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古銅礦遺址位於大冶市城區南3公里的大冶湖邊。大冶因“大興爐冶”而得名,銅綠山因“山頂高平,巨石對峙,每驟雨過時,有銅綠如雪花小豆點綴於土石之上”,故名。銅礦遺址博物館,造型莊重,氣勢雄偉,好似一顆晶瑩的大寶石鑲嵌在考古發掘地。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反映古代礦冶科技史的專門性博物館。位於湖北省黃石市大冶縣境內。1984年12月建成開放。
古銅礦遺址是在銅綠山礦露天開採中發現的。礦區已探明的12個礦體,古代曾進行過不同程度的開採。根據遺留的煉渣推算,約產銅8~10萬噸。1974年春至1985年夏,考古部門配合礦山生產有重點地進行了科學發掘,清理出西周至西漢延綿1000多年間的數百個(條)不同結構的木支架維護的採礦井巷和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同時還出土了手工開採所需要的各種生產工具。還有春秋時期及宋代的各式煉銅爐,完整地保留了“古冶七號礦井”的全貌。銅綠山古銅礦遺址是我國目前已經發現的年代久遠、規模最大、採掘時間最長、冶煉工藝最好的採礦與冶煉相結合的遺址,它的發現打破了“中國青銅來自西方”的傳統觀念。1982年國家已將該遺址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決定將一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礦遺存長期保留,所壓礦藏不予開採。古銅礦博物館就建在保護區內一處春秋時期採礦遺址的考古發掘現場上。博物館正上方“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幾個大字,為原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所題寫。
博物館展覽大廳長36米,寬30米,高14米。4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現場內,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時期運用木製榫接方框支架維護的豎井70個,平巷66條,盲井、斜井各1個。它們縱橫交錯,層層迭壓,再現了當時開拓井巷採掘礦石的情況。排水巷道和木製水□,蜿蜒其間。一件件出土的工具依然放置在當時使用的地方。大廳四周牆裙上復原的地質剖面,與遺址現場渾然一體,加強了大廳的現場感。設定在大廳南側的輔助陳列室,運用出土文物、礦石標本、照片、圖表、模型等反映了遺址的地質地貌、發掘經過、年代測定、采冶結合等狀況,並陳列有出土器物。此外,大廳外東南向深約20米的地下,還保護有西周至春秋時期2000平方米採礦遺存。
館藏文物
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考古界。
。
館內展覽
遺址廳,長36米、寬30米、高14米,地面,由人工水磨石改成花崗岩,天花板已經全部拆除,安裝A級防火材料以及精美的吸頂燈具,大廳的欄桿由鐵管改成銅管;牆壁全部用乳膠漆粉刷一新;窗戶由鐵架、普通玻璃改成鋁合金、雙層真空玻璃……400平方米的考古發掘現場內,清晰地展示了春秋時期運用木製榫接方框支架維護的豎井70個,平巷66條,盲井、斜井各1個。它們縱橫交錯,層層迭壓,如迷宮一樣出現在人們眼前,再現了二千多年前的神秘而又燦爛輝煌的中國古代文明。
陳列館,這裡除了過去展示的古代礦工用過的銅斧,生產出來的礦石等遺場,以及按一比一還原複製的漢代礦井,為了幫助觀眾更好地參觀遺址,更好的了解中華燦爛的青銅文化,還增加了許多聲、光、電系統,最出彩的是電子書和幻影成象技術。在電子書前,有大量介紹銅綠山過去的輝煌和燦爛的文明的資料,而幻景成象技術非常逼真的再現了古代礦工的勞動場景,古代勞動人民採礦的全過程讓人一目了然。
冶煉廳,一進大廳就看到一組青銅雕塑,這座用銅製作的名為“大興爐冶”的雕塑真實地再現了古代礦工在冶煉爐前的一個瞬間:8個礦工有的在粉碎礦石,有的在拉風箱,有的在往爐里倒礦石……雖然他們表情不一,神態各異,可個個惟妙惟肖,神彩逼真,真是鬼斧神工,栩栩如生。在冶煉大廳里還有高科技手段再現了古代礦工把礦石冶煉成青銅的全過程,據悉古代礦工遺留在古礦遺址的煉銅爐渣被發現的高達到四十萬噸以上……
發展歷史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在銅綠山開採時,發掘出13柄銅斧,最大的一個重達3.5公斤。隨後,一柄銅斧寄到了國家歷史博物館,引起國家文物部門高度重視。
1974年春,考古部門在銅綠山發掘出一個面積達2平方公里密如蛛網的地下迷宮,包括西周至漢代數百口豎井、斜井、盲井,以及百餘條平巷等採礦遺蹟,並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和開採工具。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位於黃石市西南20餘公里,是建國以來的重大考古發現之一,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址發現於1973年,分布範圍約2平方公里,地表遺存的古代煉渣在40萬噸以上。以考古發掘,清理出西周至漢代千餘年間不同結構不同支護方法的豎井、斜井、盲井數百座,平巷百餘條,以及一批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隨同出土的還有大量用於採礦,選礦和冶煉的銅鐵、竹、木、石制生產工具,它是中國迄今發掘規模最大,生產時間最長,保存最為完好的一處古銅礦遺址。
採用淺井探礦和利用淘砂盤進行重砂測量是古代開發銅綠山礦區的重要探礦方法。考古發掘證實,古礦井大都處在含銅品位高的氧化富集帶內,證實上述探礦方法的實用效能。
採用木支護結構井巷進行地下開採,是銅綠山礦區古代開採技術的顯著特點。其開採深度一般在30-40米,有深達60餘米,已低於當地潛水位23米。此外,在採礦方法、礦井提升、通風、排水以及工具的製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創造。
采冶結合是銅綠山古銅礦的又一特點。春秋早期即已採用鼓風爐煉銅。遺址內遺存的古代煉渣均呈薄片狀,流動性能良好,冶煉溫度控制在1200oC左右,渣樣分析表明,渣型合理,渣含銅大多低於0.7%,粗銅純度已達94%表明銅綠山古代冶煉技術已達到較高水平。
古銅礦遺址的發現和發掘,初步回答了中國青銅時代銅是怎樣開採、冶煉這一重要歷史課題,為研究中國礦冶技術發展史提供了一批珍貴的實物資料。它有力地說明,中國古代采冶技術有一套獨立發展的體系。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內涵十分豐富,除遺址博物館內展出的外,在保護區內尚有古礦遺存,可供今後發掘研究。
申遺之路
大冶文體局局長明水泉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目前記者看到只是一期工程,占地只有83畝,下一步就是進入二期工程,讓古銅礦遺址進入國家十二五遺址保護規劃,按清華大學給做的規劃,將在新徵用的230畝土地上,建設新展覽館及廣場,相關專家建議,擴建原有遺址,將大冶柯錫太灣、李德貴灣兩地發掘出土的冶煉爐、冶煉爐渣搬至陳列館,還原冶煉程式過程。而該工程第三期將打造面積為3平方公里古礦冶遺址公園,並重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讓銅綠山古銅礦遺址這塊中華瑰寶更加璀粲。談到進館門票,明局長說:為了慶祝黃石礦冶文化節和建立六十周年,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博物館到9月1日前免費向市民開放,9月1日後,旅遊和參觀者須購票進館。
談到重新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明局長談了自己的構想,他說:目前中國有三處最重要的青銅遺址,一是我們的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二是安徽銅陵的古銅礦遺址,三是江西瑞昌的銅嶺古銅礦遺址,這三個遺址都年代久遠、采冶時間長、保存完整。2006年12月,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從候選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中撤下不久後,江西瑞昌的銅嶺古銅礦遺址被列入,此外安徽的銅陵的古銅礦遺址也在積極申遺。這三處遺址各有千秋,無論那一家單獨申遺產都有一定困難。明局長認為這三家都處在長江中下游,如果聯合起來以長江中下游古銅礦遺址帶為名聯合申遺,那集中了三方優勢,成功的可能性非常大。
地圖信息
地址:大冶市金湖街道辦事處泉塘村熊家灣1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