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七寶阿育王塔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出土於南京市秦淮區大報恩寺遺址,現藏於大報恩寺遺址公園,塔為檀香木胎,外包銀皮,表面鎏金。通體鑲嵌水晶、瑪瑙、玻璃和青金石等多色寶珠數百顆。整座塔金光閃耀、氣勢恢宏,塔高1.2米、寬40厘米,總重50公斤,是中國和全世界範圍內已發現的最大規格的阿育王塔,也是中國出土的體積最大、工藝最複雜、製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堪稱世界阿育王塔之王。鎏金七寶阿育王塔,塔為單層方形塔,由塔蓋、塔身和塔座組成。塔蓋方形,塔剎立於蓋中心,剎頂為火焰形寶珠,剎上有五重相輪,並有兩隻鎏金銀環;塔蓋四角各立山花蕉葉。塔身方形,中空,與塔座連為一體。通體雕飾佛本生與佛傳故事,間有佛像、金翅鳥、蓮花紋、忍冬紋等精美紋飾。塔身上下鏨刻有銘文二十條,為我們了解長乾寺建寺、建塔的過程提供了關鍵史料。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塔身鑲嵌寶石並雕刻佛像、經文,瘞藏千年仍精美絕倫。發掘出土前塔身內供奉有兩套金棺銀槨,其內有“佛頂真骨”、“感應舍利十顆”等稀世佛教聖物,其中佛頂真骨是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鎏金七寶阿育王塔
  • 館藏地點南京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北宋
  • 類別金銀器
  • 出土地點:南京大報恩寺
  • 尺寸:高120cm,底座邊長40cm
  • 主要成就:世界阿育王塔之王
歷史起源,製作工藝,塔身圖案,發掘過程,歷史傳說,文物保護,

歷史起源

南京大報恩寺遺址長乾寺地宮發掘出土的鎏金七寶阿育王塔高1.1米、寬40厘米,總重50公斤,是中國和全世界範圍內已發現的最大規格的阿育王塔,堪稱世界阿育王塔之王。塔身鑲嵌寶石並雕刻佛像、經文,瘞藏千年仍精美絕倫。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
南京大報恩寺七寶阿育王塔
根據碑文記載推測與X射線探測雙重驗證,塔身內供奉有兩套金棺銀槨,其內有“佛頂真骨”、“感應舍利十顆”等稀世佛教聖物。鎏金七寶阿育王塔和在中國發現的其他阿育王塔結構有很大不同,在銀鎏金的外表之下,是一層木質框架,或稱之為木胎;塔剎、塔身和塔基上都刻有精美的文字、浮雕,畫面和文字內容展現了釋迦牟尼從出生、成道到涅槃的全過程。阿育王塔被從鐵函內請出時,考古專家在塔內發現了兩套金棺銀槨。
七寶阿育王塔的塔剎共有五重相輪,頂部為一顆球形寶珠,四片山花蕉葉分別位於須彌座頂部的四角,上面浮雕著各種佛傳故事。塔座的四面有四幅大型的畫,叫做本生故事,分別是“捨身飼虎”、“割肉貿鴿”、“大光明王施首”、“須大拿王變相”,反映了佛祖前生重大的善行,它的每個變相、每個畫面都是由不同的人發願建造的,非常值得研究。
七寶阿育王塔的塔剎與四片山花蕉葉之間以長鏈相連,鏈上懸著銅鈴,它的主體是位於底部的方形須彌座。值得注意的是,塔身上有一處近百字鏨刻的發願文,記載了寶塔的由來。七寶阿育王塔的製作者叫做朱誠信,在北宋的時候,大中祥符四年建造。

製作工藝

七寶阿育王塔七寶鎏金阿育王塔在銀片製作上,先根據阿育王塔造型,將厚為0.6厘米銀片作為毛料,然後取用大於銀片的松木板,刨平,“再將房屋上的老屋瓦(古時房屋青瓦較多,尤其是宋代),敲成瓦灰,將松香加熱成糊狀,將瓦灰拌入松香內,攪拌成黑色膠泥,將黑色膠泥覆蓋在事先準備的木板上,鋪平,然後將準備好的銀片用火燒紅,冷卻後附在膠板上,用木槌敲平。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
七寶阿育王塔
這時就可以將佛教紋樣構圖印到銀片上,做出線條後,銀片上就形成了佛教紋樣的凹形線條,為了達到想要的效果,這期間需要不斷地回火和捶打以及其他工藝,直到達到效果為止。因為七寶阿育王塔上要嵌452枚珠寶,其中一些珠寶是異形的,就必須先在銀板上根據寶石挖出一個圓窩。將銀板取下、清洗、折彎、折合成形,然後合形時要做框架,因為塔內要放金棺銀槨,需要較大空間。這個空間就是採用千年不變的木材“沉香木”製作出來的,工匠們將做好含有銀紋佛教紋的銀片,包裹在圖樣大小的沉香木框架上,然後用鉚釘鉚成,裝上各種銀飾部件。最後將做好的銀阿育王塔經過清洗、除跡,並將珠寶鑲嵌上,再進行鎏金。
古老的鎏金工藝能不變色,且牢固,黃金燦爛光澤、華貴富饒如新。鎏金是中國古老的傳統工藝,古稱火鍍金、汞鍍金,混汞法等。鎏金是自先秦時代即產生的傳統金屬裝飾工藝,是一種傳統的做法,仍在民間流行。在東周和漢代以後均頗為流行,是當時最值得稱道的銅器表面裝飾工藝之一,先後稱為黃金塗、金黃塗、金塗、塗金、鍍金,宋代始稱鎏金。這種工藝的程式,包括殺金、抹金、開金、壓光等四道工序。
先將黃金鍛成金箔,剪成碎片,加熱至400℃左右,然後倒入汞,攪動使金完全溶解於汞中,然後倒入冷水中使其冷卻,成為銀白色泥膏狀的金汞合劑,這種液體俗稱為金泥,這個過程俗稱為“殺金”。
其次,用磨炭打磨掉銅飾件器表面的銅銹後,用“塗金棍”沾上金泥與鹽、礬的混合液均勻地抹在器物表面,邊抹邊推壓,以保證金屬組織緻密,與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藝過程統稱“抹金”。然後,適當的溫度經炭火溫烤,使水銀蒸發,黃金則固著於銅器上,其色就由白色轉為金黃色,此一工藝過程統稱為“開金”。
舉例來說,在實際操作中,經過四次鎏金的銅件,金層厚度能達到36微米。最後,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並用瑪瑙或玉石製成的“壓子”沿著器物表面進行磨壓。使鍍金層緻密,與被鑄器結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現發亮的鎏金層。此一工藝過程統稱“壓光”。這樣一件精美鎏金件便誕生了。

塔身圖案

雖然全國各地出土過不少阿育王塔,但這座寶塔的精美程度還是令所有人大開眼界。塔座、塔身和山花蕉葉上,每隔幾厘米就鑲嵌著各種珠寶,有的仍晶瑩剔透。這座寶塔之所以被稱為“七寶阿育王塔”,是因為塔身嵌有佛家七寶——金、銀、琉璃、硨磲(一種難得的深海貝殼)、瑪瑙、玻璃和水晶,其中僅水晶就有上百顆。不過,因為歷經千年,很多珠寶已經脫落,把這些數以百計的寶石放回原處,是今後修復工作的一個難題。
塔身上的紋飾精美繁複,佛像姿態栩栩如生,僅一隻20厘米左右山花蕉葉側面,自下而上就有三幅高浮雕圖像:白象轉世、菩提樹下成佛、佛祖涅盤。在其他的山花蕉葉上,還有佛祖從摩耶夫人肋下出生、鹿野苑說法等講述佛祖生平的故事。塔身四面,是四幅最大的圖像,其中一幅是一頭老虎咬住一個年輕人的腳。主持杭州雷峰塔地宮考古的黎毓馨解釋說,這是佛教的本生故事,叫作“薩埵太子捨身飼虎”,另外三幅分別是“光明王施首”、“快目王舍眼”和“屍毗王割肉飼鷹救鴿”,這與雷峰塔地宮出土的銀質阿育王塔完全一樣。這些都是佛教中的本生故事,表現“捨己救人”的題材,《本生經》中這樣的故事多達500個。在全國各地出土的阿育王塔中,這樣的圖案並不鮮見,但只有南京的阿育王塔上有文字說明,這是一個獨特的發現。
塔身每面的邊緣,飾有金翅鳥圖案,其形狀類似鳳凰佛教文化中,大鵬金翅鳥和雄獅是佛祖的左右護法,常隨佛祖左右。另外,塔身上部每面都有文字,分別是“皇帝萬歲”、“眾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風調雨順”;字下,有一凸出的獸首,長著鹿角,似乎是龍頭。
塔身文字表明,這座精美的七寶阿育王塔是在揚州製造的,使用的是錘揲工藝。
碑文中明確記載,是長乾寺住持可政和“滑州助教王文”修建了長乾寺地宮。可政是一代高僧,曾從終南山玄奘頂骨舍利帶回南京天禧寺建塔供奉。然而,王文其人卻是個謎。由於滑州助教只是九品小官,而且可能只是交納錢糧而領的虛銜,並不一定在滑縣做官,因此,其身份難以確認。
寶塔塔身上“王文”——“將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舍大光明王施首變相記”。“變相”是指將佛經變成圖畫。南京大學宋史專家李昌憲解釋說,將仕郎官階中最低一等,通俗的解釋就是“剛剛步入仕途的人”。這個信息仍然無法破解其真實身份。
七寶阿育王塔,“佛家七寶”是指金、銀、琉璃、赤珠及各種各樣的寶石,此外還有水晶。“佛頂真骨”供奉在塔身內部,根據《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記》等典籍介紹,佛頂真骨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頭骨,為一塊周長35厘米、直徑10厘米、顏色黃白有清晰發孔的完整頭骨。
大報恩寺阿育王塔中佛頂真骨千年後重現人間,這是世界現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頂骨舍利。佛頂骨舍利是佛祖釋迦牟尼涅槃後留下的最為珍貴的頭頂骨真身舍利子,是佛教中無上珍貴的聖物。當時盛開這枚舍利的共有五重容器,從外向內依次是石函、鐵函、阿育王塔、金棺銀槨和金棺。

發掘過程

2008年7月18日凌晨,在南京大報恩寺考古遺址發現了金陵長乾寺地宮石碑。石碑下面首次發現了鐵函。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
阿育王塔
2008年7月28日凌晨,為了更好地發掘和保護,鐵函從大報恩寺考古遺址運送到朝天宮南京市博物館地庫。
2008年8月6日,舉世矚目的鐵函開啟,鳳凰衛視和南京電視台向全球作現場直播。鐵函開啟後,鎏金阿育王塔露出金光閃閃的塔剎,塔的周圍還發現了“金鳳凰”和寶石。
2008年8月7日-11月11日,由於鐵函埋入地下近千年,阿育王塔與鐵函間的空隙太小被“鎖”住。與此同時,國家文物局要求確保函、塔、緞都不能損壞,取塔工作陷入僵局。
2008年11月12日,考古專家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初步擬訂了取出阿育王塔的方案。
2008年11月18日,相關專家再次經過論證和測試,決定11月22日取出“塔王”。
2008年11月21日,通過X光掃描基本確定“塔王”里有“金棺銀槨”。
2008年11月22日,塔王正式出函。出土的石函上有題為《金陵長乾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的長篇銘文,記載了大中祥符四年(1001),金陵長乾寺住持演化大師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宋真宗允許,修建九層寶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內地宮中藏有“感應舍利十顆,並佛頂真骨,洎諸聖舍利,內用金棺,周以銀槨,並七寶造成阿育王塔,以鐵函安置”。
2009年3月,考古人員從塔內請出兩套金棺銀槨
2009年5月起,修復後的阿育王塔及部分文物在南京市博物館公開展覽。
2008年4月,南京市博物館考古人員在城南金陵大報恩寺遺址考古工作中,意外發現了宋代長乾寺的地宮。隨後,專家從該地宮裡挖出一個巨大的鐵函。
2008年7月28日凌晨,經過3個多月的努力,高1.3米、總重409公斤、內部盛放七寶阿育王塔的巨大鐵函終於成功取出。
2008年8月6日,在電視直播下,考古人員依次打開雙層鐵蓋板後,看到了一尊金光閃閃的塔剎,這是令在場專家大吃一驚的結果——有多年考古經驗的專家們都說從沒親眼見過、也沒有在歷史文獻上看到過如此巨大的鎏金寶塔。南京“出世”的這尊七寶阿育王塔,是中國至全世界範圍內已發現的最大規模的阿育王塔,其製作精美程度,在世界首屈一指。
2008年11月22日下午3點28分,舉世矚目的七寶鎏金阿育王塔在南京被迎請出函。

歷史傳說

據了解,阿育王塔因印度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而得名,阿育王生活的時代距今約2200年,傳說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其中中國有19座,而本次考古發掘地長乾寺就是其中的第二座。
塔身的銀皮上,有一塊區域布滿了密密麻麻的高浮雕文字,考古領隊祁海寧告訴記者,這些文字講的是何時何人修建了地宮,參與者有什麼人,他們的願望是什麼,等等。雖然與地宮中石碑碑文內容不完全一致,但地宮建於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修建者為演化大師可政和滑州助教王文,供奉有金棺銀槨、佛頂真骨和感應舍利10顆,都得到了印證。祁海寧在新聞發布會上確認,根據石碑、X光片和塔身文字,阿育王塔內有佛祖釋迦牟尼的頂骨舍利是確定無疑的。而“感應舍利十顆”與唐代李德裕遷走長乾寺21顆舍利中的11顆,而留下10顆,在數字上也是吻合的。
千百年來,佛頂骨的故事廣泛流傳。然而,至少在唐代以後,關於佛頂骨便再無記載,如今,“佛頂真骨”在南京重現人間,這一驚世發現,印證了南京的佛脈悠遠。

文物保護

由於寶塔聖物的“特殊”身份,出函過程要尊重佛教的規則,因此顯得格外隆重。寶塔出函當天,在南京朝天宮最中間的大殿供奉台之上,五位來自南京五大寺院的住持來到現場。在供台左右各站立著20位法師唱誦佛經,最後,在一位大法師的帶領下,所有法師向“西方三聖”朝拜。至此,這個長眠千年的文物,從“發掘鐵函”階段一路走到了期待寶塔現身的階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