錐足(conopodium)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錐足
- 外文名:conopodium
- 所屬學科:動物學
- 公布時間:1996年
錐足(conopodium)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
錐足 錐足(conopodium)是1996年公布的動物學名詞。公布時間 1996年,經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發布。出處 《動物學名詞》第一版。
商獸面紋錐足鼎是安陽市北郊三家莊窖藏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安陽博物館。文物尺寸 通高23,口徑17.1, 腹圍48.5 厘米。文物特徵 敞口,侈沿,立耳,一耳與一足上下對應,最大徑在上部,圜底,三錐足中空,外撇,腹飾單層獸面紋,上下界以連珠紋。文物鑑賞 此鼎稍晚於鄭州二里崗上層,卻明顯早於殷墟文化...
錐足圓鼎是最早出現的青銅鼎造型,流行於商代早、中期,河南鄭州、輝縣,陝西銅川,湖北黃陂、北京平谷、山西長子等地均有出土。殷墟時期,錐足圓鼎較為少見,柱足圓鼎成為主流。新乾大洋洲所出的錐足圓鼎(另兩件位獸面紋錐足圓鼎)的造型與商前期中原的典型器物基本一致,具有早期青銅器樸素簡潔的特徵。
此展品為商代文物。通高23厘米、口徑17.1厘米、腹圍46.7 厘米。安陽市北郊三家莊窖藏出土。現收藏於安陽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商代文物。安陽市北郊三家莊窖藏出土。此器敞口,侈沿,立耳,一耳與一足上下對應,最大腹徑在上部,圓底。錐足中空,外撇。腹飾單層粗線獸面紋,上下界以圓圈紋。底部有煙炙...
此展品為商代文物。通高23厘米,口徑17.1厘米,腹圍48.5 厘米。安陽市北郊三家莊窖藏出土。現收藏於安陽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敞口,侈沿,立耳,一耳與一足上下對應,最大徑在上部,圜底,三錐足中空,外撇,腹飾單層獸面紋,上下界以連珠紋。此鼎稍晚於鄭州二里崗上層,卻明顯早於殷墟文化一期,它是研究殷墟...
商獸面紋空錐足鼎是商代的文物。高18.8厘米、口徑14.9厘米。現收藏於新鄉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此展品為商代文物。折沿,立耳。深腹,底部微鼓,空錐足,耳、足呈四點排列式。鼎腹部上飾一獸面紋帶,紋帶邊緣上下以連珠紋為裝飾。造型樸拙,胎壁較薄,紋飾呈單層帶狀,從造型到裝飾皆顯示出商早期鼎的風格...
錐足草 錐足草,學名Conopodium majus,傘形科,細長的多年生植物。原產歐洲。形態特徵 細長的多年生植物。長至60厘米,有不規則形狀的塊莖,直徑達3.5厘米,狀似堅果。葉深裂成狹窄的線段,不久便枯萎。花白色或粉紅,平頂傘形花序,直徑3-6厘米。分布範圍 錐足草原產於歐洲。主要價值 深棕色塊莖可熟食或生食。
幾何形足 幾何形足是按器足的外部形態命名的一類足式,即呈規則的幾何圖形的器足。形態種類 有平底足、餅形足、玉璧形足、玉環形足、圈足、雙圈足、二層台圈足、三斷開圈足、矩尺足、T形足、內外折角三角形足、錐形足、扁足、板足、柱足、環形足、珠足、曲足等。
銅鬲,1963年在西寧市大堡子鄉鮑家寨西山根出土青銅容器。該文物可能屬卡約文化時期,是迄今為止青海境內青銅器時代諸文化中發現的惟一一件較大型的青銅容器。簡介 古代文物。1963年修建水渠時在西寧市大堡子鄉鮑家寨西山根出土。青銅鑄造,移口、短頸、深腹、分襠袋狀錐足,通高15.4厘米,口徑11.8厘米。口部...
如偃師二里頭ⅧT22③∶6爵器壁輕薄,體矮小,寬短尾,窄流,束腰,腰腹沒有分界,四稜錐狀足較矮,環形,形體圓滑,沒有稜角,通高12厘米。1980年二里頭三區墓2∶1銅爵,窄流高翹,短寬尾近平,束腰與腹沒有分界,三錐足,短尖足外撇,環形手上有長方形和圓形鏤孔,通高14.8厘米,流尾長14厘米。這種...
斝侈口,尖唇,束腰,鼓腹,平底,三棱空錐足。沿上立兩個飾陰渦紋的菌狀矮柱,扁平鋬與一足在一線上,兩柱與兩足上下對照,頸至腰部弧線下收,腰部飾一周獸面紋。文物介紹 斝侈口,尖唇,口沿有加厚唇邊,束頸,鼓腹分襠如鬲,腹下具三空錐足。頸部飾獸面紋,上下飾連珠紋各一周。腹部飾凸雙線“...
雲紋鼎為夏代晚期的雲紋鼎。高21.2厘米。1966年山西忻縣連寺溝出山,此器立耳、折沿、鼓腹圜底,素麵柱足較短,口下飾寬條勾曲雲紋,裝飾風格獨特,頗具地方色彩。現藏上海博物館。形態 此器斂口、平折沿、立耳、深腹略鼓,圜底,空錐足,腹飾斜角雲紋。考察確認 上海博物館青銅器收藏和研究水平國際領先...
青銅獸面紋鬲,鬲鼎,俗稱分襠鼎,是鼎和鬲的混合體,上部似鼎,下腹似鬲,但又另有一段較長的錐足或柱足。此器為侈口深腹附耳式,侈口束頸,附耳向外張,分襠款足,足的下端呈柱形。頸部鑄鳳紋,腹部鑄獸面紋,紋飾精美,襠底部鑄銘文。文物信息 年代:商代。小立耳,三袋狀錐足。頸、腹飾獸面紋、...
三足缽 三足缽是缽式之一,流行於新石器時代大地灣文化時期。形狀特徵 見甘肅省秦安縣大地灣一期遺址出土彩陶器,半圓體,下承三錐足。
在新鄭縣裴李崗和沙窩李等遺址中出土的陶鼎有三式:其一為乳釘紋鼎,作侈口尖唇,深腹圓底,底有三條短扁足,上腹飾扁乳釘三周,體較大。其二為罐形鼎,敞口束頸,深腹圓底,底部有三條長錐足,足尖略向外撇,體較小。其三為碗形鼎,器形如碗,直口尖唇,深腹圓底,短錐足略向外撇,腹部有篦紋。在...
此展品為商代金屬器,鼓腹分襠如鬲,腹下具三空錐足。頸部飾獸面紋,腹部飾凸雙線“人”字型弦紋。現收藏於新鄭市博物館。文物介紹 斝侈口,尖唇,口沿有加厚唇邊,束頸,鼓腹分襠如鬲,腹下具三空錐足。頸部飾獸面紋,上下飾連珠紋各一周。腹部飾凸雙線“人”字型弦紋。器身一側有弓形豎鋬與一足相...
饕餮紋鼎通高22.6、口徑17.2、足高11.4厘米。重1500克。大口微斂,折沿,雙耳,一耳與一足上下對應,另一耳在兩足間。最大腹徑在上部,圜底,底有人字形鑄痕。錐足較高,中空外撇。腹飾單層的饕餮紋,上下界以圓圈紋。器底、足部均有煙炱痕。1964年12月出土於殷墟三家莊南的一個商代窖穴中。窖穴位於...
而以鮮明的土著文化特點被學界稱之為“鬥雞台文化”。其遺址年代與六安始祖皋陶部落活動時期大致相符。鬥雞台文化當是淮夷族系所創造的物質文化。壽縣鬥雞台遺址所出陶器如附加堆紋花邊罐、雞冠耳盆或甑、錐足鬲、箍狀堆紋鼎、寬肩瓮等,都與中原夏文化的同類,標誌著文明進程的一致性。
商弦紋平底爵 商弦紋平底爵通長15.8厘米,通高16.6厘米,重0.37千克 。商弦紋平底爵通長15.8厘米,通高16.6厘米,重0.37千克 。該器形制較為古樸。橢圓形口有寬邊,窄流,尖尾,釘狀矮柱。束腰,平底,腰腹間有明顯的折棱。腰際飾三周弦紋,三棱形錐足。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
母癸爵是一件文物,高20厘米。母癸爵 商周時期 高20厘米 1949年霍明志先生捐 捐贈 爵為酒器,亦是最基本的禮器之一。此爵流口上翹,且略彎為弧狀。雙柱距流稍遠,柱頂呈菌形,並飾以渦紋。獸首鋬,鋬內有銘文“母癸”二字。壁身較直,中部飾目雷紋一周。圜底,三棱形錐足,外撇。此器造型典雅,紋飾...
通高22.6、口徑17.2、足高11.4厘米。重1500克。具體介紹 大口微斂,折沿,雙耳,一耳與一足上下對應,另一耳在兩足間。最大腹徑在上部,圜底,底有人字形鑄痕。錐足較高,中空外撇。腹飾單層的饕餮紋,上下界以圓圈紋。器底、足部均有煙炱痕。1964年12月出土於殷墟三家莊南的一個商代窖穴中。窖穴位於...
饕餮紋爵和饕餮紋斝1983年月12月出土於銅陵縣西湖鄉童墩村,是銅陵,也是整個皖南地區迄今發現的兩件年代最早的珍貴文物之一。基本介紹 爵為直壁平底,菌形單柱,柱頂飾渦紋,三角錐足,腹部饕餮紋,上下一周連珠紋,經弦紋作界欄,饕餮紋以鼻樑為基準線,兩邊為對稱的目紋,通高23厘米,流到尾長18.9厘米。
甗是一種古代文物。原為烹飪用的廚具,後作為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 簡介 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
大汶口文化三錐形足折腹夾砂紅陶鼎 大汶口文化三錐形足折腹夾砂紅陶鼎,是大汶口文化的文物。文物特徵 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文物,陶鼎組合。
甗(yǎn,音眼)。飪食器和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汽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簡介】...
數承足是指器物主體下承用數字表示的足。數承足中以三足出現最早,器物數量也最多。【數承足】有三足、四足、五足、六足等等。三足器首見新石器時代中期前段的磁山、裴李崗文化的三足缽形鼎、大地灣文化的罐形鼎、馬家浜文化的側把岙等。以後各代製作不斷,出現各種不同形象的三足器。四足,最早見河北磁山...
獸面紋鳳柱斝 獸面紋鳳柱斝,商代晚期青銅器。高41厘米。1973年陝西岐山賀家村出土。侈口,口沿立兩個鳳鳥為柱。腹分段,底略突出,下置三個錐足,下部略外撇。頸腹一側有獸首鋬。頸及腹各飾虎耳獸面紋一周。藏陝西歷史博物館。
商獸面紋平底爵 商獸面紋平底爵16.2厘米高,重0.26千克,該器器身瘦高,窄流光尾,釘狀柱,束腰平底,三棱形錐足,腰飾單層獸面紋。保利藝術博物館收藏 。
商代甗多為圓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狀腹,腹下設錐足或柱形足,器體厚重。商早期花紋簡單,晚期多用獸面紋裝飾。西周除沿襲商代形式外,還出現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以分開,在下半部也加附耳,同時還出現了長方形甗。春秋戰國時,器身變薄,袋足消失,許多器物不再用花紋裝飾。甗在商代早期至西周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