鋸鱗蝰

鋸鱗蝰

蝰蛇科(Viperidae)毒蛇,學名為Echis carinatus,產於非洲北部至斯里蘭卡的沙漠和其他乾旱地區。可能是蝰蛇科中毒性最強的毒蛇,人被咬傷經常致死。體長很少超過60公分(2呎)。易發怒,富進攻性,通常隱藏石下和齧齒動物的藏身處。體沙色或灰色,背上有一排白色斑點,身體兩側各有一條淡的「之」字形線條斑。鱗片粗糙,受到驚動時,鱗片相互摩擦,發出嘶嘶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鋸鱗蝰
  • 拉丁學名:Echis carinatus
  • :動物界
  • :有鱗目
  • 亞目:蛇亞目
  • :蝰科
  • 亞科: 蝰蛇亞科
  • :鋸鱗蝰屬
外形特徵,分布範圍,生活環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毒性,

外形特徵

鋸鱗蝰體長約為38至80厘米,但一般而言較少超過60厘米。頭部與頸部有明顯的分野,鼻端圓短,鼻孔分布在三片鱗片上,額冠鋪滿細碎的尖刺狀鱗片,部分鋸鱗蝰擁有明顯較為大片的眶上鱗。眶邊鱗片約有9至21片,上唇鱗(為數10至12片)與雙眼間有1至3組鱗片,第四片一般較大片,眶下鱗則有10至13片。身上的背鱗有25至39組鱗片,成尖刺狀,鱗片末梢有小孔。兩側鱗片呈鋸齒狀排列。腹鱗約有143至189組,鱗緣較圓滑,將整個蛇腹覆蓋。尾下鱗為單片結構,為數約21至52組,肛鱗亦只有1片。
鋸鱗蝰
鋸鱗蝰的身體顏色以灰色、橄欖色或棕色為基調,背部及兩側有多種顏色的變化,但多數伴隨著白色的小斑點,鱗緣呈深棕色。身體背側有波浪形的白色帶紋縱向地分布。頭額位置有白色的十字架狀或三叉狀的斑紋,雙眼至下顎一帶亦有傾斜狀的白色帶紋。腹部呈白色或粉紅色,間中或有棕色小斑點。

分布範圍

鋸鱗蝰主要分布於亞洲,尤多於印度次大陸,其分布地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及巴基斯坦。另外,鋸鱗蝰亦分布於中東的阿曼、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伊拉克及伊朗西南部。中亞地區的阿富汗、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尼斯坦及塔吉克斯坦亦有相當分布量。
鋸鱗蝰

生活環境

鋸鱗蝰能棲息於很多不同的地理環境之中,包括沙漠、岩石群、軟泥地及灌木林。它們常躲在間隙較寬的岩石群間。高達海拔1982米的俾路支地區亦能找到它們的蹤影。

生活習性

鋸鱗蝰多於夜間或天色微明的時份活動(雖然也有發現鋸鱗蝰亦會於日間活動),日間時鋸鱗蝰多會在洞穴、岩間躲藏起來。而居於沙地的鋸鱗蝰,則會將身體稍為潛藏在沙土中,只將頭部露出。
在雨天過後,或潮濕夜間,鋸鱗蝰將處於最活躍的狀態。它們亦會於矮樹叢或灌木林間攀移往來,有時更會攀至離地兩米之高。在雨天時有八成的鋸鱗蝰都會躲進矮樹林間,曾經有人發現過一群不下於20條的鋸鱗蝰集中地攀附在一株仙人掌或矮樹之上。
鋸鱗蝰是造成最多蛇咬個案的品種之一。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外表不易被發覺。 當處於戒備狀態時,鋸鱗蝰會擺出一副獨特的姿態:將身體蜷曲成數重緊壓的圈狀,並將頭部置在正中間,讓全身的肌肉蟄伏並保持彈性,準備隨時作出強烈的咬擊(參見附圖)。
運用側行式移動的鋸鱗蝰運用側行式移動的鋸鱗蝰
鋸鱗蝰常採用側行式移動(詳見“蛇行”),讓它能於快捷移動的同時隨時保持靈活及警覺。它們能以直線式作移動,但由於它們常身處於沙漠地帶,因此較常以側行式活動。而且使用側行式移動時,鋸鱗蝰的身體只有兩點會接觸到地面(作為力點而向外拋出的頭部,以及身體上作為支撐點的最強肌肉群),這樣可避免身體被高溫的地面所灼傷。在鋸鱗蝰分布地的較北地區,由於天氣普遍較為寒冷的關係,冬天時鋸鱗蝰可能會進入冬眠狀態。
鋸鱗蝰多捕食類、蜥蜴類,與及一些節肢動物蠍子蜈蚣,也會捕食大型的昆蟲。它們的獵食對象範圍甚廣,視乎其棲息地區附近有什麼活躍生物。
鋸鱗奎蛇很好辨認,皮膚顏色單調無奇,身軀呈垂直平坦狀,短小頭部呈現三角錐狀或箭頭狀的記號。這種不善交際的生物大部分時間都將自己埋在沙漠底下,只露出眼睛靜待獵物接近。它們的獵物主要有沙漠地區的鳥類、蜥蜴以及壁虎。在乾燥的季節里,它們幾乎只在晚上獵食。一旦受到刺激或驚嚇,鋸鱗奎蛇的攻擊性會變得很強。它們喜歡摩擦身軀布滿鱗片一邊,發出巨大而刺耳的聲響。好奇的旁觀者應該要注意不要靠近它們:鋸鱗奎蛇可以從兩英尺遠的地方發動攻擊。

生長繁殖

印度的鋸鱗蝰是卵胎生的蛇類。在北印度,鋸鱗蝰多於冬天進行交配,於四月八月時便會誕下幼蛇。幼蛇身體約長11至15厘米長,每胎約能生產3至15條,最多能生23條。

毒性

印度酷熱的塔爾沙漠地區有著全世界毒性最強、最致命的爬蟲類之一鋸鱗奎蛇,白天大部分時間,它都把自己埋在沙子下面,以躲避烈日烘烤,夜晚是他的獵食時間。鋸鱗蝰蛇是印度最常見的毒蛇之一,每年都讓數百人喪生 。這種惡名昭彰的毒蛇屬於蝰蛇科 (Viperidae),長度僅有 30 英寸,難以令人相信它就是殺人最多的蛇類:人類一旦中了它那毒性超強的毒液很少能夠存活,特別是在偏遠無人的沙漠地帶,遭受它的毒吻大概就難逃一死。
鋸鱗蝰(Echis carinatus)鋸鱗蝰(Echis carinatus)
鋸鱗蝰蛇體型較小,但它5mm的毒牙卻能釋放出劇毒毒液。毒液中的血毒素會立即破壞人的血液和組織從而引發嚴重出血。毒液擴散到哪裡哪裡就會發炎腫脹。毒液所到之處人體組織都會全部壞死。噁心腹痛昏迷等症狀隨之而來。唯一的治療辦法就是使用抗毒血清
鋸鱗蝰能一次過分泌平均18毫克的毒液,最高紀錄是72毫克。它們能向生物注射12毫克的毒素,而只需要5毫克的毒液就能將一名成年男子殺死。中毒後,生物的身體機能系統會受到嚴重的破壞,更會導致死亡。被咬數分鐘內,傷口即時會出現疼痛、腫脹等症狀,嚴重時更會令被咬傷的肢體在一至兩日間出現大量膿泡。目前為止,在紀錄中鋸鱗蝰咬人事件有高達20%的致命率。
鋸鱗蝰毒素有機會帶來更多嚴重的中毒症狀,包括:流血不止、凝血異常、咯血、黑糞、血尿、異常狀態下的流鼻血,更會導致低血量性休克。而且中毒者亦可能在短時間內出現寡尿、尿閉情況,若導致急性腎衰竭的時候更要接受腎臟透析治療。不過血壓急降很少會導致這種情況,實際需要視乎患者中毒後血管內的溶血反應。有時候,由於患者出現彌散性血管內凝血,因此需要進行腎臟透析。
鋸鱗蝰
一般而言,在被鋸鱗蝰咬傷並中毒後的數小時內,能否接受相應的血清治療,是非常關鍵的。目前至少有八種多用途血清及專門血清能有效地應付鋸鱗蝰的蛇毒。
鋸鱗蝰毒素是製作一種藥物的常用原料,稱為“鋸鱗蝰素(Echistatin)”,是一種抗凝血劑。雖然世界上有很多毒蛇都擁有相似的毒素,但鋸鱗蝰毒素的結構及生化反應較為簡單,讓醫學界及藥劑業能較易對其進行複製。事實上,要提煉鋸鱗蝰素,並非只以純化蛇毒的方式進行,當中涉及一定程度的化學合成步驟。另一種利用鋸鱗蝰蛇毒所製作的藥物,名為“蛇靜脈酶(Ecarin)”。藥劑業有專門測試該種藥物的實驗,稱為“蛇靜脈酶凝結時間法(Ecarin Clotting Time)”,目的用作監控以水蛭素進行抗凝血治療的實用性。另外,尚有一種抗凝藥替羅非班(Tirofiban)亦是以鋸鱗蝰蛇毒為提煉對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