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湖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成立於2003年,是從事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與實踐的專業機構,同時也是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出土木漆器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的依託單位。中心下設:漆木竹器保護實驗室(漆木竹器的脫色、脫水、加固)、微生物研究實驗室(利用生物技術對文物進行保護)、遺址原址保護研究室、綜合化學實驗室、漆木竹器文物修復室、青銅器保護修復室、綜合修復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湖北省文物保護中心
  • 成立時間:2003年
  • 屬性: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與實踐
  • 地點:湖北省
中心簡介,科研設備,工作原則,所獲榮譽,

中心簡介

目前中心從事文物保護技術研究的人員有15餘名,其中副高以上職稱的6人,中級職稱的2人,高級技術工人5人。他們中既有能承擔國家科技重點攻關項目的科研帶頭人,又有能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動手能力很強的複合型人才。從而形成了較為合理的人才結構和科研隊伍。陳中行研究員是多年從事文物保護科技工作的老專家,特別是在漆木器、簡牘脫水處理及遺址原地保護研究等方面,已經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他完成過多項國家和省級的重大文保科研項目,其中“古代漆器的脫水保護”、“出土飽水竹簡的脫水定型”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乙二醛脫水定型古代飽水漆木器”獲1988年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還成功地主持了國內多處不同類型遺址大型飽水木構件的原址保護工作,並親手對1000多件出土古代飽水漆木器和簡牘進行了脫水保護。胡家喜副研究員在青銅器修復領域辛勤耕耘30多年,建樹頗豐。他成功修復了1100餘件出土青銅器,其中有由出土青銅器殘片修復成的國家一級文物。還有幾位副研究員分別在遺址大型飽水木構件保存、紡織品文物保護、陶瓷文物保護與加固、出土金屬文物保護、音樂文物的復原與保護等方面已經顯示出各自的實力。中心形成了以漆木器、簡牘脫水和遺址保護為優勢,兼備其它多種文物保護能力的多學科科研群體,形成了一支由中老年專家和青年科技人員組成的、既有傳承又有發展創新的文保科技攻關梯隊。
中心現承擔著 “十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畫項目“遺址大型飽水木構件原址保護技術研究”,以及五項主要涉及金屬文物保護、出土古代樂器的復原等領域的省級科技重點攻關項目。圍繞這些文物保護科技課題,中心通過考察和篩選,分別與武漢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化工學院、中國科學院武漢岩土力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武漢冶金科技大學、武漢現代工業技術研究院等單位合作,組織多學科攻關,已取得明顯的成效,推動了相關課題的順利進展。

科研設備

中心現有科研設備包括:不鏽鋼恆溫設備、冷凍升華設備、微電腦恆溫恆濕箱、紅外線乾燥箱、恆溫冷凍搖床、高速離心機、超淨工作檯、可見光光度計、紫外線可見分光光度計、液相色譜儀、紅外水分測定儀、數字式黏度計、數碼顯微鏡、體視顯微鏡、微顆粒測定儀、自動測色色差儀、低濃度溶解氧分析儀、SONY三維顯微攝影儀、顯微攝像系統、掃描電鏡、木材含水量測定儀、各型天平及基本的辦公設備。中心還正在籌建功能齊全的“文物保護科研樓”。
中心非常關注當今學科發展形勢,努力把前沿學科引入文物保護工作中去。“互穿網路材料”在塗料界屬新興材料,我們將其套用到了中山艦的防腐保護;微生物合成纖維技術,在生物領域屬前沿技術,我們將其運用到纖維質文物的保護。此外,中心正在試驗運用“雷射焊接工藝”進行金屬文物修復、運用“納米技術”進行紡織品文物保護等。把前沿學科引入文物保護,是不斷創新的需要,也是邁向更高目標的起點。

工作原則

中心以保護人類文化遺產為宗旨,將現代科學與傳統工藝相結合。文物保護科研技術成果碩果纍纍,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三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三等獎三項,專利技術四項。在漆木器保護與研究、遺址大型木構件原址保護、絲織品保護“微生物加固古代絲綢”“湖北大冶銅綠山古礦冶遺址保護工程”、“中山艦修復保護工程”、“曾候乙墓坑木槨原地保護”等方面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方案有:“浙江蕭跨湖橋遺址原地保護可行性研究”、“紹興印山越王陵遺址原地保護可行性研究”、“湖北黃岡對面墩東漢磚石墓原地保護”等。

所獲榮譽

“曾侯乙編鐘的研究與複製”獲1983-1984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曾侯乙編磬復原研究”獲文化部科技進步三等獎,雙音磬的研製獲國家發明三等獎,“採用加溫矯形工藝修復古代青銅器”獲1992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原地保護與合理採礦方案的研究”獲1993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中山艦防腐保護塗料的研製”獲 2002年度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三等獎。“採用PEG(聚乙二醇)複合液脫水加固定型出土飽水木構件”, 2005度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文物保護科技工作,猶如浩瀚的大海。學海無涯,等待我們的是無盡的探索,只有創新才是出路。我們將遵循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加強科技管理,搞好科技平台建設,形成“引進人才,輸出成果”的新格局,成為我國文博界有一定規模和實力的文保科技實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