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瓦廂》是由畢國強編劇的電影。
銅瓦廂東殘堤岸邊大灣村,新任村支書高安河上任後拆除污染磚窯廠,恢復濕地,大面積造林,卻被暗地裡報復。在政府幫助下,發展黃河文化旅遊,村民遷出灘區,住進了別墅小院,重建銅瓦廂古鎮,黃河也煥發出勃勃生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銅瓦廂
- 編劇:畢國強
《銅瓦廂》是由畢國強編劇的電影。
銅瓦廂東殘堤岸邊大灣村,新任村支書高安河上任後拆除污染磚窯廠,恢復濕地,大面積造林,卻被暗地裡報復。在政府幫助下,發展黃河文化旅遊,村民遷出灘區,住進了別墅小院,重建銅瓦廂古鎮,黃河也煥發出勃勃生機。
銅瓦廂,古鎮名。在今蘭考縣城西北12公里,東壩頭村西。歷史沿革原名銅牙城,元朝為銅牙縣治所,後縣廢。明弘治五年(1492年)河溢銅牙城,用筒瓦銀口,後諧音銅瓦廂。明設鎮,屬蘭陽縣。明正德六年(151年)建管河廳和寺觀,設...
據記載,銅瓦廂初名銅牙城,為古代武將駐軍的城池。它既是相當繁華的黃河渡口和集鎮,又是險工地段。決口前,黃色的琉璃瓦,貼護著長長的一段堤壩,遠望如銅牆鐵壁金光閃閃,故得俗名“銅瓦廂”。決口時間 清鹹豐五年(1855年),從六月十八日起,黃河水勢再次猛漲,洪水肆虐,激流翻卷,驚濤拍岸,許多堤段洪水已與...
銅瓦廂 《銅瓦廂》是由畢國強編劇的電影。銅瓦廂東殘堤岸邊大灣村,新任村支書高安河上任後拆除污染磚窯廠,恢復濕地,大面積造林,卻被暗地裡報復。在政府幫助下,發展黃河文化旅遊,村民遷出灘區,住進了別墅小院,重建銅瓦廂古鎮,黃河也煥發出勃勃生機。
銅瓦廂改道是指清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蘭陽(屬今河南省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所引起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黃河歷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簡介 銅瓦廂改道是指清鹹豐五年(1855年)六月,蘭陽(屬今河南省蘭考縣)銅瓦廂決口所引起的一次黃河大改道,是黃河歷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銅瓦廂決口 清朝鹹豐五年(1855...
《黃河銅瓦廂決口改道與晚清政局》是賈國靜所著書籍,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內容簡介 本書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選題視角新穎,在梳理銅瓦廂決口改道事件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從荒政與河政兩個層面探討其與晚清政局之間的複雜關係,並藉此探究單次災荒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具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對於銅瓦廂決口...
《銅瓦廂傳奇》是2017年7月安徽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畢國強。內容簡介 1855年8月1日,黃河在蘭儀銅瓦廂決口,滔滔洪水把千年銅瓦廂古鎮淹沒,黃河大改道,加上當時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加速了清朝滅亡,東壩頭殘堤隨成為黃河故道的起首和新河道的起首,這一載入史冊的重大歷史事件被蘭考法官、河南作協會員...
銅瓦廂以東數百里的黃河河道自此斷流,原本穿蘇北匯入黃海的大河迅即化為遺蹟。這是黃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河決之後,黃水將口門刷寬達七八十丈,一夜之間,黃水北瀉,豫、魯、直三省的許多地區頓被殃及。而清政府採取“暫行緩堵”的放任態度,無疑更加劇了這場災難的廣度和深度。一時間黃水浩瀚奔騰,水面橫寬...
清朝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河南省的銅瓦廂(今蘭考縣)東壩頭處決口,折流向東北,于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附近注入渤海。這樣,黃河就在商丘北部留下了一條尾閭,故稱廢黃河,又叫黃河古道。黃河故道流經商丘境內的民權、寧陵、梁園、虞城4個縣區,涉及26個鄉鎮、5個國有林場及5座水庫,在商丘境內總長136公里。...
七、1855年 (清鹹豐五年)~20世紀 50年代以前 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後,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一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家莊,這裡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後,穿過張秋...
改道,指由於自然或人為的因素導致河流放棄原河道而另覓新路。歷史上,黃河下游決口改道十分頻繁,據統計,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清鹹豐五年(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的2457年間,改道共有26次。大體上以孟津為頂點,在北抵津沽,南達江淮的廣大平原上,都是黃河決口改道遷徙的地方。80年代初沁河楊莊改道則是...
清鹹豐五年(1855年)河決銅瓦廂,結束了下游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回到渤海灣入海。即形成今曹縣、單縣南部黃河古道,河道稱鹹豐故道,寬700~1500米,故道灘區東西長40公里,有邵莊、朱洪廟、梁堤頭、南李集、仵樓等鄉鎮。決堤治理 據《明實錄》、《明史·河渠志》等資料統計,明代山東菏澤境內共發生黃河水災28...
清朝鹹豐五年(1855年)黃河再度在河南銅瓦廂決口改道,此後黃河大致以山東濟水(古代山東大清河乃濟水,並非大清河)河道為入海口。在此前和此後,統治者也以扒開堤岸的方式迫使黃河改道,但都不稱為黃河奪淮。主要原因 古代淮河水系,大體上是獨流入海的淮河幹流以及幹流南北的許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潁河、...
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黃河河道兩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臨黃大堤與北金堤之間的水系,幾經演變成為現代的金堤河。河流概況 金堤河1964年後為河南、山東兩省省界河流,平原坡水河道。河長159公里,河床比降0.91~0.59。發源於豫北滑縣耿二莊(一說新鄉縣荊張村荊張排水溝 ),流經河南的延津、汲縣...
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洪水分成3股,會合後穿張秋運河,經小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黃河下游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其後的20年內,洪水在以銅瓦廂為頂點,北至北金堤,南至今曹縣、碭山一線,東至運河的三角洲沖積扇上自由漫流,水勢分散,正溜無定。直至...
水套軍 1855年(鹹豐五年)黃河在河南開封以東銅瓦廂決口。一些失業的漁民、遊民和災民等,駕駛小船,進行殺富濟貧的活動,逐漸成為一支出沒水上的起義軍,這一地區遂稱之為“水套區”。故名“水套軍”。
清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黃河自河南銅瓦廂決口北流,進入山東境後,斬斷會通河奪大清河道入海,阻斷了會通河的北流水源,京杭運河山東段以黃河為界逐漸成為無法貫通的南北兩段。北段又稱魯北運河,南段又稱魯南運河。修鑿於13世紀(元代)。19世紀中葉後,逐漸淤塞。建國後進行治理,部分河段可通航。其中,南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