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星(考古學家)

王紅星,中國人名,同名人物有青年男高音歌唱家王紅星,為國家一級演員,現任雲南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還有考古學家王紅星,為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紅星
  • 出生日期:1957年8月
  • 職業:考古學家
  • 畢業院校:武漢大學考古專業
人物簡介,專著論文,

人物簡介

王紅星,男,1957年8月出生,曾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畢業於武漢大學考古專業,獲該校博士學位。1980年分配到湖北省博物館考古部工作,1982年任考古部副主任,1983年任館員。1989年館所分家,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任研究室副主任,1991年任副研究員,1992年任副所長,1995年任研究員,2001年任所長,2002年館所合併,任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主要社會兼職有:中國社會科學院文明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湘、鄂、豫、皖四省楚文化研究會常務副理事長,武漢大學科技考古中心學術委員,長江大學楚文化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湖北省藝術學院副院長。
在抓好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時,該同志狠抓單位科研工作,始終把科研放在單位工作的重要位置,完善項目激勵機制,加大了對科研成果的獎勵力度,以館所合併為契機,進行人才資源整合,實現以老帶新,優勢互補。形成了一支人才結構合理的專業隊伍。努力把前沿學科引入文物保護工作中去。以他為主任的湖北省文物保護中心承擔的“湖北大冶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原地保護與合理採礦方案的研究”、“湖北隨縣曾侯乙墓遺址大型飽水木構件原址保護”等項目獲得了國內外同仁的一致好評。2002年到2005年,全館所共出版各類專著近20部,發表各類論文數百篇,保持了我館所科研在全國的領先水平。

專著論文

與此同時,王紅星同志在業務科研領域也始終沒有放鬆對自己的要求,參加工作以來,他先後主持參與了大量考古發掘項目(主要項目見表1),出版發表了大量專著論文(主要情況見表2)。
1、《包山楚墓》,主編,笫一執筆,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約50萬字,獲夏鼐中國考古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2、《包山楚簡·序言》,執筆,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約3千字。
3、《包山楚墓墓地試析》,獨著,《文物》1988年5期,約8千字。
4、《包山二號墓的年代與墓主》,獨著,《楚文化研究論集》笫二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3月,約7千字。
5、《楚國高級貴族墓用鼎制度分析》,獨著,提交國際楚國歷史與文化討論會(1988年),約1萬2千字。
6、《由包山二號墓看楚系高級貴族墓的用鼎制度》,獨著,《包山楚墓· 附錄一五》,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約1萬5千字。
7、《包山簡牘所反映的楚國曆法問題》,獨著,《包山楚墓·附錄二O》,文物出版社1991年10月,約1萬8千字。
8、《包山二號墓漆器群研究》,獨著,《楚文藝論集》笫二集,湖北美術出版社1991年12月,約1萬8千字。
9、《楚國貴族家庭墓地》,獨著,《中國》1988年6期,約4千字。
10、《略論包山墓地發掘的考古學價值》,獨著,《江漢考古》1988年2期,約8千字。
11、《江漢地區龍山時代遺存的命名問題》,笫一執筆,《江漢考古》1985年2期,約8千字。
12、《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管窺》,獨著,《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笫二屆亞洲文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嶽麓書社1996年12月,1萬字。
13、《九連墩1、2號楚墓的年代與墓主身份》,四省楚文化論文集第六集 ,湖北 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14、王紅星:《塵封的瑰寶· 序言》,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6月。
15、王建蘇:《包山楚簡研究評述》,獨著,《江漢論壇》1993年9期,約8千字。
16、王建蘇:《包山楚墓研究述評》,獨著,《華夏考古》1994年2期,約8千字。
17、胡雅麗、王紅星:《秭歸官莊坪周代遺址初析》,笫二執筆,《江漢考古》1984年4期,約8千字。
18、王紅星、胡雅麗:《江漢地區龍山時代遺存的命名問題》,笫一執筆,《江漢考古》1985年2期,約8千字。
19、王紅星:《龍山時代遺址的分類問題》,獨著,提交湖北省考古學會笫二次年會論文,約8千字。
20、王紅星:《屈家嶺遺址分期研究》,獨著,提交湖北省考古學會笫二次年會論文,約1萬2千字。
21、王紅星:《石家河文化初論》,獨著,《文物考古論集》,武漢大學出版社1997年9月,約2萬字。
22、王紅星:《石家河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外力作用問題》,獨著,《中國考古學會笫九次年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約8千字。
23、王紅星:《長江中游地區早期城址管窺》,獨著,《長江中游史前文化暨笫二屆亞洲文明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嶽麓書社1996年12月,約1萬2千字。
24、王紅星:《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規律、文化中心的轉移與環境變遷的關係》,獨著,《江漢考古》1998年2期,約1萬5千字。
25、王紅星:《馴化水稻和稻作農業源地研究》,獨著,《湖北大學學報》1998年3期,約1萬6千字。
26、王紅星:《談實物史料的鑑別和運用》,獨著,《江漢考古》1997年2期,約8千字。
27、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荊門市包山楚墓發掘簡報》,笫一執筆,《文物》1988年5期,約1萬3千字。
28、荊沙鐵路考古隊:《荊門胡家崗遺址發掘簡報》,笫二執筆,《江漢考古》1988年2期,約8千字。
29、荊沙鐵路考古隊:《荊門鐵匠灣遺址發掘簡報》,笫一執筆,《江漢考古》1988年2期,約7千字。
30、湖北省博物館:《沮漳河中游考古調查》,笫一執筆,《江漢考古》1982年2期,約8千字。
31、湖北省博物館:《當陽馮山、楊木崗遺址試掘簡報》,獨著,《江漢考古》1983年1期,約7千字。
32、湖北省博物館:《秭歸官莊坪遺址試掘簡報》,笫一執筆,《江漢考古》1984年3期,約7千字。
33、另有《湖北省博物館》(日文版)、《楚文物圖錄》、《中國美術全集·漆器》中的包山楚墓器物部分,均為本人執筆。
34、王紅星:《長江中游考古研究三題》,《荊州楚文化暨先秦文明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35、王紅星:《關於楚郢都探索如何深化的思考》,《四省楚文化論文集笫五集》。
36、王紅星:《從應城門板灣城濠聚落看長江中游早期城址的源起與功用》,提交《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五十周年記念文集》。
37、王紅星:《應城門板灣遺址發掘的啟示》。《文物報》2002年10月
38、王紅星:《長江中游地區城濠部落的源起與功用》 , 文物報 2002年10月。
39、王紅星:《從應城門板灣遺址看長江中游地區城濠部落的源起與功用》,《考古》待刊。
40、王紅星:《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環境變化信息》 ,提交中國環境考古大會第三次會 議論文。
41、王紅星:《長江中游地區新石器時代城濠部落源起與功用之我見》,文明通訊 2003年 6期。
42、王紅星:《神秘的九連墩》,國家地理 2003年3期。
43、王紅星:《九連墩楚墓發掘現場直播的經驗與教訓》,文物報2003年1月。
44、王紅是:《棗陽九連墩楚墓發掘的主要收穫》,《考古》2003年7期。
45、王紅星:《九連墩1、2號楚墓的年代與墓主身份》, 四省楚文化論文集第六集,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5年6月。
46、王紅星:《九連墩一、二號楚墓用鼎制度研究》,提交四省楚文化第九次年會論文。
47、王紅星:《省級博物館的現狀及發展對策》,文物報。
48、王紅星:《省級博物館、考古所分合利弊談》,文物報。
49、王紅星:《塵封的瑰寶· 序言》,湖北美術出版社,2004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