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羊紋銅鬲,商,通高22.8厘米、口徑14.7厘米。1958 年株洲徵集,
湖南省博物館藏。
食器。兩耳立於口沿上,長頸,分襠,三個柱形空心足。頸部飾斜線雲雷紋,紋飾布局以三分襠足為基礎,腹部飾三組羊紋,半浮雕粗壯的角,占獸面的五分之三,以倒勾狀扉棱為分割。羊紋眼、鼻、嘴的所占位置很小,嘴旁還有飾獠牙。以細密雲雷紋襯地。該器腹部三羊銜足,紋飾與器身渾然一體,精美而別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三羊紋銅鬲
- 館藏地點:湖南省博物館
- 所屬年代:商
- 類別:青銅器
- 尺寸:通高22.8厘米、口徑14.7厘米
文物歷史,文物特徵,文物風格,文物分布,文物內涵,
文物歷史
器物上出現羊的形象由來已久,大約在8000 年前的裴李崗文化時期就已經有了陶塑羊的形象。《說文》中記載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可以看出,早在新石器時代羊就已經是原始人類最重要的食物來源了。商周時期祭祀活動頻繁,《國語·楚語下》中就記載了天子用“大牢”和“少牢”祭祀的體制,商周時人們視羊為吉祥之徵,羊在上古之時,與牛、豬共稱為“三牢”,是祭祀大禮的用享。羊既然是先民們的祭祀用品,自然也就成為溝通天地人的靈物;而殷商時期的占卜也是最為人所知的,天子每有重大活動之前必用龜甲或牛羊肩胛骨來占卜。
已發現的羊紋青銅器體現出對羊紋運用的更加自由大膽。這類羊紋銅器既顯示主人的身份地位,又增添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在禮器上鐫刻羊紋,或是鑄造羊首,能增加器物莊重肅穆的感覺。除此之外,也有祈禱羊等家畜養殖興旺的意思,或是延伸到對於國家、家族興旺的期盼。
文物特徵
三羊紋銅鬲。通高22.8厘米、口徑14.7厘米。湖南地區發現的圓雕類羊形器更為厚重大氣,羊形並未完整展示,而是將羊形態融入器身中,借腹或借足的手法,更有本地的特色
文物風格
羊紋青銅器的裝飾藝術風格
圓雕類羊紋青銅器中,雙羊尊的造型特點是器型與動物形象保持獨立,每隻羊只選取前肢組成器物主體。一方面,這種截取動物素材使得羊的形象在整個器物中並不完整,甚至造成器形搶占動物形象之勢,沒有顧及動物形象的完整性。而從另一個方面講,在器物造型上,寓羊於形的手法顯得更為自由。大英博物館的雙羊尊是兩個動物形象之間的借腹,四羊方尊是四羊借腹與借足。圓雕類羊形器,湖南以外地區發現的立體造型相對小而寫實,器類多為觥[gōng],尊,整個器物就是個完整羊造型。
第二類,浮雕羊首紋,銅爵的羊首紋飾是壓在靠近口沿處的簡潔獸面紋飾之上,是族徽還是其他意義有待進一步研究。銅瓿[bù]上的羊首紋飾則飾於肩部,將器蓋與器腹相對應扉棱隔開,似有意改變器蓋到器身全部是扉棱相接的單一的特色,使得紋飾更多變化而生動。在尊、罍,卣上所鑄羊首多位於肩腹部之間,有的以羊頭立雕充做器物的雙耳。有的則將羊頭雕鑄於罍的雙耳之間的腹部。這些青銅器的羊頭紋飾極為華麗,神態安祥,惟妙惟肖。羊首造型大,頭部突出,呈浮雕狀,羊角彎曲向兩側外伸,以華容出土圓尊為代表。此種尊、瓿在折肩形成的平面上設定羊首,在商後期青銅器中是很常見的一種修飾手法。一直延續到西周時期。還有一類,在鬲、分襠鼎的袋足上陰刻羊面形紋飾,以三羊鬲為代表。這種散列式獸面紋的裝飾風格顯然是配合鬲或鬲式鼎這一器型特點而來的。羊首突出呈浮雕狀的,在湖南以外的,如江西、江蘇、四川、河南等地多有發現,從裝飾風格及所施部位、器類來看都十分相似。此種尊、瓿在折肩形成的平面上設定羊首,在商後期青銅器中是很常見的一種修飾手法。這種裝飾手法在北方一直延續到西周時期,寶雞竹園溝出土的伯格卣的提梁與器身結合處鑄兩個羊頭,大角捲曲,雙目圓睜。
第三類,湖南發現的在鬲、鬲式鼎上飾突出的下卷角羊紋飾,羊角占整個羊首紋飾一半或以上位置,體現出湖南商周青銅器的本地特色。其他地方有類似羊紋布局的青銅器,如巴黎集美博物館藏羊紋銅鬲,出土地點不詳。但裝飾手法布局相似。
文物分布
已發現的這批羊紋青銅器在上海、安徽、陝西、四川、江西、江蘇、湖南東北部等地都有發現類似風格的羊紋青銅器,除陝西外,其他都集中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從器形、紋飾和工藝來看,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至於鑄造者是商人還是本地土著有待進一步研究。毋庸置疑,這些地方的商周青銅器受到了中原的影響,但不可避免的,到達這裡的中原工匠或是本地工匠或多或少融入本土的文化傳統和審美意識。這種運用表達了這些地區先民對大自然的崇拜,以及渴望了解未知世界的美好願望。
文物內涵
羊紋青銅器的思想內涵
根據自身生活的需要和對動物的認識程度,遠古先民先後選擇了馬、牛、羊、雞、狗和豬進行飼養馴化,經過漫長的歲月,它們逐漸成為家畜。《三字經·訓詁》對這六種馴養的動物有著精闢的評述,“牛能耕田,馬能負重致遠,羊能供備祭器,雞能司晨報曉,犬能守夜防患,豬能宴饗速賓”。從中可以看出,當先民在祭祀祖先的時候,羊被奉為第一祭品。在人們看來,性格溫順的羊是美與善、吉與祥的象徵,視羊入夢境為吉兆喜示,甚至認為是王者之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