蝰(動物)

蝰(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蝰科(Viperidae)是一個分布於全世界的毒蛇科。蝰蛇(Viperinae)和蝮蛇(Crotalinae)是這一科的代表 。它們體粗尾細,長著三角形的頭。毒液中含有血毒素,有些種類另含神經毒素。毒牙較長,能深深刺入獵物體內高效地 注入毒液。毒牙與上齶之間有關節,可在口中放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蝰
  • 拉丁學名:Viperidae
  • :動物界
  • :蝰科 
  • 代表:蝰蛇和蝮蛇
動物種類,角蝰,特徵,分布,習性與繁殖,毒性,

動物種類

蝰科(Viperidae)是一個分布於全世界的毒蛇科。蝰蛇(Viperinae)和蝮蛇(Crotalinae)是這一科的代表 。它們體粗尾細,長著三角形的頭。毒液中含有血毒素,有些種類另含神經毒素。毒牙較長,能深深刺入獵物體內高效地 注入毒液。毒牙與上齶之間有關節,可在口中放倒。
蝰

角蝰

爬蟲綱有鱗目蝰蛇科角蝰屬的生物。
具毒性,主要分布於北非及中東地帶,它們有著明顯的特徵,其雙眼位置有一對豎立的刺狀角鱗,因此容易辨認。不過也曾發現過沒有角鱗的角蝰。

特徵

角蝰的長度平均有30-60厘米,紀錄中最長的角蝰有85厘米長。雌性角蝰的身型較雄性龐大。角蝰的重要特徵是它那對各自長在雙眼眶上的刺狀角鱗,不過也有沒有長角或者角鱗較細小的角蝰存在著。角蝰是同種異形(一性兩形)的生物,雄性角蝰的頭部與雙眼普遍比雌性為大。
角蝰的體色分布主要以黃色為主,另外也有淺灰色、粉紅色、及淺棕色等多種讀顏色構成紋理。多變及偏淺的顏色可以讓它易於藏匿,不為獵食者所發現。另外,從解剖學上看,它的背後有一塊與身長相等,呈長方形的黑紋。腹部呈白色,尾巴末端則是黑色的。

分布

角蝰與一般非洲蛇一樣,主要分布在北非地區的乾燥沙漠地帶,如摩洛哥、撒哈拉、茅利塔尼亞、馬利共和國等地,亦會向東發展出沒於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尼日、利比亞、查德、蘇丹共和國、埃及、衣索比亞及索馬里等地。它們的活動範圍,還從西奈半島伸延至以色列境內的內蓋夫北部。在阿拉伯半島里的葉門及沙烏地阿拉伯西南部地區,可以發現角蝰跟另一種角蝰屬蛇類Cerastes gaperettii雜居於同一區域的情況。
蝰

習性與繁殖

角蝰以蛇類獨有的蛇行(sidewinding)形式進行移動,不過由於它們多在沙礫間行走,因此它們並不是以滑行的方式移動,而是以身體的重量向地面施壓,產生移動的力量。所以,研究者通常可以借著殘留在沙地上蛇印,以判斷角蝰腹部的鱗甲數量。角蝰性格沉穩,但當面對威脅的時候,它們會把身體蜷曲成“C”狀,並磨擦身體以向敵人作出警示。由於它們的鱗甲相當堅硬,因此能磨擦出強力的響聲,就像鋸鱗蝰蛇一樣。它們也擁有急遽的咬擊能力。
蝰
動物學家在觀察被捕獲的角蝰時發現,它們多數於四月進行交配,而且會躲藏於沙石之中。角蝰是卵生的,每次大約能生產8至23枚蛇卵。角蝰會把蛇卵藏在岩石之下,又或放置在其它動物所掘出的洞穴之中。經過50至80天的孵育過程後,幼蛇便會出生。

毒性

角蝰擁有強力的毒性,其毒性與鋸鱗蛇性質十分相似。人體中毒後的表征大致有頭痛、嘔吐、腹痛、腹瀉、暈眩、昏厥或痙攣等。強烈的磷脂酶A2會釋出毒素令心臟中毒及肌肉中毒。角蝰的蛇毒能導致毒性最強的出血性中毒,其毒性就LD50的標準而言,以點滴靜脈注射方式計算有0.4毫克/公斤,進入皮下組織的份量則為3.0毫克/公斤。正常人體只要攝取了40-50毫克的角蝰蛇毒就足以致命。
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