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概況
金堤河1964年後為河南、山東兩省省界河流,平原坡水河道。河長159公里,河床比降0.91~0.59。發源於豫北滑縣,流經河南的濮陽、范縣,在河南台前縣張莊匯入黃河。流域面積4869平方公里,形狀窄長,外表象一個菱形,屬於黃河沖積平原。1951年將金堤河中下游劃為防禦黃河特大洪水的滯洪區。流域自然特點是上寬下窄,坡窪地多,渲泄支流多。由於金堤河出口受黃河河槽逐年淤積抬高的影響,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出路不暢,以致中、下游地下水埋深淺,水質苦鹹,洪、澇、旱、鹼交替為害,農業生產長期低而不穩。
范縣站的17年觀測資料。1963年金堤河最大天然年徑流量為10.2億立米。1966斗最小天然年徑流量為0041億立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為248億立米,多年平均徑流深為58毫米,年平均流量為7.86立米秒。據估算金堤河流域3天洪量5年一遇澇水為1.92億立米,20年一遇為3.45億立米。
金堤河流域因黃河河堤逐年淤高,影響幹流排洪、排澇不通暢,隨著又影響濮陽以下排澇困難。1963年前,山東范縣由於降水積澇的情況不多,只在一些低洼地塊,或在排水溝淤塞地段才積水成災,澇災主要是金堤河幹流洪水倒灌、頂托,使支流澇水成災。1963年後,發生大澇災就有5次,平均3年1次,都是由金堤河洪水倒灌造成的,澇鹼相隨,澇水下滲,抬高了地下水位,又加重了三角地帶鹽鹼化的發展。
金堤河發源於新鄉縣荊張村,經延津、汲縣、濬縣、滑縣、濮陽縣、范縣, 在台前縣東北端北張莊入黃河。 河長159公里, 河床比降1/10000左右。 兩岸平均堤寬260米,流域面積5047平方公里。 流域面積大於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兩條:一條為總乾渠, 始於長垣縣小羅莊, 止於滑縣薛莊, 河長50公里, 流域面積1105平方公里, 主要攔截西 部坡水; 另一條為黃莊河, 發源於滑縣劉潭村, 在五爺廟匯入金堤河, 河長32公里, 流域面積1301平方公里。 還有流域面積100~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17條, 主要匯集坡水。 由於地勢低洼, 在入黃河前建有閘門, 防止黃河漲水倒灌, 並可排澇。
金堤河 為平原坡水河道,河長159公里,平均河寬260米,比降0.91~0.59,流域狹長,面積4869平方公里,包括河南省的新鄉、延津、汲縣、濬縣、封丘、濮陽、長垣、滑縣、范縣、台前和山東的莘縣、陽穀等12縣市,在台前張莊入黃河,有閘門控制。金堤河的流域面積60%在范縣五爺廟以上,40%在五爺廟以下。
金堤河,
黃河下游支流。金堤河是山東和河南的一條界河,發源於河南省
新鄉縣境(一說
滑縣耿二莊處),流向東北,經豫、魯兩省,至
台前縣張莊附近穿臨黃堤入黃河。滑縣以下幹流長158.6公里,是一條平原坡水河流。主要支流有黃莊河(包括
柳青河)、回木溝和
孟樓河等。流域形狀上寬下窄,呈狹長三角形,面積4869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288萬,耕地530萬多畝。
金堤河流域所在地歷史上是黃河決溢遷徙的地區。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黃河河道兩岸逐步修建堤防,太行堤、北臨黃大堤與北金堤之間的水系,幾經演變成為現代的金堤河。
金堤河,金、元、明代,隨黃河決徙逐漸形成平原坡水河道。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後,沿河民眾逐年取土加培金堤,形成子河槽,因其北依金堤故名。此河源於河南省滑縣,自莘縣高堤口入境,經陽穀縣陶城鋪至河南省張莊閘復入黃河。沿境河段長度83.4公里,平均河寬260米,流域面積93平方公里。
金堤河。系黃河的一條支流,源於新鄉縣荊張排水溝,自滑縣五爺廟村入濮陽境,經濮陽縣、范縣,在台前縣東北端張莊村北匯入黃河。濮陽市境內河長131.6公里,流域面積1750平方公里。約占全市總面積的41%。河道比降為1/11000-1/16480。多年平均流量為5.26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66億立方米。境內主要支流有回木溝、三里店溝、五星溝、房劉莊溝、青鹼溝、胡狀溝、濮城乾溝、孟樓河、彭樓總乾排、梁廟溝等。由於地勢低洼,在入黃河前建有閘門,防止黃河漲水倒灌,並可排澇。閘旁還建有提排站,設計提排流64立方米/秒。當金堤河水受黃河水頂托不能自流入黃河時,啟用提排站提排金堤河水入黃河。金堤河幹流淤積嚴重,洪澇災害瀕繁。
歷史淵源
金堤河並非古河道,它是由歷史上黃河遷徙、決泛而產生的。據史料記載,北金堤以南原有河道,在多次黃河決泛中,有的被侵占,有的被淤塞,成為窪淀,一遇大水,由於北金堤的阻擋,水流沿北金堤向東北流,久而久之形成泛道。公元1453年,徐有貞開挖廣濟梁(徐有貞治理沙灣,首先開分水河,自張秋金堤起,西南行經壽張、蓮花池上至范、濮,至滎澤以北接黃河,名廣濟梁),自張秋至北河口(今河南武陵縣北)引水濟會通河,成為金堤河的基礎。
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決口銅瓦廂,北徙現行河道,清廷30年未修黃河左堤,有汛必左溢,泛水沿北金堤東北流,從陶城鋪入黃河,因水大流急,沖刷力強,遂成坡河道,沿河人民逐年取土修筑北金堤,加深了坡河子河槽,形成了金堤河前身。公元1938年黃河決花園口奪淮入海後,金堤河成為排澇河道,黃河以北的坡水上自長垣、封邱、延津,逐漸向金堤河集中,形成黃河下游較大的一條支流,因平行北金堤下泄黃河故道,故稱金堤河。
水文特徵
流域內年平均氣溫13.7℃,年較差29.5℃,無霜期約210天,年平均降水量為606.4毫米,上游略豐於下游。
金堤河為季節性河流,河水來源除流域降水外,還有引黃灌溉區棄水、退水和黃河幹流側滲補水等。幹流濮陽、范縣兩站1965~1977年實測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54億立方米和2.67億立方米,該兩站年徑流量大小之比分別為54:1和14:1,還經常出現斷流。地下水主要由降水和黃河側滲補給,流向多由西南至東北,地下水埋深汛期1~2米,枯水期2~3米,井灌區大於3米,水質一般良好。
洪澇災害
金堤河洪水災害頻繁,造成嚴重洪澇損失。
——1963年8月上旬,金堤河流域連降暴雨,金堤河以南到黃河大堤瞬間一片汪洋,牆倒屋塌不計其數,人民財產受到巨大損失。8月16日,將金堤河張莊入黃口門處扒開,加快了入黃流速,水位開始回落,河水歸槽。
——1976年7月20日,陽穀金堤河境內明堤水位45.42米,超出背河地面2.5—4米。由於黃河洪峰接踵而來,金堤河洪水無法下泄,堤防滲水、坍塌等險情相繼發生。金堤河灘區全部淹沒,交通斷絕。灘區絕產面積35100畝,減產面積20844畝。
——1992年7月2日到8月4日,金堤河上游地區連降大雨。8月7日,陽穀明堤水位超過警戒水位1.06米,造成陽穀境內的85000畝作物被淹,76000畝絕產,衝垮橋樑25座,倒塌房屋305間,死亡5人,死亡大牲畜250頭等,搬遷農戶2500戶,直接造成的經濟損失達2.5億元。
——2000年7月4~7日,金堤河流域四天內連降中到大雨,金堤河水位急聚上漲。7日20時,范縣水文站流量276立方米/秒,陽穀北金堤堤防、險工出現大量水毀工程。12座橋樑淹沒深度達到了1米以上,其中3座橋樑地基深陷,橋板傾斜。3萬多畝農田被淹。直接損失達到1億元。
——2005年7月,金堤河水位暴漲。7月25日,金堤河范縣站流量達288立方米/秒,明堤水位達到有記錄以來的最高水位。陽穀河道10座生產橋被淹沒。陽穀北金堤孟堤口、曹堤口堤段背河堤腳發生嚴重滲水。
河流治理
金堤河中下游於1951年闢為黃河下游北金堤滯洪區,並建有石頭莊溢洪堰等工程。為有利於防汛,1964年將
范縣、
壽張縣,由山東劃歸河南管轄。1977年廢溢洪堰,興建渠村分洪閘,用以防禦黃河特大洪水。滯洪區面積為2316平方公里,約占流域面積的46%,人口125萬,耕地242萬畝。
本流域地處黃泛平原,長期以來水系紊亂,排水不暢,隨著黃河河道逐漸淤高,金堤河入黃日益困難。流域內洪、澇、旱、鹼、沙等災害頻繁。1965年以來,疏浚了幹流和主要支流河道,修建了張莊入黃閘,排水系統基本形成,洪澇災害有所減輕。
1999年國家對金堤河河道進行了第一期初步治理,上游排澇、防汛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對北金堤的建設,1950年至1985年先後三次對北金堤進行加高培厚,完成土方1482.52萬立方米。1951年到1985年,完成錐探灌漿299.2368萬眼。1971年到1984年,對堤防進行淤背固堤長3000米,放淤有效土方66.94萬立方米。險工壩頭草埽或土壩都改建成了石壩。有兩處涵閘進行了改建。2006年水管體質改革後,工程維修養護資金的增加也為提升工程強度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