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獸面紋鬲,鬲鼎,俗稱分襠鼎,是鼎和鬲的混合體,上部似鼎,下腹似鬲,但又另有一段較長的錐足或柱足。此器為侈口深腹附耳式,侈口束頸,附耳向外張,分襠款足,足的下端呈柱形。頸部鑄鳳紋,腹部鑄獸面紋,紋飾精美,襠底部鑄銘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青銅獸面紋鬲
- 別名:分襠鼎
青銅獸面紋鬲,鬲鼎,俗稱分襠鼎,是鼎和鬲的混合體,上部似鼎,下腹似鬲,但又另有一段較長的錐足或柱足。此器為侈口深腹附耳式,侈口束頸,附耳向外張,分襠款足,足的下端呈柱形。頸部鑄鳳紋,腹部鑄獸面紋,紋飾精美,襠底部鑄銘文。
青銅獸面紋鬲,鬲鼎,俗稱分襠鼎,是鼎和鬲的混合體,上部似鼎,下腹似鬲,但又另有一段較長的錐足或柱足。此器為侈口深腹附耳式,侈口束頸,附耳向外張,分襠款足,足的下端呈柱形。頸部鑄鳳紋,腹部鑄獸面紋,紋飾精美,襠底部鑄銘文。...
商獸面紋鬲為商代中期的青銅器。口徑14.6厘米,高19.2厘米。現收藏於上海博物館、安徽博物院。文物特徵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商獸面紋鬲:口徑14.6厘米,高19.2厘米。安徽博物院收藏的商代獸面紋鬲:口徑15.3厘米,高23.2厘米。三隻腳對應的腹部各飾一組獸面紋。文物簡介 鬲可用於炊粥,兼可用於盛放肉食。鬲...
商代獸面紋鬲是商代的一個青銅器,斂口折沿方唇,拱形耳,長頸,雙立耳,深腹袋形分檔,下有圓錐形中空足,飾變形獸面紋和雙目形紋。鬲頸飾獸面紋,上下皆飾連珠紋,腹飾卷角型獸面紋,獸目巨大,圖案條紋粗獷,結構複雜,構圖具有高度的象徵性。器壁均勻而薄。在商代中前期青銅鬲中以這件器物最為精緻。...
獸面紋分襠圓肩銅鬲 獸面紋分襠圓肩銅鬲,商代青銅文物,江西省博物館藏。文物鑑賞 鬲,用於烹煮穀物和小型動物肉類。商晚期以後,青銅鬲的實用功能逐漸減弱,紋飾越趨精美,多為典禮用器。
獸面紋鬲商 獸面紋鬲商,商代早期文物。文物鑑賞 鬲是炊粥器,亦可盛放肉食。青銅鬲最早見於商代早期,其形式自陶器發展而來。鬲侈口,唇邊加厚,長頸,深腹袋狀,下有圓綴形中空足,雙立耳。頸飾獸面紋,上下皆飾連珠紋。腹飾卷角型獸面紋,獸目特巨,圖案條紋粗獷,結構複雜,具有高度的象徵意趣。
商獸面紋鬲鼎是青銅器類文物,1960年代株洲徵集,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文物尺寸 通高21,口徑17厘米。文物特徵 食器。兩件形制基本相同。雙耳立於口沿,分襠,腹下三個柱形足。一件腹部飾三組獸面紋。獸面兩側有倒立的夔紋,主紋之間有雲紋襯地。器內近口沿處有“己 ””二字。另一件腹部飾有獸面紋...
獸面紋四足鬲為商代中期的文物,1981年出土陝西省城固縣龍頭鎮,高22.8厘米,口徑21厘米,腹深16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鬲是新石器時代晚期出現的一種炊煮器,圓口,三空心足。最早為陶製,到了商周時期出現了許多青銅製造的鬲。三足是鬲的基本特徵。城固龍頭鎮出土的四足銅鬲,是鬲中的特例,在青銅器...
在青銅器上常見饕餮紋就是以牛設計的獸面。牛在畜牧業中占主要地位,也曾是古代部落或氏族的圖騰標誌,有著通天神秘的能力,是祭祀活動中犧牲品,稱之為“太牢”,象這樣紋飾的青銅器為上等器。三犀鬲特點明顯,立體浮雕牛首,清晰逼真,形神兼備,表現猙獰,是一件標準的商代晚期器物。
這種散列式獸面紋的裝飾風格顯然是配合鬲或鬲式鼎這一器型特點而來的。羊首突出呈浮雕狀的,在湖南以外的,如江西、江蘇、四川、河南等地多有發現,從裝飾風格及所施部位、器類來看都十分相似。此種尊、瓿在折肩形成的平面上設定羊首,在商後期青銅器中是很常見的一種修飾手法。這種裝飾手法在北方一直延續到西周...
青銅鬲出現於商代前期。這件青銅鬲造型別致,寬寬的口沿向外周折出,頸處收束。圓腹的下部均勻地配置三條牛蹄狀的足,而且每條足的外側都鑄出縱向的凸棱即考古學家所稱的扉棱。每條棱兩側,是淺浮雕式的怒目圓睜的獸面,而扉棱恰位於兩目中間,形同高鼻。這種獸面,就是商周青銅器上最為流行的饕餮紋。饕餮是...
商代晚期,通高23.41厘米。1981年陝西城固縣龍頭鎮出土,烹飪器。直口,寬沿外折。四足鬲鼓腹分為四襠,形成了四個袋足,頸部飾雷紋,腹襠飾獸面紋。整體造形奇特,全國同類器物造型中僅見此一例。青銅器 主要指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製作的器物,簡稱“銅器”。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樂器、車馬飾、...
在商周時代,青銅器以牛首紋為裝飾較為普遍,當時很多器物都是用此為裝飾紋樣,在青銅器上常見饕餮紋就是以牛設計的獸面。牛在畜牧業中占主要地位,也曾是古代部落或氏族的圖騰標誌,有著通天神秘的能力,是祭祀活動中犧牲品,稱之為“太牢”,象這樣紋飾的青銅器為上等器。三犀鬲特點明顯,立體浮雕牛首,清晰...
西周魯侯熙鬲是一件宋代官用陶瓷器。西周魯侯熙鬲為立耳,分襠深腹袋足,由口沿至襠滿飾有地獸面紋,文飾精美。器內壁有銘文13字,記魯煬公為祭亡父伯禽作器,其成器年代應為康王時期。鬲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一種,是用於烹飪的煮食器,大概在商代早期就已經出現了。商代的鬲造型較為簡單,文飾也不複雜。...
西周獸面紋甗是一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文物,收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文物信息 年代:西周 級別:國家一級文物 規格:通高39cm,口徑24cm,甑部深15.5cm,重4.6kg。出土時間:1981年 出土地點:寶雞市紙坊頭 國墓地一號墓 文物特徵 蒸食器。敞口,口沿外侈,兩索狀立耳。甗腹(甑部)較淺,鬲部分襠,三柱足較...
西周獸面紋青銅盉,1974年出土於廣東信宜,通高26.6厘米,口徑14.2厘米,器身呈鬲形,束頸,口沿略外侈,腹部分襠較寬成三袋足,蹄形實心足根。蓋、頸均有一小半圓環。屬西周中晚期器物,現藏於廣東省博物館。文物特徵 西周獸面紋青銅盉,廣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之一,高26.2厘米、口徑14.2厘米,是...
祭祀、宴享中的容器包括了飪食、酒器、水器等,如鼎、鬲、釜、鍋、豆、敦、缽、簋、尊、彝、鑒、盆、盤、缶、舜、匜等;樂器有鼓、磬、編鐘、鈴、鉦、鐸等。青銅重器象徵著王權,比如大鼎,象徵著立國建邦和統治權力,具有王權性。獸面紋 獸面紋舊稱饕餮紋。饕餮之名本於《呂氏春秋.先識覽》:“...
西周獸面紋甗 西周獸面紋甗是2006年絳縣橫水墓地出土的文物,現收藏於山西博物院。文物尺寸 通高40厘米,兩耳間距33厘米。文物特徵 甑鬲上下合體,雙立耳,侈口,直腹,獸面分襠足,頸部飾獸面紋,雙眼突出,獸體以雲雷紋裝飾。足部飾牛角形獸面紋,器內壁有“作寶彝”銘文。
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是商朝文物,通高105厘米,重78.5千克。現收藏於江西省博物館。商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1989年江西新乾大洋洲出土。該件獸面紋鹿耳四足青銅甗是最大的青銅甗,有“甗王”之譽。此甗甑鬲連體,鬲襠高,下四足。耳上各立一鹿,一雄一雌,回首相顧。鹿豎角,短尾卷,身披鱗片。甑...
此甗花紋精細,型體高大,為青銅甗中之較大者。獸面紋甗,甗是食器和禮器。流行於商至漢代,造型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分用以盛放食物,稱為甑,甑底是一有穿孔的箅,以利於蒸氣通過;下部是鬲,用以煮水,高足間可燒火加熱。除實用外,西周末春秋初,甗還是禮器,與鼎、簋、豆、壺、盤等組成成套隨葬品。
西周晚期銅鬲,通高11.2厘米,口徑16.2厘米,1965年鄒城市棲駕峪村出土。器體質厚,寬平沿略向外折,束頸圓肩,低體淺腹,腹部略鼓,寬襠平底,下有明顯煙炱痕跡,矮獸蹄形足,三足之上各有一條凸起的扉棱,腹飾變形獸面紋。沿上鐫有“魯宰駟父乍姬□媵鬲其萬年永寶用”。從銘文內容看,是媵辭,可知鬲...
青銅甗是漢代文物,1984年寧夏鹽池縣張家場漢墓出土,現藏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博物館。文物特徵 高21厘米,口徑12.5厘米,腹徑24.8厘米。上部分甑,圓口外侈,肩部飾一周弦紋,左右各置一半圓形耳,耳上方飾饕餮紋(獸面紋),圓鼓腹下收,有圈足,腹內有箅,為四組扇形組成的條形孔。甑與下部分變形鬲子母口扣合...
漢青銅甗高21厘米,口徑12.5厘米,腹徑24.8厘米。上部分甑,圓口外侈,肩部飾一周弦紋,左右各置一半圓形耳,耳上方飾饕餮紋(獸面紋),圓鼓腹下收,有圈足,腹內有箅,為四組扇形組成的條形孔。甑與下部分變形鬲子母口扣合,變形鬲肩部與甑耳部對應的地方,左右同樣置半圓形耳,飾饕餮紋,腹中部有一圈凸...
中國古代青銅酒器中的盛酒器。詳細描述 盉身似鬲,口沿外侈,流較長,三足分襠。蓋和流上飾龍紋,頸中部一周夔紋,肩上一條斜角雷紋。腹部以襠為界,每足都由雷紋構成一組饕餮紋,兩組饕餮之間各有一條夔龍紋。活動扳耳構造巧妙,它由兩個鏤空的夔龍相合而成,中有小圓柱相連,上部的小圓柱與身特鑄的...
獸面紋甗以仿古獸面為主紋,此款的獸面已簡化成似人的眼眉,顯得親切而富趣味。浮雕式蟠龍蓋鈕、繩紋立耳、以及鐫刻纏枝番蓮紋的三足等部位的金工,均是該器觀賞的重點。器物功用 器形摹仿西周青銅器的“甗”,甗是一種蒸食器,上層置食物稱甑,下層裝水處稱鬲,中腰置一竹製的蒸篩供熱氣通過以蒸食物者稱...
比較罕見的是,它還帶有青銅的器蓋,不同於一般青銅鬲因為原來用木蓋所以出土時都已無蓋。該器的裝飾以平雕、高浮雕和圓雕相結合,頸部有一圈平雕的夔紋,而從蓋鈕到足部,裝飾有七個風格各異的牛首獸面紋。蓋鈕是由兩個完全凸出於器表的圓雕式小牛頭相背而立組成,這兩個牛頭的牛角上翹,牛耳直立,眼部微隆...
多於器物的頸,腰上作牛的全形。牛體圓肥、大首,頭上有一角或兩角,前足多作跪臥狀,但全形的牛紋很少見。一般為牛頭紋較多見,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還有以牛頭浮雕器物的蓋或提梁的兩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頭鬲。宗教意義 中國的青銅器時代在公元前兩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戰國時期,經歷了...
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出現了用陶土製成的陶鬲,後演化為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漢書·郊祀志》曰:“鼎空足曰鬲”,以足部的空心與否作為鼎與鬲的區別。而考古研究發現,鬲與鼎在器用功能及造型特徵上,都有較大差別,鬲在禮器組合中的地位也不及鼎。這件夔紋銅鬲出土於一座城市遺址的旁邊,那裡現在被...
現收藏於平涼市博物館 。文物信息 高37.1cm;口徑23.0cm。文物特徵 甑侈口,斜尖唇,口沿上作兩對稱索狀立耳,斜腹,底部作箅,上有五組十字形箅孔,並有半環鈕可以啟閉。鬲短束頸,分襠,三柱足。甑口沿下飾夔龍紋作地的三組簡化饕餮紋,鬲足上部飾三組高浮雕獸面紋,范痕明顯。
在甑的底部有很多通氣的小孔,稱為“箅”(bì,音壁),將鬲注滿水後加熱,蒸汽可以通過箅進入甑內,將裡面的食物煮熟,原理與今天的蒸籠相似。甗在湖北的西周青銅器中有較多的發現,有方形、圓形,也有連體和分體等不同造型。這件“北子”銅甗為圓形,甑鬲連體。甑的上部飾有一條帶狀獸面紋,甑的腹內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