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友彬,生前為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與治療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首鋼醫院精神科主任醫師,擅長神經症的心理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鐘友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5
- 逝世日期:2009年3月26日
- 性別:男
生平簡介,創始人,理念,科學方法,適用病症,治療原理,鐘氏治療法,
生平簡介
鐘友彬先生1925年4月24日出生於山東省藤縣(現在的滕州市,隸屬於棗莊市)。1945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1952年畢業留校,在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從事精神病學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對神經衰弱進行研究,寫出了《神經衰弱對心因的否認》,提出了心理因素對心理疾病的影響。並開始用精神分析對神經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療和探討。
1965年調至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開展並建立了精神病人防治網,精神病人得到了及時的治療和迅速康復,復發率大大降低,創下了全國最好記錄。減少了病人痛苦和家屬、單位的負擔,保證了社會的安定,使首鋼職工和家屬中的精神病人得到有效地管理。1987年被評為北京市精神病管理先進小組。
與此同時繼續對神經症(如強迫症、恐懼症)及性變態等心理疾病的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進行研究,取得了明顯突破性進展。卓有見解的創立了有中國特色的心理治療方法《認識領悟療法》,在心理治療史上寫下了獨特的一頁。被《時代周刊》、法新社、安沙社、義大利晚郵報、法國電視台採訪、拍片,接到哈佛大學的邀請,被同行譽為中國的弗洛伊德。
1982年8月與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合作開辦了北京市最早的心理諮詢門診,接待來自全國各地患有心理疾病的疑難病人,開創了改革開放後中國心理治療和心理諮詢的先河。曾擔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性學會理事等職務。
出版著作數十項,其中代表著作《中國心理分析-認識領悟心理療法》(1988年,遼寧出版社);《心理與疾病》(1993年,人民出版社)。 其他重要著作有:《認識領悟療法》、《現代心理諮詢-理論與套用》、《神經衰弱》、《心理衝突與解脫》。
他先後發表了60餘篇學術論文。其中有:《神經衰弱對心因的否認》、《神經衰弱解體了嗎?》《性變態的病理心理本質和發病機制》、《認識領悟療法的要點及其對強迫症的治療》《恐人症的病理心理本質和發病機制探討》;並通過論文最先把《森田學說》、《咨客中心療法》介紹給國內的同行。
2009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歲。
創始人
認知領悟療法就是要找出一個人不現實的、不合理的或非理性的、不合邏輯的思維特點,並幫助他建立較為現實的認知問題的思維方法,來消除各種不良的心理障礙。在生活中,有時我們的主觀願望和現實往往不能相符,問題是要善於不斷調整自己的願望,要從實際出發,如果明白這一點,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困擾。特別是患了某種疾病後,要學會在感情上容忍和承認自己的不足之處,參加力所能及的各項活動,並感受其中樂趣。同時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生死觀,成為生活的強者。另外,如果遇到一些與自己有較大關係的問題時,可能會產生焦慮、緊張、困惑,這時必須要識別不正確的自動思維,要了解其認知的錯誤之處,然後進行真實的檢驗,這是糾正不良信念的關鍵所在。而且要鍛鍊自己的意志力,要難行能行,難忍能忍,要學會忍,忍是意志力的表現。心理創傷會誘發軀體上、心理上的疾病,關鍵是要正確對待,及時排遣,所以,正確地認知事物是防止產生心理上、身體上病態的一個重要方面。
理念
通過解釋使求治者改變認識、得到領悟而使症狀得以減輕或消失,從而達到治病目的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
科學方法
依據心理動力學療法的原理與中國實情及人們的生活習慣相結合而設計的,並結合多年臨床實踐。
適用病症
治療原理
是把無意識的心理活動變成有意識的,使求治者真正認識到症狀的意義,以得到領悟,症狀即可消失。這也是心理分析和心理動力學療法的治療原理。
鐘氏治療法
鐘友彬先生認為,中國人至少有以下兩方面的生活習慣,與傳統認識、心理動力學的原理相近:
(2)他們認為,可以從成年人的觀念、作風和行為中看出他幼年時期受到的影響。
例如:一個人一向不知節儉,隨意拋棄食物而不覺心疼,就可推想他幼年時期多半沒有經歷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艱苦勞動,沒有受過勞挨過餓。成年人的其他觀念作風也莫不如此,都可從他們的日常行為中,看到幼年時期留下的痕跡,儘管自己不一定能意識到。綜合上述情況,鐘先生提出了認知領悟療法的心理病理學說,認為:“‘病症的根源’在於兒童時代受過的精神創傷,這些創傷引起的恐懼在腦內留下的痕跡,在成年期遇到挫折後就會再現出來影響人的心理,以致必須用兒童的態度,去對待本來不值得恐懼的事物。”由於症狀都是幼年斯經歷的恐懼在成人身上的再現,因此症狀的表現必須帶有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兒童式的心理表現。
對於具體症狀的心理病理表現,鐘先生認為,人在幼年時期主動參加過與同齡異性夥伴的性遊戲,並有過快感經驗,這些經歷雖被遺忘,但印象並未消失,已進入無意識領域。某些個性靦腆的人成年後在激發因素作用下,可能不自覺地用幼年期的性取樂方式,來解除成年人由於心理困難而引起的苦悶,或滿足成年人受到挫折的性慾,即演變成性變態。幼年期曾有過主動參與的性活動經驗,在青春期前由於社會意識和道德的增長,將會對其產生自責、自罪、悔恨和羞恥感,這些負性情感和不成熟的評價,往往會阻礙心理的正常發育。到青春期性成熟需要尋求異性伴侶時,便會影響與同齡異性的正常交往,出現各種羞恥和自愧的表現,最後出現過敏性關係妄想,認為別人都已看出了他們的“壞”思想,從而迴避他人的目光,形成對人的恐怖。這就是恐怖症產生的主要心理病理根源。人們幼年時期的精神創傷或幻想引起的恐懼體驗,雖然被潛抑到無意識而被遺忘,但並沒有完全消失,成年後在一定誘發因素的作用下,這種幼稚的恐怖情緒就會再現出來,並不自覺地運用幼年方式,以此排解這種幻想和恐怖情緒,表現為強迫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