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多年生、直立草本;根莖肥大,疙瘩狀,木質,向下密生纖維狀鬚根。莖高0.3-1.5米,四棱形,具槽,密被向下貼生疏柔毛或短柔毛,草質,在葉腋內常有不育的短枝,其上具較小型的葉。葉卵狀圓形,卵形至披針形,大小不一,生於主莖中、下部的較大,生於側枝及主莖上部的較小,長0.8-11厘米,寬0.7-3.5厘米,
先端 漸尖、急尖或鈍,基部驟然收縮後長漸狹或闊楔狀漸狹而成具狹翅的柄,邊緣除基部全緣外具圓齒,草質,上面欖綠色,被疏或密的短剛毛,有些近無毛,下面較淡,被疏柔毛至短絨毛,有時近無毛,但均密被白色或黃色小腺點;葉柄長0.2-2.5厘米不等。花序為由聚傘花序組成的頂生圓錐花序,疏散,聚傘花序多花,長2-9厘米,直徑1.5-8厘米,分枝纖細而極叉開;苞葉與
莖葉 同型,通常卵形,較小,近無柄,向上變苞片狀,苞片卵形或針狀,小,但較顯著;花梗長3-8毫米,總梗長1-4厘米。花萼鐘形,長與寬約2.5毫米,外面疏生極短硬毛或近無毛,滿布白色或黃色腺點,萼齒5,近相等,三角狀,約為萼長之1/3,果萼直立,闊鐘形,長4-5毫米,直徑約5毫米,基部圓形。花冠白、藍白或紫色,上唇帶紫藍色,長約7毫米,外疏被短柔毛,內面無毛,冠筒在基部上方明顯淺囊狀突起,略彎曲,至喉部寬約2毫米,長為花冠長之1/2,冠檐二唇形,上唇先端具4圓裂,下唇闊圓形。雄蕊及花柱與花冠等長,均內藏。
花盤 環狀。成熟小堅果卵形,長約2毫米,寬約1.5毫米,黃栗色,被黃色及白色腺點。花期6-10月,果期9-11月。
香茶菜
該種在葉形、葉的大小及莖與葉的毛被方面,變異幅度極大,但圓錐花序疏散,聚傘花序分枝極叉開,果萼闊鐘形且直立等特徵則是共同的。
香茶菜
香茶菜
香茶菜
香茶菜
產地生境 分布在中國廣東(葵涌、馬巒山(張壽洲等4923)、鹽田(李沛瓊1629)、三洲田、梧桐山(李沛瓊1629)、羊台山)、廣西、貴州、福建、台灣、江西、浙江、江蘇、安徽及湖北;生於海拔200-920米林下或草叢中的濕潤處。
繁殖方法 種子繁殖
秋季10-11月,小堅果成熟,種子由嫩白色轉為黑褐色時,將果枝割下,曬乾脫粒。貯藏於陰涼處,育苗移栽以春播為主。供收穫幼苗上市的,全年均可播種生產,早春及冬季則要利用日光溫室栽培。於翌年春分至清明前後撒播育苗。育苗地以平地或緩坡地、肥沃疏鬆的砂質壤土為宜,深根耙平,整寬100-120厘米,溝深15厘米的畦。然後在整好的畦面上按行距25厘米開淺橫溝,溝深5-7厘米,將種子拌細土灰或細沙,均勻撒於溝底,覆土3厘米,蓋草,保持土壤濕潤,出苗後除去蓋草。加強管理,適當追肥,勤除草,經1年培育後,第二年春移栽。
分根繁殖
在選好的種植地中每公頃施入土雜肥3萬千克、磷肥450千克。然後深翻,耙平,作畦,畦寬120-150厘米,溝深15厘米,按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開穴,穴深10-15厘米,穴底平整,每穴放帶芽2-3個的瘤根,芽朝上,覆土平畦面,每公頃需種6000-7500千克,種植時間分春、秋兩季,秋季以11-12月地上植株枯萎後採挖,分根繁殖;春季在3月中旬出苗時採挖,邊挖邊種。遇天旱,可適當澆水,使成活率提高,栽種時間以不過清明為宜。
栽培技術 土肥管理
種植香茶菜需要中性或弱鹼性土壤,不能用酸性土壤。香茶菜不能承受太高的溫度,所以種植地應選在背陰的地方,陽光直射時間不長,最好海拔高些,中國南方地區一般在800米以上。種植田塊應在入冬前施好基肥,基肥以腐熟的廄雜肥為主,然後翻耕。翌年春天,待氣溫大約升到20℃時,就可整地,準備移栽。築畦寬1.4米,溝寬0.4米,溝深0.3米,地塊應排水良好。將育好的苗或分好的植株直接栽到田裡,覆土厚5厘米。株距40厘米、行距60厘米。
中耕除草和培土
在香茶菜植株矮小時,因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極易滋生雜草,影響香茶菜生長,所以要及時中耕除草。香茶菜是草本植物,莖桿纖細,而植株高度最高時可達1.9米,枝葉非常繁茂,長大後極易倒伏,影響採收工作和質量。種植時覆蓋的土壤遠遠不夠,應在香茶菜株高達0.5米時培土,同時起到除草的作用。
病害防治 香茶菜少見病蟲危害,只在持續陰雨天氣時偶發腐爛病。只需及時將病株拔出,曬乾燒掉即可。因香茶菜是藥用植物,故切忌施用農藥。
主要價值 全草入藥,治閉經、乳癰、跌打損傷。根入藥,治勞傷、筋骨酸痛、瘡毒、蔪蛇咬傷等症,為治蛇傷要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