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名師臨床筆記叢書:婦兒病證卷

針灸名師臨床筆記叢書:婦兒病證卷

《針灸名師臨床筆記叢書:婦兒病證卷》收集整理了有關婦兒病證的臨床針灸及其綜合治療方法的寶貴經驗。《針灸名師臨床筆記叢書:婦兒病證卷》編寫以病證為綱,對婦科病證包括痛經、胎位不正、閉經、經前期緊張綜合徵、子宮脫垂、不孕症、妊娠惡阻、產後乳少、乳癰、月經不調、崩漏、更年期綜合徵、產後小便不通、症瘕、帶下等15種病證;兒科病證中疳證、小兒驚風、遺尿、小兒麻痹後遺症、痄腮、厭食、小兒多動症、小兒腦癱等8種病證進行分述,總結多位醫家的治療特點及學術思想,內容豐富,注重實用性和科學性。

基本介紹

  • 書名:針灸名師臨床筆記叢書:婦兒病證卷
  • 出版社: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頁數:302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
  • 作者:周麗莎 朱書秀
  • 出版日期:2008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673939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針灸名師臨床筆記叢書:婦兒病證卷》可作為臨床針灸醫師的參考書籍,也可供醫學院校針灸和推拿專業的師生及科研人員學習使用。

圖書目錄

婦科病證
痛經
一、梅花針叩刺 祛瘀生新
二、砭石療法 分型診治
三、辨證施針 補虛瀉實
四、次膠埋針 辨證配穴
五、針灸並用 調理沖任
六、耳垂刺血 疏通經絡
七、靈龜八法 依時選穴
八、芒針達病所 穴注止疼痛
九、熱針療法 溫通經絡
十、主穴深刺 配穴針瀉
十一、三陰交穴注 一穴調三髒
十二、針藥並用 溫經散寒化瘀
十三、腕踝針配局部溫針
十四、溫針中藥 分型治療
十五、溫針灸法 暖經行氣
十六、耳壓配中藥 行氣活血
十七、耳穴貼壓 西藥內服
十八、耳針配捏脊
十九、酒精灌耳 艾灸神闕
二十、中藥內服 穴位刮痧
二十一、辨證分型 穴位注射
二十二、穴位注射 十七椎下為主
二十三、穴位貼敷 穴注次膠
二十四、埋線為主 輔以溫灸
二十五、艾灸地機 和脾調血
二十六、艾灸列缺 溫通經絡
二十七、奇穴艾灸 溫經通絡
二十八、古方熨背散 溫敷下丹田
二十九、三穴懸灸 周期療法
三十、溫通藥灸 消瘀散寒
三十一、拔罐姜灸 急者治標
三十二、敷臍三方 電針經穴
三十三、痛經散敷臍
三十四、針刺姜灸 分型而治
三十五、針灸敷臍 三法合用
三十六、針刺配懸灸
三十七、針推並用 瀉實補虛
三十八、刺三陰交 艾灸神闕
三十九、針至陰 壓耳穴
四十、中沖一三陰交 針刺止痛
四十一、針推拔罐 辨證加減
四十二、經穴針灸 手法整背
四十三、針刺耳壓 隨證選穴
四十四、辨證分型 針藥結合
四十五、“老十針”為主 隨證加減

胎位不正
一、獨灸至陰 仰臥抬臀
二、選仰臥屈膝位 針刺辨證取穴
三、耳穴內外 對稱貼藥
四、白芥子 壓耳穴
五、單用耳穴 雷射照射
六、三陰交 艾卷灸
七、針灸並用 溫腎通絡
八、上下配穴 針灸同施
九、獨取血海 “正胎膏”敷貼

閉經
一、耳壓主穴 二角一線
二、耳穴壓丸 隨證選穴
三、全息理論 腹針療法
四、益腎通經散 神闕敷貼
五、針刺溫針懸灸 辨證分型取捨
六、針刺治療海洛因依賴性閉經
七、針藥合用 疏肝活血
八、奇經辨證 單一針刺
九、針療閉經 整體調整
十、辨證針刺 多種補瀉
十一、內服中藥 外行針刺
十二、四穴相配 補瀉兼施
十三、補合谷 瀉三陰交
十四、點按耳穴配耳壓
十五、辨證針灸 隨證補瀉

經前期緊張綜合徵
一、分部按摩 辨證針刺
二、辨證取穴 耳貼
三、頭針補瀉 治肝為主
四、穴注體針 經前施治
五、針刺配心理療法
六、辨證取穴 補虛瀉實

子宮脫垂
一、頭針額旁 芒針通電
二、任脈奇穴電針
三、辨證施針 中藥益氣
四、分部取穴 低頻電療
五、穴位埋線 內服中藥
六、上下配穴 針用補法
七、針灸並用 昇陽舉陷
八、針施補法 中藥益氣
九、奇穴針刺 中藥調補

不孕症
一、子宮穴 溫針灸
二、針灸藥 分期治
三、針藥耳貼 辨證施治
四、分期針刺 藥促排卵
五、中藥針灸 補腎調經
六、針刺懸灸 調和沖任
七、祖傳針法 調理臟腑

妊娠惡陰
一、辨證用藥合梅花針 快速點刺
二、耳穴壓豆 固沖安胎
三、推拿任督膀胱 辨證針刺補瀉
四、耳穴貼敷 平沖降逆
五、雙取內關 穴位注射
六、自製艾條懸灸
七、針刺穴注 調氣和胃
八、體針為主 輔刺耳穴
九、中脘三里為主 針灸辨證取捨
十、針藥結合 調氣和中
十一、止嘔穴 穴位注射

產後乳少
一、按摩指針 疏通乳絡
二、刮痧配艾灸
三、三棱針點刺放血
四、針藥結合 辨證加減
五、四穴平刺 針向乳中
六、局穴為主 辨證補瀉
七、辨證分型 針藥結合
八、遠近配穴 施術有方
九、按壓法配合艾灸
十、三陰交一湧泉 針法交替
十一、左右對應取穴 補瀉並用

乳癰
一、丹參穴注 活血化瘀
二、穴位注射 結合手法
三、中藥敷貼 清熱疏肝
四、刺絡拔罐 直瀉熱毒
五、耳穴貼 配走罐
六、督脈刮痧 刺絡拔罐
七、無名奇穴 點刺出血
八、夾脊穴電針 配刮痧療法
九、針灸挑治 綜合治療
十、針刺分期 中藥外敷
十一、火針穿刺法
十二、局部圍刺 配穴針瀉
十三、經絡全息刮痧
十四、局部穴 隔蒜灸
十五、針刺外治 中藥內服

月經不調
一、神功經先散敷貼
二、調泌穴為主 瀉實補虛
三、四穴針刺 艾灸至陰
四、耳穴壓豆 治氣為主
五、針藥並用 隨症加減
六、隱白子午流注
七、分型針刺 補瀉兼施
八、脾經二穴 穴位注射

崩漏
一、耳穴貼壓 調節臟腑
二、三陰交穴注 急者治標
三、脾經井 燈火灸
四、腹部針刺 適宜留針
五、隱白為主 針灸並用
六、主穴隱白 辨證針灸
七、針刺“斷紅” 配穴艾灸
八、針藥並舉 益氣攝血
九、針藥配合 辨證施治
十、生化止血湯內服加穴位針刺

更年期綜合徵
一、上下配穴 虛者補之
二、辨證針刺 疏肝理氣
三、補法針刺 補益沖任
四、針藥結合 隨證加減
五、四關為主 辨證配穴
六、針刺穴注 補腎當先
七、俞募配穴 平補平瀉
八、辨證施針 磁珠壓耳
九、三穴六針 理脾為主
十、針藥結合 辨證分型
十一、內關一三陰交 針藥同用

產後小便不通
一、電針溫灸 補法為主
二、中極一關元 治從電針
三、氣海一關元 蔥泥敷貼
四、頭皮針法 耳穴壓豆
五、溫經穴注 雙重作用
六、二穴三點 溫針灸治
七、八膠為主 遠端配穴
八、獨取秩邊 針施瀉法
九、針刺溫和灸 膀胱募穴注
十、辨證分型 分經論治
十一、針刺分組 中藥益氣

症瘕
一、賀氏火針 結合針刺
二、芒針深刺 主穴溫針
三、藥餅灸關元 穴注分二組
四、溫針補法 中藥祛瘀
五、俞募配穴 速刺留針
六、分型針刺 平補平瀉
七、分型針灸 隔日施治
八、針藥結合 內外同治

帶下病
一、耳穴貼壓 調整功能
二、辨證取穴 針刺止帶
三、證分三型 隨證補瀉
四、梅花針刺 重在腰腹
五、神闕藥敷 固濕止帶
六、分型針刺 人部候氣
七、腕踝針刺 雙下二點
八、上下左右 交替溫針
九、溫針關元 藥物外用

附:盆腔炎
一、腹叢針刺 配合骶髂刺
二、溫針灸法 三組交替
三、穴行溫針 藥用驗方
四、當歸穴注 交替取穴
五、遠端穴針 局部穴灸
六、虛證燒山火 實術透天涼
七、針補合谷 祛除疫毒
八、針灸穴注 隨證取穴
九、辨證針灸 中藥灌腸
十、針藥結合 擇時治療

兒科病證
疳證
一、證分虛實 耳穴壓丸
二、四縫挑刺 輔以捏脊
三、“九香金龍膏” 穴位貼敷
四、外敷化積散
五、陰中隱陽針法 配合摩腹
六、粗針點刺 四縫放液

小兒驚風
一、分型針刺 急慢有別
二、急慢驚風 針推並用
三、壯醫陶針 扎刺放血
四、辨證分型 針藥並舉
五、合谷為主 疏風定驚
六、人中一合谷 指針解痙
七、“定驚元宵十五” 燈火灸
八、耳背絡脈 點刺出血
九、耳穴輪6 針或放血
十、十宣點刺 開竅泄熱
十一、實證熱證 十宣點刺

遺尿
一、燒山火法 適時留針
二、上下配穴 醒腦安神
三、電針耳穴 隨證配穴
四、針刺姜灸 調胱固攝
五、溫針灸法 調神益氣
六、氦氖雷射 穴位照射
七、脊針治療 調節臟腑
八、鎮方三組 清心安神
九、特定穴 溫針灸
十、水溝為主 醒腦清神
十一、頭針艾灸 溫補腎脾
十二、頭針脊針 配合護理
十三、頭體耳針 綜合治療
十四、推拿灸法 補脾昇陽
十五、三穴穴注 制約膀胱
十六、針藥結合 術後拔罐
十七、中藥固元 穴注五聯
十八、俞募配穴 交替針灸
十九、遠近配穴 針罐叩刺
二十、百會針灸 醒腦開竅
二十一、針刺推拿 交替運用
二十二、針灸結合 穴位敷貼
二十三、辨證針灸 耳穴貼壓
二十四、中藥內服 足小趾針

小兒麻痹後遺症
一、針刺推拿配康復技術
二、飛經走氣 補母瀉子
三、當歸穴注 針刺分部
四、針推並用 舒筋活絡
五、子午流注針法 擇時治療
六、分型針刺 補瀉有別
七、分組交替 藥物穴注

痄腥
一、抽薪散 敷湧泉
二、刺絡放血 兼證針刺
三、耳尖穴 燈草灸
四、全息理論 耳尖放血
五、穴位注射 配合外敷
六、痄腮穴針刺 中藥穴注
七、針厲兌 灸角孫
八、壯醫藥線 穴位點灸

厭食
一、耳穴貼壓 和胃運脾
二、肥兒膠囊內服 四縫穴點刺
三、氦氖照射 配合挑刺
四、健脾消積 增食膏穴敷
五、三里穴注 夾脊推拿
六、中藥臍敷 四縫挑刺
七、推拿穴注 運行氣血
八、推拿健脾 針刺開胃
九、辨證推拿 四縫點刺

小兒多動症
一、耳穴針刺 配合貼壓
二、耳穴壓丸 針刺四關
三、推拿耳貼 調節陰陽
四、辨證分型 針刺耳貼
五、針刺為主 輔以中藥
六、頭穴為主 組穴針刺
七、針藥結合 調整陰陽
八、頭針為主 綜合治療

小兒腦癱
一、督脈為主 施以艾灸
二、溫通針法 隨證選穴
三、針推運動訓練 康復特色療法
四、頭針體針 配合按摩
五、電腦中頻加電針
六、綜合療法 通竅醒腦
七、十八針法 快速進針
八、頭體針並用 平衡陰陽
九、頭針組穴 輔以穴注
十、滯針刺法 體針速刺

文摘

痛經
痛經指婦女在月經期前後或月經期間,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難以忍受,影響工作及日常生活的病證。本病以青年婦女為多見。
西醫婦產科學將痛經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生殖器官無器質性病變者,稱原發性痛經或稱功能性痛經,常發生於月經初潮後不久的未婚或未孕的青年婦女,且常於婚後或分娩後自行消失。由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所引起的痛經稱繼發性痛經,常見於子宮內膜異位症、急慢性盆腔炎、腫瘤、子宮頸狹窄及阻塞等。本病常與生殖器官局部病變、精神因素和神經、內分泌因素有關。
痛經多由情志不調,肝氣鬱結,血行受阻;或經期受寒飲冷,坐臥濕地,冒雨涉水,寒濕之邪客於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所致;或由脾胃素虛,或大病久病,氣血虛弱,或稟賦素虛,肝腎不足,精血虧虛,加之行經後精血更虛,胞脈失養而引起痛經。有關痛經的記載,最早見於《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諸病源候論》首立“月水來腹痛候”,認為“婦人月水來腹痛者,由勞傷血氣,以致體虛,受風冷之氣客於胞絡,損傷沖任之脈”所致。

序言

針灸是中醫學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幾千年來為我國人民的健康、保健做出了巨大貢獻。從公元6世紀傳到朝鮮、日本以後,又傳到了東南亞、歐洲等許多國家。針灸醫學已在全球範圍內得到了廣泛的推廣和運用,為世界人民的防病治病做出了卓越貢獻。
早在20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原總幹事中島宏博士就指出: “中國傳統醫學能夠治療西洋醫學束手無策的許多疾病”, “針灸已成為世界通行的一門新的醫學科學”。針灸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發明創造了多種行之有效的操作技術。我堅信它必將成為世界主流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針灸醫學在我國的疾病預防、治療和康復中,以簡、便、驗、廉和療效顯著而被廣泛運用,每年發表的有關針灸基礎研究和臨床運用的論文有2000篇左右。其中臨床報導占了大多數。但不少醫家的學術思想、治療方法、臨床經驗未能很好地得到發揚和推廣。為此,周麗莎教授組織有關專家學者,查閱歷代醫籍、醫學刊物和臨床專著,在重視科學性、先進性,注重實用性的同時,將散在的各醫家寶貴的針灸臨床經驗精華,編撰成斜灸名師臨床筆記叢書》。叢書編寫注重於臨床,著重總結醫家的學術思想、臨床特色、治療方法,並附典型病例加以佐證,是廣大醫務人員臨床工作的重要的案頭參考書。
《針灸名師臨床筆記叢書》,經過參編專家的艱苦努力,即將付梓問世,這必將能嘉惠醫林,啟迪後學,造福民眾。值該書出版之際,欣然作序、以表祝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