少、易醒的習慣就是這時候形成的。
天道酬勤。1989年12月,克煜順利取得自學考試專科畢業證,工作上也取得了優異成績。他在百米礦井下采寫的《段大嫂夸老段》獲全國煤炭系統好新聞一等獎,至今仍然是泰安日報社惟一獲得的全國性一等獎。這期間,因為工作突出,在中央及省級報刊電台發表文章多,連續多年被評為泰安市新聞工作先進個人,還連續多年被大眾日報社、山東省廣播電台評為優秀通訊員。

夢想成真

大學的確是學子的搖籃,而社會卻有許許多多的誘惑,吸引著你, 稍有懶惰或厭煩,它就會讓你消沉,喪失意志。 年輕的愛因斯坦作公務員時列出一個奇妙的公式:A=X+Y+Z。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Y代表休息,Z代表沉默。受此啟發,我頂住外界的干擾,加緊了本科階段的學業。王安石的散文《游褒禪山記》讓他學會沉默,學會思考。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更是令人佩服。讀書學習只有這樣做,才能活學活用。
1990年7月10日,沿黃九省商品交流會在泰安舉行。數萬名代表紛紜而至,給歡快的泰山增添了幾分熱鬧。克煜應邀前去採訪。漫步大街,穿越小巷,走進大廈,逛遍展館。他感覺人們沒有被席捲全國的市場疲軟嚇倒,爭相打出各式各樣的廣告條幅,創造商機。山風吹來,萬幅飄動,大有欲滿山城之勢。他忽然想起“酒好不怕巷子深”的古諺,於是反其意而用之,在全國率先提出“酒好也怕巷子深”的論斷,引起與會人員強烈共鳴,並以此為題發表了通訊,全國多家報紙電台發表或引用。《中國機械報》一位高級編輯給這篇文章下了評語:“妙!《酒好也怕巷子深》實為一篇佳作。文章看似平淡無奇,只是篇語言流暢、文筆瀟灑的訪問記,實則提示了一個大主題——酒好也怕巷子深!這種提法實屬罕見。作者把國內市場疲軟的現實,高度凝練成一句話,況且敢於把傳統俗語‘好酒也怕巷子深’反其意而用之,並大膽用作標題。這與作者的遠見卓識是分不開的,足見作者的新聞思維如此敏銳而 強烈!”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改革開放大潮影響,新聞界掀起報告文學狂飆熱,一大批優秀作品脫穎而出。這些作品站在時代潮頭,敏銳地反映時代脈搏的跳動,真實地記錄時代風雲的變幻,勾勒出改革大潮奔騰前進的壯闊畫卷。我被這震撼了、打動了,也投入創作的洪流。他生活在泰山腳下,和“泰山人”打了幾十年的交道,深深感覺到:泰山人,是一個非常可愛、可敬的群體,有寫不完的詩篇,畫不完的畫卷,譜不完的樂章。作為一個黨報記者,他要用文學手段真實生動地描寫“泰山人”的工作生活,展現他們的精神風貌,這位頗喜愛文學的記者,終於找到一種新聞和文學相結合的創作途徑。
1990年4月底,就在克煜剛考完本科階段前兩門課程時,光明日報社給他打來電話說,他寫的一篇通訊題材很好,準備派個老記者王昭傑來和他一起深入採訪,搞一篇長篇通訊。當時,克煜剛考完試,渾身輕鬆,滿口答應下來。1989年秋天,中華中醫學學會在京召開“中醫中藥可以治癒癌症”中外新聞發布會,寧陽縣60多歲的老中醫李健三的病例成了大會主要例證。李健三身患絕症近20年,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發明了一種叫毛白楊血製劑的抗癌藥物,成功治癒了2例骨癌和多例其他癌症,被聘為中華振興中醫學會顧問。克煜得到這個訊息後,迅速采寫一篇6000多字的通訊《向死神挑戰》,在國內率先報導了李健三中醫中藥治癒骨癌的訊息。這篇通訊立即引起國內外廣泛的關注,國內幾家報刊電台爭相發表,還被美國雜誌轉載,結果招來數十萬患者。光明日報的同志就是看了這篇稿件後,才決定專門派記者前來採訪。
那時交通很不方便,到縣裡去的公車很少。克煜在火車站接到王昭傑同志, 簡單吃了點東西,又坐火車到磁窯,然後轉乘公車到寧陽縣城。縣衛生局的趙局長熱情接待了他們,並安排人給他們介紹情況。王昭傑是60年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專業畢業生,作風深入,治學嚴謹,讓克煜學到不少東西。上午聽領導介紹,下午與本人座談,今天深入到農村,明天進入工廠,與患者交談……沒想到,這一去就呆了一個月,光記錄本就用了三四個,可以說充分占有了材料。這時,克煜已熱血沸騰,一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已站在他面前。克煜一口氣寫出了3萬多字的報告文學
之後,進入漫長的審稿修改過程,省衛生廳、國家衛生部、中華中醫學會……最後根據本人和各級意見六易其稿,克煜的第一篇報告文學終於出爐了,最後定名《跋涉者之路》。從此,克煜一發不可收,進入報告文學創作時期:跋涉者李健三、壯烈犧牲的王振忠、從囚徒到英模的張憲寬、歷盡坎坷的王心釵、百折不撓的李田祚、公而忘私的趙廣河、奮力改革的趙緒森……他謳歌美好善良,鞭韃邪惡醜陋,挖掘人物的思想蘊含,寫出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這無疑給我的學業增加了負擔,可我沒有放鬆學習,《莎士比亞研究》竟取得了98分的好成績。
“我們的生活都不容易,但那有什麼關係?我們必須有恆心,尤其要有自信力!我們必須相信我們的天賦是要用來做某種事情的,無論代價有多么大,這種事情必須做到。”居里夫人的這句名言時時在克煜耳邊響起。1990年春天,當他向著名女作家謝冰心陳述自己的寫作過程後,年逾90高齡的老人欣然為克煜題寫書名。著名文學評論家宋遂良在看到他的書稿時,揮筆撰寫序言。時任山東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常務主席於東河也高興得題寫了序言。
寂靜的夜晚,月光如水,人們已進入甜蜜的夢鄉,克煜卻仍在挑燈苦讀……
1991年12月,他終於夢想成真,取得了自考委和山師大頒發的燙金本科文憑。與此同時,他的第一部27萬字的報告文學集《泰山之光》正式出版。1992年、1993年《泰山之光》先後獲中國成人寫作學會一等獎、第二屆泰山杯文學創作二等獎。

走向成熟

孔子不是說“三人行必有吾師”嗎?一位偉人也說過,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克煜雖然取得了本科文憑,但克煜認為,學歷並不代表水平,只有繼續加強學習,才能不斷豐富自己,也才能更好地乾好工作。
參加自學考試四五年,克煜養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由於長年上夜班,白天成了他讀書的整塊時間。無論多晚下夜班,每天早晨7點左右堅持徒步登山,1個小時行走近10公里,剩下的時間全是讀書、思考、寫東西。登山增強了體質,讀書豐富了頭腦。當今,許多人貪圖安逸,不思進取,串門、飲酒消磨時光。但他卻不這樣,儘可能騰出更多時間做學問。
這個時期,克煜一方面研究各種各樣的報紙版面,都給予評價,並參加了幾個全國性的研討班,撰寫了《讓版面說話》、《利用版面語言形成黨報風格》等一系列論文,並陸續在全國性報刊上發表,有的獲中國地市報優秀論文一等獎;一方面進行版面改革實踐,充分利用線條、花框、字型、底紋等,衝擊式排列組合,展示版面評價新聞、吸引讀者、展示個性的三大功能。組織版面安排稿件,絕不隨心所欲地拼湊,像老和尚的百袖衣,而是根據內容,給他們穿上五顏六色的衣服,竟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逐漸形成簡潔明快、剛勁有力而又圖文並茂、賞心悅目的風格,在短短几年的時間,泰安日報要聞版先後獲山東省報紙版面一等獎、中國地市報紙版面一等獎,躍居全省各類報紙前列,並得到全省乃至全國同行的高度評價,許多讀者也來信稱讚。原市委書記王建功同志每天必看泰安日報,並在一期要聞版評語中寫道:“這期頭版不錯,整體布局很好,新聞選得也好。《六次黨代會預備通知》發得好,短小精悍,又加了短評,很醒目;《我市普降雨雪》是喜事,加了花框,發得突出;《肥城縣委宣傳部一次性評選各種先進,僅用半天時間》,這條訊息對全市年終評選有指導意義……”多任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也多次打電話表揚泰安日報要聞版辦得好。1995年,泰安日報被評為華東六省一市最受民眾喜愛的黨報,在北京展出。
1996年春天,在研究國內各家報紙版面時,克煜發現報紙存在一個通病:報紙訊息的主導地位日漸削弱。客觀上,許多報紙忙於擴版增刊,忽視加強新聞隊伍訊息的寫作,於是乎大塊文章紛紛粉墨登場。主觀上,我們的記者通訊員存在片面認識,認為短訊息不過癮,不足以體現自己的水平,訊息寫成通訊,少者上千,長者逾萬。於是他又撰寫了《報紙訊息的現狀分析及對策》、《報紙訊息的三不足和三改進》、《主攻訊息》等一系列論文,闡述報紙訊息存在沒有風格、缺乏美感、無理論色彩的弊端,指出了把訊息擺在主陣地、讓訊息寫作多元化、產生轟動效益的努力方面。《新聞出版報》、《中國報刊月報》、《黨報研究》、《中國地市報人》相繼發表我的論文,有的還加了編輯點評。其中一篇題為《報紙訊息的三不足和三改進》論文被國家大型權威文摘刊物《新華文摘》轉載,一篇論文獲山東省優秀論文一等獎,一篇論文獲社科成果獎。這一年,克煜破格晉升為主任編輯,時年他才29歲,在全省甚至全國新聞單位是比較年輕的。
1998年10月,朱鎔基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時,送給《焦點訪談》欄目四句話:“輿論監督,民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強調“輿論監督非常重要”。輿論監督歷來是地方黨報的弱項,如果藉此東風,開展起泰安日報的輿論監督工作真是可喜可賀。經過與領導商量研究,決定在一版顯著位置開辦《監督哨》專欄。他們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與紀檢、防疫、技監、工商、文化等10餘個部門座談,研究如何搞好監督問題。他們提高稿費待遇,制定了保密制度。規定所有來稿,由總編輯簽發,對內外保密,直到發表,避免各種各樣的阻力,不致使批評稿件中途流產。他們收到來稿600餘篇,幾乎全部發表,在社會上產生良好的影響,起到弘揚正氣,鞭笞邪惡的作用,得到市領導和民眾的充分肯定與好評。
2001年泰安日報《監督哨》獲山東省新聞名專欄。 早在1991年初,克煜看到一本自考教材《中國文體比較學》,翻閱一遍,感觸頗大。回想國內引起充飭版面的言之無物的通訊,和國外耳目清新的人物專欄,於是產生了研究新聞比較學的想法。新聞本身就是從國外引進來,走了一百多年,發展到現在。他廣泛蒐集國內外資料,一種文體一種文體的比較,研究其形式的異同,本質的區別……1997年寫成16萬字的《新聞比較學》,由於種種原因未能出版。克煜又將課題導向定為報紙新聞寫作學,在新聞比較學的基礎上,經過二三年的縱深研究,2000年9月近30萬字的《報紙新聞寫作學》初稿完成。他開始請高校及新聞單位的一些專家教授審閱,又根據他們的觀點多次修改,由新華出版社正式出版,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邵華澤先生親自題寫書名,齊白石嫡孫齊可來欣然為本書創作封面國畫。同年克煜晉升高級編輯。
2006年12月6日,克煜任文娛部主任以來,他開始轉變思維,決心把文娛版辦成市民喜歡的一個版面報紙。圍繞泰山文化,先後開闢了書畫大家、名家專訪、書畫鑑賞、泰山石刻、泰汶風情、岱麓書院等專欄,宣傳報導了原副委員長田紀雲、上將劉振華、書協名譽主席沈鵬、齊白石嫡孫齊可來、評書表演家劉蘭芳、萬里妹妹萬蓉、中共中央辦公廳西苑出版社社長兼總編楊憲金、中國書協書記趙長青、亞舉聯主席蘇丹、中國舉重中心主任馬文廣、世界舉重冠軍李萍邱紅梅、曲藝家張志寬等各界名人190多個,挖掘撰寫一些歷史名人高宗岳、蕭大亨等30多個;策劃了許多重大選題,對亞洲錦標賽、東平西漢墓葬驚現孔子見老子彩色壁畫、書法山、沈鵬書法精英班泰山主題詩創作展、和聖文化柳下惠家譜等重大新聞進行了及時全面報導。新華社、大眾日報及全國大的媒體多次轉載他們的稿件,增強泰安日報的知名度。
人到中年。王克煜家庭、社會事務繁雜,職稱也至正高,併兼職大學教授,可謂事業有成,但是,他並沒有沉醉其中,仍然徜徉在知識的海洋里,筆耕不輟。時至今日,他累計編輯出版6370餘萬字,撰寫發表文章1200餘篇(部)900餘萬字,獲各種獎109件,出版著作20餘部。也正是因為克煜發表論文著作多,社科成果突出,1996年破格評上主任編輯,1998年被授予泰安市跨世紀優秀青年科技幹部,1999年被泰安市委、市政府評為“泰安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2002年評為高級編輯, 2004年被評為山東省“十佳自學者標兵”。
( 原載2010年6月17日《北方周末》)

作者簡介

張子秋,男,《北方周末》記者,1963年生人。曾任多家報刊記者,創辦中國民生熱線網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