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機器製造局位於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與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毗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陵機器製造局是中國民族工業先驅,南京第一座近代機械化工廠,也是中國四大兵工廠之一,素有“中國民族軍事工業搖籃”之譽,也是中國最大的近現代工業建築群。
金陵機器製造局誕生於同治四年(1865年),李鴻章由江蘇巡撫升任代理兩江總督,在聚寶門(今中華門)外掃帚巷東首西天寺的廢墟上興建廠房,開辦金陵機器製造局。1888年,金陵機器製造局為中國最先製造出第一門帶車輪移動的架退克魯森式膛炮,口徑37mm,2磅後裝線膛,聲名遠揚。
2017年12月,被列入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名單;2018年1月,被列入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2018年11月,被列入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金陵機器製造局
- 地理位置:南京市秦淮區中華門外
- 占地面積:14.35公頃
- 開放時間:全天
- 景點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免費
歷史沿革,整體規模,現存遺蹟,歷史街區,規劃建設,地圖信息,
歷史沿革
1866年8月,興建工程完工。直隸州知州劉佐禹擔任金陵製造局的第一任總辦, 李鴻章於9月奏請給英人馬格理三品頂戴, 道員虛銜以資獎勵。聘為督辦。常年額定經費銀10萬兩, 其中江南海關撥解製造二成洋稅銀五萬兩, 江南籌防局撥銀三萬兩, 揚州淮軍收支局撥銀二萬兩。開工之時, 有員工役夫、 匠目、 親兵約四百人。
1869年,金陵製造局已能製造多種口徑前膛炮、炮彈以及炮車和槍彈。
1870年7月,在通濟門外神木庵舊址興建火箭分局。同年11月添造鐵爐房5間, 汽爐房1所, 砌爐12座。
1871年9月,在通濟門外九龍橋興建火藥局,後於1875年(光緒元年)被焚毀。
1872年,添造翻砂廠屋6間, 翻砂坑屋1間。
1873年,馬格里受命赴歐洲,於1874年從英國、德國和瑞士購回一批機器,進行安裝使用。這是金陵製造局建成後進行的第一次擴充,使製造能力提高一步,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874年為籌設江防, 設立烏龍山機器局, 款項由江防炮台附銷。兩江總督李宗羲飭金陵機器製造局造水雷數十座, 洋式火箭(Hale Rockets)一千枝。製造出三尺噴筒,用火藥發射的火箭1000支。馬格里早年從事軍醫,不精通製造技術,在金陵製造局監造的68磅子大炮。
1875年, 郭道直任總辦。1月在大沽炮台試放大炮,有2門68磅炮彈的炮身炸裂,當場炸死士兵7人, 馬格理又試放南炮台的一門, 又同樣爆炸, 但沒有傷人。馬格理不肯認錯,8月7日, 李鴻章將其撤職。其餘4門均成廢鐵。
1882年春季由洋匠購買機器, 7月開始興建洋火藥廠(黑火藥)。建造提硝, 提磺, 燒炭和藥, 磨炭, 碾磺, 碾藥等各廠, 及洋匠住所, 局屋, 藥庫, 木鐵工作等。廠內並開發引河, 修築碼頭。由劉坤一向德商瑞生洋行(J. J. Buchheister & Co.)採購, 瑞生洋行又轉向英商黑魯洋行(S. P. & Hall Co.)向英國購得每日生產1,000磅火藥的全套機器, 並由洋行的波列士哥德(G. Bracegirdle)負責設計監工。金陵製造洋火藥局的建設工程, 由孫傳樾、 郭道直和龔照瑗等人負責。廠址在南京通濟門外七里街靠近九龍橋的地方。廠內另設總辦、 會辦, 常年經費四萬兩。
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金陵製造局生產的軍火在此次戰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兩江總督左宗棠奏請由江海關每年撥5萬兩, 江南籌防局撥3萬兩, 揚州淮軍糧台撥2萬兩, 共10萬兩作為常年經費,從美國購進機器50多台,進行擴建,並奏準每年增撥經費5萬兩,使該局能“放手製造”。擴建工程於1887年竣工,共支銀10.046萬兩,金陵製造局又得到一次較大的擴充。
1884年洋火藥廠於5月完工, 共銷銀182,266兩。6月法國進攻鎮南關。8月23日法國艦隊攻入馬尾, 福建海軍全軍覆沒,馬尾船政局從此一蹶不振。8月26日清政府向法國宣戰。
1884年,仿製成功德國克魯森式37毫米2磅子後膛炮和美式諾登飛多管排列機槍(亦稱四鬥神機連珠炮)。至此,金陵製造局已發展成為既可生產劈山炮、24磅子生鐵開花炮、12磅子來福銅炮等前膛炮,亦可生產山炮、十門連珠格林炮、四鬥神機連珠炮等後膛槍炮,並能配套生產炮彈和炮架。金陵製造局出品,除供應南洋、北洋各防營使用外,還接受各省防營訂貨。
1885年3月23日法軍進攻鎮南關。老將馮子材協調各部, 身先士卒, 擊敗法軍。造成鎮南關大捷, 並攻克諒山。曾國荃奏, 去年法事方急, 自六月以來, 供廣東12磅來福銅炮10尊, 雲南後膛炮4尊, 浙江過山炮20尊, 台灣2磅後膛炮6尊, 10管格林炮(Gatling Gun)10尊, 4鬥神機炮(Nordenfeldt Gun)4尊, 湖北24磅洋生鐵開花炮5尊, 北洋2磅後膛炮6尊, 江西劈山炮10尊, 前膛抬炮100尊。張之洞欲借神機炮供馮子材出關作戰,曾國荃答神機炮為銘傳所訂, 本局因經費有限, 未曾多造, 而台局更急, 不敢與撥。
1885年7月, 因為出產洋火藥數量太小,進行擴建。添新碾八副, 還相應增配各種機器, 主要是壓藥、 光藥、 烘藥、 六角餅藥等, 同時添購車、 刨、 鑽、 鋸各種工具機, 增設汽機和汽爐, 全由瑞生洋行從國外進口。購置機器設備和運費共享庫平銀51,716兩, 添建廠房三萬兩, 共需銀八萬餘兩。1886年6月底竣工。連同原有的舊碾四副, 共八副生產碾盤, 尚存新碾四副, 留待以後備用。常年經費增至五萬二千兩。
1892年該年製成10門連珠格林鋼質炮12尊, 4鬥神機連珠鋼質炮12尊, 另有前年留下之6鬥神機連珠鋼質炮2尊。另造過山炮58尊及炮彈, 各式炮車附屬檔案等。後膛洋抬槍70桿, 子彈4萬5千, 重填子藥毛瑟子彈14萬5千。
1894年郭道直為總辦。9月15日日軍攻陷平壤。四品京堂盛宣懷12月致張之洞電, 此次打仗, 惟抬槍能制勝。金陵製造局所造後門抬槍能及遠, 較快炮得力, 乞速飭局多多趕造。每日夜能造幾桿?每桿需合價若干?
1894年,金陵製造局建立東子彈廠,採用無煙藥裝彈,這是製造技術上的一大進步。此時,員工發展到1200多人,比韌創時期增加近兩倍。是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金陵製造局生產的後膛抬槍顯示了威力,受到使用防營的讚賞。局中工匠唐坤明,設計製造出一種威力較大的新式快炮,送大沽炮台和沿海地區使用,殺傷力很強,人稱唐為“金陵巧匠”。
1895年1月日軍由山東半島登入, 抄襲威海衛, 並封鎖港口,丁汝昌所部之北洋艦隊於港中全軍覆沒。1月劉坤一飭張國林送20桿金陵抬槍往天津。7月張之洞在奏摺中說金陵機器局規模頗小, 機器未備, 所出槍炮無多。其設局之處, 四面皆限於地勢, 不能展拓。
1896年製成10門連珠格林鋼質炮16尊, 4鬥神機連珠鋼質炮15尊, 新式後膛抬槍67桿, 洋式前膛抬槍3桿。另造炮及炮彈, 各式炮車附屬檔案等。
1896年製成10門連珠格林鋼質炮10尊, 4鬥神機連珠鋼質炮2尊, 洋式後膛抬槍140桿, 另造炮及炮彈, 各式炮車附屬檔案等。在美國的密爾瓦基公共博物館(Nunnemacher Collection, Milwaukee Public Museum)中有一把金陵製造局所造的抬槍, 其槍機是仿自雷明頓(Remington-Lee), 製造年份是1897年。口徑是.76吋, 單發, 槍管長59吋。
1897年製成製成2磅熟鐵後膛炮48尊, 1磅後膛鋼管快炮16尊, 洋式後膛抬槍180桿, 另造炮彈, 各式炮車附屬檔案等。
1898年英人貝斯福(Admiral Charles Beresford)在提及金陵製造局時說: “機器多是現代的, 頭等的, 但用來製造過時的無用的軍需物品, 他們正在大量製造一種小炮, 放射大約一磅重的炮彈”, “大部分的機器用來製造抬槍”
1899年6月劉坤一覆總理衙門電, 寧局(金陵製造局)每年可造後膛抬槍180枝, 2磅後膛炮48尊, 1磅快炮16尊, 各項炮彈6萬5千顆, 抬槍自來火5萬粒,毛瑟槍子彈8萬1千5百。該年製成洋式後膛抬槍240桿
1900年吳學廉為總辦。
1903年毛慶蕃為總辦。時金陵機器製造局仍在生產抬槍。
1905年徐乃光為總辦。8月, 練兵處議奏金陵機器製造局不足之處, 該局專造老毛瑟槍子彈, 間造三生七至七生六口徑各炮, 該局規模甚小, 機器亦老, 工藝未精。軍械所房屋不甚堅固, 地復卑濕, 該管各員又多漫不經意, 致所存子彈各項半多銹澀。局務廢弛殊甚。
1907年劉體乾為總辦。張士珩奉命調查金陵機器製造局現況及整理辦法。
1907年兩江總督端方命道員張士珩經理金陵各局, 文中說, 該局每年只得8萬4千兩, 只能製造老毛瑟子彈250萬顆。其各炮台, 小輪船亦時有修理, 唯規模太小。洋火藥局已因節費減造, 土火藥局現已停造。該局槍子廠機器, 汽機及軋片廠汽鍋兩具, 類多年久銹爛。
1908年端方奏請停造11厘米老毛瑟, 因江南新軍系領用日本六密里五及德國新毛瑟等項槍枝。12月7日, 金陵機器局總辦劉體乾在上海與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 & Co.)議定, 由該行承辦德商侶佛廠(Ludwig Loewe)所造最新式自行進子造小口徑鋼頭新毛瑟子機器25部, 又有6毫米、 5.7毫米各種口徑槍子及校準口徑沖模樣版各一副, 還有格林木大小天秤兩具。進口購買這些機器設備總計淨價175,335馬克。雙方訂立契約後, 加立清單, 先付定價1/3, 計58,445馬克。按照當時銀行市價, 每283馬克合規平銀100兩核算, 共合規平銀20,651兩, 增加這一部分新式機器後,金陵機器局成為專造槍子的兵工廠。舉凡六密里五, 七密里九新毛瑟, 曼里夏均可製造。金陵洋火藥局由於生產減至五成, 重要性日減,南洋大臣端方奏準將其併入金陵機器製造局。
1909年王若化為總辦。
1910年陸軍部命金陵機器製造局歸併江南製造局, 並建議將其裁撤。
1911年4月陸軍部令金陵製造局停辦, 由江南製造局接收, 後於10月復工。
1912年, 民國成立, 由王金海為總辦。2月, 金陵洋火藥局停辦。
1913年陸軍部各省兵工廠生產量表中, 金陵機器局每月生產79槍彈6萬, 65槍彈36萬, 七生半管退炮1尊。
1913年, 金陵兵工廠首先開始生產6寸白浪林手槍(仿造Browning, 7.65mm,.32ACP M1900式布朗寧手槍), 至1919年開始生產8寸白浪林手槍。
1914年賓步程為總辦。
1915年2月陸軍總長函江蘇督理, 金陵製造局仿製成功德國七九馬克西姆重機槍, 併名之華寧。現造成6尊, 請就近派員試驗。
1917年王者化為總辦。
1921年4月鹹瑤圃為總辦。開始生產馬克西姆水泠式重機槍, 月出3挺。仿造勃郎林手槍。員工約400餘人。
1923年10月劉玉昆為總辦。
1925年6月王烈為總辦, 9月尹鳳鳴為總辦。
1926年4月李斐然為總辦。
1929年6月,改隸兵工署直轄,金陵機器製造局 改稱為金陵兵工廠, 廠長為黃公柱。金陵兵工廠以卍字為廠徽, 外國人稱之為Reverse Swastika, 不明就理的人常將它與納粹黨的黨徽混為一談。除了方向不同之外, 實際上卍字標誌源自印度, 是佛教的圖樣。有人說它代表佛心。在東方還有類似紅十字會,紅新月會等組織的紅卍字會。卍字一般中國人稱為萬字, 是一個幸運和祥和的象徵, 和納粹黨毫無關聯。
1934年時用節餘公款二百餘萬元將廠房翻新, 增購機器設備。分兩次征地擴建, 第一次征地79市畝, 第二次征地144市畝, 征地之後, 實行公開招標建築。為避免外國人注目, 不登報招標, 只在市內貼出"金陵兵工廠招標通告"。
1935年6月初發出通告, 6月20日開標。土方工程由竇永記得標、 附屬工程由協記得標。擴建工程包括添修舊有的槍廠、 沖彈廠、 器材廠, 以及新建南彈廠、 北彈廠、 木廠、 工具廠和職工住宅、 浴室、 物料庫、 試驗室等, 還購置了機器設備, 以擴充生產能力。共享資金200萬元﹐其中建築費用408634元、 機器1046部共值1313212元、 工具儀器104330元、 交通器材9353元、 樣板樣品41612元、 圖書8408元、 家具30368元。
1937年時主要產品為馬克西姆重機關槍。金陵兵工廠有員工四千人, 八一三上海抗戰事起, 日機屢次轟炸首都南京, 兵工廠也被炸數次, 器材人員均有損失。1937年7月抗日戰爭爆發,金陵兵工廠被迫西遷重慶,原址被日軍占領。9月中旬奉令將槍彈廠西遷重慶與第四川第一兵工廠(後改稱20廠)合併, 11月15日又奉令將所余厂部一律西遷。在十餘天中, 將五千餘噸的機料, 器材, 用火車、 汽車、 輪船、 木船分四路運往漢口。12月1日, 廠長率領員工全部撤離南京。另有60餘噸雜物當時不及運出, 在12月6日僱到木船, 由姚志良押運出發。日軍於12月13日占領南京。
抗戰時在福建的部隊使用二四式重機槍。雖然主要機器和人員均已西遷, 但廠房仍在, 尤其是新建的三層樓單身宿舍尚未啟用, 日軍占領工廠後, 利用其為駐軍的兵營。
金陵兵工廠先後改稱為高橋部隊、 高森部隊、 貴志部隊、 稻田部隊、 松尾部隊等, 均以日軍部隊長名字命名, 部隊長即是廠長, 日軍將中國各地劫來的機器, 於1938年初運到廠里安裝。 不久, 貼出招工布告, 一些貧民、 婦女和童工為生活所迫而進廠做工。
至1940年, 廠內工人不斷增加, 達到一千二三百人, 其中婦女和童工占60%。 高橋部隊有兵員四千餘人, 駐紮在工廠附近。 廠里也有一小部份日軍, 同工人混在一起做工, 實行軍事管制, 廠內崗哨林立。高橋部隊下設工場, 有翻沙場、 機器場、 鈑金場、 火炮場、 無線電器材場、 槍場、 橡皮船場、 鞍具場、 軍鞋場、 營造場以及氧氣站、 理化室等部門。主要任務是修炮、 修槍、 修理無線電, 其次是生產馬鞍、 軍鞋和橡皮船。
1939年開始生產步槍之銘記。
西遷之金陵兵工廠, 於1938年3月1日在重慶市江北簸箕石復工。 改稱第21工廠。 7月接收1廠(漢陽兵工廠)之步槍廠。 於1939年1月復工生產漢陽造步槍。
1939年1月14日接管20廠之輕機槍廠。 2月奉令增加輕機槍廠及步槍廠員額77員。 3月接收由德國新近購買之制82迫擊炮及炮彈機械, 在雲南安寧縣始甸村成立安寧分廠。 4月接收重慶武器修理所, 合併於輕機槍廠。 開始生產捷克式輕機槍。 21廠信箱號碼為重慶37, 代名寧和號。
1940年11月安寧分廠開始生產炮彈及甲雷(即地雷)。 本廠11月開始將輕機槍廠, 迫擊炮廠, 工具廠疏散到銅鑼驛。 利用成渝路山洞隧道為工場。 8月奉令籌劃生產中正式步槍, 於10月開始進行。 所用的槍管鋼, 由24兵工廠供應。 第一把製成的中正式步槍, 以玻璃匣裝起, 送給24廠作為紀念。
1941年3月輕機槍廠, 迫擊炮廠, 工具廠疏散完竣, 在銅鑼驛開工。
1943年10月開設重迫擊炮廠。 10月開始正式生產中正式步槍。
1944年接收40廠(廣西兵工廠), 改稱21廠綦江分廠(四川綦江), 仍在原地開工。 中正式步槍是年生產24,500枝。
1945年接收兵工署廢品處理廠, 改稱21廠火工廠。
1945年8月,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工廠重新遷回首都南京。二十一兵工廠於9月奉兵工署命令, 成立『京滬區兵工廠接收處』。 綦江分廠廠長孫學斌、 工務處長虞紹唐、 副利處長熊宇岑率員工34人, 乘『民聯』輪東下, 於10月24日到達南京。 當時兵工廠負責的日軍為松尾部隊, 廠長松尾春重迎接入廠, 準備移交。
1946年3月, 京滬區兵工廠接收處在各地接收完畢, 原金陵兵工廠暫定為21廠南京分廠, 由孫學斌出任分廠廠長。 在重慶的遷川員工也陸續返回, 第一批569人、 第二批637人, 後來又有100餘人先後返京(南京)。6月撤銷安寧及綦江分廠, 又接並第1廠, 第27廠, 第41廠, 將五個工廠之機料遷運重慶, 各廠設保管處。 又奉令接收23廠重慶分廠。
1946年8月底, 改稱六O兵工廠,奉命成立第60工廠, 由孫學斌出任廠長。 又陸續調回60名遷川員工返回第60廠。
1947年3月李承乾辭兼廠長職, 由俞濯之接任廠長。 4月成渝路索還隧道, 輕機槍廠及迫擊炮廠遷至鵝公岩第1廠舊址開工。 工具廠遷回江北。 7月兵工署的報告中, 製造步槍的只剩下21廠及90廠(月產1000枝), 月產8,500枝, 最大產量可達13000枝。 同時生產250枝輕機槍, 最大產量375枝, 350枝重機槍, 最大產量450枝。
1948年底淮海戰役中期,國民黨眼看敗局已定,將六O兵工廠向台灣高雄搬遷,只留下少量無法搬走的舊機器設備以及整座廠房等。
1949年4月南京解放,同月29日第二野戰軍接管了工廠。1949年9月時, 兵工署所有的兵工廠只剩下西南和東南兩區。 東南區包括已遷台灣的青島44廠, 31廠廣元機槍廠, 60廠, 26廠及61廠(上海之戰車廠)。 海南島有11廠和80廠。 在西南有四川區的10廠, 20廠, 21廠, 23廠, 24廠, 29廠(以上三廠為原料廠), 50廠, 昆明53廠, 柳州30廠等械彈廠, 基礎較為穩固, 是生產的主力。1949年10月,二野奉命南下,工廠改屬第三野戰軍管轄,命名為軍械總。1949年11月29日, 稽查軍警2000多人圍住了工廠, 運進600多箱炸藥, 大板橋藥庫被炸毀, 發電所及工具所也遭破壞。
1949年11月30日, 解放重慶。
當時蔣介石的計畫是以大西南為基地, 以海南島與台灣為犄角, 與共軍長期對抗, 因此有大多數的兵工廠都沒有遷往台灣。 不料時局急轉而下,盧漢在1949年12月12日通電附和中共, 蔣介石知道大勢已去。1949年12月13日, 蔣介石黯然飛離成都前往台灣, 為一個時代劃下了句點。
1950年8月,工廠改屬華東軍區。1952年11月軍械總廠改屬地方,由原二機部領導。
1952年底,山西長治三〇七廠搬遷南京,與軍械總廠合併,稱國營三○七廠,不對外使用。1957年4月,採用國營晨光機器廠作為第二廠名,對外公開使用。
1980年3月,改稱南京晨光機器廠。
1996年6月,作為全國一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單位之一,正式組建了晨光集團,並更名為南京晨光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07年,金陵製造局重開大門,變身"1865創意產業園"。
2017年12月2日,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名單。
2018年1月27日,入選中國工業遺產保護名錄(第一批)名單,主要遺存:9棟清代廠房、19棟民國時期廠房和辦公用房。入選理由:擁有當時最先進的設備,擁有工人近千、規模僅次於江南製造局的近代化機器大生產的大型軍工企業,所生產的新式槍炮的產量和質量均占當時全國之首;國內目前最大的近現代工業建築群。
2018年11月15日,金陵機器製造局列入第二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整體規模
繼任兩江總督劉坤一過瑞生洋行(J.J.Buchheistor),托英國軍火商黑魯(Hall)洋行代購了一套日生產能力為1000磅火藥的機器,並雇聘該洋行的技師波列士哥德(G.Brtcegird1e)來設計和監督廠房的建造。火藥局自1882年動工,到1884年建成。中法戰爭後,清朝廷要整飭各省機器製造。新任兩江總督曾國荃奏準擴充金陵機器製造局,增添了價值約10萬兩銀子的新設備。至此,金陵機器製造局成為一個擁有機器廠、熟鐵廠、翻砂廠、木工廠、火箭廠、火藥廠、水雷廠等工廠,數千工人,是晚清洋務運動中開辦較早、規模較大的工廠,其主要產品有槍、炮、彈藥、火藥、水雷等。
現存遺蹟
金陵機器製造局廠房遺址主要有7處:第一組為機器正廠、右廠、左廠,分別建於同治五年(1866)、十二年(1873)和光緒四年(1878),2層,均被改建,建築面積分別為946平方米、919平方米、457平方米。第二組為光緒七年(1881)所建炎銅廠和卷銅廠,1層,建築面積1174平方米。第三組光緒十二年(1886)所建木廠和十三年(1887)所建機器大廠,2層,建築面積分別為1018平方米、1535平方米。皆英國人設計,仿歐洲折衷主義時期廠房建築,外牆磚砌,人字型屋頂,三角桁架,圓拱形門窗,門額石刻記建造時間與廠名。
現金陵機器製造局內保存一批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建築,早期的機器正廠、機器右廠和機器左廠雖已拆遷,但建廠標牌仍保存在拆遷後的廠房門額上,這些標牌上分別註明同治五年(1866年)建機器正廠、同治十二年建機器右廠、光緒四年(1878年)建機器左廠。
現存原建築有:光緒七年建的炎銅廠、卷銅廠,光緒九年和光緒十一年五月建的熔銅房,光緒二十年建的木廠大樓和機器大廠等。每廠建築少則一間,多則十餘間。這些廠房具有西洋風格,人字形屋頂,三角析架,門窗上部為拱形青磚清水牆,堅固寬敞。除清朝時期遺留下的廠房建築外,還有民國時期的廠房及辦公用房三十多座(間),至今仍在使用著。這批活的歷史文物,使金陵機器製造局成為名副其實的近代中國工業建築的“陳列館”。
歷史街區
規劃建設
金陵機器製造局歷史文化街區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棟,本次規劃推薦要保護的歷史建築24處,歷史街巷3條。該規劃給出發展定位,這裡要打造成為中國近現代工業遺產的重點展示地區、近現代工業文化旅遊休閒區、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地。
在空間布局上,這一規劃明確,街區將形成“一核一帶四區”的功能布局。“一核”:以馬家山為核心形成的街區“綠心”。用地以綠地為主,包括少量的旅館功能。“一帶”:沿水形成的生活休閒帶。“四區”:圍繞核心扇形分布的歷史文化展示區、科技研發區、工藝美術區、創意博覽區。據介紹,這一歷史文化街區內建築功能將以辦公、展覽、研發等功能為主。對於備受爭議的餐飲業發展問題,這一規劃將其和旅館一起作為旅遊服務配套,規劃布局在街區靠秦淮河片一側。
為了更好地保護街區風貌,這一規劃對街區周邊新建建築作出限高要求,高度不大於18米。在街區建設的修繕重建中,規劃對其風格外觀也作出詳細規定,要求建築色彩應以黑、灰為主色調,以白色為補充色調。
地圖信息
地址:江蘇省南京市秦淮區應天大街388