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
混汞法是一種古老的提金方法,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它是利用汞與金粒接觸時,能形成
汞齊(一種汞-金固溶體或化合物),而與其他難以被汞潤濕而形成汞齊的脈石、硫化礦、氧化礦等分開,從而把金從含金的礦石中提取出來的方法。
銀若以游離狀態存在於礦石中,汞也能潤濕銀,形成銀汞膏,故混汞法也能提銀。如果銀不以游離狀態存在,而以化合物存在,則在混汞時,需加入還原劑,使銀還原為游離狀態方可混汞。
近一百年來,由於
氰化法提金的迅速發展,混汞法的作用有所降低;又由於汞對環境的危害作用,一些國家已經限制汞的使用。在中國,混汞法曾是處理砂金礦、重選精礦和回收脈金礦中粗金粒的重要方法,在黃金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出於環保的需要,中國也已禁止混汞法提金。
混汞法的基本原理
藉助於液體汞從礦石和精礦中提取貴金屬的過程叫做混汞。混汞時,將磨碎的含金物料與汞接觸,金粒被汞潤濕,並聚集在汞中,形成汞齊。圍岩礦物、
有色金屬和鐵不易被汞潤濕,不形成汞齊。由於汞齊本身密度大,從而與廢石分離開來。混汞過程,實質上包括汞對金的潤濕過程和汞齊化過程。
潤濕過程
混汞是把汞與礦漿混合,礦漿中的金粒與汞接觸時形成金-汞-水三相接觸周邊,金粒被汞潤濕的程度可用汞對金粒表面的潤濕接觸角表示,它們的接觸狀態如圖5-1所示。從圖5-1可知,汞對金粒表面的潤濕接觸角愈小,金粒表面愈易被汞潤濕。相反,汞對其他礦物表面的潤濕接觸角很大,其他礦物表面不易被汞潤濕。因此,金粒表面具有親汞疏水的特性,表面的水化層易被汞排除而被汞潤濕;其他礦物表面具有疏汞親水的特性,表面的水化層不易被汞排除而不被汞潤濕,可用混汞法選擇性潤濕金粒表面使金粒與其他礦粒相分離。
一般認為,當θ<90。時,潤濕性較好;而當θ>90。時,潤濕性較差。
要使汞液能很好地潤濕金,就應使金粒儘量暴露於礦石的表面上,並保持金粒表面的新鮮狀態,即無污物覆蓋。
汞之所以能選擇性地潤濕金並向金粒內部擴散,就在於金粒表面具有最薄氧化膜的特性。眾所周知,一般金屬表面和空氣接觸,就會被氧化成氧化膜。但金和其他賤金屬相比,氧化速度最慢,生成的氧化膜也最薄。這是金易被汞潤濕並汞齊化的根本原因。除金外,銀、銅、鋅、錫和鎘等也能與汞結合成汞齊,甚至鉑也能在鋅或鈉參與下生成鉑汞齊。但銀和鉑等的表面能形成一層緻密、堅硬的氧化膜,汞齊化比較困難,其他賤金屬則因表面上的氧化膜很難除掉,而不能直接形成汞齊。
因此,用混汞法提銀時,應加入某些還原劑,使銀還原出來而與汞形成汞膏。如為角銀礦,應加入鐵;輝銀礦則宜加入硫酸銅、食鹽及鐵。用混汞法提鉑時,需要加以活化。通常是加入鋅汞膏,且在酸性介質或氨水中進行,因為酸可以解除鉑表面的氧化膜,鋅與酸作用產生氫氣,可還原氧化膜,使鉑的表面潔淨,從而被汞潤濕。
自然界中的金、銀,一般都共生或伴生,混汞時得到的汞膏都含有金、銀。
汞齊化過程
汞潤濕金、銀表面後,向其內部擴散形成合金的過程叫汞齊化過程。
圖5-2為Au-Hg系兩相平衡狀態圖。由圖看出,金和汞在液態時可無限互溶。汞在20℃時能溶解0.06%的金,汞的流動性與金在汞中的溶解度均隨溫度的升高而增大。汞與金可形成Au3Hg、Au2Hg和AuHg2三種化合物。這三種化合物都不穩定,Au3Hg在420℃時分解,Au2Hg在402℃時分解,AuHg2在310℃時分解。Hg溶解於金中形成固溶體,在420℃時汞的最大溶解度接近20%(摩爾分數)。
汞潤濕金粒表面後,向金粒內部擴散,形成各種Au-Hg化合物的過程,可用圖5-3來表示。
金粒最外層被汞所包圍,汞量很大,形成AuHg2,次外層形成Au2Hg,第三層形成Au3Hg,第四層只有少量的汞擴散進去,與金形成金基固溶體,金粒的核心未與汞接觸,仍為純金。金粒必須同汞接觸1.5~2 h後才能完全汞齊化,所以在混汞作業時間內只有細粒金達到完全汞齊化。通常工業汞膏含金量接近於AuHg2的組成(32.93%Au)。
混汞過程及影響因素
混汞法提金的理論基礎,是基於液態金屬汞對礦漿中金粒的選擇性潤濕(捕集),從而使之與其他金屬礦物和脈石分離,隨後汞向被捕集的金粒中擴散而生成汞齊(合金)。混汞後刮取工業汞膏,經洗滌、壓濾,接著在蒸汞器中蒸鎦汞劑,使汞揮發而獲得海綿金,海綿金經熔鑄得金錠。蒸汞時揮發的汞蒸氣經冷凝回收後,可返回混汞作業。
混汞過程中,汞對金的潤濕作用受金的粒度和單體解離程度、金與汞的成分、礦漿介質酸鹼度、礦漿濃度和溫度、礦物成分,以及混汞工藝配置、設備和操作條件等因素影響,其中主要影響因素有:
金粒大小、形狀、結構、連生體對混汞效果的影響,主要決定於金粒從包裹它的礦物中的解離程度,即磨礦粒度。混汞法作業的顯著特點之一,是採用較高的礦漿濃度和較大的磨礦排礦粒度。一般來說,適於混汞的金粒在-1~+0.1 mm之間,最大粒度不超過0.15mm。當金粒細小而又為礦泥或被膜覆蓋時,混汞效果不好。在礦漿濃度大的條件下磨礦時,0.03 mm以下的微細金粒易隨礦漿流失,而不易與汞板上的汞形成汞齊,使回收率下降。
(2)金粒的成分及表面狀態
在所有金礦床中,砂金成色高於脈金成色。而脈金中,氧化帶礦石中金的成色又高於原生帶礦石中金的成色。
純金表面親汞疏水,最易被汞潤濕。但自然金往往含銀以及銅、鐵、鎳、鉛、鋅等雜質,雜質含量愈高,自然金粒的疏水性愈差,愈難被汞潤濕。由於新鮮金粒表面最易被汞潤濕,所以內混汞的金回收率一般高於外混汞的金回收率。
(3)汞的成分及表面狀態
實踐表明,純汞對金粒表面的潤濕性能較差,而含有少量銀及其他雜質的回收汞對金粒表面的潤濕性能較好。但當重金屬雜質在汞中含量過多時,就會在汞的表面濃集而大大降低汞的表面張力,使汞對金的潤濕能力降低。汞中混入大量銅和鐵時,會使汞變硬發脆,繼而粉化。
汞中含過量
賤金屬會在其表面形成氧化膜。機油、礦泥會污染汞表面而形成油膜和泥膜。礦漿中的砷、銻、鉍硫化物及黃鐵礦等吸附於汞表面都會降低汞對金的潤濕能力,其中以鐵對汞表面的污染危害最大。
(4)礦漿溫度與濃度
礦漿溫度過低,礦漿粘度大,表面張力增大,會降低汞對金粒表面的潤濕性能。適當提高礦漿溫度可提高混汞指標,但溫度過高將使部分汞隨礦漿而流失。一般混汞作業溫度為15℃以上。
混汞的前提是使金粒能與汞接觸,外混汞時的礦漿濃度不宜過大,一般應小於10%~25%。磨礦循環中的混汞礦漿濃度以50%左右為宜。內混汞的礦漿濃度因條件而異,一般應考慮磨礦效率,內混汞礦漿濃度一般高達60%~80%。碾盤機及搗礦機中進行內混汞的礦漿濃度一般為30%~50%。
(5)礦漿的酸鹼度
實踐表明,在酸性介質中或氰化物溶液(濃度為0.05%)中的混汞指標較好,由於酸性介質或氰化物溶液可清洗金粒表面及汞表面,可溶解其上的表面氧化膜。但酸性介質無法使礦泥凝聚,無法消除礦泥、可溶鹽、機油及其他有機物的有害影響。在鹼性介質中可改善混汞作業的條件,如用石灰作調整劑可使可溶鹽沉澱,可消除油質的不良影響,還可使礦泥凝聚,降低礦漿粘度。一般混汞宜在pH為8~8.5的弱鹼性礦漿中進行。
混汞設備和方法的選擇
混汞作業分為外混汞和內混汞兩種。當以混汞提金作為提金輔助手段時,多用外混汞。如浮選法、重選法或氰化法為提金的主要方法時,一般在球磨機磨礦循環中或濃縮機溢流中用混汞板回收單體自然金。當以混汞法為提金的主要方法時,一般在搗礦機、混汞筒或球磨機等設備中進行內混汞。對砂金礦或呈粗大顆粒浸染狀的含金純石英礦石,以及含有易引起汞粉化的礦物(如砷、銻、鉍的硫化物和雲母、滑石、石墨等)的金礦石,用混汞筒更有效。
內混汞作業是在碎礦的同時進行混汞,常用設備有搗礦機、碾盤機、
混汞筒以及
球磨機和
棒磨機。外混汞是在碎礦設備外進行混汞,常用的設備有各種類型的混汞板(混汞槽)和其他輔助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