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骨

鉤骨

鉤骨呈楔形,位於遠側列的內側緣,介於頭狀骨與三角骨之間。上面與月骨相接,下面與第4、5掌骨底相接,內側面與三角骨相接,外側面與頭狀骨相接。背面粗糙有韌帶附著。掌面有彎向外方的扁突,稱鉤骨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鉤骨
  • 外文名:hamate 
  • 科室:骨科
鉤骨的生理學位置,解剖觀測,臨床解剖,頭狀骨、月骨、三角骨和鉤骨的測量及意義,鉤骨鉤骨折,

鉤骨的生理學位置

位於腕部鉤骨呈楔形,下面被一微分為2部,分別與第4、5掌骨底相關節,前面上部有鉤骨鉤,鉤的頂部有尺側腕屈肌及腕橫韌帶附著,鉤的內側面為小指短屈肌及小指對掌肌的附著部。

解剖觀測

鉤骨鉤解剖觀測
鉤骨位於頭狀骨和三角骨之間,呈楔形,其尖在後側,基底朝前側,學側面及背側面均似三角形。內、外側和前側均為關節面,前側關節面呈鞍形,分別與第4、5掌骨基底關節面形成關節。學側面的前內側部分即為橫向扁突的鉤骨鉤,突向掌側,為腕管內側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腕尺管的外側壁,它與環指的外側緣在一-條直線上,在豌豆骨的前方2.5cm處可觸及。鉤骨鉤外側是屈肌腱,內側是神經血管束,尺神經深支繞過鉤骨鉤的基底進入掌中間隙,在基底部可見一壓跡,即尺神經深支切跡。
將鉤骨鉤與鉤骨體部相移行的部位命名為“鉤骨鉤基底”,鉤骨鉤中部命名為“鉤骨鉤腰部”,鉤骨頂端膨大部命名為“鉤骨鉤冠部”。分別將基底與腰部的前、後徑命名為“基底長徑”與“腰部長徑”,將基底與腰部的內、外徑命名為“基底短徑”與“腰部短徑”,長徑和短徑均在同一-水平點上測量。冠部前、後徑最長處稱為“冠部長徑”。將鉤骨鉤頂端至測量腰部短徑時的腰部橫線的垂直距離稱為“頂腰距”;將鉤骨鉤體部掌側面至鉤骨鉤頂端的垂直距離稱為“鉤骨鉤高”,規定鉤骨鉤高一律從鉤骨鉤的外側測量。
鉤骨鉤由鉤骨體突向掌側、外側,大體近似扁板狀。延前臂長軸(前-後方向)由切線位觀察鉤骨鉤時,鉤部都有--凸向內側的弧度,有利於將腕管內側的指屆肌肌腱更穩定地固定在鉤部凹陷處。研究發現鉤骨鉤的冠部長徑比基底長徑和腰部長徑大,是鉤骨。鉤的最大長徑。鉤骨鉤的頂常為弧度向上的圓頓狀;僅1側標本鉤骨鉤頂部為分叉狀,項部中央存在一淺凹,其深度為1.98mm。

臨床解剖

頭狀骨、月骨、三角骨和鉤骨的測量及意義

目的:為研製適於腕骨四角融合術的內固定器械及手術方式提供解剖學參數。方法:解剖45側成人腕骨標本,保留腕掌、背側韌帶,切除大、小多角骨和手舟骨,遊標卡尺測量頭狀骨、月骨、三角骨、鉤骨各骨間距;然後,解剖出上述4骨,觀察各骨形態;遊標卡尺測量各骨參數。結果:頭狀骨、月骨、三角骨和鉤骨有較恆定的骨性標誌。頭月間距最小,為(24.75±3.13)mm,鉤月間距(29.46±2.85)mm、月三角間距(26.48±2.08)mm;三角骨的厚度最小,為(8.76±0.91)mm。結論:(1)按照頭狀骨、月骨、三角骨和鉤骨恆定的骨性標誌制定的測量標準可具體量化形態不規則的腕骨;(2)依據測量數據及頭狀骨、月骨、三角骨和鉤骨的解剖特點進行設計,可設計適於腕骨四角融合術的內固定器械;(3)按照測量數據進行腕骨四角融合術,可避免併發症,提高四角融合率。

鉤骨鉤骨折

鉤骨鉤骨折多見於網球、高爾夫球及棒球運動員。此症易漏診。多數病例有明顯外傷史,個別可毫無症狀。其損傷機理主要是由於鉤骨鉤直接受撞擊所致,系擊球時,球拍、棍或棒“把”,突然撞擊鉤骨鉤造成的,而不是由於肌肉的牽扯所引起。
主要症狀是腕的背側相當於鉤骨處有壓痛,相反掌側卻不明顯,因為這裡有較厚的脂肪墊。攝鉤骨鉤切線位X線片多可確診。
早期發現後以固定治療較宜。晚期骨折未癒合並有症狀的病例,可以手術切除游離的骨塊而獲較好效果。此時保守治療多無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