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反映古代礦冶科技史的專門性博物館,位於湖北省大冶市境內。1984年12月建成開放。博物館展覽大廳長36米,寬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現場內,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時期運用木製榫接方框支架維護的豎井70個,平巷66條,盲井、斜井各1個。它們縱橫交錯,層層迭壓,再現了當時開拓井巷採掘礦石的情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 類別:歷史類
  • 地點:湖北省大冶市
  • 開放時間:1984年12月
發現,發展歷史,建築布局,遺址,特點,意義,現狀,修復工程,地理位置,

發現

古銅礦遺址是在銅綠山礦露天開採中發現的。礦區已探明的12個礦體,古代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開採。根據遺留的煉渣推算,約產銅8~10萬噸。1974年春至1985年夏,考古部門配合礦山生產有重點地進行了科學發掘,清理出西周西漢延綿1000多年間的數百個(條)不同結構的木支架維護的採礦井巷和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同時還出土了手工開採所需要的各種生產工具。國家已將該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決定將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礦遺存長期保留,所壓礦藏不予開採。古銅礦博物館就建在保護區內一處春秋時期採礦遺址的考古發掘現場上。

發展歷史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在銅綠山開採時,發掘出13柄銅斧,最大的一個重達3.5公斤。隨後,一柄銅斧寄到了國家歷史博物館,引起國家文物部門高度重視。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1974年春,考古部門在銅綠山發掘出一個面積達2平方公里密如蛛網的地下迷宮,包括西周至漢代數百口豎井、斜井、盲井,以及百餘條平巷等採礦遺蹟,並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和開採工具。
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考古界。英國德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等國的考古學者蜂擁而至,讚嘆不已:“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古蹟!可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1982年,國家將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列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4年,銅綠山開建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1991年,國務院下文“劃定紅線”,要求古銅礦遺址負185米以上及周邊80畝範圍內的礦產資源不予開採。
1994年,國家文物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2006年12月,因“周邊環境太差,其地位與形象不符”,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從候選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中撤了下來。

建築布局

博物館展覽大廳長36米,寬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現場內,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時期運用木製榫接方框支架維護的豎井70個,平巷66條,盲井、斜井各1個。它們縱橫交錯,層層迭壓,再現了當時開拓井巷採掘礦石的情況。排水巷道和木製水□,蜿蜒其間。一件件出土的工具依然放置在當時使用的地方。大廳四周牆裙上復原的地質剖面,與遺址現場渾然一體,加強了大廳的現場感。設定在大廳南側的輔助陳列室,運用出土文物、礦石標本、照片、圖表、模型等反映了遺址的地質地貌、 發掘經過、 年代測定、采冶結合等狀況,並陳列有出土器物。 此外,大廳外東南向深約20米的地下,還保護有西周至春秋時期2000平方米採礦遺存。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遺址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位於湖北省大冶市境內,是建國以來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發現於1973年,分布範圍約2平方公里,地表遺存的古代煉渣在40萬噸以上。以考古發掘,清理出西周至漢代千餘年間不同結構不同支護方法的豎井、斜井、盲井數百座,平巷百餘條, 以及一批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隨同出土的還有大量用於採礦,選礦和冶煉的銅鐵、竹、木、石制生產工具,它是中國迄今發掘規模最大,生產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古銅礦遺址。
採用淺井探礦和利用淘砂盤進行重砂測量是古代開發銅綠山礦區的重要探礦方法。考古發掘證實,古礦井大都處在含銅品位高的氧化富集帶內,證實上述探礦方法的實用效能。

特點

採用木支護結構井巷進行地下開採,是銅綠山礦區古代開採技術的顯著特點。其開採深度一般在30-40米,有深達60餘米,已低於當地潛水位23米。此外,在採礦方法、礦井提升、通風、排水以及工具的製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創造。采冶結合是銅綠山古銅礦的又一特點。春秋早期即已採用鼓風爐煉銅。遺址內遺存的古代煉渣均呈薄片狀,流動性能良好,冶煉溫度控制在1200oC左右,渣樣分析表明,渣型合理,渣含銅大多低於0.7%,粗銅純度已達94% 表明銅綠山古代冶煉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意義

古銅礦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初步回答了中國青銅時代銅是怎樣開採、冶煉這一重要歷史課題,為研究中國礦冶技術發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它有力地說明,中國古代采冶技術有一套獨立發展的體系。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內涵十分豐富,除遺址博物館內展出的外,在保護區內尚有古礦遺存,可供今後發掘研究。

現狀

1974年春,考古部門在銅綠山發掘出一個面積達2平方公里的地下迷宮,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和開採工具。經中科院考古研究所論證認定,這一古銅礦遺址,是迄今為止中國最久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銅礦遺址,是中國青銅文明的活化石。
在2006年8月,這一國寶級活化石,突現裂隙沉降,面臨坍塌危險。
從大冶市城區往西南約走3公里,進入了大冶有色金屬公司礦區。幾分鐘後,一個雜草叢生的紅色院落出現在眼前。院牆外,殘垣斷壁,石渣滿地,到處是鑽探留下的圓柱狀石料。 距院牆不足百米,是有色金屬公司開採後留下的巨大坑,深達百餘米,使礦坑與遺址之間形成一個陡峭的坡面,古銅礦遺址就坐落在這樣一個人工形成的懸崖峭壁之上。
遺址大院門前是一段約300米的坡面泥巴路,道路坑坑窪窪,滿是拳頭大小的石塊和碎磚。一名看守人員正準備鎖門,“閉館了,現在不能參觀。”門上貼著一張告示:“因工作需要,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將於2007年6月8日起停止對外開放,特此通告。”
博物館四周牆體及地面亦出現大量裂縫,一樓警務室破舊的木門緊閉,門扣及掛鎖早已生鏽。吊頂也殘破不堪,館四周的玻璃窗滿是灰塵,蛛網密結。

修復工程

該館是中國第一座反映古代礦冶科技史的專門性博物館,1984年12月建成開放,清晰展示春秋時期運用木製榫接方框支架維護的豎井、平巷、盲井和斜井等,再現迄今為止中國最久遠、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銅礦採掘現場。2006年8月,這一國寶級青銅文明活化石因突現裂隙沉降而閉館。2009年11月,遺址管理權移交給大冶市後,修復、改造及景點規劃建設計畫全面啟動。
大冶市文體局介紹,14日啟動的改造修復工程將保持遺址博物館及冶煉爐館現有主體框架及展覽內容,修繕展廳及展品,將原來的灰色外牆改為綠色,建設臨時停車場、臨時道路等配套設施,工程預算投資200餘萬元。
據了解,大冶市此前已啟動遺址的地質環境綜合治理工作,已完成整套文物保護規劃,將新征土地230畝用於遺址新廣場及新展覽館建設。

地理位置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
大冶市地處幕阜山脈北側的邊緣丘陵地帶,地形分布為南山北丘東西湖,南高北低東西平,一般海拔高度為120—200米,最高點海拔840米,最低點海拔11米。主要山脈有大同山天台山龍角山雲台山茗山黃荊山等。大冶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春季主要是東風,夏季多東南風,秋季 多西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年平均氣溫16.9°C,極端最高氣溫40.1°C,極端最低氣溫-10°C,年均無霜期261天,年均降水量為1385.8毫米。長江流經市東北隅,市內主要河流有17條,湖泊有大冶湖、保全湖和三山湖。
大冶礦區是中國開採最早的礦區之一,主要包括鐵山金山店、成潮、靈鄉等礦山,儲量比較豐富。礦石主要是鐵銅共生礦,鐵礦物主要為磁鐵礦,其次是赤鐵礦,其他還有黃銅礦和黃鐵礦等。礦石含鐵量40-50%,最高的達54-60%。脈石礦物有方解石、石英等,脈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劑性(CaO/SiO2為0.3左右),礦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動很大(0.01-1.2%),並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屬。礦石的還原性較差,礦石經燒結、球團造塊後入高爐冶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