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三錐形足折腹夾砂紅陶鼎,是大汶口文化的文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汶口文化三錐形足折腹夾砂紅陶鼎
- 類別: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文物
大汶口文化三錐形足折腹夾砂紅陶鼎,是大汶口文化的文物。
大汶口文化三錐形足折腹夾砂紅陶鼎,是大汶口文化的文物。文物特徵大汶口文化早期墓葬文物,陶鼎組合。1...
紅陶折腹鼎是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的文物。文物特徵 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距今約6300~4600年),通高28、口徑13.5厘米,1959年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出土,炊煮器。泥質紅陶,器表磨光,施紅色陶衣。大環形鈕方便蓋子的取用,小口折腹的器身增大受熱面積的同時,使熱量凝聚,節省了燃料,體現出先民在烹飪上的進步...
大汶口文化 說明:大汶口文化是黃河下游繼北辛文化(距今約7400~6400年)發展起來的一支古文化,距今約6800~4800年。大汶口文化陶鼎多用夾砂紅陶,後期出現黑陶、灰陶,器形有釜形鼎、淺腹缽形鼎、罐形鼎、盤形鼎、盂形鼎等。這件釜形鼎小口折腹的設計,可使熱量不易散失,鼎蓋帶有環形捉手,便於取置。...
大汶口文化早期的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灰陶和黑陶的數量較少。陶器的製作以手制為主,輪修技術已普遍使用。紋飾有弦紋、劃紋、乳丁紋、繩索紋、附加堆紋、錐刺紋以及指甲紋等。彩陶數量增多,且花紋繁縟。其中圓點、弧線以及勾葉紋,與仰韶文化廟底溝文化類型相似,可能受到了仰韶文化的影響。中期以夾...
大汶口遺址內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蹟100餘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還有背壺、缽型鼎、鏤孔豆、高柄杯、彩陶豆以及磨製精細的石斧、石錛、石鏟、石鑿、骨器等。陶器主要包括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文物簡介 歷史文化 大汶口文化於1959年首次發現(大汶口...
陶器的質料有夾砂紅陶、黑陶、泥質灰陶等;有部分陶器施醬色釉。在幾個陶器的腹部或肩部上刻有符號或文字,計13中17個形體。在作為後來浮濱文化命名的地點,是浮濱區的一個山崗類型的墓地。被清理的殘存古墓有16座,從中已可看出有貧富貴賤的差別。例如最大的一座——浮濱一號墓,位於山頂部中央,墓坑巨大,長4...
釜是數量最多的器形,形式豐富多樣,尤其是一種腹部飾戳印紋、弦紋、刻劃紋和細繩紋組合紋飾的折沿筒腹釜,貫穿於整個大塘文化始終,並為後來的堆子嶺文化所接受。第三組器物所見完整器形不多,夾粗砂黑陶罐(或釜)僅見口沿,腹部飾鳥、太陽圖案的夾砂紅陶、夾砂灰陶罐(或釜)也只見口沿和腹部殘片。矮實...
泥質紅陶紋飾有線紋和彩繪,素麵較多;夾砂紅陶砂粒粗大,陶土較純,質地較硬。器物為手制和輪制,器表多數有陶拍印跡和刮削的痕跡。在器物肩、腹部飾附加堆紋,但很少見。器物的紋飾比較單純。器形有泥質紅陶尖底瓶、紅陶缸、紅陶直口折腹平底缽、彩陶盆、折腹罐、罐形鼎等。仰韶文化時期鸛魚石斧圖彩陶缸的...
崧澤文化是上承馬家浜文化,下啟良渚文化的一種江南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據放射性碳素斷代並經校正,年代約公元前3900一前3300年。因首次發現於上海市青浦崧澤而命名。陶器基本上用手製成形,再加以輪修。炊器多夾砂紅陶,盛儲器為泥質灰黑陶。罐形或盆形鼎、細高或粗矮的喇叭形座豆、矮領折腹罐、高領折腹...
隨葬品不多。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灰陶為主,晚期流行輪制技術。紋飾多附加堆紋、方格紋、籃紋和鏤孔。彩陶有復彩和白衣彩,圖案有弧邊三角紋、月牙紋、太陽紋、方格紋、六角星紋。代表性器形有釜形鼎、罐形鼎、小口尖底瓶、大口尖底缸、折腹盆、曲腹盆。工具多石鏟、刀、鐮和陶刀等。
大河村類型發展到最後階段,有許多因素與相鄰的山東大汶口文化、湖北屈家嶺文化相同或相似,表現出向龍山文化過渡的同一趨勢。大司空村類型是在後崗類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存,這時期的陶器以灰陶為主,紅陶降於次要地位,代表器型的直口圓唇折腹盆、敞口淺腹盆、斜腹或折腹缽、碗、罐等,刻劃與拍印...
以罐、缽和碗為主要組合。陶器以泥質紅陶和夾砂褐陶為主,有一定數量的灰陶與黑陶,也有少量彩陶。主要器形有罐形鼎、盆形鼎、釜形鼎、夾砂罐、細頸折腹瓶、小口壺、平底缽、圈足盤、鏤孔豆等。石器有鏟、鐮、刀、鏃、斧、錛、鑿和磨盤等,以磨製為主,穿孑L技術出現較早。
彩陶鼎屬大汶口文化器物。為夾砂紅陶, 卷沿,折腹,小平底,鑿形足(已失),腹兩側飾雞冠斑耳,唇飾黑彩,腹部飾白、赭色漩渦紋和網紋。通高24.5cm、口徑15.3cm。1980年在東營市廣饒縣傅家遺址東部出土,屬大汶口文化時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該鼎為夾砂紅陶,侈口,大翻沿,圓唇,唇飾黑彩,折腹,...
大范莊遺址出土的器物,有明顯的時代特徵:背壺、細頸鬹、台座折腹豆、黑陶鏤孔高柄杯等,屬於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晚期的器物;深腹平底罐、罐式鼎、繩紋匜、粗頸小袋足鬹、淺盤豆、黑陶壺和鏤孔高柄杯,屬於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早期的器物;盆形鼎、長流粗頸大袋足鬹、鏤孔粗柄豆、大平底盤,屬於龍山文化...
缽 H237∶4,泥質紅陶。斂口,圓唇,下腹斜收,小平底,上腹部有兩個對稱雞冠狀鋬。器表及內壁均磨光。口徑34厘米、底徑12厘米、高15.7厘米。豆 G3∶1,泥質灰陶。口部殘片,近直口,圓唇,折腹,下腹斜收。高4厘米。小口瓶 W60∶1,泥質紅陶。扁圓形口,圓唇,束頸,下腹部殘。頸部飾四周弦...
大汶口文化遺蹟 大汶口文化遺蹟,主要有灰坑,包括部分窖穴、墓葬和灰溝,出土遺物有紅陶折腹鼎、盆、罐、豆、器蓋等,在一件大口尊殘片上發現太陽刻劃符號。大汶口文化遺存是趙家莊遺址的新發現,在魯東南地區也是已發現比較早的考古學文化遺存。龍山文化遺存 龍山文化遺存,主要分布在發掘區的中、東部。分居址區...
出土少量夾砂紅陶片,可辨器形有鴨嘴形鼎足等。F17,在窯址的北面,僅存大片的紅燒土堆積基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約12米、南北寬5米,總面積約60平方米。在紅燒土堆積面上發現有較多的柱洞,尤其是房址北部的兩長排柱洞,排列規整有序,南排與北排間距約1米,每排柱洞間距約1米。由於兩排柱洞間的空間...
彩陶主要是紅陶衣彩陶,常見的彩陶紋飾中有條帶紋、豎線紋(分三豎道至六豎道)和三角紋等。大司空類型因首先發現於河南安陽大司空村而得名,代表性陶器有曲腹與折腹盆,大口、斜壁、平底碗,小口、卷沿、深腹、圓鼓、平底罐和帶鋸齒紋盆等。器表裝飾有劃紋、藍紋、線紋、繩紋、方格紋、錐刺紋和附加堆紋...
VI式夾砂橙黃色陶圓柱狀略呈弧形鼎足;夾蚌褐陶盆口,腹飾粗籃紋,底緣飾壓點紋;夾砂紅陶折腹盆口,折棱處飾刻劃紋;泥質橙黃陶罐口,施紅彩;泥質橙黃陶缽口,施白衣,由黑、紅二色繪出三角紋及草葉紋;素麵泥質橙黃陶三足缽,足為鑿狀;泥質磨光黑陶高柄杯柄,飾竹節紋;夾砂灰陶鬲足,通體飾粗繩...
1978年10月開始收藏,主集新石器時代古陶器、石器、原始青瓷,現藏有自漢代至大汶口早期古陶器、原始青瓷、釉陶約千件,含大汶口文化時期袋型規、紅白陶背水壺、折腹鼎、龍山文化時期白紅陶規、大型黑陶圈足豆鬲、商代大型陶鬲、戰國青瓷瓿、漢代陶硯等;兼集古硯等。1997年,在大連'97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期間,"...
留村遺址 留村遺址 位於五蓮縣留村北面,系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留村遺址 位於五蓮縣留村北面,系新石器時代大汶口文化遺址。已出土殘破的紅陶盤、折腹陶鼎、陶罐、石環和銅鼎、銅舟、銅扁壺、銅鬲等。遺址破壞嚴重。
1979年發掘M2,在T4第3層(灰土)的上部,距地表深0.75米,屬下文化層。骨架保存部分脊椎骨、肋骨、上下肢骨,骨盆保存較好。從骨盆特點看,屬女性。葬式為仰身直肢葬,頭朝北,未見葬具和葬坑。足部放置隨葬品,有陶鼎、豆、壺、紡輪共四件。夾砂褐陶鼎M2:3,侈口,鼓腹,圈底,有三個扁平鏟形足,足部...
第一期屬紅山文化,該文化層保存狀況不良,主要分布在遺址南部,出土陶器主要有夾砂筒形罐和泥質紅陶缽,筒形罐飾壓印之字紋,石器有斧、磨盤、磨棒。第二期和第三期屬青銅時代文化,第二期發新石圃匝9,現雙耳罐、矮頸壺、折腹或曲腹缽、袋足三足器的足尖,第三期出土陶器有鬲、廠、罐、盆、豆。
戰國青瓷帶甑束腰鼎 西周中期灰陶折腹鼎(瓮鼎)新石器時期陶釜 河姆渡文化十八角芽葉紋肩脊陶釜 東漢銅釜 漢代河南俱利鐵釜 新石器磁山文化紅陶盂及支座 仰韶文化方孔陶甑 西漢青銅甑 “好”汽桂銅甑形器 “婦好墓”三聯銅甗 南宋彭州青銅甗 中國晚期修武使君青銅甗 新石器大汶口文化夾砂紅陶甗 元代銅甗 漢...
第二文化層 該文化層遺蹟有灰坑十個,零星柱洞,木構水井和墓葬三座。出土遺物有石、骨、木、陶器,長條形弧背石錛、石蝶形器、雙孔骨耜和木耜、多角沿釜、缽形釜、圓錐和扁錐形足鼎、外紅里黑喇叭形圈足豆、牛鼻耳罐、折腹盆和豬嘴形釜支架等。第三文化層 該文化層發現殘缺不全的房屋建築遺蹟,灰坑七個...
青銅盆 青銅盆是出土於安慶市大楓鄉黃花村春秋墓,春秋時期的青銅器,現藏於安慶博物館。外觀 方唇略外侈,折腹,腹身紋飾分為三部分,上、中部飾雙鉤凸線蟠虺紋,間隔以繩紋,下腹部為三角雲紋。平底。成對。
遺物主要為陶片,以夾砂灰陶、夾砂褐陶為主,泥質紅陶有少量發現。紋飾以繩紋為主,另有少量附加堆紋。可辨器形有斂口折腹罐、短條附加堆紋罐、退化三足瓮、陶支墊等,均為較典型的老官台文化晚期遺存,還發現有少量仰韶文化晚期的折沿罐、斂口缽等。考古意義 該遺址是一處老官台文化遺址,保存狀況相對較...
費家河類型的陶器有夾砂紅陶、夾砂灰陶、夾砂黑陶和泥質紅陶以及幾何形印紋硬陶、原始瓷,以紅陶為主,印紋硬陶也占有很大比重,印紋紋樣主要有繩紋、方格紋、水波紋、弦紋、堆紋、劃紋、乳丁紋等;吳城類型的陶器有夾砂灰色軟陶、夾砂紅色軟陶、印紋硬陶等,以灰陶為主,印紋硬陶也很發達,紋樣主要有繩紋...
出土的文物有仰韶時期的采陶盆、亞砂紅陶釜形鼎、鴨嘴足鼎及紅陶缽、盆、杯等,屬有嶺文化的有夾砂灰陶罐形鼎、寬扁狀足鼎、黑陶折腹豆、高柄杯、圈足盤盆、缽等;屬龍山文化的有折腹罐形鼎、直口罐、刻槽盆、鏤孔豆行裝,此外三角形石斧、陶紡輪、彈丸、鹿角。1998年,鳳凰山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