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鈞竿行》
- 創作年代:三國
- 作品出處:《樂府詩集》
- 文學體裁:樂府詩
- 作者:曹丕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釣竿行
東越河、濟水1,遙望大海涯2。
釣竿何珊珊3,魚尾何蓰蓰4。
行路之好者5,芳餌欲何為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海涯:海濱。
- 珊珊(shān):同“姍姍”,緩慢的樣子。
- 蓰蓰(xǐ):魚躍甩尾聲。
- 好:喜好,喜歡。
- 芳餌:香餌,用於引魚上鉤的食物。
白話譯文
東渡黃河和濟水,舉目遙望大海邊。
釣竿隨波緩緩動,魚尾拍水潑刺聲。
喜歡釣魚的行人,投下芳餌為哪般?
作品鑑賞
這首詩的主旨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這首詩為愛情詩,其二是說這首詩為寓言式詩。
- 其一
詩題“釣竿行”是樂府舊題,宋代郭茂倩《樂府詩集》把它列在《鼓吹曲辭》一類中,古辭已佚。但是從有關的材料中查證,原古辭是寫夫妻愛情的,如西晉崔豹《古今注》就對原古辭的內容作過簡明扼要的介紹:“釣竿者,伯常子避仇河濱為漁者,其妻思之而作也,每至河側輒歌之。後司馬相如作釣竿詩,遂傳為樂曲。”這就不僅清楚地說明古辭是一首愛情詩歌,而且也說明是一位多情的妻子對避仇而遠離身邊的丈夫的思念之詞。這首詩即沿用古辭之意,刻畫了一個少女的形象,描繪了她對愛慕她的路人表示了極為爽直而含蓄的情意。
開頭兩句“東越河、濟水,遙望大海涯。”寫出了這個聰明的少女越過滔滔的黃河,跨過寬寬的濟水而向東遙望大海之濱,那裡有她所愛的人。她不顧路途遙遠,也不管如何疲頓,一心一意地奔向她所愛之人的地方,以表達專一不忘之情。然而,深深此情,與她同路的人恐未必知道,也未必有所詢問,即使有所詢問,也未必能消除他對她的愛慕、喜悅之情。所以路上的男子不得不用流傳於民間、象徵求偶的歌謠詩句“釣竿何珊珊,魚尾何蓰蓰”,來暗暗地表達他對少女的愛慕之情。珊珊,多疑為是姍姍之誤。珊珊,是玉佩的聲音,然而釣竿何來聲響,姍姍,是走路的美妙之姿態。以此來形容釣竿隨著水波自然的顫動。《詩經·衛風》有“笤筵竹竿,以釣於淇”(《竹竿》)的句子,漢樂府《相和歌辭》也有“竹竿何裊裊,魚尾何徒蓰”(《白頭吟》)的句子,都是寫男女愛情的。在中國古代民謠里釣魚常是男女求偶的隱語。作者在這裡寫路人用寫男女愛情之歌謠詩句來表情達意,暗示對少女的愛慕之情。縱有挑逗之意,卻無非分之舉。對此,少女亦清楚地知道路人對自己的愛慕之情,縱是挑逗,卻也不甚介意。可見二人的純真之情。所以詩人接著寫道“行路之好者,芳餌欲何為。”這兩句意思是說,少女對愛慕她的路人委婉而明白地表露:你這個對我表示愛慕、喜悅的路人啊,你即使有芳香的誘餌,那又有什麼用呢?言外之意是我決不會上鉤的。回答得多么率真,表白得又是多么懇切。這就更進一步地反襯出這個少女對其海濱所愛的人專一不二的愛情,顯得更加純真、深厚。
總之,詩中寫聰明的少女拒絕了路人的“芳餌”,表現了她對愛情專一的思想感情,從而歌頌並讚美了這種堅貞的愛情與高尚的情操。此外,少女的直爽、開朗和天真活潑的性格,純潔的內心世界也無不從短短的詩句中流露出來。所有這些,都和詩的語言有著密切關係。這首詩的語言簡明、樸實,情深而感人,毫無雕琢之痕。特別是採用樂府舊題,又活用民歌詞語,適當恰切,融合一體,毫無游離之嫌。
這首樂府詩,塑造的人物形象,運用的民歌語言,表達的愛情專一的思想,反覆讀來,愈見真情,此中絕無欺凌吵鬧之聲。誠如清代文學評論家王夫之所說:“讀子桓樂府,即如引人於張樂之野,冷風善月,人世陵囂之氣,淘汰俱盡!”(《船山古詩評選》卷一)
- 其二
這首樂府詩,很有寫寓言式的幽默風味。
作者曹丕可能從這個故事中獲得了靈感,寫下了《釣竿行》這首詩。他反其意而為之,把東海垂釣者的形象,還原為生活中可能有的形象,不再那么誇誕了;而垂釣者的收穫,也從原先的成就驚人變成了一場空。由這首詩,可以想像到:一個釣魚人,越過黃河,沿著濟水,向東方趕路,不遠千里,一直趕到東海之濱。他遙望海天,擎起了長長的釣竿,顫顫悠悠地垂釣於煙水之中。他多么盼望碰上個上鉤的呀,可是,那些狡猾的游魚,一甩尾巴,打個漂花,便悠然遠逝了。臨走之前,還留下一句不輕不重、又疼又癢的話:“請問遠方趕來的有心人啊,您辛辛苦苦地投下這份香餌,是打算派什麼用場的呢?”
在中國古代的政治舞台和軍事舞台上,一直有“安排香餌釣鰲魚”的話,反映著謀劃者的心理欲望。曹丕本人就是這種舞台上的獲利者,但他卻寫了這首詩,讓垂釣者辛苦而來,失意而歸。不知道他是想藉此來勸世,讓人家不作非分之想,還是有心要揶揄一下誰。
這首詩用語平淺,卻很有寓意;有敘述,有描寫,其美在於這首詩要說的理含而不露,隱而不晦,可以進行再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