鹵蕨

鹵蕨

鹵蕨(學名:Acrostichum aureum L.)是鹵蕨科鹵蕨屬植物。植株高可達2米。根狀莖直立。葉簇生,葉柄基部褐色,被鑽狀披針形鱗片,羽片多,基部一對對生,長舌狀披針形,葉厚革質,乾後黃綠色,光滑。孢子囊滿布能育羽片下面,無蓋。

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琉球群島、非洲、美洲熱帶。在中國分布於廣東、海南、雲南和香港。生於海岸邊泥灘或河岸邊。

鹵蕨具較高的觀賞價值。鹵蕨作為園藝物種栽培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在中國民間鹵蕨作為治療創傷、止血、風濕、蠕蟲感染、便秘、象皮病等的傳統草藥。鹵蕨不僅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而且具有很高的抗腫瘤活性。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觀賞,藥用,

形態特徵

植株高可達2米。根狀莖直立,頂端密被褐棕色的闊披針形鱗片。葉簇生,葉柄長30-60厘米,粗可達2厘米,基部褐色,被鑽狀披針形鱗片,向上為枯禾稈色,光滑;上面縱溝,在中部以上溝的隆脊上有2-4對互生的、由羽片退化來的刺狀突起;葉片長60-140厘米,寬30-60厘米,基數一回羽狀,羽片多達30對,基部一對對生,略較其上的為短,中部的互生,長舌狀披針形,長15-36厘米,寬2-2.5厘米,頂端圓而有小突尖,或凹缺而呈雙耳,凹入處有微突尖,基部楔性,柄長1-1.5厘米(頂部的無柄),全緣,通常上部的羽片較小,能育。葉脈網狀,兩面可見。葉厚革質,乾後黃綠色,光滑。孢子囊滿布能育羽片下面,無蓋。染色體2n=60。

產地生境

鹵蕨分布於亞洲熱帶地區、琉球群島非洲美洲熱帶。在中國分布於廣東(徐聞、防城、欽縣、陽春)、海南(文昌和陵水)、雲南和香港。生於海岸邊泥灘或河岸邊。
鹵蕨孢子鹵蕨孢子

繁殖方法

外植體採集:剪取鹵蕨成熟孢子葉於自封袋中帶回,葉背面孢子囊群為深褐色,及時處理新鮮材料。
孢子葉表面消毒:孢子葉橫向裁剪為1厘米×3(-4)厘米的條帶狀小片段,置100毫升廣口瓶中,飽和洗衣粉溶液浸泡,加入1滴吐溫-80,蓋瓶蓋,浸洗20分鐘,期間每3-5分鐘輕輕旋搖瓶體數次;自來水緩緩衝洗孢子葉10分鐘;在超淨工作檯上,棄瓶內自來水,加入70%的酒精浸泡20秒,棄酒精,加入0.1%二氧化汞消毒2.5分鐘,再以無菌水沖洗5次,備用。
孢子無菌萌發:用解剖刀刮取孢子葉上的孢子囊群,將其分散接種於孢子無菌萌發培養基上進行培養。
  • 孢子無菌萌發培養基配方為:1/4MS培養基+0.2克/升蔗糖+6-BA0.2毫克/升+瓊脂7克/升。
  • 培養條件均為: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光照強度2500勒克斯,25±20℃。
原葉體增殖培養:將孢子萌發形成的原葉體剪下至原葉體增殖培養基中進行原葉體增殖培養。每50天更換一次培養基。
  • 原葉體增殖培養基配方為:1/4MS基本培養基+15克/升蔗糖+6-BA0.06毫克/升+2,4-D0.1毫克/升+瓊脂7克/升。
  • 培養條件均為: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光照強度2500勒克斯,25±2℃。
孢子體的誘導培養:將形成的原葉體粉碎轉接至孢子體誘導培養基誘導產生幼孢子體
  • 培養基配配方為:1/4MS基本培養基+GA30-1.2毫克/升+5克/升蔗糖+瓊脂7克/升+水解酪蛋白100毫克/升。
  • 培養條件均為: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光照強度2500勒克斯,25±2℃。
生根培養與煉苗:將誘導的幼孢子體分離出來,轉接至生根培養基誘導孢子體形成不定根。
  • 培養基配配方為:1/4MS基本培養基+15克/升蔗糖+2,4-D0.05毫克/升+瓊脂7克/升,10-15天肉眼可見幼孢子體不定根根尖剛突出後,隨即在培養室內鬆開、虛掩瓶蓋10天,期間培養基因水分較快消耗而收縮,但不致乾涸,孢子體結構分化更完善。
  • 培養條件均為:12小時光照+12小時黑暗,光照強度2500勒克斯,25±20℃。

栽培技術

取出鹵蕨孢子體幼苗,洗去根部附著的凝膠培養基,將幼苗移栽入經高溫滅菌的基質中,基質為草炭:蛭石=3:1。定期澆水,覆蓋薄膜,保持相對濕度90%以上。鹵蕨成活後較粗生,無需過多管理也能生長良好。

主要價值

觀賞

鹵蕨具較高的觀賞價值。鹵蕨作為園藝物種栽培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藥用

鹵蕨的藥用價值也很高。在中國民間鹵蕨作為治療創傷、止血、風濕、蠕蟲感染、便秘、象皮病等的傳統草藥。鹵蕨不僅具有良好的抗菌能力,而且具有很高的抗腫瘤活性。鹵蕨的醋酸乙醋提取物活性較強,抑制了HeLa細胞的生長活性。鹵蕨的主要化學成分為甾體類、三萜類、黃酮類、類、單糖胺基酸硫酸酯類的化合物。這些化合物都具有一定的抗菌、抗炎、抗腫瘤、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表明鹵蕨是開發抗腫瘤藥物和新型的抗菌藥物的好材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