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蛇科

蝰蛇科

蝰蛇科Viperidae:管牙的毒蛇,分布於澳洲以外的世界各地,常被分蝰蛇科、白頭蝰科和蝮蛇科三個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蝰蛇科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爬行綱
  • 亞綱:雙孔亞綱
  • :蛇目
  • 亞目:新蛇亞目
  • :蝰蛇科
簡介,分布範圍,亞科,

簡介

蝰蛇科有28~34屬220~250種,是管牙的毒蛇,毒牙巨大並可以摺疊收回,為最進步的蛇類。蝰蛇科成員的體型多與其他蛇類明顯不同,身體短粗,尾短而突然變細,頭大而成三角形,有些種類頭上還有可感受紅外線的頰窩。蝰蛇科可分為無頰窩的蝰蛇亞科Viperinae、有頰窩的蝮蛇亞科Crotalinae和原始而神秘的白頭蝰亞科Azemiopinae三個亞科,它們有時也被升級為單獨的科。
近日,在中國首次在神農架發現活著的白頭蝰個體,蛇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腹部的顏色是橄欖灰,白色小點散布其間,頭部和頸部有淺淺的黃白色,並有深褐色的斑紋。蛇頭呈箭頭三角型,周身完好,活動自如,性情溫順。
蝰蛇科
神農架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研所副所長楊開華介紹,白頭蝰是蝰蛇科的一種劇毒蛇,在神農架極為少見。目前神農架只有保護區科研所保存的死亡個體做的標本。在近年組織的多次蛇類兩棲類動物調查中,都沒有找發現白頭蝰的行蹤。
來自美國的一個兩棲動物專家凱文,多年來每年堅持到神農架調查蛇類,就是想親眼看一看活著的白頭蝰,他自己也正在做關於白頭蝰的論文。但是除新發現的其他眾多蛇種外,這么多年一直沒有看到白頭蝰。
白頭蝰是世界爬蟲界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它屬於蝰科中的原始類群,只有單屬獨種,在研究管牙類毒蛇的起源與演化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以極少的數量分布於我國中西部海拔100米至1600米的丘陵山區。

分布範圍

蝰蛇亞科約有12~13屬70餘種,廣泛分布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各地。蝰蛇亞科包括分布最北的毒蛇,其中極北蝰Vipera berus遍布歐亞大陸北部,也是見於英國的唯一毒蛇,最北可深入北極苔原地區。蝰蛇亞科包括一些毒牙最大的毒蛇,如非洲的加彭噝蝰Bitis gabonica的毒牙可長達5厘米。加彭噝蝰也是非洲最大和最著名的毒蛇之一,身體非常粗壯,與其近親犀噝蝰Bitis nasicornis等同為花紋最複雜的蛇類。白頭蝰亞科僅以白頭蝰Azemiops fea為代表。白頭蝰是蝰蛇科最原始的成員,分布於緬甸和我國南方等地,非常罕見,目前人們對其所知甚少。蝰蛇科其它成員均屬於蝮蛇亞科,這是一個非常成功的亞科,分布廣泛,在除了澳大利亞以外的各個大陸都有分布,且在大多數地區都是主要的毒蛇。蝮蛇亞科最著名的當屬響尾蛇Crotalus,以尾部可以發出聲音報警和可以感受紅外線而聞名。響尾蛇主要分布於北美洲,但是有3種見於中南美洲。美國東南部的東部菱背響尾蛇Crotalus adamanteus體長超過2米,是北美洲最大最重的毒蛇。中南美洲的巨蝮Lachesis muta體型比東部菱背響尾蛇更大,體長近4米,是西半球最大的毒蛇,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蝮蛇和最重的毒蛇。在亞洲蝮蛇的種類很多,其中蝮蛇屬Agkistrodon和烙鐵頭屬Trimeresurus的成員是我國最常見的毒蛇,也是我國咬傷人的主要毒蛇。

亞科

白頭蝰亞科 (Azemiopinae)
夜蝰亞科 (Causinae)
蝮蛇亞科 (Crotalinae)
蝰蛇亞科 (Viperinae)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