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山港灣

鐵山港灣

鐵山港灣,亦稱“鐵山港”或“鐵山灣”,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沿海、北部灣的東北部,該灣為指狀狹長形半封閉海灣,南北走向,灣口向南敞開,地理坐標範圍為北緯21°28.5′~21°45′、東經109°26′~109°45′。全灣岸線長約170千米,面積約340平方千米。

據廣西908專項海島綜合調查成果,鐵山港灣有44個海島,占廣西海島總數的6.21%。海島面積1007平方千米,占廣西海島總面積的0.65%。海島岸線長26.205千米,占廣西海島岸線總長度的3.90%。海島主要分布在港灣的北部且開發強度較大,僅中央水道附近的少數海島如斗谷墩、老鴉洲、探箔墩、釣魚台、紅沙墩、平墩和茅墩等自然屬性保存較好。

鐵山港灣屬華南褶皺系雲開隆起帶之南西傾伏端。早古生代屬華南加里東地區;晚古生代沉積了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台蓋層。中、新生代以來,受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先後形成了白沙和南康等斷陷盆地,其後地殼升降運動頻繁,斷續沉積了第四系以濱海相為主的湛江組和北海組粗碎屑岩建造,並伴有多期、多次間歇性的基性火山噴溢,從而形成了鐵山港灣輪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山港
  • 地理位置:廣西壯族自治區東部沿海
  • 面積:約 340 km
  • 別名:鐵山港、鐵山灣
  • 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
形成原因,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自然災害,地質,氣候,水文,自然資源,浮游植物,浮遊動物,潮間帶生物,紅樹林,島嶼分布,綜述,北部島嶼,中部島嶼,

形成原因

鐵山港灣屬華南褶皺系雲開隆起帶之南西傾伏端。早古生代屬華南加里東地區,沉積了一套深海相類復理石建造;晚古生代沉積了泥盆系和石炭系地台蓋層,之後隆起遭受剝蝕。中、新生代以來,受印支運動、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的影響,先後形成了白沙和南康等斷陷盆地,其後地殼升降運動頻繁,斷續沉積了第四系以濱海相為主的湛江組和北海組粗碎屑岩建造,並伴有多期、多次間歇性的基性火山噴溢,從而形成了鐵山港灣輪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鐵山港灣位於廣西東部沿海,北部灣的東北部,該灣為指狀狹長形半封閉海灣,南北走向,灣口向南敞開,地理坐標範圍為北緯21°28.5′~21°45′,東經109°26~109°45′。全灣岸線長約170千米,面積約340平方千米。海島面積1007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鐵山港灣受公館褶皺帶和中新生代斷陷盆地的控制以及冰後期海平面上升的影響,鐵山港灣於距今8000年左右的大西洋期接受海侵,在波浪、潮浪和河流的長期作用下形成現今的港灣形勢。港灣的東、西兩側為北海組、湛江組組成的古洪積—沖積平原,地勢平坦,微向南傾斜,海拔高程為8~20米;北部為侵蝕—剝蝕台地,高程一般為10~30米,局部為50~76.6米。
鐵山港灣
地貌分布
鐵山港灣北部海島均為大陸島,海島地層、岩石、構造、地貌等特徵與港灣東西兩側大陸相似,以級(高程小於15米)和二級侵蝕—剝蝕台地(高程為15~50米)為主,高程多在20米以下,海島走向多為南北向或東西向,與海灣或支叉港灣的走向趨於一致。此外,在港灣東南部大陸岸灘之上,分布有3個海積型沙島,為海積平原地貌。該灣海島離岸距離不大,多位於大陸岸灘之上,因而海島養殖開發等突出,人工地貌多,多數海島通過堤壩與大陸相連或島一島相連。
鐵山港灣為強潮型海灣,水下地貌以潮流槽脊系統為特徵。潮流沙脊與潮流深槽相間排列,淀洲沙、東沙、高沙頭、中間沙和更新沙等形成輻射狀沙脊群向海灣南部展布。據2010年重點港灣測繪成果,整個港灣水深自東向西由淺入深再變淺,坡度為0.9‰~6.2‰。以灣口中央2米等深線為界,可將海灣分為東側淺水區和西側深水區。2米等深線東側為大面積淺水區,水深普遍為-3~2米,最東側的沙田港口區水深在6米左右。2米等深線西側深水區被灣口中央堆積的沙洲(水深為-0.5~2米)分割為東、西兩條水道。西水道寬0.8千米左右,向北延伸約5.7千米,水深為5~20米,為漲潮沖刷槽;東水道由灣口向北偏西方向延伸至石頭埠附近,大於10米水深的航道長約12千米,寬約0.5~1.2千米,為落潮沖刷槽。東、西水道均為鐵山港灣航運區貨運航道。
鐵山港灣
圖表

自然災害

鐵山港灣的主要災害性天氣有風暴潮、颱風、偏北大風、西南大風、暴雨、海霧、低溫陰雨等。

地質

鐵山港灣位於北部灣拗陷的北部隆起區,周邊地質構造主要為華力西期公館褶皺帶和阿爾卑斯中新生代斷陷盆地。
公館褶皺帶位於構造區北面,延伸長約52千米,寬15千米,呈東北向展布,褶皺、斷層均較發育。沿斷層糜棱岩化、千糜岩化、矽化和褐鐵礦化較發育,局部有石英斑岩脈侵入。褶皺帶內主要褶皺有犁壁山單斜和公館向斜;主要斷層有獨田斷層、犁壁山斷層和關所營斷層等。
中新生代斷陷盆地位於港灣的東西兩岸,包括中生代白沙斷陷盆地和新生代南康拗陷盆地。
鐵山港灣周邊出露地層有下古生界志留系、上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和白堊系、新生界第三系和第四系,灣內海島主要出露泥盆系、下石炭系、上白堊系和第四系。
泥盆系
下統石橋組
分布於公館和白沙東北地區。底部為一套厚約20米的礫石層;下、中部為紫色厚層岩屑質不等粒含礫石英砂岩與中粒砂岩,局部夾泥質砂岩、千枚狀頁岩;上部為灰色厚層細粒石英砂岩。
下統賀縣組
與石橋組相伴出露。下部為淺灰色厚層不等粒岩屑質含礫砂岩、中粒砂岩夾少量粗砂岩和泥質細砂岩;上部為灰色、淺灰色中厚層泥質細砂岩、灰紫色厚層細粒石英砂岩夾粉砂質頁岩。
中統信都組
分布於梨壁山和公館一帶,與下統賀縣組呈整合接觸。岩性下部為含礫不等粒石英砂岩,局部底部為粗沙礫岩或細礫岩;中部為淺灰色中厚層泥質細粒砂岩夾厚層石英砂岩,局部夾鐵砂質泥岩和粉砂岩、泥岩、頁岩等;上部為淺灰色厚層岩屑質石英砂岩和泥質粉砂岩。
上統
主要分布於公館一帶,在白沙東側亦有零星出露。根據岩性差異劃分為下組和上組。下組出露不全,所見岩性為隱晶質—微粒灰岩夾生物碎屑灰岩、泥質灰岩、頁岩,盛產腕足類、珊瑚和海百合莖化石。上組主要為灰色、灰綠色、灰黑色薄層粉砂岩,粉砂質頁岩夾灰岩、泥灰岩,常呈互層出現,層理清晰,頁理髮育,產腕足類、海百合莖、苔蘚蟲和植物化石。
參考來源:
石炭系
零星分布於石塘、閘口、海角、石子壩、三角田等地,與下伏上泥盆統上組呈整合接觸下部為黑色中薄層隱晶質—微粒灰岩和薄層泥灰岩,二者呈互層出現。中、上部為隱晶質生物灰岩夾生物白雲質灰岩和中薄層緻密灰岩,局部夾隧石灰岩和炭質灰岩。該階盛產珊瑚、腕足類、海百合莖瓣鰓類和苔蘚蟲等化石。
零星分布於閘口、三角田、石頭埠等地。根據岩性組合和古生物特徵分為下段和上段兩者之間呈整合接觸。下段為白雲角礫岩和角礫狀灰岩夾厚層微粒灰岩、生物灰岩和泥質頁岩夾透鏡狀泥質灰岩,盛產珊瑚和腕足類等化石。上段為石英細砂岩夾炭質頁岩、粉砂岩和粉砂質頁岩等,產腕足類、海百合莖和植物化石。
參考來源:
白堊系分布於白沙一帶。根據岩性組合特徵,劃分為西垌組和羅文組。
岩性主要為紫紅色中—細粒長石質岩屑砂岩、細粒長石質石英砂岩、砂質礫岩、黑雲母流紋英安斑岩、流紋斑岩、霏細斑岩、凝灰岩等。
與西垌組呈假整合接觸,岩性主要為暗紫紅色中厚層-厚層含粉砂泥岩、泥質粉砂岩和礫岩等。
參考來源:
第四系地層主要分布於港灣東西沿岸和南部,地層從老到新分別為
下更新統湛江組
岩性為淺黃色、淺灰色和白色沙礫層、砂層、粉砂層、黏土質砂粉層和黏土層。
中更新統北海組
岩性為褐色鐵質膠結沙礫層,棕黃、黃色砂層,褐黃色砂層、黏土質砂層和砂質黏土層。
分布於岸灘與濱海階地。岩性為泥炭、淤泥、砂質黏土、砂和礫,局部含貝殼及鈦鐵礦。
第四紀表層沉積物
該灣海島第四紀表層沉積物主要包括殘積—坡積物、海積-沖積物、海積物和人工堆積物等成因類型。其中,殘積坡積物主要分布於侵蝕—剝蝕台地的表層尤其是海島周邊,受海岸侵蝕作用影響,在岸線附近堆積形成碎石灘或碎石砂泥灘。海積-沖積物主要分布於小型河流的入海口,包括海積沖積平原和養殖場沉積物。海積物主要分布於斗谷墩等海島海積平原、周邊沙堤及養殖場。
新構造運動
該區新構造運動表現為間歇性隆起,同時伴有斷裂和斷塊的發生。斷裂構造控制海岸形態的發展,斷塊因兩組不同方向的斷裂作用而形成。閘口經十萬大山至南寧的一級水準測量表明,該區在近20年來,在垂直方向出現上下震動。1956—1966年上升量最大值達35毫米,1966—1972年發生下降,下降量最大值達15毫米。在水平方向上亦有波狀起伏的特點。
參考來源:

氣候

鐵山港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整個港灣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受大氣環流和地理位置等影響,表現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季短、季風盛行等氣候特點。春季天氣多變,多陰雨天氣和強對流天氣,偶有春旱;夏季高溫多雨、多颱風、雷雨;秋季多晴天,少雨,秋旱時有發生;冬季乾旱少雨,但氣溫不低。
鐵山港灣氣溫的年變化振幅不大,僅13.8℃。累年平均氣溫為22.9℃,極端最高氣溫為38.2℃,極端最低氣溫為1.5℃。氣溫的月際變化平緩,但春秋轉換季節氣溫變化較其他時期顯著,2—3月、3—4月平均氣溫逐月回升達4℃,10-1月平均氣溫下降43℃。歷年月平均氣溫最低為15.0℃,出現在1月;最高氣溫為28.8℃,出現在7月。
鐵山港灣累年平均降水量為1573.4毫米,比龍門港少600~700毫米,比防城港少800毫米。歷年平均降水日數為144天,平均每月為12天,比其他港灣少5~7天,是廣西沿海降水量和降雨日均較少的一個港灣。年降水量的80%~85%集中在4—9月,此期間又稱為華南汛期。根據降水性質的不同,又分為前汛期(4—6月)和後汛期(7—9月)。其中,前汛期降水量約占全年的31.9%,後汛期降水量約占全年的51.5%;冬半年降水量僅占全年的16.6%。一年之中最大降水出現在8月,其次為7月,最小降水依次出現於12月和11月。
鐵山港灣常年盛行風向的季節性變化明顯。冬季(11月至翌年2月)盛行北東北風,夏季(5—8月)盛行南西南風,年平均風速為3.7米/秒。春季(3—4月)為由冬入夏的轉換季節,大陸上空的西風帶環流逐漸減弱北退,被熱帶地區的偏東氣流代替,期間摩擦層及近地層偏北風和東南風交替出現。秋季(9—10月)與春季恰好相反,控制該地上空的偏東氣流逐漸減弱,中高緯度地區的西風帶南移,不斷有冷空氣南下,期間近地層盛行風向仍以偏北風為主,其次是偏東風,春秋過渡季節的平均風速介於冬夏之間。歷年瞬間最大風速為37米/秒,風向為東東南向(1984年9月6日)。
濕度
鐵山港灣累年平均相對濕度為79.8%,最大相對濕度岀現在3—4月,為84.5%;最小相對濕度出現在11月,其值為71.6%。每年10月至翌年1月,相對濕度小於80%。
蒸發量
鐵山港灣累年平均蒸發量為1843.5毫米。歷年月平均最大蒸發量岀現在7月,其值為210.1毫米;最小蒸發量出現在每年的2月,其值為85.1毫米。
日照時數
鐵山港灣累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766.7小時,日照頻率為39.8%。累計月平均日照時數為147.2小時;最長日照時數為215.1小時,出現在7月;最短日照時數為63.6小時,出現在2月。

水文

潮汐類型
鐵山港灣屬不正規全日潮。潮波振動主要受北部灣傳入的潮波所控制,沒有形成獨立的潮波系統。在灣內,全日分潮(振幅為80厘米以上)效應比半日分潮(振幅為50厘米),潮波振幅由灣口向灣頂逐漸遞增。該灣一年中約有60%的時間為一天一次潮,其餘為一天兩次潮。潮汐日不等現象相當顯著,主要反映在一個太陰日內,相鄰的兩次高潮或兩次低潮的潮高不等,其差值一般為0.5米,大者達1.5米以上;而且漲落潮歷時也不等,相差1小時30分鐘左右。此外,還有月不等、年不等現象。每月的朔望期間,潮位高,潮差小,一個太陰日內出現一次高潮,次低潮。而上、下弦月期間,潮位低,潮差小,一個太陰日內出現兩次高潮和兩次低潮。
潮汐特徵值
據2008年1月至2009年3月,石頭埠驗潮資料,鐵山港灣逐月最大潮差為4.86米,最小潮差為0.20米,平均潮差為2.89米;全日潮最大潮差為4.86米,最小潮差為3.72米,平均潮差為4.18米。半日潮最大潮差為4.39米,最小潮差為0.20米,平均潮差為2.09米。受地形影響,潮差由口門向港內遞減。漲落潮歷時不等,一般漲潮歷時較落潮歷時長。逐日漲潮平均歷時為8小時26分鐘,落潮平均歷時為7小時23分鐘,漲落潮平均歷時差1小時3分鐘。全日潮漲潮平均歷時為14小時40分鐘,落潮平均歷時為10小時26分鐘,漲落潮平均歷時差4小時14分鐘。半日潮漲潮平均歷時為6小時4分鐘,落潮平均歷時為6小時14分鐘,漲落潮平均歷時差-10分鐘。
漲落潮流速及流向
鐵山港灣為溺谷海灣,灣內以潮流為主。據實測資料,該灣最大漲潮流速為52~54厘米/秒,口門處達70厘米/秒,流向均為北—北東北;落潮流速為66~70厘米/秒,口門處達93厘米/秒,流向為南向;落潮流速一般大於漲潮流速,差值為10~16厘米/秒。受地形的影響,潮流呈沿等深線運動的往複流,轉流歷時較短,由漲潮流轉落潮流為逆時針方向旋轉,其歷時約20分鐘,各層轉流時間基本一致;由落潮流轉漲潮流為順時針方向旋轉,其歷時約1小時,且底層先漲,中、表層後漲。整個海灣潮流流向較為一致,流速區域變化不大。
潮流性質
鐵山港灣大部分區域為不規則半日潮區,僅口門附近為不規則全日潮流,潮流的運動形式屬往複流性質。
潮流場分布
鐵山港灣潮流主流向與航道走向基本一致。口門處漲潮流為北東北冋,落潮流為南西南冋;灣頂漲潮流為北西北向,落潮流為南東南向。最大漲潮流速度為60厘米/秒左右,一般出現在高潮前2~4小時;最大落潮流速約70厘米/秒,岀現在高潮後4~6小時,轉流時間岀現在高潮時或低潮時附近。流速的垂向變化不大,表層流速最大,中層次之,底層最小;表、底層流速相差約10厘米/秒,流向基本一致。
鐵山港灣的佘流流速較弱,以口門處流速最大,冬季表層流速為13厘米/秒,夏季為10.3厘米/秒,其他區域均不超過10厘米/秒。
鐵山港灣常風向和強風向均為北向,港灣口門附近的強浪向和常浪也為北向,每年9月至翌年3月,以北向浪居多、4—8月則以西南向至東南向浪為主。該灣口門區平均波高約0.35米,最大波高達2.5米,平均周期20秒左右,最大周期可達6.0秒。
海水溫度
鐵山港灣海水溫度的分布變化主要與太陽輻射有關,同時也受沿岸水及降雨的影響。據歷年資料統計,港內年平均水溫為23.49℃,極端最高水溫為34.4℃,極端最低水溫為8.4℃,水溫夏高冬低。年內水溫最高月份為7—8月,分別為29.45℃和29.21℃;最低月份為1—2月,分別為15.65℃和15.91℃,兩者相差約14℃。
鹽度
鐵山港灣海水鹽度變化趨勢為灣口高於灣頂;灣口鹽度一般為26~31,灣頂鹽度為20~28.該灣無大河流注入,鹽度主要受沿岸水和降雨影響。一年之中,夏季降雨量最多,平均鹽度為2左右;冬季降雨量少,平均鹽度為30.5。
鐵山港灣沒有大、中河流入海,只有那郊河、鐵山河和白沙河等多條小河注入。

自然資源

浮游植物

據2006—2007年調查,鐵山港灣浮游植物有115種,其中硅藻107種,甲藻8種。浮游植物量全年四季平均值為211~8440萬個/立方米。其中優勢種有角毛藻(或角刺藻,春夏秋)、根管藻(春冬)、透明輻桿藻(春)、菱形海線藻(夏秋冬)、球形棕囊藻(夏秋)、中肋骨條藻(夏)、佛恩海毛藻(冬)。

浮遊動物

據2006—2007年調查,鐵山港灣春季浮遊動物平均量為220毫克/立方米,夏季為100毫克/立方米,秋季為98毫克/立方米,冬季為89毫克/立方米;計有48種,其中橈足類的種數最多有2種;水母類8種;優勢種為夜光蟲。

潮間帶生物

2006—2007年調查,鐵山港灣共發現潮間帶底棲生物234種;其中多毛類20種,軟體動物158種,甲殼動物36種,棘皮動物16種,其他類4種。優勢種為豆滿月蛤、長腕和尚蟹、藤壺、縱帶灘棲螺和蠣敵荔枝螺。春季潮間帶生物量為21.4克/平方米,秋季為52.0克/平方千米。潮間帶生物的豐度大多低於20世紀80年代同期。

紅樹林

鐵山港灣兩側灘涂特別是其東南部沙田半島是中國大陸海岸紅樹林的典型代表。該地區紅樹林發育良好,結構獨特,連片較大,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天然紅樹林。區內有紅樹植物15種;其中真紅樹10種,包括木欖秋茄紅海欖桐花樹白骨壤海桑欖李、老鼠勒、銀葉樹海漆;半紅樹5種,包括鹵蕨、節槿、楊葉肖槿水黃皮海芒果。浮游植物96種,底棲硅藻158種,魚類82種,貝類9種,蝦蟹類61種,鳥類132種,昆蟲類258種,其他動物26種。1990年9月,國家批准在該地區建立山口國家級紅樹林生態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海岸線長50千米,保護面積80平方千米,其中有林面積8平方千米。保護區內紅樹林秀麗奇特,高大繁茂,有的高達4米,直徑14~20厘米。1993年,該保護區加入中國人與生物圈網路;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人與自然生態保護圈網路;2002年,被列為國際重要濕地;2003年1月,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綠色環保教育基地。

島嶼分布

綜述

鐵山港灣據第一次中國海島調查成果(廣西海洋開發保護管理委員會,1996)和《全國海島名稱與代碼》,該灣分布有43個海島。據廣西908專項海島綜合調查成果,該灣現有44個海島,占廣西海島總數的6.21%。海島面積1007平方千米,占廣西海島總面積的0.65%。海島岸線長26.205千米,占廣西海島岸線總長度的3.90%。海島主要分布在港灣的北部且開發強度較大,僅中央水道附近的少數海島如斗谷墩、老鴉洲、探箔墩、釣魚台、紅沙墩、平墩和茅墩等自然屬性保存較好。

北部島嶼

鐵山港灣北部海域(北緯21°43'以北)分布有高墩、細茅山、青山、紅墩仔、青墩、茅草墩、牛軛墩、上紅沙墩、豬腰墩、扭雞頸墩、紅沙墩、探箔墩、釣魚台、鹽灶墩、平墩、大嶺、下草墩、烏面灶墩等33個島嶼,島嶼周邊是重要的海水養殖區。
鐵山港灣
鐵山港灣北部海島分布
茅草墩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約8.47千米,鐵山港東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6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6′、東經109°36.4′。因盛產茅草而得名。島略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120米,寬78米,面積約0.005平方千米,岸線長284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上泥盆統灰岩構成,其上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物。海島較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環島為人工岸線和養殖池塘。島陸植被茂盛,以茅草和桉樹為主。表層土壤為磚紅壤。海島四周為養殖池塘,西部通過池塘堤壩與青墩相連,東部通過池塘堤壩與大陸相連。
鐵山港灣
茅草墩
茅草墩—1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7.83千米,茅草墩東北0.87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6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7′、東經109°36.9′。島呈梅花形,東西走向;長124米,寬98米,面積為0.0065平方千米,岸線長341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上泥盆統灰岩構成,其上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物。海島較高大,為二級侵蝕—剝蝕台地,環島為人工岸線與養殖池塘。島陸植被茂盛,長松樹和雜草。表層土壤為磚紅壤。
海島四周開闢有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與大陸相連。
青墩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約8.62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6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6°、東經109°36.3′。因該島松樹、雜草常青,故名。島略呈圓形,東西長76米,南北寬66米,面積為0.0029平方千米,岸線長210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上泥盆統灰岩構成,其上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物。海島矮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環島為人工岸線和養殖池塘。海島植被茂盛,長松樹和雜草等。表層為磚紅壤。
海島四周為養殖池塘,西部通過池塘堤壩與青墩—1相連,北部通過池塘堤壩與紅墩仔島相連,東部通過池塘堤壩與茅草墩及大陸相連。
青墩—1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8.70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3.5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6′、東經109°36.2′。島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55米,寬40米,面積為0.0013平方千米,岸線長141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上泥盆統砂岩、頁岩夾灰岩構成,其上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物。海島矮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環島為人工岸線與養殖池塘。島陸植被為灌草叢,表層土壤為磚紅壤。海島四周為養殖池塘,北部通過池塘堤壩與紅墩仔島相連,東部通過池塘堤壩與青墩相連。
紅墩仔島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8.67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4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0°44.7′、東經109°36.3′。因該島比周圍其他島面積小,島的表層泥土為紅色,故名。島略呈橢圓形,南北走向;長61米,寬53米,面積為0.0021平方千米,岸線長173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上泥盆統砂岩、頁岩夾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泥土。海島矮小,為級侵蝕—剝蝕台地,環島為人工岸線與養殖池塘。島陸植被為灌草叢,長雜草。海島四周為養殖池塘,南部通過池塘堤壩與青墩—1、青墩相連。
青山島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890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邊緣。最髙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5.3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7′、東經109°36.1′。因該島高大,島上長滿松樹、雜草四季常青,故名。島略呈橢圓形,南北走向;最長處120米,最寬處50米,面積為0.0039平方千米,岸線長272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上泥盆灰岩構成,其上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物。海島較高大,為二級—侵蝕剝蝕台地。東岸和南岸為人工岸線和養殖池塘,西岸為稀疏的紅樹林砂泥灘和岩灘,高潮時西側水深約3米,附近海域產鱭、青蟹等。島陸植被較少,長松樹和雜草。表層土壤為磚紅壤或紅泥土,周邊潮間帶為草甸或紅樹林濱海壤質鹽土海島東面和南面開闢有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與大陸相連。
牛軛墩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8.89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邊緣。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6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5′、東經109°36.1′。因該島形似牛軛(套在牛脖子上,用來拉車拉犁的木製工具),故名。島略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約110米,寬約50米,面積為0.0046平方千米,岸線長314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上泥盆灰岩構成,其上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物。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北岸和東岸為養殖池塘,西南岸為岩灘、紅樹林沙泥混合灘和沙泥混合灘,高潮時水深約3米。島陸植被較少,長有松樹和雜草等。海島表層土壤為磚紅壤,周邊潮間帶為草甸或紅樹林濱海壤質鹽土。附近海域產蟹、鱭等海島西北部和東部開闢有養殖池塘。向北通過池塘堤壩與青山島相連,向南通過池塘堤壩與豬腰墩相連。
豬腰墩(1)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8.83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邊緣。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4′、東經109°36.0′。因該島近似豬腰(豬腎)故名。島略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最長處250米,最寬處135米,面積為0.024平方千米,岸線長659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上泥盆灰岩構成,其上覆蓋第四系殘坡積物。海島地勢低平,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東岸為人工岸線和養殖池塘,西岸為岩灘和沙泥混合灘,高潮時水深約3米。島陸植被茂盛,長有松樹、灌叢和雜草。海島表層土壤為磚紅壤,周邊潮間帶為濱海壤質鹽土。附近海域產蟹、鱭等。海島東側和南側開闢有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北連牛軛墩,南連大陸。
扭雞頸墩又名頸島,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9.36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邊緣。最高點位於海島東部,高程6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1′、東經109°35.6′。因該島過去形似扭轉的雞頸故名。島呈近圓形,東高西低;長31米,寬24米,面積520平方米,岸線長84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構成。海島矮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海島植被較少,長有雜草。表層土壤為磚紅壤或紅泥土,周邊潮間帶為濱海壤質鹽土。低潮時,北側為乾出紅樹林沙泥混合灘或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該島東南側為成片的養殖池塘,通過堤壩連陸。
鹽灶墩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968千米,獨山村駐地西南約1.44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邊緣。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7′、東經109°35.3′。因過去該島曾是煮鹽工場,有鹽灶遺址,故名。島呈近圓形,南北走向;長76米,寬74米,面積為0.0041平方千米,岸線長234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上泥盆統砂岩、頁岩夾灰岩構成,褶皺發育;表層為磚紅壤或紅砂泥土。海島不大,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茂盛,長有松樹、灌叢和雜草。海島北、東、南三面潮間帶被圍墾成養殖池塘,西南岸為乾出岩灘、沙泥混合灘和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
環島開闢有養殖池塘,通過堤壩南連大嶺島,東連大陸;海島西北側和東側各有一處磚瓦房,有養殖戶居住。
平墩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10.02千米,獨山村駐地西南約179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岸灘上。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4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7′、東經109°35.1′。因頂部較為平坦,故名。島略呈橢圓形,東西走向;長軸長61米,短軸長45米,面積為0.0018平方千米,岸線長157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土。海島不大,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茂盛,以灌草叢為主。海島四周為乾出岩灘、沙泥混合灘和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海島位於潮間帶沙泥灘上,未開發。
上草墩又名茅墩,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10.0千米,獨山村駐地西南約1.82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岸灘上。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4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6′、東經109°35.1′。因島上野草叢生,又居下草墩之北,故名。2006年海島現場調査當地居民指認為茅墩。島呈橢圓形,西北—東南走向;長66米,寬59米,面積為0.0017平方千米,岸線長176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土。海島不大,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茂盛,以灌叢和雜草為主。海島四周為乾出岩灘、沙泥混合灘和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海島位於潮間帶沙泥灘上,未開發。
大嶺島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9.82千米,獨山村駐地西南約1.75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邊緣。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4.1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5′、東經109°35.2′。因該島高大形似山嶺,故名。島略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南北長158米,東西寬70米,面積為0.01平方千米,岸線長420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砂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海島地勢低平,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體多處被切割或平整。海島南部植被稀少,北部種植有桉樹。環島開闢有養殖池塘,僅西北岸發育乾出的沙泥混合灘和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環島開闢有成片的養殖池塘,通過堤壩東連大陸,東北連鹽灶墩,西南連下草墩。島西北角建有紅磚房,有養殖戶居住。
下草墩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10.08千米,獨山村駐地西南約2.0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5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5′、東經109°35.0′。因地處上草墩南方,故名。島呈橢圓形,東西走向;長72米,寬64米,面積為0.0024平方千米,岸線長196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砂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泥土。海島矮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較少,為灌草叢。島東岸為人工岸線與養殖池塘,北、西、南三面為乾出的岩灘、沙泥混合灘和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高潮時周圍水深約3米;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海島東面圍墾有成片的養殖池塘,通過堤壩東連大陸,東北連大嶺島。
烏面灶墩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9.91千米,獨山村駐地西南約2.1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3'、東經109°35.1'。因該島原遺留有幾座烏黑的煮鹽灶,故名。島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175米,寬65米,面積為0.0086平方千米,岸線長412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和砂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海島地勢低平,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幾乎全部被闢為養殖池塘,四周亦被圍墾成池塘,僅西南岸發育沙泥混合灘和潮溝,高潮時周圍水深約2米。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
海島養殖開發強度大,島體幾乎被挖平,海島四周有成片的養殖池塘,通過堤壩東連大陸。
亞公墩(1)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約10.30千米,獨山村駐地西南約22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養殖區外緣。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5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5′、東經109°34.9′。傳說過去曾有一些老公公在此釣魚為生,故名。島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38米,寬30米,面積為597平方米,岸線長98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海島矮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稀少,為灌草叢。島南岸為養殖池塘,北岸為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蟹、鱭、鱟等。海島南面開闢有養殖池塘,通過堤壩南連大陸和長墩。
下茅墩(1)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10.24千米,獨山村駐地西南約2.25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4′、東經109°34.9′。該島過去曾長茅草,位於茅墩南方,故名。島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南北長142米,東西寬69米,面積為0.0049平方千米,岸線長319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和砂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類型為灌草叢,長有松樹和雜草。島西岸和南岸為養殖池塘,東岸發育紅樹林沙泥混合灘和潮溝,高潮周圍水深約2米。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海島北、西、南面開闢有養殖池塘,通過堤壩北連亞公墩,南連大陸,東南連長墩。
長墩(1)位於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北10.09千米,獨山村駐地西南約2.2千米,鐵山港灣東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3'、東經109°35.0'。因島呈長條形,故名。島呈長條形或膝彎形,南北走向;長258米,寬70米,面積為0.013平方千米,岸線長600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海島地勢低平,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較茂盛,長有灌叢和雜草。島西岸為養殖池塘,東岸為沙泥混合灘和潮溝,高潮時水深約2米。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海島西面有成片的養殖池塘,通過堤壩西北連長墩,西和西南可通大陸。
高墩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南5.6千米,鐵山港灣主航道西。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高13.8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9′、東經109°35.6′。因該島地勢較高,故名。島呈弓形,南北走向,中間高,兩頭低;南北長411米,東西寬110米,面積約0.048平方千米,岸線長1247千米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海島較高大,為一級侵蝕一剝蝕台地;島陸植被茂盛,長有松樹、灌叢和雜草。周邊潮間帶以養殖池塘、沙礫灘和沙泥混合灘為主。海島東南側為航道,低潮時水深約1米,高潮時水深約26米。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
海島西側為連片的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與大陸相連;東部弓形海灣內亦開闢有養殖池塘;島上有養殖戶居住。
細茅山島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南5.6千米,鐵山港灣主航道西側。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1 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7'、東經109°35.6'。因島形似一座山,且又長滿細小茅草,故名。島呈長條形,近東西走向;東西長約150米,南北寬約90米,面積約0.0064平方千米,岸線長398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海島植被以灌草叢為主,在海島中部較茂盛。海島北岸和西岸為養殖池塘,東岸和南岸為沙泥混合灘。高潮時周邊水深約3米。附近海域產青蟹、蠐等。
海島北、西和南三而圍墾有養殖池塘、北部通過池塘堤壩與高墩相連,南部通過池塘堤壩與上紅沙墩—1相連。
上紅沙墩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南約6.2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6米;地理坐標為21°44.4'、東經109°35.5'。因該島表層為紅沙泥質,又處於紅沙墩北方,故名。該島由兩個小墩組成,呈長條形、東北—西南走向;長352米,最寬118米.面積約0.027平方千米,岸線長799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北部主島較大,呈橢圓形;南部海島較小,呈錐形。因東西兩側養殖開發,兩島已相連。島陸植被茂盛,長有松樹、灌叢和雜草。島東岸緊靠鐵山港灣水道,近岸為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遠岸為沙泥混合灘和低潮位沙灘;西側近岸為養殖池塘,遠岸為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高潮時周圍水深約3~3.8米。東南面附近為主航道,對航船影響不大。附近海域產青蟹、蠐等。海島北部和西部潮灘圍墾有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北連上紅沙墩一1。
上紅沙墩—1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西南6.0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2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5′、東經109°35.6′。島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138米,寬95米,面積為0.007平方千米,岸線長342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稀少,以灌草叢為主。海島東岸為沙泥混合灘或稀疏的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高潮時水深約3米;附近海域產蟹、鱭等。海島西側和南側圍墾有養殖池塘。向北通過池塘堤壩與細茅山島相連,向南通過池塘堤壩與上紅沙墩相連。
上紅沙墩—2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西南6.1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8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6′、東經109°35.2′。島呈彎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兩端向東南方向凸;長539米,寬297米,面積為0.07平方千米,岸線長1.697千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海島東部較高大,為二級侵蝕—剝蝕台地;西部多池。島陸植被較少,以灌草叢為主,長有松樹和雜草等。
海島四周為養殖池塘,北部通過池塘堤壩與大陸相連,南部通過池塘堤壩可通上紅沙墩—3,東部通過池塘堤壩可通細茅山島、上紅沙墩—1和上紅沙島。
上紅沙墩—3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西南66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北部,高程約12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4′、東經109°35.1′。島呈橢圓形,南北走向;長299米,寬275米,面積約0.035平方千米,岸線長920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黃泥沙土。由北部的主島和南部的2塊小陸地構成,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兩者之間為養殖池塘。島陸植被為灌草叢,多雜草。島東南岸發育寬闊、稀疏的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蟹、鱭等。海島北、西和南三面為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北連上紅沙墩—2。
紅沙墩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西南約7.5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4.8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0′、東經109°35.2′。因島表層為紅沙泥,故名。島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118米,寬101米,面積為0.0077平方千米,岸線長323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沙泥土。島陸植被茂盛,長有松樹、灌叢和雜草。海島東臨鐵山港航道,高潮時周圍水深3~4米。低潮時,西側為乾出紅樹林沙泥混合灘,東側為沙泥混合灘和沙灘。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海島緊靠鐵山港灣主航道,海島自然屬性保存較好,周邊有大面積的紅樹林。
紅沙墩-1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西南70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1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1′、東經109°35.2′。島呈橢圓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57米,寬36米,面積為0.0011平方千米,岸線長134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沙泥土。海島較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茂盛,長灌叢和雜草。海島東臨鐵山港航道,高潮時周圍水深3~4米。低潮時西側為乾出紅樹林沙泥混合灘,東側為沙泥混合灘和沙灘,附近海域產鱔、鱭等。
海島緊靠鐵山港灣主航道,海島自然屬性保存較好,周邊有大面積的紅樹林。
釣魚台位於合浦縣公館鎮東南約8.3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1.6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8′、東經109°34.7′。因經常有人在該島釣魚,故名。島呈橢圓形,西高東低,南北走向;長93米,寬82米,面積為0.0036平方千米,岸線長248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沙泥土。海島較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茂盛,長有灌叢和雜草。東南側為鐵山港灣主航道,高潮時水深3.7米,低潮時水深13米;西北岸發育沙泥混合灘和寬闊的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海島緊靠鐵山港灣主航道,海島自然屬性保存較好。島上設有航標燈樁一座,有望海樓殘垣。
探箔墩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西南8.0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6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3.9′、東經109°34.1′。因過去經常有人在島上探看魚箔(捕魚工具),故名。島呈橢圓形,南北走向,西高東低;長77米,寬67米,面積約00034平方千米,岸線長210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沙泥土。海島較小,位於紅樹林岸灘叢中,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類型茂盛,長有松樹、灌叢和雜草。環島中高灘發育紅樹林沙泥混合灘,中低灘為沙泥混合灘和沙灘。附近海域產青蟹、鱭等。海島緊靠鐵山港灣主航道,自然屬性保存較好,環島發育大面積的紅樹林。
探箔墩—1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駐地西南7.3千米,探箔墩東北1.00千米(中心位置),鐵山港灣西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北部,高程約15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4′、東經109°34.5′。島呈長條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145千米,最寬0.607千米,面積為0.439平方千米,岸線長4.702千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沙泥土。由養殖池塘分割的多塊陸地組成;北部主島高大,為二級侵蝕—剝蝕台地;南部由8個串珠狀的小島組成,各小島之間通過堤壩相連。海島南部植被以灌草叢為主,北部種植有桉樹。島北岸和西岸為養殖池塘,東岸和南岸近岸為養殖池塘,遠岸為紅樹林沙泥混合灘或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鱔、鱭等。海島南部及周邊開闢有大小不等的養殖池塘,島上有養殖戶居住。
探箔墩—2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鹽田村駐地西南1.6千米,探箔墩東北2.0千米,鐵山港灣西北部圍墾養殖區內。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9′、東經109°34.7′。島呈三角形,東北一西南走向;底邊長約130米高約160米,面積約0.014平方千米,岸線長480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沙泥土。海島較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較少,以灌草叢為主環島為成片的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北連大陸。
探箔墩—3位於合浦縣公館鎮鹽田村駐地西南16千米,探箔墩東北2.06千米,鐵山港灣西北部圍墾養殖區內。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8′、東經109°34.8′。島呈長條形,東北一西南走向;長190米,寬133米,面積為0.0075平方千米,岸線長466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稀少,為灌草叢;表層土壤為磚紅壤或紅沙泥土。環島為成片的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北連與大陸。
探箔墩—4位於合浦縣公館鎮蛇地(頭)村駐地東南1.3千米,探箔墩西北2.00千米,鐵山港灣西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6.5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9′、東經109°33.7′。島呈圓三角形,東西底邊長116米,南北中線長約100米,面積約0.0085平方千米,岸線長355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沙泥土。海島較高,為二級侵蝕—剝蝕台地,環島為養殖池塘。島陸植被稀少,為灌草叢。環島為成片的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與大陸相連。
探箔墩—5位於合浦縣公館鎮蛇地(頭)村駐地東南約1.75千米,探箔墩西北1.57千米,鐵山港灣西北部圍墾養殖區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5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4.7′、東經109°33.8′。島呈長方形,西北一東南走向;長130米,寬121米,面積約0.0066平方千米,岸線長357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下石炭統灰岩構成,表層為磚紅壤或紅沙泥土。海島矮小,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稀少,為灌草叢。海島東側臨潮道,余為養殖池塘。環島為成片的養殖池塘,通過池塘堤壩與大陸相連。

中部島嶼

在鐵山港灣中部海域(北緯21°36′~21°42′),分布有老鴉洲、紅墩、龍眼墩、勺馬嶺、斗谷墩等11個海島,其中老鴉洲保護最好。
鐵山港灣
鐵山港灣中部海島分布
勺馬嶺位於鐵山港大橋東北側,老鴉洲東北約600米,合浦縣白沙鎮駐地西南約14.8千米,鐵山港灣中段東岸。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1.6′、東經109°33.4′。海島呈“8”字形,東北一西南走向;兩頭大,中間小;長492米,最寬約200米,面積約0.046平方千米,岸線長1.319千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褐色頁岩構成,表層為淺海沉積母質磚紅壤或褐色黏土。海島北部為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南部為海積平原。島陸植被稀少,北部以灌叢為主,南部以厚藤等濱海沙生植被為主。海島西側為鐵山港灣主航道,北岸發育沙泥混合灘,南岸發育沙灘,東岸發育紅樹林灘和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蟹、鱭、鯔等。海島北部環島圍墾有養殖池塘,有機耕路連陸。
老鴉洲位於廣西北海市合浦縣鐵山港灣北部海域(鐵山港跨海大橋附近),洲上有一個名為“老鴉洲墩”的小島,該島在合浦縣白沙鎮平田村,距離村委大約5公里遠,屬於基岩島,其形態呈三角形,面積約5000平方米,海拔17.5米,西南寬,東北窄,島上植被生長茂盛,樹木蔥鬱,到處顯露出無數奇形怪狀帶有火山岩漿痕跡的石頭。該島的周圍環繞著大片的紅樹林,在島中間有一座高約十餘米的小山,山下有一片小沙灘。
老鴉洲墩坐落在鐵山港的中間,海拔很低,但它似乎會隨著海水的上漲而上漲,從來沒有被海水淹沒過;島上漁民介紹,他們從小就在父輩那得知該島有一奇特現象:遇到強颱風和暴潮襲擊,海水高漲時,小島會隨著海水而上浮,所以該島在該地被稱為“浮水島”“永不被淹沒的小島”。老鴉洲墩上有一座廟宇,是島上最顯眼的建築。據史料記載:大約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間建造了這座名為“天后宮”的廟宇(即三婆廟),後成為出海漁民祈神保佑和漁船停泊休息的地方。
旅遊參考:想要去老鴉洲的遊客可以從合浦縣白沙鎮驅車前往平田村委的海邊(從白沙經平田村委,到達海邊,約有15公里的路程)然後坐船登島。
老鴉洲—1位於鐵山港大橋東北側,老鴉洲東北約1.5千米,勺馬嶺西北約560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1.6′、東經109°33.9′。海島呈膝彎形,長280米,寬95米,面積約0.025平方千米,岸線長887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褐色頁岩構成。第四紀沉積物以殘積—坡積物為主,底質為黏土質角礫;一級侵蝕一剝蝕台地。島陸植被類型為灌草叢,表層土壤為淺海沉積母質磚紅壤或褐色黏土,周邊潮間帶為潮灘砂質鹽土。海島內部開闢有養殖池塘,環島潮間帶亦開闢有養殖池塘,西南側為紅樹林沙泥灘或沙灘。附近海域產蟹、鱭、鯔等。島內、島外均開闢有養殖池塘,有機耕路連陸。
老鴉洲—2位於鐵山港大橋的東北側,鐵山港灣內,南距鐵山港大橋約800米。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6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0.9°、東經109°33.8′。島呈長條形,近南北走向,長555米,平均寬約60米,面積約0.032平方千米,岸線長1.292千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褐色頁岩構成。第四紀沉積物以殘積—坡積物為主,底質為黏土質角礫;二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類型為灌草叢,表層土壤為淺海沉積母質磚紅壤或褐色黏土,周邊潮間帶為潮灘砂質鹽土。海島周邊為成片的養殖池塘,東西岸外有茂密的紅樹林沙泥灘。附近海域產蟹、鱭、鯔等海島周邊開闢有養殖池塘,東北距大陸岸線約760米,通過堤壩連陸。
老鴉洲—3位於鐵山港大橋的東北側,鐵山港灣內,南距鐵山港大橋約690米,東南距良港村約725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0.7′、東經109°34.4′。島呈不規則膝彎形,東西走向;長252米,平均寬約50米,面積約0.011平方千米,岸線長654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褐色頁岩構成。第四紀沉積物以殘積—坡積物為主,底質為黏土質角礫;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類型為灌草叢,表層土壤為淺海沉積母質磚紅壤或褐色黏土,周邊潮間帶為潮灘砂質鹽土。環島開闢冇成片的養殖池塘,西南岸外有稀疏的紅樹林沙泥灘。附近海域產蟹、鱭、鯔等海島周邊開闢有養殖池塘,東部距大陸岸線約100米,通過堤壩連陸。
老鴉洲—4位於鐵山港大橋的東南側,鐵山港灣內,北距鐵山港大橋約1.44千米。最高點位於海島西北部,高程12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39.4′、東經109°34.5′。海島呈勺狀,西北一東南走向,西北端大,東南端小;最長處約300米,最寬處約125米,面積約0.02平方千米,岸線長728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褐色頁岩構成。第四紀沉積物以殘積—坡積物為主,底質為黏土質角礫;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類型為灌草叢,表層土壤為淺海沉積母質磚紅壤或褐色黏土,周邊潮間帶為潮灘砂質鹽土。環島為人工岸線和養殖池塘,岸外有稀疏的紅樹林沙泥灘,中、低灘為寬闊的沙灘。附近海域產蟹、鱭、鯔等。
斗谷墩位於合浦縣南康鎮石頭埠村東北約3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3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369′、東經109°35.4。因島上有可耕地,其面積剛夠下斗谷之種(籽),故名。島略呈彎弓形,南北走向;長約60米,寬約30米,面積約0.0015平方千米,岸線長200米。
紅墩位於鐵山港大橋西北側,合浦縣閘口鄉駐地東南約27千米,老鴉洲西北48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約10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2.0′、東經109°30.4′。因島體由紅色粉砂岩構成,呈紅色,故名。島呈橢圓形,西北一東南走向;長298米,寬130米,面積約0017平方千米,岸線長703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紅色砂岩構成。第四紀沉積物以殘積—坡積物為主,底質為黏土質角礫;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類型為灌草叢,長有少量雜草。海島表層土壤為淺海沉積母質磚紅壤或赤砂黏土,周邊潮間帶為潮灘砂質鹽土。海島北岸發育潮溝、沙泥混合灘或紅樹林沙泥混合灘。附近海域產鱭、黃魚等。海島內部及南部岸灘辟有養殖池塘,通過堤壩西、南兩面連大陸。
龍眼墩位於鐵山港大橋西北側,合浦縣閘口鄉駐地東約49千米,老鴉洲西北2.7千米,鐵山港灣內。最高點位於海島中部,高程123米;地理坐標為北緯21°41.7′、東經109°31.4′。因島上過去長有許多龍眼樹而得名。島略呈橢圓形,南北走向;長214米,寬150米,面積約0.023平方千米,岸線長588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構成,並發現有煤炭。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為灌草叢長有少量雜草。海島表層土壤為淺海沉積母質磚紅壤或黃沙黏土,周邊潮間帶為潮灘砂質鹽土。海島四周發育沙泥混合灘,局部有稀疏的紅樹林。附近海域產鱭、鯛等。海島內部開闢有養殖池塘,僅中西部殘留有一塊小高地。
龍眼墩—1
龍眼墩—1位於鐵山港大橋的西北側,龍眼墩西南0.94千米,鐵山港灣內。地理坐標為北緯21°41.4′、東經109°31.0′。島呈圓三角形,長93米,寬80米,面積約0.0042平方千米,岸線長253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構成。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類型為灌草叢,長有少量雜草。海島表層土壤為淺海沉積母質磚紅壤或黃沙黏土,周邊潮間帶為潮灘砂質鹽土。島北岸發育沙泥混合灘,局部有稀疏的紅樹林。附近海域產鱭、鯛等。海島周邊開闢有養殖池塘,西南距大陸岸線約35米,通過堤壩連陸。
龍眼墩—2
龍眼墩—2位於鐵山港大橋的西北側,龍眼墩西南0.66千米,鐵山港灣內。地理坐標為北緯21°41.4′、東經109°31.3′。島呈不規則膝彎形或恐龍狀,近南北走向;長430米,最寬約150米,面積約0.036平方千米,岸線長1.353千米。
該島為基岩島,底層由石灰岩構成。一級侵蝕—剝蝕台地。島陸植被為灌草叢,長有少量雜草海島表層土壤為淺海沉積母質磚紅壤或黃沙黏土,周邊潮間帶為潮灘砂質鹽土。環島為人工岸線與養殖池塘,東部岸外發育茂密的紅樹林沙泥灘。附近海域產鱭、鯛等海島周邊開闢有養殖池塘,南距大陸岸線約350米,通過堤壩連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